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10:11
序論:在您撰寫餐飲市場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外資銀行最早進入菲律賓可追溯到19世紀后半期,1872年,渣打銀行(StandardCharteredBank)就設立了菲律賓分行。菲律賓現有的18家外資銀行,主要在兩個階段進入的:一是1948年《銀行法》通過之前,二是1994《銀行自由化法》通過之后。第一階段進入的老牌外資銀行分別是渣打銀行(StandardCharteredBank),匯豐銀行(TheHongkongandShanghaiBankingCorporation,Ltd.,1875年進入),花旗銀行(Citibank,1902年進入),美國銀行(BankofAmerica,1947年進入)。1948年《銀行業法》標志著菲律賓銀行業對外開放大門的關閉,這一狀況持續到1994年。1994年5月菲律賓通過的《銀行自由化法》重啟了銀行業對外開放大門,這一階段是外資銀行大量進入的時期。1995年以來,有14家外資銀行進入菲律賓市場,約占外資銀行總數的77.8%。
二、外資銀行在菲律賓市場的發展特征
1.數量增加迅速,總資產增長較快。1994年《銀行自由化法》的通過掀起了外資銀行進入熱潮。1995年~2002年期間,新增外資銀行14家,占目前的42.9%。同時,外資銀行總資產增加較快,由1994年末的864億比索提高到2005年末的5805.54億比索,增長5.7倍。
2.進入時間相對集中。新增的14家外資銀行集中在1995年~2002年期間進入,且自2002年以來不再有新的外資銀行進入。這是因為:一方面,1994年的《外資銀行自由法》只允許新增10家外資銀行進入,而央行在1995年就頒發7張牌照。另一方面,隨著亞洲金融危機對內資銀行負面影響逐步減弱,通過收購內資銀行來設立子行形式進入菲律賓市場的機會也大為減少。
3.進入形式主要以分行形式為主。外資銀行進入一國市場,采取的最主要組織形式是分行、子行。就進入形式而言,東道國通常更歡迎子行形式,因為:子行具備更多自有資本,增強經營管理和防范經營風險的能力;子行行為具有更大獨立性,更專注于東道國市場,經營活動與資金流動更穩定;子行經營管理團隊更趨于本土化,有利于東道國銀行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
三、外資銀行在菲律賓銀行業中的地位
1.市場份額。1995年前僅有四家外資銀行進入菲律賓市場,1995年末外資銀行市場份額升至10%,隨著外資銀行參與程度持續增加,以及亞洲金融危機對內資銀行的負面沖擊,外資銀行市場份額逐步上升,在2001年末達到最高值19%。此后新增外資銀行的步伐逐步停止以及內資銀行走出困境,外資銀行市場份額明顯下降,2002年末跌至為14%。目前外資銀行市場份額保持穩定,2003年~2005年期間各年末依次為13.7%、13.8%、13.5%。
2.存款占有率。截至2006年3月末,菲律賓商業銀行吸收的總存款為26214.84億比索,其中,外資銀行吸收的總存款為3505.06億比索,占全部商業銀行總存款的13.4%,考慮到外資銀行普遍分支網點大大少于內資銀行,顯示儲戶對外資銀行有較高的認可度。
3.貸款占有率。截至2006年3月末,菲律賓商業銀行發放的總貸款為17334.64億比索,其中,外資銀行總貸款為2950.87億比索,占全部商業銀行總貸款的17%。外資銀行相比較于內資銀行更愿意向市場提供資金,彌補了菲律賓經濟增長的資金缺口,實現了《銀行自由化法》的重要立法目標,即吸收外資以促進經濟增長。
4.凈資產回報率(ROE)。外資銀行的凈資產回報率分布不均衡,總體上優于內資銀行。截至2006年3月末,在全部42家商業銀行凈資產回報率排行榜中,前五位商業銀行有四家外資銀行。但部分外資銀行也出現凈資產回報率為負排名靠后的情況,有意退出菲律賓市場的美國銀行、JP摩根大通銀行、新加坡大華銀行。
5.不良貸款率。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普遍低于內資銀行。截至2006年3月末,18家外資銀行中,不良貸款率低于4%的有14家(其中5家外資銀行不良貸款率為零),剩余四家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是:中國國際商業銀行4.34%,渣打銀行6.45%,大眾銀行11.17%及大華銀行59.25%。而同期,資產規模最大的前六家內資銀行不良貸款率均超過5%。
6.發展不均衡。1995年前進入的四家外資銀行,除美國銀行逐步撤離菲律賓市場外,花旗、匯豐和渣打銀行已成為菲律賓最大三家外資銀行。在資產、貸款額和存款額三個指標上,花旗、匯豐、渣打三家總和都分別占到全部外資銀行的比重超過60%。截至2006年3月底,花旗、匯豐、渣打三家銀行資產總和占菲律賓全部外資銀行資產的62.46%,而這三家銀行發放的貸款額占全部外資銀行發放貸款總額的65.80%。
四、外資銀行對菲律賓銀行體系的影響
1.提高了商業銀行效率。Claessens(2001)等人的實證研究發現,外資銀行的進入提升了東道國銀行體系效率,并且這種效率的提高在外資銀行剛進入就會產生,與外資銀行所占的市場份額沒有太大關系。1995年以來,外資銀行集中涌入菲律賓,明顯給內資銀行帶來競爭壓力,激發內資銀行樹立競爭意識。近幾年,內資銀行迫于壓力已采取多項應對措施:加速并購活動、增加新技術投資、提高銀行廣告宣傳、引入新產品和服務、拓展客戶范圍等。Unite和Sulliva(2001)對外資銀行進入菲律賓的實證檢驗發現:外資銀行進入導致內資銀行營運效率得到改善,內資銀行的營運費用在下降。
2.治理結構得到改善。AbgeloUnite和MichaelSullivan(2001)研究發現:內資銀行內部持股集中度在下降,平均內部持股比率由1992年55.34%下降到1998年的43.25%,其中,家族企業持股比例下降明顯。一是菲律賓近幾屆政府致力于推行市場化導向的經濟改革,以及銀行業自由化減少了企業尋租的機會,尤其是家族企業,導致內資銀行內部持股比率不斷下降。二是過去在市場封閉環境下,家族企業在銀行內部持股比率較高,形成關系型銀行,在家族式公司治理模式下,這些銀行的利差高且盈利狀況好。然而隨著外資銀行的大量進入,市場不斷開放、競爭加劇,這些銀行受到的沖擊最大。外資銀行的進入推動了內資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
3.完善菲律賓金融市場。外資銀行的進入有助于培育菲律賓金融衍生市場和其他發達國家特有的市場類型。這些市場在美國和歐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而在菲律賓仍處于起步或萌芽階段。在這些領域,本地專家很少,外資銀行進來后,這些專業知識可以一手獲得,或者通過互惠安排從外資銀行母國獲得。
4.外資銀行進入初期人才爭奪激烈。外資銀行的大量進入初期,導致內資銀行人才流失嚴重。人才流失不僅包括中高級管理人才,而且包括基層管理人才。在部分外資銀行與內資銀行之間甚至出現純粹本地人才之間的對抗局面。長期來看,外資銀行是有利于銀行人才培養,例如內資銀行的許多高級管理人員都曾受過花旗銀行菲律賓分行的培訓。
5.內外資銀行初步競爭領域集中在銀行批發業務部門。受營業網點少及央行的管制,外資銀行總體上集中發展批發業務,在公司存、貸款、投資銀行及外匯交易等業務上與內資銀行競爭激烈。外資銀行往往采取“摘櫻桃”戰略,爭奪高端客戶。基于外資銀行普遍回報率高于內資銀行的事實,說明了外資銀行這一戰略較為成功,這也導致內資銀行迫于競爭而選擇非優質客戶,部分內資銀行甚至出現了貸款損失撥備金增加的勢頭。
五、結束語
[關鍵詞]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市場細分;營銷策略
1.引言
“民以食為天”,餐飲業在消費者消費品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當前餐飲業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比例已超過10%,成為第三產業中的重要支柱,為振興消費、擴大內需、保障就業、普惠民生做出了巨大貢獻。根據商務部的有關數據顯示,未來五年,我國餐飲業將實現年均18%的增長速度,零售額將達到3.3億元,吸納就業人口超過2500萬人,并初步形成以大眾化餐飲為主題,各種餐飲業均衡發展的格局態勢。
在餐飲業這樣的發展趨勢背景下,根據消費者的行為偏好、特征,企業合理細分消費者市場,再定制不同的營銷方法十分必要。因此,研究餐飲業消費者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促進消費增長,擴大企業市場占有率,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2.實證研究
2.1研究對象及數據來源
本次調查主要以餐飲業消費者為對象,因此選擇在學校附近餐廳及商業區為調查地點。調查時對用餐人員進行隨機發放問卷并收回。此次調查問卷總數量為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53份,回收率為76.5%。本次調查中男性62人,比例為40.05%,女性91人,比例為59.95%。學歷主要以大學本科及研究生為主,比例為76.3%。
2.2研究方法
此次調查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對餐飲業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各方面變量進行測量。量表由20個對餐飲業消費者的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描述語句構成(量表內容見表1),由被訪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對各個描述的贊同程度,其中記分情況為5分表示“完全同意”,4分表示“同意”,3分表示“一般”,2分表示“不同意”,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
2.3研究結果及分析
2.3.1因子分析
對153份有效問卷通過利用SPSS 16.0檢驗樣本的適當性數值(KMO)和球形檢驗值(Bartlett)確定數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其中KMO值為0.913,Bartlett球形檢驗統計值的顯著性概率是0.000,因此,樣本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對調查結果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通過方差最大正交旋轉(Varimax)后,按照Kaiser準則以及陡坡檢驗(Scree Test),從20個變量中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5個主因子,每個因子的標準化因子載荷均大于0.5,說明各因子的原始變量有較顯著的相關性,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7.615%。
通過因子分析得到的5個主因子即可看作是餐飲業消費者行為方式的5個維度。按照5個因子所包含的項目,經過主觀分析解釋,得到下表2。
2.3.2聚類分析
在因子分析的基礎上,利用因子分析得出的5個因子進行市場細分。一般認為,大于100的樣本量則有必要考慮使用K一均值聚類,由于本研究的樣本量為153,因此比較適合采用K一均值聚類方法。利用調查樣本在各因子上的得分,采用K--均值聚類法進行分類,得出方差分析表中5個指標的顯著性都為0,小于0.05具有顯著性,說明不同類型的消費者群體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分類合理。
下表3列出了聚類分析4種類型消費者在5個因子上的得分,可以看到通過K-均值聚類把目標消費者聚成4類。表中的數據表示各個類別在各變量中的平均值,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根據4種類型消費者在5個因子的得分情況,可以把4種類型消費者分別命名為享受養生類、口味品牌類、節儉便捷類和西化品質類。
(1)第一類消費者在社交享受因子和服務情況因子平均值較大,而在其他因子的平均值較小,因此可以命名享受養生類消費者。這類消費者大部分年齡在40歲以上,平均教育水平中高等,收入高,在外用餐頻率高,消費額高。這類消費者把在外就餐作為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對食材的新鮮健康要求高,注重養生。
(2)第二類消費者在理性消費因子和口味品牌因子平均值較大,而在其他因子的平均值較小,因此可以命名為口味品牌類。這類消費者年齡段大部分集中在20~40歲,教育水平中高等,收入中高,在外用餐頻率中高。這類消費者較理性,追求時尚的生活,關注品牌,喜歡味道好,時尚的菜品及多樣的款式。
(3)第三類消費者在價格因素因子和理性消費因子平均值較大,而在其他因子的平均值較小,因此可以命名為節儉便捷類。這類消費者大部分年齡在30歲以下,教育水平中低等,在外用餐頻率低,收入水平較低,所以對價格的敏感度較高,對食物口味,餐廳服務要求較低,追求物有所值的消費。
(4)第四類消費者在價格因素因子平均值較低,而在其他因子的平均值均較大,因此可以命名為西化品質類。此類消費者大部分年齡在30歲以上,平均教育水平高等,收入較高,在外用餐頻率較高,消費額較高。這類消費者向往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對價格不敏感,追求食物的品質,要求高質量的餐廳服務,喜好社交,常將在外就餐作為一種社交的方式。
3.結論及營銷建議
本研究利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對餐飲業消費者進行了研究和總結,將餐飲業消費者分為4種類型。通過對餐飲業消費者的市場細分,企業可以實行差異化營銷,來獲取不同的目標消費群體,提高營業利潤。針對以上4種消費者細分群體,現提出以下營銷建議供餐飲類企業參考。
對于第一類享受養生的消費者,此類消費者把就餐作為一種享受,青睞于健康、綠色、養生的食品,注重食材的新鮮度,食物制備過程衛生。此類消費者主要集中于大型高檔商業區及居民區,因此這類餐廳應當選擇在較高檔區域設置店面。餐廳應將消費者飲食健康作為核心目標,注意烹飪過程中食物營養成分的保留,菜單中應盡量說明菜品的營養價值等有益于消費者健康的因素。
對于第二類口味品牌的消費者,此類消費者追求時尚,消費理性,較為看重餐飲業的品牌,外出時更鐘愛到自己喜愛的餐飲店品牌就餐。此類消費者分布較為廣泛,餐廳選址約束性較弱。此類餐廳要注重菜品美味等各個因素,提高餐廳綜合實力,塑造餐廳品牌專用性,可以利用廣告等媒體方式打造宣傳餐廳品牌,提高餐廳在消費者心中的知名度。
關鍵詞:電子市場;企業;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0-0040-03
一、引言
電子市場(electronic marketplace)是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主要平臺,它的載體是行業或綜合性企業間電子商務網站。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和商務活動的不斷拓展,電子市場對企業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買賣雙方促進和協調交易過程、交換和分析行業信息以及獲取商業增值服務的虛擬市場空間(Chian-Son Yu,2006)。
Laseter et al. (2001)指出,2001年美國有2 200多家電子市場,Andrew White et al.(2007)發現,2006年中期僅有700多家電子市場還在運行,很多研究認為相對較低的電子市場采用率引起了電子市場的衰落。《中國行業電子商務網站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電子商務網站已超過2 000家,電子市場正在蓬勃發展。iResearch的《2007―2008中國B2B電子商務發展報告》數據表明中小企業是我國電子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其總體采用率僅為28%,很多行業的電子市場剛剛起步,參與率更低。
電子市場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更多企業的參與。電子市場規模越大,對企業的價值越大,電子市場對企業的價值越大,其規模也會越大,兩者之間遵循正反饋機制,相反的情況會使電子市場規模縮小甚至無法繼續存在,電子市場要突破臨界規模才能繼續生存。
所以,研究企業參與電子市場的影響因素對電子市場和中小企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對國內外該領域的代表性文獻,從不同理論解釋和研究視角進行梳理與評價。
二、不同的研究視角
對電子市場參與行為的解釋,已有的研究大體分為三種視角:個體理性主義視角、制度主義視角和綜合的視角,不同視角對影響因素的分析各有側重。
1.個體理性主義視角――創新擴散理論的解釋
個體理性主義視角下,企業參與電子市場被看作是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采納,假定個體具有獲取信息、計算利益、作出選擇的能力,按照利益的計算,以個體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對所需采用的方式手段進行選擇。代表性的理論是Rogers(1983)的創新擴散理論(IDT),IDT注重技術和經濟理性,出發點是技術本身的特征,關注的重點是技術本身的特征如何影響個體的采納行為,提出了相對優勢、匹配性、復雜度、可試用性、可觀測性等技術因素對采納行為的影響。其中,相對優勢反映了理性決策的利益驅動,技術的匹配度、復雜度則反映了采納的代價因素,這三個因素被多數研究支持。
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2005)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IDT為基礎,結合Kambil和Van Heck的交易過程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亞牛肉行業第三方電子市場的采用情況,從不同的交易步驟分析了電子市場的相對優勢,驗證了電子市場的優勢對企業的采納行為的重要影響。在搜尋階段,買賣雙方都能找到更多交易伙伴,并且降低了搜尋成本;在議價階段,由于面向更多買家,賣家擁有更好的談判地位,從而提高了價格,買家雖然付出更高價格但提高了所購產品的質量,并節約了時間;交易過程中通過互聯網溝通和處理交易事務,降低了信息成本。該研究還發現信息接收渠道的影響,通過大眾媒體了解到電子市場的企業傾向于拒絕參與,而通過私人交談對電子市場有更深了解的企業傾向于參與市場。
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2007)用IDT構建了分析框架,分別對賣家和買家采用企業聯盟形式的電子市場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電子市場的相對優勢主要體現在:獲得更多交易伙伴、降低價格、提高交易過程效率、促進企業間信息系統整合、降低菜單成本、加強企業間合作;兼容性因素主要包括:與企業流程兼容性、與現有信息系統和數據的兼容性、與企業高層管理者觀點和戰略的一致性;復雜性因素有:對信息系統整合的要求、流程和數據改造要求;該模型還引入了感知風險因素,包括數據安全性、平臺可信任度。通過案例研究方法對Supply On、Global Healthcare Exchange、Eutilia三個電子市場及其用戶的分析發現,相對優勢、兼容性、復雜性等因素對企業的采納行為有重要影響,而感知風險的影響并不顯著。
2.制度主義視角――組織行為同化的制度主義理論
與個體理性主義相比,制度主義強調社會對個體的影響。DiMaggio將制度理論引入對組織形態相似性的研究,解釋了組織之間在行為上會傾向于發生同化的現象。通過電子市場進行商務活動(電子商務的一種形式)是一種企業的運作方式,當這種運作方式反復發生,被社會所接受,逐漸就會成為一種規范,因此具有規范的性質。同時部分具有權力的組織,能形成強制的影響力。從理論分析上看,這些來自制度的對個體行為具有影響力的因素有:規范化壓力、模仿壓力、強制壓力等。
Jai-Yeol Son, Izak Benbasat(2007)從制度主義視角研究了電子市場的參與意愿和參與度,引申出制度導向因素,包括模仿壓力(競爭者的采用、成功應用的例子)、規范化壓力(行業和政府的規范化力量、多數供應商的采用)和強制壓力(主導供應商的要求)。通過對98家潛在參與企業和85家已參與企業的數據分析,發現模仿壓力和標準化壓力對企業的采用意愿有顯著影響,但對參與度的影響不顯著,他們的研究驗證了制度因素對企業參與電子市場重要的推動作用。
3.綜合的解釋
綜合分析考慮了更全面的因素,其基本邏輯是:電子市場帶來的利益將誘使企業對市場的參與,參與電子市場需要企業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資源;企業是否參與受到各種制度環境的影響,其應用電子市場的過程能對制度環境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別的企業所處的制度環境。
技術組織環境框架(TOE)是一種較常見的因素整理方法,它起源于Tornatzky對普通類型技術創新的研究,將技術創新采納的影響因素有效地歸納到技術面、組織面、環境面三大類。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2004)以TEO為框架研究了制造業企業參與電子市場的影響因素。其中,技術層面選用的因素是相對優勢,環境層面的因素是外部壓力和買方力量,組織層面的因素是資源狀況和企業規模。分析發現,外部壓力(特別是競爭壓力)和企業大小對采用行為有顯著影響,買方力量和資源狀況(如資金支持、人力資源、信息技術能力等)影響不顯著。與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研究發現電子市場的相對優勢影響并不顯著,其原因可能是采用和未采用電子市場的企業都對相對優勢有較高感知。
技術接受和使用的統一模型(UTAUT)將2003年以前出現的大多數針對個人層面IT采納行為的研究模型進行全面綜合。該模型將影響因素總結為四類:期望績效、難度預測、社會影響、實施條件。Shan Wang, Norman P. Archer(2006)以UTAUT為框架,將模型中的社會影響改為制度影響,研究了美國第三方以及聯盟式電子市場的采用行為。其中,期望績效類因素包括降低搜尋成本、獲得更多產品信息和交易伙伴、提高信息可靠性等;難度預測類因素是電子市場的易用性;制度影響類因素包括趨勢跟隨、客戶要求、重要供應商推薦等;實施條件類因素包括系統兼容性、對網上業務的熟悉程度等。研究發現,績效期望是企業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其次是制度影響和實施條件,易用性對企業的參與決策影響不顯著。
4.其他一些補充
Ruey-Lin Hsiao(2003)分析了信任因素對采用行為的影響,解釋了潛在采用者不信任新技術對電子市場采用的挑戰。其中,不信任有兩種類型:可靠性導向的不信任和價值觀導向的不信任。他認為,電子市場可以改進技術以減輕可靠性導向的不信任,但價值觀導向的不信任由于根源于社會文化結構而形成更大的阻礙。
王平平(2006)還探討了產品特性對買方使用電子市場的影響,研究認為,產品特殊性、產品說明復雜度與電子市場的參與意愿負相關。
Chian-Son Yu(2006)將采用電子市場的影響因素概括為企業外部推動力、企業內部驅動力、企業領導層對電子市場的認識和態度三個方面,研究了臺灣中小企業電子市場的采用行為。通過對115家企業的調研結果分析,發現上述三個方面因素分別有25%、49.9%、18.7%的貢獻度。與其他研究結論相比,該研究發現中小企業CEO在采用決策中比大公司的CEO有更大的影響。
三、簡單的評述
從因素提取方法來看,現有研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基于已有理論確定的因素模型,其特點是因素比較系統,不同研究的可比性較強。另一種是經驗性的歸納,這種方法貼近實踐,更有針對性,其中,也有的用了較為科學的歸納方法,如Hsin-Pin Fu,Yung-Ching Ho(2006)采用了模糊層次分析法(AHP)。兩種方法可以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相互驗證。
從研究方法來看,定性分析較多,案例研究比較常用,這種方法優勢在于可以通過對參與和潛在參與企業的訪談來發掘更具體的影響因素,但并不能很好地解釋各種因素影響的顯著性。也有一些定量分析,采用李克特量表來衡量對不同因素的認同程度和采用意愿,通過主成份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檢驗了各因素的顯著性和貢獻度。隨著研究的深入,定量分析將會更多應用于該領域。
綜觀上述文獻,影響因素基本可以歸納在電子市場、企業組織、外部環境三個層面。但在每一個層面中,二級變量的選取比較隨意,缺乏統一的標準。另外,針對不同的情況如企業規模、所屬行業類型、行業集中度、買方/賣方角色、電子市場類型等,各因素的影響會有所不同,這將是以后研究的重點。
四、我國的情況
現有的研究雖然大多基于國外的情況,但是,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影響因素分析框架,對國內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要注意到我國的企業、電子市場以及社會環境有其自身的特點,為有效促進我國電子市場的發展,各因素的影響程度和影響路徑都有待深入和具體的研究。
參考文獻:
[1]Chian-Son Yu, Influences on Taiwanese SME E-Marketplace Adop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9, pg. 5.
[2]Hsin-Pin Fu, Yung-Ching Ho, Roger C.Y. Ch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fuzzy AHP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6.12, pp. 1301-1324.
[3]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 The adoption of consortium B2B e-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6 (2007) 71-103.
[4]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 Economic and Social Analysis of the Adoption of B2B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Case Study
in the Australian Beef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5, Vol. 9, No. 3, pp. 49,72.
[5]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adoption of e-Marketplace: an innov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10 (2004) 89-101.
[6]Shan Wang, Norm Archer, Business-to-business collaboration through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3 (2007) 113-126.
[7]Ruey-Lin Hsiao, Technology fears: distrust and cultural persistenc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 adoption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2 (2003) 169-199.
關鍵詞:餐飲外賣O2O;大學生市場;顧客滿意度;滿意度提升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32
互聯網、大數據的不斷發展帶動了餐飲O2O市場的崛起,在線預定叫外賣大勢興起。移動客戶端的使用習慣已經逐漸代替PC客戶端成為大家日常生活的主要使用工具,外出、訂餐、交友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手機。大學生是一個幾乎人手一份智能手機的群體,對于外賣的參與熱情較高。年輕網民是外賣訂餐的主要客戶,其中又集中于大學生、已畢業大學生或剛就業人群等,大學生群體是餐飲外賣消費的主力群體,同時也是未來餐飲外賣行業不斷擴大市場的潛在消費人群。本研究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利用“問卷星”網站以隨機發放問卷的形式發放給合肥各高校的大學生,本次調查問卷的研究對象是有過網購經驗(并不一定具有外賣經歷)的在校大學生。他們對外賣的了解程度和參與程度及滿意度的相關調查。本次收集問卷306份,共設計了24個問題。本研究利用統計軟件SPSS21.0對整體數據進行了簡單的頻數分析。
1 外賣訂餐使用情況和基本態度分析
從上表可知,超過五成樣本會選擇偶爾使用外賣訂餐,比例是50.3%.經常外賣訂餐的比例為30.1%,以及還有19.6%的樣本極少使用外賣訂餐。另外從下表可知,對于樣本外賣訂餐的情況來看,懶得出門,錯過飯點,忙學習或工作,這三項的選擇比例均高于,選擇比例分別是:81.7%,43.8%,31.0%。尤其是懶得出門時,樣本更愿意外賣訂餐。也即說明外賣訂餐更可能是由于個人因素所致。
針對于樣本不能忍受的項來看:超過四成樣本會選擇飯菜衛生質量差,比例是40.5%,以及還有三成的樣本認為送餐時間過長不能忍受。這里再一次涉及到送餐時間問題,也即說明外賣送餐時間是樣本最為在乎的因素,而且也是最不能忍受的因素。
2 外賣訂餐服務滿意情況分析
從表3可知,樣本中有71.2%為飯菜質量與衛生較為重要,還有18%的樣本認為送餐速度較重要。也即說明樣本認為飯菜質量衛生是基本的保障,同時還需要有較快的送餐速度。整體滿意情況來看,整體上樣本表現出較為滿意的態度,其中選擇一般的占比最高為72.5%,還有22.2%的樣本選擇滿意,樣本的整體滿意度還有較大提升空間,而提升當前送餐速度是可以有效提升滿意度的較好途徑。另外對于外賣的質量來看,樣本中有73.2%認為一般,還有24.2%的樣本認為好,整體上外賣質量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3 樣本外賣訂餐需求情況分析
此部分在于分析樣本的外賣訂餐需求情況,分別從外賣送餐時間情況,以及外賣商家個性化服務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3.1 外賣送餐時間情況
在上述分析過程中發現,樣本對于外賣時間的關注在乎情況非常高。因而深入分析樣本對于時間的要求情況,從上表可知當前的外賣送餐時間情況上,392%選擇20分鐘到30分鐘,還有30.7%的樣本為30分鐘到40分鐘,也即說明大部分外賣送餐時間均在40分鐘以內。而對于樣本可以接受的送餐時間來講20分鐘到30分鐘占比最高為35.0%,還有21.6%的樣本選擇20分鐘內,以及29.7%的樣本選擇30到40分鐘之間。整體比較來看,絕大多數樣本認為40分鐘內可以接受,但是樣本更希望在30分鐘以內。結合當前具體的外賣送餐時間情況來看,整體上如果外賣送餐時間再加快10分鐘,相信大學生消費群體對于時間的抱怨會少很多,這樣也可以贏得更多客戶,以及當前客戶更多的滿意度。因而建議外賣商盡可能在當前時間基礎上加快10分鐘左右的時間。
3.2 外賣商家個性化服務情況分析
如下圖所示:健康食譜,私人定制菜單,設置對未來幾天的訂餐,節省時間,這三項的選擇比例均高于四成,選擇比例分別是:65.0%、46.7%、42.2%。大學生消費群體對于外賣店的個性化服務也有著較高的期待和要求。
從表5可知,針對樣本當前的外賣平臺使用情況來看,樣本中有51.3%選擇美團外賣,還有25.8%的樣本選擇餓了么,那么平臺就需要了解大家選擇美團外賣更多的原因。就對于您選擇現在使用的外賣平臺的最大的原因來講,降價優惠力度很大占比最高為229%,以及朋友推薦這項的選擇比例是22.2%。所以,對于大學生來說,價格優惠有很明顯的吸引力度。
5 滿意度提升對策與建議
5.1 加快配送速度,優化配送環節
以人為本,堅持顧客就是上帝的原則,為了客戶的絕佳消費體驗,加快配送速度至關重要。節約客戶的等待時間,就是在提升顧客滿意度。配菜做菜要準確快速。提前做好菜品分類,方便菜單出來后選擇對應的菜品,做菜需要在保證口味的同時選取快速熟菜并合適的火候。冷菜、甜點等可以提前準備。做好食物的保鮮和保溫工作,打包要適合配送,最大限度不噴灑出湯汁等。熟悉配送的路線以及路況,配送需公平合理,先預定客戶的先送,相同時段,地點接近的客戶同時配送。
5.2 嚴格把關飯菜衛生與安全
食品原材料購進環節需要嚴格把關,做好食品的保鮮工作,定期做衛生安全檢查以及環境清理。建立健全外賣平臺的食品安全制度,加強準入機制的建設,不是無條件的允許任何餐飲商家加入外賣平臺。開放投訴電話或者投訴網絡渠道,加強群眾監督力。嚴格遵守行業食品安全規范,保障消費者的人身安全。配送過程中也要保證食物不受外界影響。
5.3 個性化服務
可以推出私人定制菜單。可以是客人自定的,也可以是店鋪推薦的,大學生社團、學生會等活動會有集中時期,包括實習生時期及應屆畢業生趕論文時期,這項個性化服務就能為學生消費者行最大的方便。定制化健康食譜。現代大學生注重養生的、勵志減肥的學生不在少數,店鋪可以根據美容醫師或者養生醫師的建議定制健康有效的符合大家需求的食譜,大學生消費者可以最大優惠程度上享受相對專業的食譜推薦服務。配菜佐料配送。很多大學生聚會熱衷于親自動手下廚房,往往會因手藝問題不滿意,商家可以提供提前配菜服務,將菜和佐料入鍋的順序以及時間火候等提前決定好,配送給學生后,他們可以直接下鍋,準確有序做料理,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口味,還可以節約時間。
5.4 外賣平臺系統升級,布局創新
外賣平臺的使用可以更加簡化訂餐步驟,增加圖片與菜名的匹配量,給予客戶最直觀的視覺體驗,升級平臺訂餐系統。布局可以集思廣益,集中各個商家的創意,每個商家可以設計自己的專屬商鋪,在色彩和結構布局上最大程度體現人性化的觀念。
5.5 完善售前售后服務,樹立口碑
服務行業的售前售后重要性需要擺在首位,售前可以增加更多的咨詢平臺和咨詢方式,讓客戶可以多方位了解我們的產品。售后服務是扭轉客戶消費體驗的最終環節,所以在售后這一部分需要拿出真誠與耐心,去聽取客戶的建議,解決客戶的苦惱。及時回應客戶的要求,最妥善的處理好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1]杜春娥.O2O模式下餐飲外賣市場大學生消費群分析――基于河北師范大學的實證研究[J].新聞知識,2015,(04):23-24+27.
[2]李魯靜.大學生網絡外賣消費現狀及發展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5,(02):25.
關鍵詞:銀行理財;企業投資;理財特征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5-0059-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5.14
2011年以來,我國個人和公司參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爆發式增長。截至2011年12月末,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達到16萬億元,是2010年全年發行規模7.05萬億元的兩倍多①。截至2012年9月末,銀行表外理財產品余額6.7萬億元,較2011年末增長47%②。從商業銀行供給端分析,銀行理財業務成為商業銀行優化經營結構,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加快市場利率化改革進程,實現由傳統商業信貸銀行向現代綜合服務型金融企業轉變的利器[1]。從市場需求端分析,個人資金保值增值需求和公司機構的投資管理需求產生了巨大拉動作用。投資于理財產品的資金比例中,公司資金占比高達25%③。這種需求由何種因素導致?依據公司理財資金起點相關論,外部環境決定了公司的理財行為[2]。由于通貨膨脹率不斷走高,“負利率”更加嚴重,公司在現金管理中希望借助于銀行理財產品抵抗通脹;同時,經濟增長速度下滑,企業的主營業務受到影響,轉而以理財為一定程度的投資替代品。因此,在眾多的企業中,本文選擇了2007―2011年參與銀行理財產品并披露其信息的109家上市公司作為總體樣本。通過考察上市公司參與銀行理財產品的相關數據,推斷上市公司參與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動機,進而發掘上市公司的投資行為特征。
一、文獻回顧
銀行理財產品是基于“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合同關系,利用銀行自身的專業優勢,實現資金從供給者到需求者的融通。市場的參與方主要包括三方:資金供給者,即理財產品申購方;資金需求方,即理財產品項目融資方,是投資品的形成方;第三方中介機構,即商業銀行。上市公司一般主營業務突出,盈利能力較強,但為何參與銀行理財產品申購市場。王鵬虎(2008)認為上市公司通過銀行理財產品提高企業的資金管理效率、降低財務成本、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是現金管理的手段[3]。李曉犁(2011)認為大部分公司在主營業務低迷、重組無望的情況下通過銀行理財產品進行“非主業投資自救”[4]。姜付秀等(2009)、余明珠(2006)認為管理者(管理層以及董事長)的背景特征對企業過度投資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導致上市公司對非主營業務投資有明顯影響[5-6]。蘇冬蔚(2011)認為宏觀經濟因素、企業家信心、信貸配給對公司融資選擇產生影響,在銀行表外中介的作用下,這些因素進而影響企業的投資行為[7] 。上述研究,要么僅從規范性要求提出評論,沒有使用數據進行支持,也沒有使用實證方法;要么使用宏觀經濟數據和企業部分財務數據或者企業管理者背景相關數據,沒有直接使用企業申購理財額具體數據。為更可靠地分析上市公司申購銀行理財產品的特征,本文直接從上市公司的銀行理財申購數據出發,驗證上市公司申購銀行理財的各項特征。
Abstract: Cling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atering market,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ering market of Shanghai world expo in 2010,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of organizing and developing the expo catering market, from the market development, carrying forward national culture and stimulating domestic demands.
關鍵詞:餐飲市場;組織與開發;世博會
Key words: catering market;org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expo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5-0005-02
0引言
2010上海世博會的到來無疑將會有力的刺激上海旅游市場的發育,推動上海國際旅游的快速發展。我們應把握好世博會的市場機遇,積極開拓世博會的國際旅游市場。從目前的籌備情況來看:一方面,在世博會場館、交通、住宿等基礎設施的硬件開發方面各級財政部門都給予了大量投入;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略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服務系統的開發,如世博會的餐飲市場。如何搞好世博會餐飲市場的組織與開發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近十幾年來,我國餐飲市場保持了快速發展的態勢,市場規模,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據有關資料顯示,“九五”期間全國餐飲業營業額平均年增長19.5%,2002年營業額已超過5000億元,同比增長16.6%,大大高于2002年國民經濟增長7.8%的速度和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2%的速度。另據中國飯店業協會專家委員會信息,2003年全國餐飲營業收入達到6000億元,盡管受到“非典”的影響,餐飲業仍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消費潛力。2008年餐飲業繼續成長壯大,全年餐飲業零售額達到15404億元,同比增長24.7%,連續18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但由于世博會的特點,客源結構復雜,組織管理難度較大,要想真正做好并服務于世博會,還應加大餐飲市場的組織和開發力度。
1世博會擁有巨大的餐飲市場
從1851年第一屆英國倫敦的世博會到2005年日本愛知縣的世博會,世博會經歷了150多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集旅游、文化于一體的展會活動。在歷屆的世博會中,都蘊含著巨大的餐飲市場。當然,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也不例外。隨著真功夫、麗華快餐等最后27家餐飲企業入選上海世博會園區第三批餐飲服務供應商之后,世博會餐飲服務供應商長達10個多月的集中評審工作正式結束,最終95家餐飲企業獲準進入上海世博園。上海旅游委此前的預測報告顯示:世博會的餐飲收入將達9億元人民幣,飲料費收入4.5億人民幣,另外市場調研顯示,世博會參觀者將達7000萬人次,其中參觀者平均逗留6~7個小時,65%的參觀者將在園內用餐,如果每人平均花費20元用餐費用,相關消費總額就將近10億元。
中國是舉世文明的美食大國,餐飲文化源遠流長,中國飲食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2010年世博會不僅為中國向世界展示、宣傳博大的中國飲食文化提供了機會,也為中國餐飲業加快產業聚集度,提升產業質量和創新餐飲品牌提供了機遇。
2借助餐飲服務弘揚世博文化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在新世紀,如何建設更佳的城市,使市民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是一個和平社會現實需要的主題,是所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要面臨的挑戰。當然,以城市為主題的世博會不是單純為了展示各種城市發展的硬件,成為摩天大樓和各種模型的堆砌,城市建設需要基本建設的長遠規劃,商業和民房的建設,科學技術的發展都離不開文化、教育、社會公德、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設,在強調硬件的同時,也需要特別注重城市的軟件建設。
現代旅游已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中華飲食文化與中華文明史同源,是弘揚世博文化的重要手段。如何讓世博會參與者和各國參觀的游客在華期間吃出美味,吃出營養,吃出健康,吃出文明,讓各方來客在飲食消費中體驗博大的中華飲食文化,這對提高世博會服務水平,弘揚世博文化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全國56個民族的飲食文化,風味餐飲和地方佳肴,融民族、民族文化于一體,形成了許多的餐飲老字號和豐富的菜系,使中華飲食成為世界上最博大的飲食文化。2010年上海世博會全球矚目,匯聚超過23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預計吸引逾700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這對開發餐飲市場是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讓世界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主要契機。
3充分開發世博會餐飲市場,拉動內需,提高經濟發展
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增速放緩。拉動內需、擴大消費成為應對危機的主要措施。餐飲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產業,是消費市場的重要分支,具有抵御經濟周期影響的行業優勢和啟動大眾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因此,應重視餐飲業對拉動內需,擴大消費的重要作用,促進餐飲業健康協調發展,保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措施的成效。
3.1 開發世博會餐飲市場具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增長,社會財富迅速增加,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也隨之變化,旅游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餐飲業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這些為世博會餐飲市場的開發提供了現實需求和經濟基礎。同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健全和迅速發展,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為世博會餐飲市場的開發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歷史機遇。
3.2 餐飲業具有抵御經濟周期影響的行業優勢從統計數據分析,相比外貿出口,消費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較輕,而作為消費市場重要分支的餐飲業,與其他行業相比,受經濟波動周期影響較小。這是由餐飲行業的特點所決定的。餐飲消費是最基本的民生消費,餐飲業在任何時候都存在基本市場需求。餐飲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準入門檻低,有較強的市場生存能力。2009年第一季度,在國內生產總值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全國住宿和餐飲市場零售額大4328.9億元,同比增長18.9%,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3.9個百分點,在經濟困難時期仍保持著較好的消費勢頭。
從消費的性質看,餐飲消費無疑屬于最直接的終端消費。它的消費不會像汽車消費那樣給城市交通和市政建設帶來壓力,也不會像房地產消費那樣給銀行帶來不良貸款的風險。相反,以食品消費為主的餐飲業發展會促進農業、畜牧業的發展,帶動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引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農村的城鎮化進程。
從世博會發展歷史上看,每一屆世博會都引發了旅游熱潮。與奧運會和男足世界杯不同,世博會舉辦的會期有半年之久。長達半年的會展期將會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前來。而且,上海世博會涵蓋了“五一”、“端午”、“中秋”、“國慶”等中國傳統節假日,屆時,旅游人數、就餐人數還將會有新的突破。此外,在世博會舉辦后的幾年內,世博會的旅游效應也不會隨之消退。在這相當長的時間內,旅游餐飲便會存在巨大的潛在市場。充分開發出餐飲市場不僅可以推動旅游業、餐飲業的發展也可帶動農業、畜牧業、運輸業、生產服務業等一整個產業鏈條的發展。同時,也提供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
因此,組織和開發世博會餐飲市場對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直接關系到旅游業發展的質量和國家的旅游形象,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蔡萬坤.餐飲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0.
2013年9月6日,國債期貨正式重啟,但作為國債現券持有量最多的商業銀行卻始終不能參與其中。商業銀行是債券主要的長期持有者,也是我國債券市場最主要的機構投資者,約持有當前市場60%的債券,現券成交量約占整個市場的70%。另外據估計,商業銀行持有的債券約有20%定為可供出售類資產,這部分資產會隨著價格的變化而影響當期的投資收益,此外,大量的到期債券也面臨著再投資風險,因此,商業銀行作為持有量和交易規模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其潛在的套期保值需求非常大,需要運用金融衍生品來進行對沖。從目前國債期貨的運行情況和商業銀行自身的準備程度來講,商業銀行已經基本具備了參與國債期貨的條件。本文將通過研究國外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的模式,分析和探討我國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的途徑和模式。
一、銀行參與國債期貨的國際模式分析
從海外國家和中國臺灣的情況來看,銀行參與國債期貨的途徑主要有三種:第一種為獨有會員自營,這種模式的交易所為銀行專門設置一類會員進行自營,但銀行不能直接參與國債期貨的經紀和清算業務,這些業務由集團的子公司進行,如日本;第二種是非獨有會員自營、經紀、清算,這種模式的銀行和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可以申請同一類會員,進行國債期貨的自營、經紀和清算各種業務,如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印度;第三種是集團子公司客戶模式,銀行通過控股集團的證券公司或者期貨公司,以客戶的形式進行國債期貨交易,也不直接參與國債期貨的經紀和清算業務,如美國和韓國。
(一)獨有會員模式(日本)
日本上市國債期貨的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參與者主要分為四類,其中一般參與者的權限最大,可以交易股票、所有的證券及衍生品,國債衍生品參與者則只可以交易國債期貨及國債期貨期權。
根據交易所的規定,本地券商、外資券商、期貨公司和非本地注冊的國外金融機構都可以成為四類參與者,但銀行只可以成為國債衍生品參與者。目前國債衍生品參與者有39家機構,包括城市銀行、地方銀行、信托銀行還有其他的銀行類機構。而從國債衍生品參與者的最終成員構成來看,這類會員實際上是專門為銀行的自營交易而設置的一類會員。但日本的銀行不直接參與國債期貨的經紀和清算業務,這源于日本采用類似于美國的金融控股混業經營模式。
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走向混業經營。1992年,日本正式頒布了《金融制度改革結案》,其核心內容是銀行與證券公司以“異業子公司”的形式相互收購,實現金融業務的混業經營。1998年6月制定《金融體系改革法》,允許銀行,證券,保險各種業之間的相互參與。此后,新成立的金融集團基本都有經營銀行、證券和保險的子公司。
以日本的三大集團控股公司為例,瑞惠控股的Mizuho Securities和Mizuho Investors Securities是東京證券期貨交易所的一般參與者,三井住友集團的SMBC Friend securities和SMBC Nikko securities是東京證券期貨交易所的一般參與者,東京三菱金融集團的Mitsubishi UFJ Morgan Stanley Securities是東京證券期貨交易所的一般參與者。
(二)非獨有會員模式(德、英、澳、印)
1.德國
德國一直以來都堅持全能銀行的混業經營,現行的德國《銀行法》第一部分的第一條規定了銀行可以從事證券承銷、自營買賣、經紀各類金融工具等12 項業務。德國的歐洲期貨交易所的會員主要有非結算會員、直接結算會員和全面結算會員三種。這三種會員都能從事自營、經紀業務和清算業務。歐洲期貨所的全面結算會員半數為商業銀行,包括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和巴克萊銀行等,這些銀行可從事自營、經紀和清算業務。
2.英國
英國采用類似德國的全能銀行模式, 1986年和1987年通過金融服務法的修改,規定銀行可以直接擴展到證券等其他類型的金融業務。目前英國的LIFFE采用單一會員模式,即不根據自營和經紀業務進行區分,銀行也可以成為交易所的會員,例如目前匯豐銀行、巴克萊銀行、英格蘭皇家銀行、德意志銀行、等近30家銀行都是LIFFE的會員,可以進行自營、經紀業務,他們同時也是清算結構LCH.Clearnet的會員,從事清算業務。
3.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包括存款、貸款、證券承銷和交易、基金管理等幾乎覆蓋所有金融服務領域的業務,其銀行體系與歐洲接近,基本上是全能銀行。目前衍生品交易所ASX 24允許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成為交易所的會員。例如瑞士信貸悉尼分公司、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澳大利亞分公司、麥格理銀行等銀行都是ASX 24的會員,同時也是清算機構ASX Clear(Futures)的清算會員。
4.印度
印度在1991年金融改革之后,開始允許銀行從事各種非傳統業務,包括證券業務、外匯交易、股票經紀及其他收費業務。
根據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在會員上的規定,擁有《外匯交易管理法案》規定一級交易商資格的銀行,只要滿足“凈資本50億盧比、資本充足率不低于10%、Net NPA低于3%、連續三年盈利”四個條件,可以成為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的貨幣市場的交易結算會員或者專業結算會員,即可以進行自營業務、經紀業務和清算業務。
(三)集團子公司客戶模式(美、韓)
1.美國
美國的混業經營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9年的GLB法案(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案)明文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第20和32條,允許銀行控股公司升格為金融控股公司,從事具有金融性質的任何業務。目前一般學者都認為美國采用的是純粹控股的混業經營模式,即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務由不同的子公司經營。
銀行控股公司法的Y規則授權銀行控股公司可以從事FCM業務,為客戶進行交易和清算,但要求該FCM業務是通過銀行控股公司的獨立股份子公司管理,銀行控股公司只允許從事非FCM業務。
目前美國很多金融集團都有相應的子公司負責衍生品的經紀和清算業務。例如富國集團(Wells Fargo Company)旗下的子公司富國證券(Wells Fargo securities)是CME的清算會員,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旗下的子公司花期全球市場(Citigroup Global Markets Inc)是CBOT和CME的清算會員。這些子公司都是期貨傭金商(FCM),可以集團的衍生品經紀和清算業務。
而根據CME集團對清算會員的規定,清算會員的全資子公司、100%控股關系的母公司以及母公司100%控股的其他子公司,都可以享受清算會員在交易手續費和履約保證金上的優惠。這樣,在金融集團已有負責衍生品業務的子公司成為清算會員的情況下,銀行基本上都是通過集團下面的相應子公司來完成國債期貨的交易。例如,富國集團(Wells Fargo Company)旗下的銀行如Wells Fargo National Bank、Wells Fargo Bank, LTD則以富國證券(Wells Fargo securities)為通道進行國債期貨的交易。見圖1。
2.韓國
韓國在2000年11月通過了“金融控股公司法”,為銀行、證券和保險業的混業經營提供了政策依據。一般學者認為目前韓國采用類似美國的純粹控股的混業金融模式,銀行、證券、和保險三大業務由不同的子公司獨立負責。例如,KB金融集團下面有Kookmin Bank、 KB life insurance、 KB Investment & Securities Co., Ltd等經營銀行、保險和證券的子公司。
目前韓國多數金融集團旗下都有相應的證券公司或者期貨公司以衍生品會員的身份從事著期貨的自營、經紀和清算業務,見表2。
(四)銀行參與國債期貨的模式比較
銀行參與國債期貨的方式主要與各個國家或者地區的金融混業經營模式有關,但總的來說主要分為直接和間接兩大類。
直接模式的國家往往采用全能銀行的金融混業經營模式,也就是說銀行可以全面經營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業務。這種模式主要有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直接模式的好處在于銀行龐大的網點和客戶資源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實現規模經濟效應,缺點在于風險無法得到隔離。一旦銀行業務或者期貨業務或者其他業務經營失敗,都可能導致整個公司的業務都無法經營下去。
間接模式的國家或者地區往往采用純粹控股的金融混業模式,即最高一級的控股公司只是起到金融控股的作用,控股公司下面設立經營銀行、證券和保險等不同業務的子公司。這種模式的銀行實質上并不參與國債期貨經紀、清算業務,但是對于那些以銀行業務為主的金融集團來說,或者由銀行升級為金融控股公司的金融集團而言,銀行間接地參與了國債期貨的經紀和清算業務。這種模式主要有美國、韓國、日本。相對于直接模式,間接模式在風險隔離方面做得比較好。由于不同的業務由不同的子公司經營,財務獨立,當某一子公司經營失敗的時候,基本不會影響其他子公司或者其他業務。而且不同的業務由不同的子公司進行經營,實際上仍然保留著分業的監管模式。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國債期貨的模式分析與建議
二、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的模式分析
(一)會員模式
1.自營交易會員模式
商業銀行直接在中金所交易,成為自營交易會員,不再另尋交易通道,但是需尋找全面結算會員為其結算。
2.自營交易會員+特別結算會員模式
該種模式是中金所現有兩種模式的一種整合。按照現有特別結算會員的規定,其能為交易會員結算,但沒有明確能否為自身做結算。不過商業銀行如果在具有為其他交易會員結算的基礎上,當然也具備條件為自己結算。
3.自營交易結算會員模式
交易結算會員模式是中金所現有的模式之一,即既能直接在中金所交易,又能為一般國債期貨投資者進行結算的模式之一,如果將這種方式運用到無經紀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就相當于銀行以自營方式直接在中金所交易的同時,能為自身結算,不能為其他交易會員進行結算。
(二)非會員模式
1.期貨公司客戶模式
在客戶模式下,商業銀行的交易、結算均通過期貨公司間接進行。這種模式與現在的公募基金、證券公司交易股指期貨時成為期貨公司的客戶方式相同。
2.集團子公司客戶模式
這種模式在金融混業經營略微嚴格的國家得以廣泛運用。基于分業經營的原因,國內商業銀行無法直接控股期貨公司,但通過商業銀行的母公司(一般是金融控股集團)間接控制期貨公司,如中國平安保險(集團)有限公司下設就同時包括了平安銀行和平安證券、期貨等。
(三)模式比較
1.經濟成本
會員模式與期貨公司客戶模式比較來看,會員模式的交易成本較低,但需要額外的結算資格成本,包括制度建設和人力物力成本等。對于客戶模式,期貨公司要從中收取高于中金所標準的交易費用,在商業銀行成交量較大時,多支出的交易成本較會員的大。如果采用金融控股集團模式,商業銀行在金融控股集團的期貨公司子公司中進行交易和結算,在獲得專業的服務的同時,花費的成本實質是在系統內流轉。從經濟成本的角度考慮,集團子公司客戶模式更優。
2.保密性
交易所每日會公布前20大結算會員的持倉情況,商業銀行如果選擇成為交易結算會員,其持倉會變得透明化,不利于其交易策略順利執行。
3.風險控制
如果采用會員模式,需構建健全有效的內控制度,一旦建立的體系不完善,其隱含的風險較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結算業務需要承擔著交易方的穿倉連帶風險,當結算的交易方穿倉時,結算方需先墊付資金,再向交易方追討。
其二,商業銀行還有一個特殊的角色――資金托管方。如果銀行要同時參與交易和結算,資金托管仍然是它自身。在這樣的情況下,其風控體系構建就顯得更為復雜。
三、主要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