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電子商務的文獻綜述范文

時間:2023-06-11 09:08:55

序論:在您撰寫電子商務的文獻綜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電子商務的文獻綜述

第1篇

關鍵詞:跨境電子商務;對外貿易;文獻綜述

梳理相關文獻可知,目前國內外對跨境電子商務的研究主要分成此六部分:

一、關于影響我國企業應用跨境電子商務因素的研究

Estrella Gomez-Herrera等(2013)采用引力模型分析,表明跨境電子商務縮短了國際貿易的地域界限,卻增加了跨語言溝通的障礙。楊堅爭和劉涵(2014)調查發現我國企業規模越大,應用跨境電子商務的水平越高。而諶楠和劉罡(2014)認為基礎設施準備度、收益、外部壓力以及政策是影響企業運用跨境電子商務的主要因素,企業規模只起調節作用。楊堅爭和于露(2014),楊納川等(2015)論述了影響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第三方平臺使用效果的因素:網絡營銷、國際支付條件、電子通關、法律規范和國際物流,而王敬蘭(2015)認為信用缺失也是影響因素。進一步,王林等(2014)得出營銷能力是影響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物流是影響瓶頸的結論。針對特定地區,楊堅爭和李子(2014)發現法律問題,法律規范和國際經濟環境依次是影響長三角地區跨境電子商務的因素。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2015)構建了跨境電子商務框架以評測影響企業運用跨境電子商務的因素。

二、有關跨境電子商務法律法規制度問題的研究

蔡慶輝(2001)就跨境電子商務所得思考,認為電子商務所得分類規則面臨困境,同時我國政府應盡快制定并頒布稅收相關方面的法規。Rifat Azam(2012)指出跨境電子商務應該征稅,稅收將由全球稅收基金這一全新的機構管理。路向東等(2015)分析到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沖擊著現行稅收制度,在明確跨境電子商務稅收原則的基礎上,應完善稅收政策,對稅收征管提供技術保障。

楊松和郭金良(2013)對比了跨境電子支付服務風險監管的國內外現狀,并對完善我國跨境電子支付服務風險監管提供了建議??缇畴娮又Ц督o外匯管理帶來了挑戰(王杏平(2013))。楊松和郭金良(2015)表明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在適用現存的金融監管體制時不協調性,我國跨境電子法的法律監管應權責統一。

由于跨境電子商務加劇了清關難度,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通關政策體系(鄂立彬等(2014))。張奇(2015)從海關監管模式、信息管理平臺、跨部門聯系配合機制和法制建設對海關跨境電子商務實施監管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建議。李海蓮和陳榮紅(2015)探索了我國跨境電子商務通關制度,建議海關從四個方面優化通關流程。

陳建玲(2012)認為消費者跨境電子商務爭議除了運用傳統的爭議解決方式外,更理想的是運用網絡爭議解決方式。針對跨境電子商務有效爭議解決機制,薛源(2013)嘗試構建了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全球性網上爭議解決體系。

三、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現狀的研究

李向陽(2014)指出為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提高競爭力,必須重視跨境物流網絡建設。資道根(2015)以跨境電子商務海外倉模式下的庫存控制為研究對象,建立數理模型,指導了跨境電商海外倉庫存的控制。冀芳等(2015)發現跨境電子商務與物流網絡系統之間缺乏協同。柯穎(2015)通過構建B2C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選擇的理論模型,得出結論:B2C企業對物流模式的選擇受購買國制度,顧客行為偏好,物流水平的影響。伍劍琴(2016)同樣分析了B2C跨境物流,認為應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物流服務,建立物流企業合作聯盟,并建設海外倉。李雪等(2016)綜合運用SCOR和CPFR供應鏈思想,建立跨境電子商務物流供應鏈流程模型,并以此解釋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的協同運作機理。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形勢下,跨境電子商務與跨境物流將協同發展。(趙靜(2015),王慧(2016))。

四、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模式和策略的研究

鄭棟之(2014)認為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應出臺政策,提升品牌價值,并加快物流系統建設。金虹和林曉偉(2015)根據系統性的分析方法提出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云平臺物流發展模式,指出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命脈是跨境物流及全球化布局,而信息化的產業整合是根本。哪齲2015)對比了跨境電子商務各種平臺的異同。嚴圣陽(2015)認為物聯網技術可以改善跨境電子商務模式,提升產業供應鏈的跨境配套能力。李耀華(2015)就外貿企業應該選擇“互聯網+產品”、“互聯網+服務”、“互聯網+物流”的何種經營模式給出了建議。韓琳琳和田博(2016)針對上海自貿區跨境電子商務出口模式研究發現:提升中、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有利于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通關效率、物流效率對中、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拉動作用大于低附加值產品;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拉動各種產品的出口。

第2篇

【關鍵詞】電子商務 服務質量 評價維度

一、引言

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顧客對電子商務的物流服務也越加重視,因此提高物流服務質量獲取顧客的回購不僅是企業獲利的直接來源,也是其維持競爭優勢的源泉。國內已有一些學者提出了關于物流服務質量方面的研究,如Eeithal等,他們將電子商務下的物流服務質量視為有助于促成有效率、有效益的購物與產品和服務傳遞的程度之后,又將電子商務下物流服務定義為顧客對于虛擬市場中網上服務提供的滿意度與質量的整體評價與判斷。本文在借鑒國內外諸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嘗試對現有電子商務下物流服務質量評價維度的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并且對其水平給出相對準確的評價。

二、傳統物流服務質量的評價維度

Mentzer,Gomes和krapfel(l989) 認為物流服務質量應包含:實體配送服務質量和客戶營銷服務質量兩方面,并且提出了由可用性、時效性和質量組成的三維模型。Bienstoek,Mentzer和Bird(1997)基于這個模型指出了物流服務是在人被物取代、客戶和服務提供者被有形分離的情景下提出來的,并且把PDSQ看作是LSQ的一個組成部分。1999 年 Mentzer、 Daniel 和 John 等學者提出了物流服務質量是包含訂貨和收貨兩個過程。Mentzer等再在此基礎上得到一個9維度的LSQ量表。

除以上所提出的LSQ以及PDSQ以外,在傳統環境下還有相當多的學者對其做出了研究,本文對傳統環境下學者的研究維度進行了排列,其中排在最前面的五個是:訂單、及時性、可靠性、物流信息、接觸人員質量??梢娺@五個維度對物流服務質量的評價有著重要的影響。如表1:

表1 傳統環境下物流服務質量的評價維度

傳統環境下的研究大多是從消費者的角度提出的維度,如Wind.Green和Robenson (1968)的研究,Luce(1982)的報告。也有少部分是基于供應商的角度提出的,如Emerson,Grimm,Mentzer,Rutner和Matsuno(1997)。但是Mentzer等(2001)在以上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基于客戶與供應商的結合,得出了9個維度的LSQ量表。這項研究是傳統環境下最完整的研究成果,為后續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服務質量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服務質量的評價維度及其量表

通過對傳統環境下物流服務質量評價維度文獻的梳理,研究者進一步意識到PDSQ(物流配送服務質量)、PDSP(物流配送服務價格)以及網上的訂單履行效率對顧客回購是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下面對E-PDSQ和PDSQ以及LSQ和E-LSQ的維度進行了對比。

1.E-PDSQ與PDSQ維度的比較

Xing & Grant(2006)通過比較在線零售商和多渠道零售商的不同配送服務,并結合網絡購物的特點,根據Emerson 、Grimm (1996)和Bienstock (1997)擴展的Mentzer,Gomes和krapfel(1989)的觀點提出衡量網絡購物實體配送服務質量(e-PDSQ)的維度及相應衡量指標。以下對PDSQ和E-PDSQ的維度進行了比較:

表2 PDSQ和E-PDSQ的評價維度

PDSQ量表是基于傳統環境下,對庫存、交付時間和交付產品的無損性等方面屬性的感知,從歸納總結的26個項目(其中16個項目反映實體配送服務所帶來的利益,3個項目是測量實體配送服務績效,還有7個項目幾乎和實體配送服務無關。)中的三個維度用來評價客戶服務。但是,這3個維度實際上只能度量物流整體服務質量中的實體配送服務部分,對整個物流服務質量而言是片面的。新開發出的E-PDSQ量表中,從客戶的視角出發(主要是面向最終個體消費者),拓展了服務質量的研究范圍,并且其維度運用了Servqual 量表。但值得指出的是,其研究與早期的PDSQ量表存在同樣的缺陷,即量表中的維度依然只能度量物流整體服務質量中的實體配送部分。

2.E-LSQ與LSQ維度的對比

在原有的LSQ模型的基礎上,研究者們發現PDSQ、PDSP對顧客的滿意度(CPS)有著重要的影響,因而直接影響到顧客的回購率(CR)(Collier 和Bienstock 2006)。Shashank Rao,Thomas J.Goldsby,Stanley E.Griffis和Deepak Iyengar[5]根據以上幾個部分形成了新的E-LSQ模型,并且構建了新的評價維度。

以下對E-LSQ與LSQ的維度進行了比較:

表3 E-LSQ與LSQ的評價維度

傳統的LSQ量表主要是站在客戶立場上,從實體配送服務和客戶營銷服務2方面深入研究物流服務質量的構成要素。E-LSQ的量表是在原有的LSQ的基礎上,進一步意識到PDSQ、PDSP以及網上的訂單履行效率對顧客回購是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進而進一步拓展而形成的維度,并且對其做出了實證研究。此項研究是目前物流服務質量研究領域最為完整的研究成果,雖然模型中所述的物流服務質量的維度還存在一定的爭議性,但是這個研究結果為今后對物流服務質量構成和評價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證基礎。

四、結論

通過對現有研究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傳統環境下的物流服務質量的研究成果已經相當豐富,且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外國環境下的,相對于中國環境下的有關物流服務質量的探討還相對較少。既有研究主要是基于LSQ量表研究,結合網絡商店的特性和服務屬性來探討網絡顧客滿意的前因和形成的機理但是研究成果與傳統環境相比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且現有的量表與維度幾乎都以國外的文獻及實證為基礎。由于中國環境下的研究還相對較少,為了更好的研究中國環境下電子商務物流服務質量,因此結合中國環境的特點來形成本土使用的LSQ量表與維度是未來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受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kj100413)資助)

參考文獻:

[1]Stantos J.E-service qulity:A model of virtual service quality dimensions [J].Management service Quality,2003,3(3).

[2]Mentzer J T, Gomes R, Krapfel R E. Physical Distribution Serviee: A Fundamental Marketing concept? [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89,17(4).

[3]Bienstock C C, Mentzer J T, Bird M M. Measuring Physical Distribution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the Academy Marketing Scienee,1997,25(4).

第3篇

關鍵詞:移動電子商務;文獻計量;定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049-03

移動電子商務是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無線終端進行的B2B、B2C或C2C的電子商務。它將因特網、移動通信技術、短距離通信技術及其他信息處理技術完美地結合,使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隨時隨地、線上線下的購物與交易、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交易活動、商務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等[1]。

移動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電子商務方式,利用了移動無線網絡的優點,是對傳統電子商務的有益的補充。盡管目前移動電子商務的開展還存在安全與帶寬等很多問題,但是與傳統的電子商務方式相比,還是具有諸多優勢的,因而得到了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發展和普及速度很快。

本文旨在通過對近年來移動電子商務研究論文的統計分析,梳理其發展脈絡,力圖探尋我國移動電子商務發展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以求對將來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基于CNKI的移動電子商務定量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本文所有數據來源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CNKI是國內規模最大,使用最廣泛的學術論文數據庫,其數據最有可信度。通過對其中所收錄的移動電子商務論文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國移動電子商務研究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就統計方法而言,本文以“篇名”為檢索項,以“移動電子商務”為檢索詞,時間為2000年至今。對全部期刊進行檢索,共檢索出相關文獻650篇。通過對重復文獻進行剔除,對文獻標題進行分析甄別,刪減掉會議記錄、目錄索引、新聞報道等不符條目,最終得到有效篇目604篇,作為本文進行定量分析的總樣本。

(二)移動電子商務文獻的定量分析

1.年度分布研究

研究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該學科領域的研究水平和發展趨勢。本文統計的604篇論文,其年代分布如圖1所示。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近10年來,我國的移動電子商務數量大致呈上升趨勢。2000年前,數據庫中的相關文獻僅有20篇;2000年初,全球通WAP服務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深圳、廣州6個城市試用,論文數量呈現了井噴狀態。從數量上來看,增長速度比較穩定,說明我國的移動電子商務研究工作進展順利,規模日益擴張。而近3年來3G網絡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和平板的普及,更是催熱了移動電子商務的市場。如今我國移動電子商務已經進入了穩步發展的成熟期。

2.論文來源期刊研究

對論文來源期刊進行統計研究,有助于確定該領域的核心期刊,從而可以側重選擇核心期刊進行閱讀研究。從對我國的移動電子商務論文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來源期刊非常分散,數量很大,有270種之多,且涉及范圍也極為廣泛,包括圖書情報、科技、經濟、計算機技術、農業、新聞等多個領域。由此可見,移動電子商務在當代中國已得到高度重視,被應用到各行各業之中。

據統計,刊文數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達到8本,可以作為研究移動電子商務的核心期刊加以重視和利用。詳見表1。這8本期刊涉及范圍包括經濟、通訊、計算機網絡。這也證明了移動電子商務是基于通訊和計算機網絡的支持,在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的新興產業。

3.論文著者研究

核心作者在推動學科發展、開拓研究領域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經過統計,在選取的604篇論文中,發文量在4篇以上的作者共有4位,可視為研究移動電子商務的領頭羊,具體情況見表2。

4.論文基金資助情況研究

由基金資助情況可以看出移動電子商務在國家及各地的受重視情況。據統計,選取的文獻共得到過19種基金的資助。其中,國家級基金項目3個,省部級基金項目11個,市級基金項目5個。而市級基金項目包括2個上海市的,3個重慶市的,足見這兩個直轄市對移動電子商務的重視程度。資助文獻數目在4篇以上的見表3。

5.論文主題方向研究

統計分析出移動電子商務的主題分布狀況有助于掌握我國移動電子商務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從而了解其發展現狀并制定未來的研究目標。結合電子商務的基礎教材,并參照其他學者對電子商務的主題分類,筆者根據所統計論文的大致內容,將主題大體分為5項,分別是移動電子商務理論研究、移動電子商務系統、移動電子商務技術與方法、移動電子商務安全、移動電子商務應用。

如圖2所示,理論基礎和系統構造的論文并不多,因為移動電子商務畢竟以電子商務為起點。許多理念方法都是通用的,僅在應用的形式上做了一些革新。隨著許多新興技術如二維碼、電子支付系統的完善,這些技術如何更好的與移動電子商務相融合成為了研究的熱點。而由于移動電子商務尚屬于比較新興的領域,安全問題還很突出,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去規范它,這將成為今后學者研究的重點。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如何更好更快的為用戶服務,將永遠是研究者的目標。目前移動電子商務在網絡購物,在線支付,商貿金融活動,甚至旅游服務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二、移動電子商務研究的現狀與特點

1.對移動電子商務的理論研究比較欠缺

首先,我國移動電子商務的應用范圍仍很狹窄,許多領域仍是空白。比如對移動教育、移動醫療等移動電子商務的新領域的理論研究都十分匱乏。因此,需要加強理論模型的研究,使移動電子商務和這些領域的服務特征更好地結合起來,更完善地應用到生產生活中去[2] 。

其次,我國對移動電子商務理論研究不夠深入。國內的一些學者和專家對移動電子商務的研究焦點大多集中在對消費者的需求探討上。但是,這種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少數幾個影響因素的層次上,沒有將這種影響因素進一步地擴展。

2.移動電子商務的安全保障問題

安全問題是移動電子商務的基礎,也是能否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就目前而言,移動電子商務的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移動通信安全、移動終端安全、支付安全、手機病毒的威脅和移動運營商的商務平臺的安全等。同時,我國也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去規范移動電子商務的行為,亟需相關行業準則的治理。

3.移動電子商務的移動支付機制不健全

未來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移動支付的支撐,只有突破了支付這個瓶頸,移動電子商務才有可能更快更好地發展。目前,移動電子商務的支付手段主要有:從話費中直接扣除,手機與銀行的支付業務綁定,通過預存費用的方式在移動服務商那里建立專門賬戶。據統計,信用卡是移動電子商務最流行的支付手段,75%的移動電子商務交易通過信用卡支付,而信用卡自身的安全問題至今仍得不到所有人的認可。就現今的情形來看,我國移動電子商務的支付還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缺乏用戶基礎、產品服務單一等機制不健全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4.移動電子商務的成本及網速問題

2012年550.4億的移動購物市場交易規模在13 040.0億的網購整體交易規模占比為4.2%,和2011年的1.5%相比有了大幅的提升。雖然如此,與傳統的網購相比,仍然只是極小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智能手機的價格普遍在2 000元以上,對中低收入者來說明顯過高;而后續的上網費用更是問題,目前移動運營商多是按照流量或時間來計費的,無論哪一種費用都不低。二是移動網絡的網速還不盡如人意,其移定性、覆蓋面等都限制了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3G網絡雖然網速快些,但并沒有得到大力的普及。

三、移動電子商務研究的發展對策

1.加強相關理論的研究

首先,對移動電子商務的研究不應該僅停留在移動購物的層面,應鼓勵各行各業的學者參與到移動電子商務的研究中,將移動電子商務應用到諸如醫療,教育,救助等多種行業中。其次,研究的焦點不應只局限于消費者的需求上,如何利用移動電子商務提升企業的形象與知名度乃至提升企業的效益,也是理論研究的重要一環。最后,研究學者除了大學的教授外,也需要更多的企業專業人員參與其中,使研究并不是紙上談兵,與實際的運營更有力的結合起來。

2.加強安全保障

首先,應該在技術層面上做出革新,參照國外的成功先例,構建端到端的加密機制。并將PKI技術引入到無線網絡環境中,建立“無線公開秘鑰體系”(WPKI體系) [3]。其次,引導用戶或強制終端系統集成商在移動終端安裝安全平臺,如 360 安全衛士、瑞星手機殺毒軟件等,以便優化無線電子商務環境,從而極大減輕病毒及黑客造成的威脅。再次,要完善與移動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借鑒發達國家及國際組織的經驗,用有效地法律保證移動電商健康的發展。最后,應加速推行網絡實名制,由公安部、商務部或信息產業部等權威機構來共同監督、實施,將移動電子商務從虛擬狀態推向了實體化。

3.完善移動支付機制

2012年底,中國人民銀行正式了中國金融移動支付系列技術標準。這一標準涵蓋了應用基礎、安全保障、設備、支付應用、聯網通用5大類35項標準,從產品形態、業務模式、聯網通用、安全保障等方面明確了系統化的技術要求,覆蓋中國金融移動支付各個環節的基礎要素、安全要求和實現方案,確立了以“聯網通用、安全可信”為目標的技術體系架構。有了系統完善的技術標準,再通過金融機構、移動運營商、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協同合作,移動支付機制必經趨向完善。

4.完善無線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應協同移動運營商加速完善無線基礎設施建設。加速3G乃至4G網絡的發展。好的無線網絡環境是開展移動電子商務的基礎。另外,移動運營商應逐步降低資費,目前來看與合理價位仍有一定的距離。而無線網絡的覆蓋范圍應進一步擴大,如學校、圖書館、商場等人群聚集地要做好WIFI的覆蓋面及穩定性。

參考文獻:

[1] 陳宇.中國移動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J].電子商務,2011,(10):6.

第4篇

[關鍵詞]物聯網;國際電子商務;RDIF;影響

[中圖分類號]F7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31-0018-02

1引言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被認為是下一個推動世界高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在我國物聯網被列為國家“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12年2月14日,中國的第一個物聯網五年規劃――《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由工信部頒布。我國正大力推動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和在重點領域的應用示范,力求“十二五”期間實現物聯網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本文將圍繞物聯網在電子商務方面的應用問題展開分析,總結學者的不同觀點,追溯物聯網的本質和主要技術,分析其在電子商務中產生的巨大影響及作用機制,并做出簡要評論。

2國外相關研究綜述

2.1物聯網內涵方面的研究

目前,國外業界比較有代表性的物聯網的定義有以下幾種:

(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uto-ID研究中心1999年最早提出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定義為: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RFID)和條碼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功能的網絡。RFID 標簽可謂是早期物聯網最為關鍵的技術與產品環節,利用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或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2)歐盟第七框架下 RFID 和物聯網研究項目簇(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于2009年9月的《物聯網戰略研究路線圖》研究報告認為,物聯網是未來互聯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被定義為動態的基于標準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協議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全球化網絡基礎架構。

(3)按照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定義,物聯網主要解決物品與物品,人與物品,人與人之間的互聯。但是與傳統互聯網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裝置與物品之間的連接,從而使得物品連接更加的簡化,而H2H是指人之間不依賴于PC而進行的互聯。

2.2物聯網技術方面的研究

美國很多大學在無線傳感器網絡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CENS實驗室、WINS實驗室、NESL實驗室等。麻省理工學院獲得了DARPA的支持,從事著極低功耗的無線傳感器網絡方面的研究。奧本大學也獲得DARPA支持,從事了大量關于自組織傳感器網絡方面的研究,并完成了一些試驗系統的研制。賓漢頓大學計算機系統研究實驗室在移動自組織網絡協議、傳感器網絡系統的應用層設計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除了高校和科研研究所之外,國外的各大知名企業也都先后參與開展了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研究??藸査共┕臼菄H上率先進行無線傳感器網絡研究的先驅之一,旗下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硬件產品眾多(包括IRIS,MicaZ,Imote2等),為全球超過2000所高校以及上千家大型公司提供無線傳感器解決方案。目前Crossbow公司與軟件巨頭微軟、傳感器設備巨頭霍尼韋爾、硬件設備制造商英特爾等都建立了合作關系。這些都為無線傳感器網絡進一步的發展以及最終的商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3.1物聯網含義方面的研究

我國在2010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物聯網有如下的說明:(物聯網)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它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絡。

石亞萍(2011)將物聯網定義為通過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紅外線感應器、激光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采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

我比較傾向于張立志(2012)對物聯網的定義:通過射頻識別裝置、無線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3.2物聯網對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研究

孫瑋(2011)從企業庫存管理、支付環節、物流方面等方面闡述了物聯網對電子商務的推動作用。在電子商務企業倉庫管理中,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對庫存物品信息的實時感知,形成自動化庫存,實現整個網上零售營銷體系信息共享的目的;在支付環節中,網上零售商可以加強與電信運營商之間的合作,探索比較合理的新商業模式,發展多樣化的手機支付業務;在物流方面,通過物聯網和GPS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將配送包裹模塊化,讓消費者、網上零售客戶和物流公司三方實時獲悉貨物的路線。孫瑋認為電子商務在發展中遇到了瓶頸,而物聯網的興起會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促使電子商務更好更快發展。

4結論

從現有研究來看,有關物聯網對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研究成果較多,研究方法相對比較成熟。目前關于物聯網對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比較一致的結論有:物聯網能夠提升庫存管理效率、優化網絡營銷環境、改善物流質量、提高售后服務、提升客戶滿意度等。進一步考察不難發現,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研究框架上,國內學者對物聯網影響電子商務發展的作用機制的分析極為少見。而要應用物聯網相關技術作用于電子商務,使電子商務更好更快發展又必須清楚其影響機理,因而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強。

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國內的研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首先,強化物聯網影響電子商務發展的理論機制分析;其次,創新物聯網影響電子商務發展的相關分析方法;再次,拓寬分析范圍,即分析物聯網對電子商務不同模式發展的影響,以期為指導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R].2011(3)

[2]工業和信息化部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R].2012(11)

[3]石亞萍物聯網現狀分析與發展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1(7)

[4]張立志物聯網環境下的供應鏈庫存管理研究[N].武漢理工大學,2012(6)

[5]王大文電子商務下的物流配送問題分析[J].中國市場,2007(15)

[6]許忠我國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發展存在問題分析[J].中國市場,2009(41)

第5篇

【關鍵詞】Web服務;Web服務發現;Web服務組合

1.引言

動態電子商務系統是電子商務與計算機科學的交叉研究領域,從國內外目前的研究情況看,這項研究還處在發展階段,有些問題才剛剛提出,研究的深度還不夠深入,計算的手段還很落后,更多的問題還有待歸納總結。

動態電子商務是“著重于B2B的綜合性和基礎設施組成的下一代電子商務,通過調用Internet標準和通用基礎設施,為內部與外部企業創造最佳效益”的電子化解決方案,它為企業提供了內部的商務流程動態重組,以及與外部客戶信息系統間的動態延伸和連接功能[1]。作為實現動態電子商務的主要支撐技術,Web服務是在分布式計算、網格和XML等技術相互融合的基礎上,采用HTTP、SOAP等Internet標準協議與分布式Web組件,進行交互的自包含、自適應和自描述的軟件組件。但是web服務的支撐技術UDDI和WSDL在解決服務的發現和組合問題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2]:首先,在注冊中心UDDI的原始服務描述只能提供有限的關于其服務能力和動態行為的靜態信息;其次,有關Web服務的描述對于原始服務的動態行為信息是不透明的,這樣限制了在服務平臺對其進行預推理;再次,由于WSDL是一種狀態無關的協議,因此需要對執行的每個原子服務進行狀態管理。

近年,學術及工業界對基于web服務的業務過程自動化展開了研究。BPEL4WS就是一種基于XML的工作流定義語言,它使企業能夠描述基于Web服務的業務過程,同時作為補充,還出現了WS-coordination和WS-transaction等規范,共同構成了業務過程自動化框架。然而,BPEL4WS僅限于流程模型的規范化定義及Web服務的協同調用問題,沒有直接解決Web服務的發現和組合問題。此外,它還假設包含在業務過程中的任務是獨立執行的,創建BPEL4WS文檔的企業管理人員掌握了有關的Web服務信息,同時BPEL4WS在定義企業需求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而這一點對實現分布式的業務過程管理至關重要。

所以,為了構建成功的電子商務系統,還需要大量的相關研究工作。在構建基于Web服務的分布式業務過程管理系統首先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首先,必須搜索(發現)包含期望功能及操作需求的Web服務以實現給定目標任務;其次,在發現相關Web服務后,需要一定的機制來簡化結構和語義的不同問題。在實現這兩個任務的時候,面臨著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用于構造完整系統的候選Web服務數量巨大;Web服務的自治性使用戶不能在設計時確定其操作特性,這對整個系統的質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不同的Web服務采用不同的數據結構和類層次定義接口參數,因此Web服務之間存在著結構和語義的異構性,需要解決不同Web服務或內部業務活動之間的語義集成,及輸入、輸出的互操作性。

下面主要從服務發現和組合兩個研究方面進行分析評論,這也是系統構建過程中最關鍵的難點與熱點問題。

2.服務的發現問題

基于語義的服務發現:UDDI的一個主要缺陷在于其服務發現系統,沒有附加任何語義信息的單純關鍵詞搜索會產生多個不需要的結果,而且在該框架內不能實現近似性。因此缺乏語義信息常常會導致不確定性問題,不能自動獲得結果或服務組合方案。語義Web服務模式能夠實現基于語義的web服務描述,在此基礎上實現服務的自動發現和組合[3]。METEOR-S[4]是美國Georgia大學的LSDIS實驗室主持的關于語義網、工作流和Web服務技術的研究項目,MWSDI(METEOR-S Web Service Discovery Infrastructure)在處理服務實例與用戶查詢請求的匹配時,使用一種簡單的基于服務模板的匹配算法。該算法需要事先定義一系列的服務模板,服務描述文檔和用戶查詢請求都遵循某個特定模板的格式書寫,模板中的各項都要進行相應的本體標注。如果用戶查詢與服務實例使用了相同的服務模板,則進一步對服務模板中的各項作基于本體的匹配推理。MWSDI存在的最大缺點在于,整個P2P網絡共享相同的注冊本體,維護注冊本體的一致性變得十分困難,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P2P網絡的自組織能力。OWL提供了功能和外延視圖來表達Web服務的功能,其發現過程基于表達和匹配能力,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匹配算法[5]。

楊圣文,史美林(2005年)[6]提出了一種基于過程本體論(process ontol-ogies)的Web服務發現技術,通過描述服務過程的匹配來提高服務匹配的查準率和查全率,服務的查找和發現過程就是過程模型中的過程本體論與查詢中所用到的過程本體論相匹配的過程。Orri?ns,B,et al(2003年)[7]提出以RDF和DAML描述服務,用本體上下文關系進行服務發現。TANG Q.C,CHENG H.K(2005年)[8]用DAML+OIL描述Web服務,并給出相應相似度計算方法,該方法未定義輸入輸出和服務質量等參數,在服務發現時存在明顯缺陷。Klein,M.and A(2001年)[9]使用LARKS語言定義Web服務,并用自定義的權重網絡計算Web服務之間的相似度,該算法中自定義的權重網絡需要人工干預,面對海量的Web服務,構造權重網絡的工作量將會成為Web服務發現的瓶頸。此外,蔡月茹等人提出了一種基于P2P技術和語義網技術的服務發現機制,將服務的部署與服務的無縫地綁定在一起[10],張榮、申德榮、吳朝暉等人也都從本體論的角度探討了服務的發現問題[11,12]。

基于QoS的服務發現:服務質量(QoS)描述了一個產品或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提供有保證的QoS是Web服務在商業應用中獲得成功的關鍵。如何動態地選擇出最適合用戶需求的Web服務正在引起研究領域的關注。文獻[5]提出了一種新的服務發現模型,在服務查找過程中考慮了服務的QoS屬性。該模型對UDDI進行了擴展,增加了一種新的數據結構,用于描述Web服務的QoS屬性。另外,定義了一種QoS證明者角色,用于對服務提供者所宣稱的服務質量進行驗證。Chen H.G.,Yu T,Lin K.J(2003年)[13]提出了一種Web服務QoS架構(QCWS),在Web服務消費者和提供者之間增加了QoS。QoS根據收集到的Web服務的QoS信息作為服務發現過程中選擇決策的依據。同時,為了確保服務提供者所宣稱的服務質量,QoS在服務調用之前需要與提供者進行協商,通過接納控制機制來避免因為服務器過載而導致的服務質量下降,并防止貪婪的用戶消耗過多的系統資源。Maximilien E.M,Singh M.P(2004年)[14]提出了一種Web服務框架(WSAF)和QoS本體來解決服務的動態選擇問題。在WSAF中,服務提供者和服務消費者使用一種XML策略語言來描述服務質量通告和需求。服務首先從UDDI查詢滿足功能性需求的服務,然后借助QoS本體和XML質量策略語言進行服務選擇。WSAF能夠在QoS本體的基礎上進行語義分析,提供更加精確的服務匹配。楊圣文,史美林(2005年)[6]提出了一種支持QoS約束的Web服務發現模型(WSDM2Q),定義了一組描述Web服務QoS屬性和信譽度的分類tModel,引入了QoS量化的概念,采用了QoS協商和反饋機制,支持攜帶QoS描述信息的服務以及基于QoS約束的服務發現。

3.服務組合問題

Web服務組合的復雜性主要來源于幾個方面:首先,Web上可得的服務數量劇增,用戶需要對大型服務注冊中心進行搜索;其次,Web可以進行實時創建和更改,因此組合系統要求能夠在運行時發現變化并根據最新信息進行決策;此外,Web服務可以由不同的組織開發,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概念模型描述同一服務,但是并不存在一種中間語言可以用來以相同的方式定義和評估Web服務。所以,采用自動或半自動工具構建組合Web服務非常關鍵,對此工業界與學術界提出了一定的解決方法。

工業界的相關標準有Web服務的業務流程執行語言BPEL4WS[15],它描述了如何利用基本的Web服務組織成能完成復雜任務的組合服務,從而完成特定的商業目標。

在學術界,圍繞著服務發現、服務描述、服務的QoS、服務安全、服務組合等方面,也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16]。有關服務組合的研究工作主要從工作流和人工智能AI規劃兩個方面開展的。

基于工作流的服務組合:在很多方面,組合服務與工作流非常相似。組合服務的定義包括一系列原子服務及其間的控制與數據流,類似地,工作流需要指定工作項目的流動。因此當前有關柔性工作流、自動過程變更、跨企業集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可以為自動Web服務組合提供方法支持。此外,動態工作流方法提供了根據具體資源或服務綁定抽象節點的方式。

eFlow是由HP公司提出的有關組合服務規范、制定和管理平臺,它采用了靜態工作流產生方法。組合服務采用圖形化的方式進行描述,表示過程中服務執行順序,并沒有涉及復雜的服務接口信息的處理問題[17]。CrossFlow[18]與WISE[19]項目主要是提供組織間工作流管理平臺,需要解決電子商務中業務過程的互連問題,它們考慮了B2B中的關鍵需求,如可靠性與外部可管理性等,但是沒有考慮動態環境中多屬性提供的選擇問題。Liangzhao Zeng(2001)[20]提出了一種基于Agent的跨企業工作流管理系統(WFMS),它能夠根據用戶需求集成業務過程。集成Agent根據用戶的需求與服務發現Agent進行溝通,定位合適的服務agent并就服務執行問題與之協商。Liangzhao Zeng(2002)[21]提出了一種了基于業務規則推理引擎的能夠實現運行中工作流進行動態組合和修改的動態工作流系統。不過這兩種方法都主要集中考慮動態過程的執行和管理問題。PPM(Polymorphic Process Model)采用了動態(由基于服務的過程環境支持)、靜態(由基于參考過程的環境支持)相結合的服務組合方式[22]。

基于AI的服務組合:DAML-S(亦稱OWL-S)是唯一一個直接聲明與AI規劃方法直接管理的服務語言。由服務執行產生的狀態變更通過DAML-S中ServiceProfile的前提和效果屬性進行指定。

情景演算:Mcllraith等人對Golog語言進行了擴展和改進以處理服務的自動構造問題,這一問題主要是通過提供一種高層次的通用過程程序和客戶化約束來完成[23]。

PDDL(Planning Domain Definition Language)[24]:為了表示基于PDDL的服務組合方法,McDermott引入了一種新的知識類型(操作價值)。DAML-S的研究主要啟發來自PDDL,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基于規則的規劃:Medjahed提出了一種根據高層聲明性描述產生組合服務的技術[25]。該方法利用組合性規則確定兩個服務的可組合性,包括四個階段,即規范化階段、匹配階段、選擇階段和產生階段。SWORD[26]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研制的Web服務組合的系統,能夠重用已有的服務,實現新的組合服務。SWORD中的規則引擎可以產生服務組合順序的計劃,通過規則的觸發,進行相關服務的調度,實現復雜的Web服務組合。

其它AI規劃方法:SHOP2是用于服務自動組合的HTN規劃器[27],它采用DAML-S規范描述服務,他們認為HTN中的任務分解概念與DAML-S過程本體中的過程分解非常相似,并且認為HTN規劃器比Golog等其它規劃語言更加有效。

還有學者采用理論驗證研究者技術實現服務組合,其方法是基于自動演繹和程序綜合,采用了一階語言描述最初可獲得的用戶需求。

此外,不少學者從其它角度研究了服務的組合問題。Boualem等設計了SELF-SERV[28],通過利用P2P計算架構,提出了服務組合中的服務的協調機制、包裝機制和路由機制進行服務的注冊、和消息的交互。ActiveXML[29]是另一個在Web服務集成方面做得很出色的工作,由法國Inria的Abiteboul等提出,通過利用XQuery[30]實現Web服務調用和XML文檔的結合,實現了P2P環境下數據和Web服務的集成,ActiveXML關注的是在文檔中嵌入XQuery以及如何執行這些查詢,從而保證負載平衡等問題。Orri?ns等分析了業務過程模型的基本元素,提出了一種業務規則驅動的Web服務組合方法[7]。Zeng等人依據服務執行費用、執行時間、可靠性、聲譽、及服務可獲得性等規則,對服務運行時質量進行優化,討論了多個獨立Web服務的組合選擇問題[31]。Tang和Cheng從服務中間提供商的角度研究了Web服務的定位及最優定價問題[8]。然而這些研究都沒有考慮現有網絡的資源有限、生命力脆弱、QOS等級較差的特性,忽略了web服務最基本的瓶頸問題。王曉玲等(2005年)[16]描述了服務間的接口信息處理問題,并且把服務組合中的接口信息處理問題轉換為XML數據的處理問題,然后引入基于文法的處理方法來解決接口數據之間的處理問題。SALIMA BENBERNOU,MOHAND-SAID HACID(2005年)[32],采用規范化術語和約束從句描述服務,提出了基于知識的Web服務發現方法。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從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來看,對構成動態電子商務的服務組件的發現及組合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大量的實質性成果,但是對于構建一個完整的動態電子商務系統來說,還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

(1)但大多數工作都不能處理服務的語義不一致性問題,不能動態實現有效構建動態電子商務系統的目標。在構成動態系統的服務選擇、匹配及組合方面,現有研究沒有充分考慮服務的語法、語義及操作特性等不同方面,需要很多的人工干預,不能實現系統的動態組合,同時導致了系統構建中組合服務評價指標的不當選擇,使得構建的系統在可操作性、有效性、經濟性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滿足需求。因此,為了有效指導動態電子商務系統的構建,還存在一些關鍵難點問題亟待解決。

(2)目前有關組件服務的發現以及組合等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個特定的方面,從構造完整電子商務系統的角度來看,缺少一種系統化的方法和工具支持,不能有效指導系統的全生命周期構建過程。

(3)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務的發現、滿足特定需求的服務組合以構成基于web服務的分布式業務過程方面,而沒有考慮組合服務在服務平臺執行過程中的動態變化性和開放性,也就是說沒有考慮在不同的領域或執行狀態下服務組合階段和服務執行階段的內在聯系,而這一點對于部署可靠、滿足期望性能的動態、分布式業務過程管理系統(電子商務)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饒元,馮博琴.面向Web服務的動態電子商務集成框架[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4,10(11):1454-1458.

[2]Hongbing Wang,Web services: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s,Web Semantics:Science,Services and Agents on the World Wide Web 1(2004):309-320.

[3]S.McIlraith,T.C.Son,and H.Zeng,“Semantic web services,”IEEE Intelligent Systems.Special Issue on Semantic Web,vol.16,no.2,pp.46-53,2001.

[4]S.Oundhakar,K.Verma.K.Sivashanugam,A.Sheth and J.Miller,Discovery of Web Services in a Multi-Ontology and Federated Registry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Services Research,1(3),2005.

[5]B.Benatallah,M.-S.Hacid,C.Rey,and F.Toumani,“Towards semantic reasoning for web services discovery,”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ISWC’03).

[6]楊圣文,史美林.一種支持QoS約束的Web服務發現模型[J].計算機學報,2005,28(4):589-594.

[7]Orri?ns,B.,et al,A Framework for Business Rule Driven Web Service Composition[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3,2814:52-64.

[8]TANG Q.C.,CHENG H.K.,Optimal location and pricing of Web services intermediar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2005,40(1):129-141.

[9]Klein,M.and A.Bernstein.Searching for Services on the Semantic Web using Process Ontologies.in The First Semantic Web Working Symposium(SWWS-1).2001.Stanford,CA USA.

[10]陳德偉,許斌,蔡月茹,李涓子.服務部署與綁定的基于P2P網絡的Web服務發現機制[J].計算機學報,2005,28(4):615-626.

[11]張蓉,申德榮,于戈等.基于本體的Web服務查找和合成技術研究[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2003,9(10):921-925.

[12]吳健,吳朝暉等.基于本體論和詞匯語義相似度的Web服務發現[J].計算機學報,2005,28(4):595-602.

[13]Chen H.G,Yu T.,Lin K.J,QCWS:An implementation of QoS-capable multimedia Web services,Proceedings of t he 5t 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media Software Engineering,Taichung,Taiwan,2003:38-45.

[14]Maximilien E.M.,Singh M.P.A framework and ontology for dynamic Web services selection.Internet Computing,2004,8(5):84-93.

[15]Curbera F,et al,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IBM/BEA/Microsoft Specifications,2002.

[16]王曉玲,郭志懋,周傲英.Web服務組合的基于文法的消息處理[J].計算機學報,2005,28(4):478-485.

[17]Casati F.,Ilnicki S.,Jin L.,Krishnamoort hy V.,Shan M.,Adaptive and dynamic service composition in eflow.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0,Vol.1789:13-31.

[18]P.Grefen,K.Aberer,H.Ludwig,andY.Hoffner,“CrossFlow:

Cross-organizationalworkflowmanagement for service outsourcing in dynamic virtual enterprises,” Special Issue on Infrastructure for Advanced E-Services,Bulletin of the Technical Committee on Data Engineering,vol.24,no.1,2001.

[19]A.Lazcano,G.Alonso,H.Schuldt,and C.Schuler,“The WISE approach to electronic commerce,”Journal of Computer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ol.15,no.5,2000.

[20]Liangzhao Zeng,Boualem Benatallah,and Anne H.H.Ngu,On Demand Businessto-Business Integration”,CooPIS01,Trento,2001.

[21]Liangzhao Zeng,David Flaxer,Henry Chang,Jun-Jang Jeng,”PLMflow-Dynamic Business Process Composition and Execution by Rule Inference”,TES2002,Hong Kong,2002.

[22]H.Schuster,D.Georgakopoulos,A.Cichocki,and D.Baker.Modeling and composing service-based and reference process-based multi-enterprise processes.In Proceeding of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CAiSE),Stockholm,Sweden,June 2000.Springer Verlag.

[23]S.McIlraith and T.C.Son.Adapting Golog for composition of Semantic Web services.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KR2002),Toulouse,France,April 2002.

[24]D.McDermott.Estimated-regression planning for interactions with Web services,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 Planning and Scheduling,Toulouse,France,2002.AAAI Press.

[25]B.Medjahed,A.Bouguettaya,and posing Web services on the Semantic Web.The VLDB Journal,12(4),November 2003.

[26]Ponnekanti S.R.,Fox A.SWORD:A developer toolkit for web service composition.,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WWW2002).

[27]Z.Manna and R.J.Waldinger.A deductive approach to program synthesis.ACM Transactions on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ystems,2(1):90-121,1980.

[28]Benetallah B.,Dumas M.et al.,Declarative composition and Peer2to2Peer provisioning of dynamic services,Proceedings of t he ICDE,San Jose,CA,2002:297-308.

[29]Abiteboul S.,Benjelloun O.et al.Active XML:Peer-to-Peer data and Web services integration,Proceedings of t he VLDB,Hong Kong,2002,1087-1090,

[30]Boag S.,Chamberlin D,Fernandez M.et al.,Xquery 1.0:An XML query language,W3C Working Draft,2002.Http:///TR/xquery.

[31]ZENG L.,BENATALLAH B.,et al,QoS-aware Middleware for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2004,30(5):311-327.

[32]SALIMA BENBERNOU,MOHAND-SAID HACID,Resolution and Constraint Propagation for Semantic Web Services Discovery,Distributed and Parallel Databases,2005,18,pp:65-81.

項目基金: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動態電子商務系統構建中的服務發現及組合問題研究(編號:桂科青0991097)。

作者簡介:

第6篇

>> 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研究的國內文獻綜述 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研究的文獻綜述 跨境電子商務構建新“物流” 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狀況分析 跨境電子商務之物流機遇 跨境電子商務背景下跨境物流如何提升 我國糧食物流問題與對策的國內文獻綜述 電子商務下物流服務質量的文獻綜述 電子商務物流研究現狀綜述 小額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剖析 跨境電子商務催生物流新機遇 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及其演進方向 義烏小額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發展問題研究 京東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發展對策研究 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探究 跨境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服務的提升 淺析跨境電子商務的物流模式 跨境電子商務零售物流問題探討 東莞小額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發展問題研究 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發展問題及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駱宗偉. 跨境金融物流服務創新及保稅物流園區個案分析[J].計算機系統應用,2009,(06):168-174.

[3]喬華. “跨境電商”背景下電子商務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5,(19):65-66.

[4]封云.加快天津港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思考[J].交通企業管理,2015,(04):7-10.

[5]楊云鵬. 自貿區空港物流綜合信息云平臺建設問題探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08):47-48.

[6]丁俊發. 上海自貿區一周年給物流業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儲運,2014,(11):38.

[7]王林. 國際物流績效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兩個市場理論和結構方程模型[J].中國流通經濟,2014,(05):50-55.

作者簡介:

第7篇

【關鍵詞】電子商務;消費心理;綜述

0.前言

電子商務的興起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然而它也是一把雙刃劍。電子商務所面對的群體是消費者,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主要取決于其消費心理,故,針對消費心理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其綜述也必不可少。本文將電子商務模式下的消費心理的研究文獻分為以下三方面進行綜述。

1.電子商務消費心理特征、變化趨勢及制約因素

研究電子商務中消費心理的特征和變化趨勢以及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心理因素的文獻較多。應南凱在《電子商務顧客的消費心理特征》一文中專門對電子商務顧客的消費心理特征進行了分析。原莉的《談電子商務中的消費心理》、蘭亦青的《電子商務的消費心理分析》、李忠艷的《電子商務中的消費心理淺析》、裴玉玲的《淺析電子商務中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朱安平、Zhu Anping的《淺析電子商務中的消費心理及其對策》和齊新的《淺談電子商務中的消費心理》,分析了電子商務中消費心理的變化趨勢和特征以及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了電子商務中現代企業的應對策略。

在《從消費心理透視電子商務》中,陳文閣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電子商務的心理不足。劉源在《淺議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消費心理和行為及其對策》中探討了電子商務中消費心理的變化和購買行為以及電子商務中現代企業的應對策略。陳智勇在《B2C電子商務中的消費心理研究》中分析了消費者對B2C電子商務的心理障礙,并提出了B2C電子商務公司應對消費者心理變化的對策。劉洋、徐小龍的《淺析電子商務中的消費心理》,蔣薇薇的《淺談電子商務下的消費心理》中,作者均分析了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心理因素。

牟永泉的《對電子商務營銷購買者消費心理分析》、趙永歡的《探究電子商務消費心理》和 吳吉義的《電子商務模式下消費心理和購買決策過程分析》也探討了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消費心理,吳吉義又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了電子商務模式下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

左臣真、羅賢春在《應對電子商務B2C模式中消費心理的策略分析》中分析了電子商務B2C模式中影響消費的因素,指出消費者眼見為實的購物特點和討價還價的心里約束,隨后對提升電子商務B2C模式發展的策略進行了分析。

2.基于電子商務消費心理的營銷策略

針對電子商務消費心理而提出營銷策略的相關文獻主要有:蔡利的《基于顧客網絡消費心理的網絡營銷策略研究》、王巖等的《淺談電子商務中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陳梟的《現代大學生電子商務中購買消費心理探究》、朱雯的《基于網絡消費心理分析的網絡燈具營銷策略》、廖曉麗的《從消費心理看電子商務和企業營銷》、黃國安的《基于網絡消費心理的電子商務營銷策略》和楊云峰的《網絡消費心理與行為研究》。王巖等首先闡述了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情況及特點,通過對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心理及行為的分析,提出了現代企業在電子商務中促進消費者購買行為發生的策略。陳梟闡述了當代大學生電子商務過程中的幾個心理特征,并提出了滿足大學生電子商務消費心理的營銷策略。廖曉麗分析了當代消費者心理變化趨勢和特征,闡述了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心理因素,并提出現代企業在電子商務中應采取的策略。黃國安在分析網絡消費心理的基礎上提出電子商務營銷策略。楊云峰則首先從消費者的角度入手,分析其心理特征、行為特征、風險感知等;其次從營銷者的角度分析消費者的心理與行為對網絡營銷的影響,以及營銷者在網絡營銷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優劣勢,并就營銷者針對消費者的心理行為采取的營銷策略進行了研究;最后,就如何利用消費者的心理與行為來提高個性化推薦的效果提出了解決思路。

3.E時代環境下的燈具、旅游、圖書電子商務消費心理

隨著e時代的到來,燈具、旅游、圖書等產品的電子商務也有了迅猛發展。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燈具、旅游、圖書消費心理相關文獻綜述如下。

朱雯在《基于網絡消費心理分析的網絡燈具營銷策略》一文中,分析了網絡營銷中的幾種典型消費心理并提出了基于網絡消費者心理的營銷對策。

關于電子商務旅游消費心理,梅偌霖在《旅游業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消費心理》一文中,在考察旅游業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消費心理基礎上,結合我國旅游業發展實際,分析我國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的各方面有利不利條件,探索了如何加快我國旅游電子商務進程。同時分析了電子商務下旅游消費心理的變化及影響。

針對電子商務圖書消費心理,《淺議電子商務時代圖書消費心理》中作者劉月梅闡述了電子商務時代圖書消費者心理現狀,列舉了電子商務時代圖書消費心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圖書電子商務企業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1]黃國安.基于網絡消費心理的電子商務營銷策略.市場研究,2010(8).

[2]廖曉麗.從消費心理看電子商務和企業營銷. 天府新論,2007(z2).

[3]陳文閣.從消費心理透視電子商務.科技咨詢導報,2007(1).

[4]蘭亦青.電子商務的消費心理分析.商場現代化,2007(27).

[5]應南凱.電子商務顧客的消費心理特征.商情,2009(9).

[6]吳吉義.電子商務模式下消費心理和購買決策過程分析.電子商務,2007(8).

[7]千麗霞.電子商務營銷中購買者消費心理分析. 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32).

[8]李忠艷.電子商務中的消費心理淺析.商業研究,2004(11).

[9]牟永泉.對電子商務營銷購買者消費心理分析.電子商務,2009(8).

[10]蔡利.基于顧客網絡消費心理的網絡營銷策略研究.時代金融(下旬),2011(7).

[11]黃國安.基于網絡消費心理的電子商務營銷策略.市場研究,2010(8).

[12]齊新.淺談電子商務中的消費心理.大眾科技,2006(2).

[13]楊云峰.網絡消費心理與行為研究.京郵電大,2008.

[14]蔣薇薇.淺談電子商務下的消費心理.東方企業文化,2010(12).

[15]朱安平.淺析電子商務中的消費心理及其對策.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1(5).

[16]劉源.淺議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消費心理和行為及其對策.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18(1).

[17]原莉.談電子商務中的消費心理.職大學報,2007(2).

[18]趙永歡.探究電子商務消費心理.數字技術與應用,2011(3).

[19]陳梟.現代大學生電子商務中購買消費心理探究.管理觀察,2010(17).

[20]左臣真,羅賢春.應對電子商務B2C模式中消費心理的策略分析.商場現代化,201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右旗| 思南县| 青河县| 尚义县| 游戏| 乾安县| 平遥县| 类乌齐县| 平湖市| 盖州市| 托克逊县| 汨罗市| 灌云县| 荃湾区| 商南县| 封开县| 霍州市| 黎平县| 蒙城县| 中西区| 信阳市| 大洼县| 武城县| 盐池县| 界首市| 六枝特区| 海安县| 襄樊市| 蒲江县| 崇礼县| 东台市| 临邑县| 五华县| 大关县| 昔阳县| 利津县| 仪陇县| 毕节市| 丹巴县| 洛川县| 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