摘要:濟南趵突泉水聞名天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巖溶地下水水質發生較大變化。利用收集與實測的近60年的水化學數據,選取礦化度、NO3^-、SO4^2-、Cl^-典型水化學指標,結合水文地質條件及人類活動影響,對山前三個典型富水地段巖溶地下水化學變化特征進行研究,并揭示泉域西部、中部、東部三個富水地段巖溶水水質污染途徑。結果表明,1986年以前,三富水地段水質變化特征相似,均呈小幅增長趨勢,而1986年以后差異顯著。其中,西部富水地段除90年代以外,巖溶水中典型污染組分含量總體漲幅較小,地下水主要污染途徑為點源—表流階段入滲型;中部富水地段巖溶水中典型污染組分呈穩步增長趨勢,地下水主要污染途徑為面源—降雨間歇入滲型;東部富水地段巖溶水中常規離子組分漲幅最大,地下水主要污染途徑為點源—開采越流入滲型。研究結果對泉域三個富水地段巖溶地下水保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