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小學網上教育范文

時間:2023-06-15 17:17:51

序論:在您撰寫中小學網上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第1篇

【關鍵詞】網上評教 量化評估 校園網

一、學生網上評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教學質量評估是學校教學質量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科學地、全面地、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業務素質是一項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十分重要的工作。科學地開展教師評估工作,能達到學校提高辦學水平、教師形成教學風格、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的目標。學生網上評教的重要性已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它是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 在整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與教師自評、同行評教、專家評教相比較,學生網上評教是最直接、最生動、最具有說服力的,最能體現教師的教學質量的評價手段。所以學生評教是以學生為評估主體所進行的價值判斷,是學生作為教育主體地位的體現,是教學評估體系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內容。

網上評教取代了以往把所有的學生集中在一起填涂測評卡的方式,改變了學生被動評教的局面,使學生可以主動地參與到評教中來,從而更能體現出學生的真實想法,使評教更能體現出其價值。同時,網上評教可以避免以往評教過程中人為的因素,使得評教更加公正、公平、客觀化。現在大多數中職校都有校園網,教師與學生上網都非常的方便。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網資源,建立網上評教系統。

二、學生網上評教體系的建立與實施

由于學生網上評教提供的學生反饋信息,不僅為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提供了科學決策的基本數據,也為學校評獎、評優等提供了客觀的依據。學生網上評教的指標體系以及具體的實施辦法已成為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學生網上評教的指標體系設計。要做好學生網上評教工作,其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科學與否是評教信息能否有效的前提與關鍵。評教指標的確定應體現以下幾點原則:一是評價指標體系首先要體現學校培養目標的定位,體現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對課程和專業提出的基本要求,保證學生評價的方向正確。二是評價指標體系要突出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評價內容要具體、清晰、可以操作,避免過于抽象和模棱兩可。三是評價項目是學生熟悉的、有能力評價的。四是評價項目應符合本校校情,為本校大多數教師所能接受和認可的。學生網上評教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組織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上應遵守的基本操守、師生之間的交流等方面。另外,作為中職學校還應包含對實訓課、單獨開設的實驗課教師的一些基本要求的內容。所以許多學校的學生網上評教指標一般包含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四個一級指標的評估,每一個一級指標又被細化為若干個二級指標。對實訓指導教師、單獨開設的實驗課教師和體育教師在二級指標中分類評價。

2.學生網上評教系統的模型設計。任何一所學校在考核教師時總要提出一些量化指標,學生網上評教系統的開發者根據這些指標體系建立學生網上評教模型。有些模型側重主觀評估,評估指標體系操作性不強,把評估指標體系籠統地劃分為“好”、“較好”、“良好”、“差”等幾個等級標準。由于標準的模糊使得學生評分的主觀隨意性增大。更多模型是從量上進行評估:根據學生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表現情況進行打分,然后對學生評分進行一系列的統計分析和處理排序,最后得出教師的教育教學情況。

3.學生網上評教的組織與實施。學生網上評教作為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重要環節,其評價體系是否科學合理、具體實施是否切實可行,將直接影響到評教信息的真實有效,因此認真做好學生網上評教的組織工作,不斷完善評估指標體系,嚴肅細致地做好數據統計分析工作,結合同行教師評估、教學督導評估、教學質量檢查等配套措施,學生網上評教信息才能夠在教學質量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全校性的學生網上評教作為學校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進行。其實施方案應包括實施的時間、參與實施的人員和具體要求等內容,時間以在學期結束前的一兩周為宜。參與人員由教學管理人員、教研組長和骨干教師組成,有關人員應明確評教的意義,熟悉指標體系和操作方法。參與評教的人員應下到各班后,先要作一個簡短的"評前輔導",講明評教的意義,告訴學生要珍惜自己的權利,懂得實事求是誠信的表現,是高尚人格的體現,然后逐條講解評估指標體系中各項目的涵義和系統操作方法,最后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到學校電子閱覽室或微機室完成。

三、網上評教信息的統計與使用

學生網上評教系統應該具有可以按個人、教研室、學校和按專業、年級、班級等不同形式組合進行統計分析,并自動生成報表的功能。

第2篇

關鍵詞:中小學;網絡教育;探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0) 07-0000-02

Exploration on the Problem of Middle&Primay School Online Education

Chen Jun

(NO.1 Middle School of ChangLe,Changle262400,China)

Abstract:In this information age,online teaching as a brand-new teaching mode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people.It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more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In this article,we restudied and explored the online education and go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s connotation.The article mainly deals with problems we are fac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ing online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which can be the basis for future counter-measures.These problems include:renewal of education conception,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resourses,investment of online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problem of teachers training.

Keywords:Primary&secondary school;Online education;Exploration

隨著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為核心的計算機網絡引入教育領域使其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網絡教育成為一種傳播速度更快、覆蓋范圍更廣的新型教育形式。正如互聯網先生約翰•錢伯斯在世紀之交的預言“下一個進軍Internet的強大殺手就是網絡教育”,時至今日,網絡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中小學網絡教育的發展和推進對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對整個民族未來教育的發展水平,對參與國際競爭、培養綜合素質的人才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網絡教育的概念及理論基礎

(一)網絡教育的含義

早在2003年底,上海師范大學趙金波、黎加厚老師通過對“網絡教育”概念相關文獻的綜合分析研究,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及目前網絡發展和應用的實際情況,提出“網絡教育”是一種師生借助網絡環境,利用面授教育與非面授教育的形式來完成教育教學目標的教育方式。具體來說網絡教育是在網絡環境下,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學習者為主體,以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等為主要教學手段,運用圖像、文字、動畫、音頻和視頻相結合,充分發揮網絡的各種教育功能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向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的一種新型的交互式網絡化的教育方式。

(二)網絡教育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學習環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構造,即主要指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供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情境,培養學生的自我反饋意識等。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在教學中要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結構,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正是順應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的)。因而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就成為網絡教育的理論基礎。

網絡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形式,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由于能提供多種感官綜合刺激(這有利于情境創設和大量知識的獲取和保持),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協商會話,協作學習),還能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這種方式組織建構的知識庫、信息庫浩如煙海,并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現、主動探索、還有利于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因而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式與發展,即促進學生關于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這是其他教學媒體和學習環境所無法比擬的。

二、網絡教育之于中小學教育

中小學的網絡教育是在以多媒體計算機與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環境下,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時空的特點,結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以新課程改革思想為指導原則,以“四大學習支柱” 為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中小學課內課外教育教學的組織形態。目前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組織形態,主要存在兩種典型的應用形態,一種是以獨立的遠程教與學為主的中小學網校形式,一種是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為主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三、目前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基礎教育的迅速發展,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教育觀念的轉變問題

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不同,使得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原有的教育觀念。在應試教育長期的困擾下,評價教育結果的標準是考試分數,導致很多學校雖然配備了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甚至建立了校園網,但并未起到應有的效用,要么閑置,要么另作他用。2004年4月1日,《北京青年報》在《中學生網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調查表明,中學生上網60.7%的人玩游戲,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9.1%的人關注影視文藝動態,27.9%的人關注體壇動態,27.5%的人看新聞,24.3%的人發E-mail,18.6%的人選擇軟件,5.7%的人關注衛生保健信息。可見,目前我國中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游戲、娛樂、找朋友聊天和發E-mail。

(二)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

隨著中小學網絡教育的深入發展,網上教育資源的建設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國網上資源似乎很豐富,但很多網站的內容彼此重復或覆蓋面窄,而且內容單調,沒有脫離傳統教育的影響。現階段,我國中小學網站主要存在五種形式:百科全書式網站、中小學學校網站、兒童娛樂網站、父母教師網站和商業網站。通過對各個網校網站的拜訪,綜合來看,許多網校只是把書本、教科書搬到網上去,并沒有體現網絡教育的交互式等優點;一些中小學學校的網站則似乎成為學校對外宣傳的工具,內容大多為學校介紹、獲獎情況、園丁風采、校園新聞之類,甚至有些網站還處于建設之中,并未為學生查找學習資料提供多少幫助。在商業網校中,試題庫屢見不鮮,在線學習或同步教室則是“電子教案”。同時,很多中小學建立的校園網由于缺乏教育教學信息資源,“有路無車無貨”,致使投入大量資金的校園網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設備的閑置和浪費。開發、研制網上教育資源,已成為解決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瓶頸”問題的當務之急。

(三)中小學網絡教育的投入問題

網絡教育的建設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1998年美國投入510億美元,旨在使每一位美國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終身學習。其中,大約有20億美元專門作為公立學校建設網絡教育系統的額外資助,學校所需要的硬件設施則由國家全部包下來。法國政府2000年撥款5億法郎作為支持基金,用于全國小學配備電腦,為上網創造條件。而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投資的主體不明確,中央政府的財力難以覆蓋,地方政府財政力不從心。因此很多學校的硬件配備都是靠學校擠出來的,且規模有限。

(四)技術支持系統的建立問題

即使具備了高速寬帶的網絡條件和基本的基礎設施,在實踐中也還是不夠的。為了使廣大的教師和學習者參與進網絡教育中,必須有一套網絡教學和網上學習的技術支持工具,如網絡教育平臺。一個完整的網絡教育平臺應該有望上課堂開發工具、網絡教學支持系統、網絡教學管理系統和教學資源管理系統四個子系統組成。

這些問題的存在,延緩了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的發展。如果這些問題及時得以解決,我國的中小學的網絡教育將會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陳劍光,杜杰.對中小學網絡教育現狀的思考[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

[2]徐建一.網絡教育:21世紀教育發展的主流[J].網絡教育研究.在線電子雜志

第3篇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世紀,現代通信、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的發展不僅推動了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更給全球教育帶來了一次革命。據IDC去年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全球通過遠程教學網絡進行學習的學生數量正以每年33%的速度遞增。到2002年底,這一群體將會超過220萬人。于是,我們原有的知識傳播途徑已無法滿足現在的需求。如果說過去學校傳授知識的方式從本質上講是工業時代的產物,那么21世紀的學校教育必須順應時代的需求,轉變為信息時代的學校。我國教育部也于2000年11月發文,要求“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生能夠上網,使中小學生都能共享網上教育資源,提高實施素質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繼續教育。”因此,校園網工程已成為全國中小學建設的一個熱點,成為學校發展與改革的一個支點。由于校園網建設需要花大量資金,這對于處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的學校確實是一件難事。如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建設符合學校自己需求的校園網,這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課題。

目錄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中小學建立校園網的必要性

三. 當前中小學信息化教育程度的初步估價和建網的可行性

四. 中小學校園網建設的策略研究

五. 校園網方案設計與應用投資分析

六. 網絡教學環境的建設

七. 結束語

參考文獻

點擊查看全文

第4篇

【關鍵詞】高中階段 網絡教育 問題與對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教育成為一種傳播速度更快、覆蓋范圍更廣的新型教育形式。網絡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高中網絡教育的發展和推進對實現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改變應試教育模式,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有著重要意義。

一 多媒體網絡教育的理論基礎及含義

1.多媒體網絡教育的含義

所謂多媒體網絡教育就是一種師生借助網絡環境,利用面授教育與非面授教育的形式來完成教育教學目標的教育方式。具體來說網絡教育是在網絡環境下,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學習者為主體,以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等為主要教學手段,運用圖像、文字、動畫、音頻和視頻相結合,充分發揮網絡的各種教育功能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向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一種新型的交互式網絡化的教育方式。

2.多媒體網絡教育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構造,即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供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情境,培養學生的自我反饋意識等。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在教學中要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結構,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因而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和教學理論就成為多媒體網絡教育的理論基礎。

網絡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形式,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能提供多種感官綜合刺激,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還能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這種方式組織建構的知識庫、信息庫浩如煙海,并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因而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即促進學生關于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這是其他教學媒體和學習環境所無法比擬的。

二 多媒體網絡教育在我國高中教育階段的應用

我國高中階段的網絡教育是在以多媒體計算機與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環境下,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時空的特點,結合高中學生身心發展,以新課程改革思想為指導原則,進行中小學課內課外教育教學的組織形態。 目前我國高中階段網絡教育組織形態,主要存在兩種典型的應用形態:一種是以獨立的遠程教與學為主的網校形式,一種是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為主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三 目前我國高中階段多媒體網絡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經過多年的努力實踐,我國高中階段的網絡教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教育的迅速發展,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1.多媒體網絡設備沒有得到應有的應用

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不同,使得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原有的教育觀念。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困擾下,評價教育結果的標準是考試分數和高考升學率,導致很多學校雖然配備了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甚至建立了校園網,但并未起到應有的效用,要么閑置,要么另作他用。高中階段學生由于學習任務緊,自由支配的時間少,即使有時間上網也不是用來學習,而是主要玩游戲、娛樂、找朋友聊天和發E-mail。

2.多媒體網絡資源分布不合理

隨著高中網絡教育的深入發展,網上教育資源的建設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國網上資源似乎很豐富,但很多網站的內容彼此重復或覆蓋面窄,而且內容單調,沒有脫離傳統教育的影響。現階段,我國中小學網站主要存在五種形式:百科全書式網站、中小學學校網站、兒童娛樂網站、父母教師網站和商業網站。通過對各個網校網站的拜訪,綜合來看,許多網校只是把書本、教科書搬到網上去,并沒有體現網絡教育的交互式特點;一些中小學校的網站則似乎成為學校對外宣傳的工具,內容大多為學校介紹、獲獎情況、園丁風采、校園新聞之類,甚至有些網站還處于建設之中,并未為學生查找學習資料提供多少幫助。在商業網校中,試題庫屢見不鮮,在線學習或同步教室則是“電子教案”。同時,很多中小學建立的校園網由于缺乏教育教學信息資源,“有路無車無貨”,致使投入大量資金的校園網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設備的閑置和浪費。開發、研制網上教育資源,已成為解決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瓶頸”問題的當務之急。

3.當前高中階段網絡教育的投入問題

網絡教育的建設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投資的主體不明確,中央政府的財力難以覆蓋,地方政府財政力不從心。因此很多學校的硬件配備都是靠學校自己擠出來的有限的經費購置的且規模有限。

4.技術支持系統的建立問題

第5篇

摘要:由于我國教育資源不足,而且存在大量的繼續教育者,網上教育需求巨大。我國網上教育雖有一定發展,但是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本文從對網上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字:B2C;C2C;虛擬;交互;精品課程

一、網上教育的必要性與巨大需求

1.我國教育資源不足

同發達或中等發達國家比較,我國各級學校,特別是中學和大學入學率存在明顯差距。1987年,美國中學入學率98%,日本96%,韓國88%,而我國僅43%,大學入學率,美國59.6%,日本28.3%,韓國36%,我國僅1.7%。到2030年,大學入學率哪怕僅提高到10%,按現有規模平均每所高校在校學生1900人計,普通高校也必須由目前的1000多所增加到3789所,需要巨額投資。

2.大量的繼續教育者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爆炸,日新月異,人們要不斷充電,活到老學到老。而對于大量參加繼續教育(在職人員學歷提升、行業、企業培訓)的學習者,重返校園很不現實,網上教育解決了他們的問題,方便靈活,可以

同時兼顧工作。

二、網上教育的現狀

網上教育學校:目前,國家共批準68家高校從事現代遠程教育,其中1999年批準5家,2000年批準26家,2001年批準14家,2002年批準22家,2003年受國家政策調整的影響只批準了東北師范大學1家。截至2004年,試點遠程教育院校已建成2000多個校外學習中心,地域分布基本覆蓋全國各地;精品課程:教育部2003年度評選出151門國家精品課程,2004年度評選出300門國家精品課程,分為本科和高職兩個層次,有效期為5年。2003-2007年,國家教育部計劃每年評審一次、連續評審5年,共建設國家精品課程1500門,并利用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精品課程的相關內容上網免費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此外,我國還推出面向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教師教育精品課程,全國各地的當地高校也推出本校的精品課程。

三、網上教育面臨的挑戰

1.學習者轉變學習習慣和提高學習能力的困難

基于計算機網絡的學習者要進行有效的遠程學習,不僅需要高質量的教材,更需要具備網上學習的能力。然而,許多最初嘗試網上學習的學習者反映:他們不喜歡對著屏幕閱讀教材,與同學交流時手忙腳亂,而且還經常“跑題”,更嚴重的是他們容易在網上學習時“迷航”。同時,學生網上學習的技能、心理及行為特征的研究等,也是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2.具備遠程教育經驗和能力的合格師資匱乏

遠程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滿足這些要求的合格師資還十分匱乏。遠程教育的任課教師一方面要從事遠程教育課程的開發設計,另一方面還要求從事遠程教育的教師在不斷提高學科專業水平的同時,接受教育學、心理學、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專業培訓,成為具備遠程教學能力、適應遠程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師。

3.校內外資源共享與經驗共享

在軟件資源方面,由于在軟件平臺和支撐工具以及優質課件的制作等方面標準化程度低,符合教學實際需要、能滿足用戶網上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要求的多媒體課件少。而且由于不同學校之間的合作較少,即使優秀的課件也很少共享。在硬件方面,無論是計算機和網絡設備,還是校外學習中心的教室、課桌,都是各個網絡學院各自為政,很難共享。

4.適合學習者的學習資源匱乏

盡管我國已開發了上萬門網絡課程,但迄今為止,網上優質課程資源并不多。首先是大師級教師為現代遠程教育講課的少,制作成課件的更不多。其次是課件制作技術落后,優秀的、引人入勝的課件不多見。再次是課件內容有許多較陳舊,且更新慢。這些都使人感到在網上學習的效果要比在課堂或面授教育差。

四、網上教育的完善和建議

1.普及網絡和提供技術支持

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互聯網是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體現。國家將擴建學校的資金相應的轉移到網絡的普及上,這樣可以減少占用場地,減少環境污染等,同時網絡普及是大勢所趨,益于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此外,開發相應學科的虛擬軟件,如生物、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實驗軟件,學生可以直接在網上實驗,同樣可以達到現實實驗的效果,提高動手能力。

2.學校與多機構合作

與傳統軟件公司合作:傳統軟件公司以出品基于CD-ROM的教學軟件為主要業務。由于傳統CD-ROM軟件市場受到網絡、盜版等因素的沖擊,生存環境受到相當的威脅。這些公司都開始考慮或正在實施網絡教學的方案。這些公司的長處是對多媒體課件擁有經驗對傳統教育市場有較強的操作經驗,而且轉型的速度很快;借鑒中小學網校、小型教育網站的良好經驗。這些網校歷史較長,而且主要工作是利用網絡輔助完成課堂教學。他們的優勢是在自己從事的范疇內熟悉課程的制作和教學過程。

3.于互聯網內容提供商(ICP)合作

他們的優點和重點在于通過豐富欄目內容引來訪問量。這些網站的教育內容大多以靜態教材為主,而且主要是免費的。但真正的教學內容仍然相當匱乏,并且不能完成完整的網上教學服務。而這點正式學校的優勢

4.網上教育全職教師,全職校長

現今,師資幾乎達到飽和,很多教師無處可教,無課可教。而很多傳統學校的老師要兼顧教學和網上精品課程,工作量大。鑒于這個問題,組織網上教育全職教師,全職校長,這樣不僅緩解就業壓力,而且有助于提高網上教育質量,實現師資平衡。

五、結束語

網上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無窮的潛力。我們渴望得到的網上教育是具有優秀的綜合平臺──一個名副其實的虛擬校園、教育服務提供者;具有面向市場的課程設置──市場導向將有助于解決繼續教育的品牌問題;充分體現教學的完整過程──有教、有學、多媒體、多種方式、多環節,以服務為中心;適應市場的商業模式──可接受、標準化、可復制,能夠使得合作伙伴有信心和積極性; 我們全體努力,良好的網上教育不是夢想!

參考文獻:

[1]載《人口與優生》1993.5

第6篇

關鍵詞:高校網球 訓練重點 常見傷病

一、前言

網球是一項優美而激烈的運動,網球訓練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工作,尤其是高校網球教學和訓練,應該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等特點合理地安排訓練,對學生以后的發展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高校網球課的教學對象是普通的在校大學生,他們既沒有運動基礎,以前也沒有打網球的經歷。要讓學生在很短的學時內掌握網球的基本技術,并能熟練地在底線對打和進行初級比賽,就需要教師重點培養學生的球感和擊球時的控制力,逐步提高網球技術。

二、高校學生網球訓練的基本分析

1.學生的基本特點

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正處于形成階段,無論骨骼肌肉、內臟器官和高級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等,都處于定型階段,此時肌肉仍處于發展階段,骨骼的柔韌性仍然較好,神經系統的機能表現為大腦皮層興奮過程仍占優勢,但是穩定性較差,而可塑性強。針對這些生理特點,在制定訓練計劃和訓練內容時,必須注意系統性和科學性。而高校學生的心理特點也處于定型的重要階段,表現出意志獨立性、情緒自控能力、性格特征都正處于需要鍛煉的階段。訓練內容應選擇適當難度,以幫助培養學生堅韌頑強、敢于拼搏的精神;并利用訓練手段的調節,注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正確引導,注重培養其開朗坦誠、果敢堅定、勇于挑戰等優良性格,鼓勵訓練斗志,以建立起強烈的自信心。

2.高校學生網球訓練的原則

鑒于高校學生的基本特征,高校開設的網球課程和訓練必須具有基礎性、專項性、和強化啟蒙性和淡化競技性等原則。尤其在初期訓練中,不能過多地去追求完整的、高難度、高強度的技術,重點抓基本技術及基本功訓練。基礎性即是在初期訓練中,不能過多地去追求完整的、高難度、高強度的技術,重點抓基本技術及基本功訓練。其中,基礎性訓練包括身體素質訓和網球基本技術訓練,而網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與技戰術的發展程度是息息相關的,身體素質是掌握網球基本技術的基礎。專項性原則即是青高校網球訓練要防止執著地追求所謂的基本功,要在抓基本功的同時加強專項性訓練。專項性原則是以基礎性原則為基礎的另一重要原則。強化啟蒙性原則是對于初學者重要的原則。對初學者來說,訓練的重點應是提高興趣,規范動作。基礎訓練對于高校網球的初學者來說是極為枯燥的,所以在網球訓練中應該讓學生體驗到擊球時的手感,享受網球的樂趣,堅定訓練的信心,為向標準球訓練打下一定基礎。淡化競技性原則既是應該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幫助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精神。

三、高校網球訓練重點――基礎訓練

1.體能訓練

網球比賽是一項有“間歇”的體育運動。盡管網球場地不算大,但發球接球速度要很快,運動員必須要快速移動,才能擊出有爆發力和良好控制的球。網球運動要求速度反應速度和全場移動速度;耐力能長時間進行比賽,并且在比賽后期也能打好;力量移動速度快,發球有力,能從底線打出爆發力強而且有良好控制的底線球;柔韌性用協調的方法來運用肌肉和關節,以降低損傷的可能性,并達到對低、中等和高球的回擊。這對運動員的肌肉爆發力和反應靈敏性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身體素質是比賽獲勝的重要保障。所以對學生的身體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提高柔韌性,應該在力量訓練之前和之后進行,可以選擇伸展15~20分鐘。對于耐力訓練,可進行長距離跑、間歇訓練包括高低強度混合練習、在技術訓練后安排耐力練習。提高速度訓練包括反應速度及協調地完成身體運動所要求的速度,這時可進行循環速度練習、設圈套練習。速度耐力練習可提高網球運動員連續地重復短距離向來球奔跑,并且在此期間不斷地起動、制動和轉換方向。這一訓練要借助于半塊場地,要求運動員設法接著每個球,并且是在球一次彈跳后。提高力量和爆發力,要求運動員通過練習增加其力量和自身的重量。

2.專項訓練及運動的手感訓練

網球運動的重點之一是手臂動作及全身協調性,所以在專項練習中要非常注重手臂動作及協調性的練習。絕大多數擊球動作中都包含著重心交換和手臂動作,它的一般規律是用重心交換來帶動手臂動作。手臂及協調性的訓練,這兩者是不能割裂開的兩個方面,這也有利于良好手感的建立。在訓練中教練要特別提出兩個同一性,即同一時間向同一方向發力,盡量簡化擊球動作,將重心交換和手臂動作融為一體,力爭使擊球動作簡明、合理、干凈、協調。其二,隨著擊球難度的加大,搞好借力中發力對建立良好的手感,穩定技術水平的發揮是至關重要的。此階段可進行借力中發力訓練、基本的擊球時間訓練。在一般情況下,球在上升期前進力最強,這時擊球受力是最大的,當球下降期時,前進力就會減弱,這時擊球受力就會小一些,這就是借力的根據,回擊時就比較容易。借力中發力,除借到對方力量外,再加上自身的發力,兩個力量合到一起,擊球時產生的速度、力量都是很可觀的,它不光能增加手感,而且威脅性較強,命中率較高。

四、網球訓練中的常見損傷――網球肘

網球肘是肘部的一種常見疾病,它是指手肘外側肌腱發炎疼痛。疼痛的產生是由于負責手腕及手指背向伸展的肌肉重復用力而引起的。患者會在用力抓握或提舉物體時感到患部疼痛。預防網球肘的發生可通過如下方法:加強手臂、手腕的力量練習和柔韌性練習,練習時應注意,運動的強度要合理,不可使手臂過度勞累;打球前要充分做好熱身運動,打球后要重視放松練習,以減少網球肘的產生;有效地使用護肘,不要在太硬的場地上強力擊打速度很快的球,不要打濕重的球。而對于網球肘的治療時應根據癥狀的輕重,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可采用按摩和理療等治療手段;急性發作期,出現劇烈疼痛時,應以靜養、休息為主,可通過冰敷來緩解疼痛;疼痛減輕后,可采用手臂的各種伸展運動來緩解病情。

五、結束語

在高校網球教學中,要提高網球教學的效率,要從網球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出發,充分利用訓練時間和空間,以提高學生的網球技戰術水平,并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協調能力,以及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精神。

參考文獻:

[1]吳婷婷,劉培星.網球教學中抽球動作的動力定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1).

[2]張奇.多球練習教學法在高校網球選項課中的實踐與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1).

第7篇

1、中國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現狀

1994年,美國教育技術協會(AECT)對教育技術的定義明確提出:“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資源和過程進行設計、開發、評價、利用和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資源作為教育技術研究的兩大對象之一,因此對教育資源進行研究是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教育資源,現在還未有統一定義。從字義上講,教育資源庫就是各種關于教育的資源的匯集,本文所討論的是網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網絡教育資源出現的形式可能是多種多樣,如教育網站、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等,從服務目標看,有為中小學教育服務的,也有為高等教育服務的,也有為社區(community)教育服務的,等等。本文只討論中國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問題。

中小學網上教育資源庫的種類有很多,包含教育新聞信息、各類教育統計數據、教研論文庫、學科教案庫、題卷庫、課件素材庫、課件庫、教育法律法規庫、招生考試庫、教育產品信息庫、教育機構庫、共享軟件庫、圖片素材庫、動畫素材庫、音像素材庫、百科知識庫等各個方面。

現在已經有許多公司正在進行中小學網絡教育庫的開發。如,北京騰圖科技集團開發的國內教育教學資源庫由教育部中央電教館監制,它由中央電教館教育專家、學科教學專家、學科研究員、學科編輯、多媒體開發人員以及地方的優秀教師,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為指導,參照教育部最新頒布的各學科課程標準,制作出權威的、標準的各學科教學素材,提供了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的資源,匯集了圖片、文本、聲音、視頻等四大基本媒體形式。中基教育資源管理系統主要應用于中小學校和地區教育城域網,采用《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規范》。清華同方思科公司"基礎教育資源庫",包括城域教育網版本和校園網版本的基礎教育資源庫,如學科課件庫、學科教案庫、優秀公開課、學科掛圖庫、信息技術課資源庫、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等。科利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學科教育資源及管理系統,包含學科資源及第二課堂、教育論文、通用素材等教育資源,可以為建設普通學校、職業技術學校、專題庫服務,元數據采用《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規范》。

“中國中小學數字圖書館”是我國第一個面向中小學的數字圖書館。根據中小學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學校管理的需求,她包括“中國基礎教育知識倉庫”、“多媒體教育教學素材庫”、“百科知識庫”、“圖書庫”、“教材庫”等資源,既有原始素材(原材料),又有經過初步整合加工的素材(組件),還有按照課堂教學要求整合的可以直接使用的素材(成品課件和教案),為教師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積件,便于教師組合、參考借鑒和選擇使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教師、家長和學生的教與學的需要。

這些教育資源庫的內容都是圍繞中小學教育而展開的,表現形式各有特色,所提供的與資源制作、組織與管理相關的功能也大相徑庭。對一些教育資源庫的核心管理功能進行概括,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功能模塊:資源制作、資源導入/導出及上傳/下載、資源檢索/瀏覽、權限管理、統計、分類。當然,由于不同開發資源庫的開發者由于本身實力及著重點的不同,它們對這些功能的實現程度相差很多。

2.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果對這些問題不加以解決,將會嚴重影響我國中小學教育資源建設前進的步伐,影響它的長遠與整體發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缺乏統一規劃,缺少協作,教育資源重復建設現象嚴重

由于現在許多公司、企業參加中小學教育資源建設,以盈利為目的,基本上屬于一種市場行為,缺乏統一規劃,各個資源建設者之間的合作是比較困難的,競爭在所難免,這樣就容易造成教學資源的重復建設。許多網校在開展遠程教學時,通過與公司合作,從教學系統支持平臺、教學管理系統到每一門課程都是全部重新開發。其實目前網上的遠程教學在教學內容上基本相似,如中小學的遠程教學基本上是以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等主要學習科目為主。

第二、我國中小學網絡教學資源不足

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源數量和種類不足;二是內容不夠豐富;三是所提供的教學資源中符合網絡教育特點、適用性強的優秀資源不足,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網上教學資源缺乏主要是好的網上素材庫和網絡課程較少,缺乏網上多媒體課件。一些遠程教育學校的教學內容是將教案的文字材料以網頁形式放到網上,這樣的教學形式單一死板,對學生缺少吸引力,教學效果差。少數附以教室授課的視頻圖像,但由于目前網絡傳輸速度慢,視頻圖像的連續性很差,沒有多少可視價值[1]。教學資源不足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現在的教育資源的重復建設,造成不同的公司、學校,都關注提供課堂教學內容,資源庫建設基本上圍繞基礎教育知識點做文章。

第三、教育資源庫偏重資源建設,而對資源的有效管理與組織重視不夠

考查已有的教育資源庫建設狀況及提供的服務功能,可以看出,許多教育資源庫都將重點放在如何制作更多的資源,資源是它們的一個賣點,但對這些資源的組織方式卻很原始、單一,提供的查詢檢索服務比較初級。如一些教育資源庫只將資源根據年級、學科分類,這種組織方式假定用戶都已經知道自己的需要,知道可以在哪里找到滿足自己需求的資源。但教育資源庫的用戶可能不知道有哪些教育資源適合自己使用,他需要瀏覽或進行檢索。由于資源組織的粗糙,造成這些資源庫不能提供方便快捷的瀏覽,也不能提供多種檢索手段,因此不能滿足用戶的各種知識檢索需求。

第四、由于使用不同的資源制作或元數據標注標準,不同資源庫之間的數據共享困難。

由于缺少資源庫建設各個階段的統一標準,不同資源庫無法共享數據,甚至元數據也無法實現互檢互換。對用戶來說,如果他購買多個教育資源庫,只能單獨使用,而不能綜合使用,不能達到”1+1>2”這種使用效果。

3、教育資源建設的層次模式

基于對我國中小學教育資源建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思考,提出教育資源建設的層次模式。它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統一規劃,制定相應的標準

我國已經開始這一部分工作,如制定《基礎教育元數據建設規范》,但還需要更多的標準,包括不同粒度的教育資源(公用素材、教學素材、課件等)在不同庫之間互用的標準,如資源的封裝;不同資源庫之間交換元數據的標準,等等。

第二、建設各級資源中心,包括全國教育資源中心、分區教育資源中心及各省、市教育資源中心

全國教育資源中心要由國家來統一管理,對全國教育資源進行統一索引,并存儲一些關鍵、重要的教育資源。為了提高對用戶訪問的響應速度,可以建立分區教育資源中心,它們提供全國教育資源中心統一索引的鏡像。各省、市可以建立自己的資源中心,存儲元數據及對省內重要教育資源。省以下又可建立地區教育資源中心。各個資源中心又可有自己的資源制作中心及資源服務中心。下級資源中心向上級資源中心提供元數據,以在更高級別上形成統一索引。

第三、各級資源中心的職責分明,不能涉及面太廣,而應該各有自己的特色

各個資源中心都應該發揮自己的特長,制作有特色的資源,形成特藏,而不要使用覆蓋面特別廣,但全做不好的開發模式。資源中心提供的服務可以也應該有自己的特點,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開發對用戶最有用的服務;如果沒有能力為用戶提供某些服務,應該與其他資源中心合作,如向后者提供數據(教育資源或其元數據),使用戶能從后者得到更好的服務。

第四、在進行資源建設過程中,要加強教育理論的研究

網絡教育不同于傳統的面授,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應該加強網絡教育理論研究,特別是網絡學習理論及網絡教學設計。在這些理論工作的指導下,建設教育資源,而不是簡單的制作。同時在資源建設過程中,驗證理論的正確性,或形成新的理論框架。因此,資源庫的成功建設應是多方面合作的結果。

第五、資源庫本身應該是自主的,但應該支持數據的互換互用

資源庫是自主的,可以有自己的數據結構、數據格式,但是它們應該盡可能支持在整個資源建設框架內數據互換與互用的各種標準,而不應該對自己的數據持保守態度。只有建立在開放思想上的教育資源庫建設才可能持續的發展,取得最終的成功。

有的資源中心既可以提供資源,也可以提供服務,也可以只提供其中的一種,資源中心提供什么取決于它的能力。如果它擅長于資源制作,可以作為一個專業的資源提供者。如果它擅長對資源進行組織管理,提供檢索與查詢服務,則可以專門作提供服務的事情。資源中心與資源中心可進行數據交換,數據交換的方式可以交換教育資源本身,也可以只交換元數據,這要由資源中心自己決定。下面對圖1中的資源制作、資源中心與資源中心之間的數據交換問題進行較詳細的說明。

資源制作必須遵守相應的標準,如制作資源時有采用的媒體形式最好是通用媒體,以使普通用戶能方便地使用,而且資源中心與資源中心之間交換資源后能互相使用。在資源制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為資源進行元數據標注,進行元數據標注時,內容可以采用資源中心自己的元數據標準,但是在進行資源交換與共享,資源提供者必須能夠提供符合元數據標準的資源元數據[3],如:IMS的LearningResourceMetadata(學習資源元數據規范),IEEELTSC(LearningTechnologyStandardsCommittee,學習技術標準委員會)的LOM(LearningObjectMetadata:學習對象元數據)、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DublinCore的DublinCore元數據標準,ADL(AdvancedDistributedLearningInitiative)提出的SCORM(SharableContentObjectReferenceModel),中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的“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信息模型)”,以及“基礎教育元數據標準”,等等。資源提供者應該提供符合什么標準的元數據,取決于它與需求方的協商,資源提供者要按照需求方的要求提供元數據。這樣,需求方才有可能理解元數據的語義。國家應該定義一種元數據標準,如中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的“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信息模型)”,所有的資源提供者都必須能夠提供這種格式的元數據,以達到最小程度的元數據共享。同級資源中心、不同級資源中心之間都可以進行資源交換。

資源中心在進行資源交換要對資源進行標準化封裝,從一個資源中心導出的資源包可以被另一個資源中心使用。資源交換只是資源中心進行數據共享的一種方式,另一種方式是元數據的交換,這是資源中心進行數據共享的比較合理、易于實現的方式。通過元數據共享,用戶可以通過一個資源中心提供的用戶界面,在來自多個資源中心的元數據形成的聯合元數據庫中進行檢索。資源中心之間如何交換元數據?這個問題的解決依賴于建立一種資源中心之間交換元數據的機制,制定元數據交換的協議,建立元數據在資源中心之間進行交換的框架。為了建立這個機制,我們可以從其它領域借鑒一些研究成果,如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的數字圖書館的研究。數字圖書館領域已經對互操作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數字圖書館互操作研究的最新成果是OpenArchiveInitiative提出的OAI-PMH(OpenArchiveInitiativeProtocolforMetadataHarvesting)[4]。OAI-PMH是基于元數據收獲這種方式而提出的一種數字圖書館之間進行元數據交換的協議,它比較容易實現,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得到數字圖書館界的重視。對OAI-PMH進行研究之后,我們認為資源中心之間元數據交換協議的制定可以OAI-PMH為基礎,考慮教育資源中心之間進行元數據交換的特點,對一些OAI-PMH沒有考慮而對教育領域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如元數據的推送(push)方式,權限管理問題等,對OAI-PMH進行適當的改進,結合SIF(SchoolInteroperabilityFramework)[5]中的一些規范,來滿足教育資源中心之間進行元數據交換的需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烦县| 仪陇县| 隆化县| 泰兴市| 舞钢市| 安溪县| 历史| 青神县| 青田县| 塘沽区| 视频| 金昌市| 新安县| 海兴县| 凌云县| 景德镇市| 宝清县| 临江市| 皋兰县| 许昌市| 汉沽区| 永安市| 绵竹市| 固阳县| 韶关市| 黑山县| 梅州市| 道真| 汝州市| 井研县| 汾西县| 广水市| 宁河县| 磐石市| 孝感市| 舟曲县| 启东市| 古蔺县| 华蓥市| 广安市|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