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休閑與旅游管理概論范文

時間:2023-08-24 16:50:12

序論:在您撰寫休閑與旅游管理概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休閑與旅游管理概論

第1篇

旅游管理專業學習管理學、經濟學、工商管理、旅游學概論、旅游管理學、旅游政策與法規、旅行社業務、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經濟學、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旅游市場營銷、旅游英語、旅游會計學、酒店管理學、酒店餐飲學、旅游學概論、旅游文化學、旅游資源開發管理、景點規劃與管理、旅游安全學、旅游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生態旅游、旅游客源、地區概況、旅游財務管理、旅游項目管理、旅游信息系統、微觀經濟學等學科。

旅游管理專業就業方向:旅游與休閑管理專業畢業生可從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行社、旅游景區、旅游咨詢公司、旅游電子、商務企業、旅游規劃策劃機構、主題公園的旅游經濟管理和企業管理工作;或旅游與休閑行業的自主創業。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的旅游管理專業:培養適應新形勢旅游企事業單位需要的一線服務與管理類專門人才,具有旅游管理專業知識,較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具備較強的綜合職業能力和發展基礎,能在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企事業單位從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干課程:旅游學概論、旅游管理學、旅游政策與法規、旅行社業務、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經濟學、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旅游市場營銷、旅游英語、旅游會計學、酒店管理學、酒店餐飲服務與管理、旅游學概論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從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行社、旅游景區、旅游咨詢公司、旅游電子 商務企業、旅游規劃策劃機構、主題公園的旅游經濟管理和企業管理工作;或旅游與休閑行業的自主創業。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特色構建;遼寧師范大學

我國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較晚,由于各高校類型不同,故辦學定位、辦學條件、學科水平也不盡相同。遼寧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下設在歷史文化旅游學院,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為遼東半島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專業人才,盡管如此,在辦學模式上,仍需要更多的探索與嘗試來逐步完善教學體系,將規范化與個性化相結合,深入打造本專業的特色建設,本文就以下幾個方面對旅游管理專業特色建設進行探討。

一.培養目標與專業定位以區域特色為準繩

作為一所地方型、應用型本科院校,遼寧師范大學培養的是地方經濟城市發展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根據旅游發展產業需求和所處旅游業區位資源及人才需求狀況,并結合院系師資資源特征,旅游管理專業未來的戰略發展可以定位于以下三大方向:(一)依托歷史學科資源優勢,基于大連地方旅游市場以及發達地區旅游文化市場的人才需求信息,繼續夯實“文化旅游”方向的人才培養。(二)基于地方經濟和環渤海旅游市場酒店業的的人才需求以及順應旅游市場國際化的需求,做強“酒店管理”方向的內涵建設,培養具創新意識,有國際化視野和較強的實踐技能的人才,密切與旅游市場的聯系,加強與國外大學的交流合作。(三)發揮地方旅游區位優勢,依據遼寧地區豐富的溫泉資源的開發,以及溫泉休閑度假旅游的快速發展,著力打造“溫泉休閑”特色方向的人才培養。

二.課程體系特色建設

(一)優化課程結構體系,建設精品課程

優化各類課程之間的學時比例,合理改革教學內容,減少現有課程間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課程建設上,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要求,完善學分制,靈活設置專業必修、選修和特色化課程。

(二)根據遼寧地域特色,增設相應專業選修課程

近年來,遼寧省依托豐富地熱資源,溫泉旅游發展迅速,已經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強勁動力。特別是提出“建設全國溫泉旅游第一大省”的目標后,全省上下形成了溫泉旅游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以遼陽弓長嶺、營口鲅魚圈、大連安波、鞍山湯崗子等為代表的一批溫泉旅游集聚區已初具規模。依此地域背景優勢與旅游業發展態勢,可在專業選修課中增設SPA溫泉課程、體育旅游學、休閑與游憩概論、休閑心理學等,拓寬旅游專業課程內涵,服務于地方旅游經濟。

(三)依托師資力量,開設旅游專業雙語課程

旅游管理專業的雙語教學課程可先從專業選修課中選取某門課程進行嘗試,如國際飯店業,在取得一定良好效果的基礎上,再逐步推向旅游社會學、旅游文化、會展概論等選修課。在教學計劃中應把雙語課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學年,同時注重外語基礎課學時和雙語課程學時的比重。

三.實踐教學特色建設

(一)拓寬實訓領域,多渠道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建立校內集酒店、導游、景觀、旅游規劃等一體的模擬實訓室,開展模擬實習,同時引進社會資源與大連區域內旅游企業合作建設生產性實訓室,校內校外實訓相結合,如組織學生到經營管理規范、社會知名度較好的飯店、旅行社、溫泉度假村、景區進行參觀、體驗、學習、模擬實訓等,實現教學、實踐、實習真正結合,滿足創建實踐教學特色的需要。

(二)實習模式的完善―從“4+1+3”轉變到“5+1+2”

實習模式由前4個學期在校學習各類理論課程,第5個學期到旅游企業實習,第6個學期回校繼續理論課學習和畢業論文的設計的“4+1+3”模式轉變為將實習安排到第6個學期的“5+1+2”實習模式,即前5個學期充分將旅游管理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并在校內進行基本的技能訓練。第6學期校外實訓,聘請校外實訓基地培訓人員將一些旅游管理專業技能傳授給學生。實訓結束后,如果感到某一方面的知識比較欠缺,還可以利用返校的最后兩個學期充分學習。

(三)完善實習基地建設

建立多類型實習基地體系,景區實習平臺,旅游規劃實習平臺,旅游體驗設計實習平臺等。拓展實習基地,橫向應拓展景點、旅行社實習基地,可選擇有代表性的景點和旅行社,在旅游旺季人員短缺時上崗實習,同時向旅游行政、教育培訓機構拓寬。縱向應從操作技能實習向管理、設計與策劃、培訓實習等拓展。

四.師資隊伍的特色建設

(一)通過校企合作,提升實踐應用能力,向“雙師型”發展

積極創造機會讓現有的旅游專業的教師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走出校園進入旅游企業進行相關的自我提升,增加實踐經驗,并將這些經驗和知識帶到教學中傳授給學生。

(二)強化外語口語水平,向“雙語型”發展

遼師旅游系現有的教師隊伍中已有教師具備雙語教學能力,但數量仍顯不夠,還需要加快培養雙語師資。首先要整合本校資源,實現院系之間橫向聯合,充分利用外語系和大學外語教學部的青年教師骨干,積極培養旅游雙語師資力量。

(三)加強橫向聯合,向“多元化”發展

可以和外校甚至是其它區域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流,聘請高校、旅游行業的知名專家為客座教授講學或開辦系列講座;聘請旅游管理部門、旅游企業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擔任兼職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形成多元化的師資來源格局。

參考文獻:

[1]左曉麗,馬育倩,王玉.地方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學面臨的問題與對策―――以石家莊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J].高校講壇,2008,(10).

[2]路運洪.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許昌學院學報,2006,(6).

[3]陶衛平.高校學生畢業實習模式的有益探索―――黃山學院旅游系“零適應”畢業實習模式的調查分析[J].黃山學院學報,2005,(5).

[4]屈學書,張志剛,黃解宇.旅游管理專業?5+1+2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以運城學院為例[J].運城學院學報,2010,(4).

[5]唐永芳,姜明軍,王璐.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思考[J].湘潮,2008,(5).

第4篇

我們在論文的寫作當中引用的內容要按順序編碼標注,要用阿拉伯數字和方括號順序編碼,然后在參考文獻表中按文中標注的文獻順勢依次排列寫作。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旅游管理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參考借鑒。

旅游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王衍用.對旅游資源應該進行深度研究[J].旅游學刊,2007(2):11-12.

[2]伍延基,王計平,曾海洋.無景點旅游的理論解釋與實踐意義田.旅游科學,2008,22(4):28-31.

[3]宋丁.突破中國旅游市場的門票經濟瓶頸[J].旅游學刊,2008,23(5):11-12.

[4]陳耀.堅持旅游規劃創新,推進”大旅游”統籌發展[J].旅游學刊,2010,25(3):7-8.

[5]郭文.無景點旅游:一種新型旅游方式的興起及影響研究[J].旅游論壇,2010,3(5):566-571

[6]謝彥君.在旅游普查實踐中用學術的眼光審視目前國標的得失[J].旅游學刊,2005(4):8-9.

[7]謝朝武,黃遠水.論旅游地形象策劃的參與型組織模式[J].旅游學刊,2002,17(2):30-34.

[8]程遂營.我國居民的休閑時間、旅游休閑與休閑旅游[J].旅游學刊,2006,21(12):9-10.

[9]簡玉,峰劉長,生徐鈕.無景點旅游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基于長沙與張家界旅游市場的比較分析[J].旅游論壇,2010,3(6):756-762.

[10]方田紅,雷可為.關于我國無景點旅游興起的思考[J]社會科學家,2009,(11):88-90.

旅游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川劉松.休閑旅游理論及實證分析[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08:4-21.

[2]李洪濤.我國自助游發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22-24.

[3]李永文.旅游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0-11.

[4]李天元.旅游學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116-126.

[5]伏六明.無景點旅游發展障礙與對策思考[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82一84.

[6]克萊爾.A.岡恩(美),特格特.瓦爾(土).旅游規劃理論與案例[M].吳必虎,吳冬青,黨寧.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_5:4.

[7]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8]王林伶.銀川休閑旅游開發與空間構建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10:1_5-16.

[9]張廣瑞,魏小安,劉德謙.2003-200_5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_5:19_5-207.

[10]張景群.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M].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7-8.

[11]張素娟,樊莉莉.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商貿,2010,9:17.

[12]丁磊.淺析自助旅游發展的障礙與對策[J].商業經濟,2006,(3):9.

[13]陳秀瓊.公共資源類旅游景區門票漲價的理性思考[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6,(8):14-17.

[14]林炎釗.旅游形象設計:我國旅游城市面臨的新課題[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報,1995,(3):53-56.

[15]林捷.互助旅游者交往特征和模式研究一一基于社會基本論的視角[D].廣州:中山大學,2009:1-7.

旅游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旅行社經營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69.

[2]王云良.網絡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23-28.

[3]郭小東.基于旅游心理動機視角的無景點旅游現象及其影響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研究生院,2010:31-60.

[4]顧金梅.我國導游薪酬制度的研究[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3):14-18.

[5]鐘麗娟.武漢市無景點旅游者行為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10:26-40.

[6]鐘麗娟,鐘麗姬,涂建華.無景點旅游下導游的應對措施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25(5):473-474.

[7]襲金紅.服務場景中的“其他顧客”.商場現代化,2009(34),27-28.

[8]姜玲玲.大學生自助旅游體驗研究.遼寧師范大學,2010.

[9]蘭龍耀.郵輪旅游體驗分析.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3(3),77-78.

[10]馬慶國.管理統計,數據獲取、統計原理、SPSS工具與應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杜,2002,320-378.

[11]李曉琴.旅游體驗影響因素與動態模型的建立.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7(5),609-611.

[12]李祗輝,白諱,馬琪,等.體驗經濟視角下服務場景對顧客滿意影響的實證.科技管理研究,2014,34(6),197-200.

[13]金立印.服務接觸中的員工溝通行為與顧客響應一一情緒感染視角下的實證研究.經濟管理,2009(18),28-35.

[14]倏靜,張麗華.旅游體驗的層次性及影響因素分析.過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41-43.

[15]王志文.購物對旅游體驗的影響分析--以海南島為例.現代商貿工業,2011,23(21),10-12.

第5篇

一、創新性人才的定義與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創新性人才的素質要求

創新性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性思維,能通過對所掌握知識以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綜合、評價,發現新的現象和規律,提出新的理論和方法,創造出新的物質和思想,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人才[2]。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了創新性人才具備的素質和7條標準,S即有積極進取開拓精神;有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在急劇變化的競爭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有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以及廣泛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終身學習的本領,能適應科學技術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有豐富多彩的個性;具有和他人協調及進行人際交往的能力。

綜合有關研究,我們認為,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創新性人才的素質要求如下:

一是要具有創新思維。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須獨立面對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市場,獨立開展自己的工作,創新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要。為此,旅游管理本科專業教學除了課堂上的訓練外,還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隨著知識和技術的不斷汲取、周麗潔,長沙學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經驗和閱歷的逐漸積淀,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才會逐漸形成和提高。

二是要具有創新意識。旅游教育根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激勵學生參加各種賽事、義務勞動、修學旅游等活動,激發他們創新的欲望。鼓勵他們投身當地政府和企業所舉辦的會議、會展活動中去,擔任義務導游、服務員、義工。用敏銳的視角發現新事物,利用所學知識,結合各種有利條件去工作、創造,逐漸培養創新意識。

三是要具有創新情感。創新情感,對于從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人來說十分重要。因為旅游行業是服務行業,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服務,對從業者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有非常高的要求。在旅游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創新情感。

四是要具備創新技能。旅游管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動手能力,這個動手能力不是一種簡單勞動,它必須有設計、有創造性、有操作性。例如宴會的設計與組織、娛樂的管理等都需要較強的創新技能。

五是要具備創新人格。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未來從事的是面對面的對客服務工作,將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還要及時處理客人的投訴,特殊的工作性質要求其從業人員具有很強的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有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崇高的職業道德和堅毅寬容的個性等眾多非智力因素。為此,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必須重視健全的人格,特別是創新人格的養成。

二、培養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創新性人才的思路與實踐探索

1.明確專業定位

專業定位是專業發展的指南。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辦學主體,必須在國家對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指導下,根據旅游人才市場的需求和發展趨勢,分析其他兄弟院校的辦學情況,明確自身的辦學特點和優勢,最終確定自身的專業定位。

長沙是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湖南旅游網絡的中樞。長沙,作為一座具有濃厚歷史傳統和文化特色魅力的城市,作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不僅擁有“山水洲城”的獨特城市生態地理格局,更為突出的是,以歌廳、酒吧文化為載體的休閑娛樂文化聞名全國。長沙市在“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依托頗具特色的休閑娛樂業基礎,通過5?10年的努力,建立起功能定位準確、產業布局合理、知識和技術含量高、對相關產業帶動作用明顯的大長沙休閑產業,把長沙打造成我國中部休閑娛樂文化之都。

作為一所地方高校,長沙學院的專業建設要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適應地方產業布局與結構調整需要,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結構,促進高校的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因此,旅游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把培養創新性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為首要指導思想,著力將自身打造成以國際旅游和休閑文化旅游為專業雙核的教育平臺,突出與國際接軌的休閑教育特色,培養創新性旅游人才。

2.優化課程體系

由于旅游業是一門綜合性、涉外性強的產業,具有跨系統跨行業性強、市場化程度高、開放程度大等特點,加之其本身處于急劇的發展變革中,需要培養知識面廣、文化素養高、外語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的創新性人才。為此,我們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對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在深入調研、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了我校本專業課程體系。其主要改革內容,一是增加了基礎課比重,適度減少了專業必修課的學時,增加了專業選修課;二是在學時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增加實踐環節的課時比例,強調案例教學;三是強化旅游文化教育,以適應旅游業發展的文化性趨勢;四是增加休閑學的相關內容和課程,如“休閑與游憩概論”、“休閑心理學”、“休閑資源規劃與管理”、“休閑經濟學”等,拓寬旅游專業的內涵,以適應新的行業發展需要;五是強化外語,除英語“雙語”課以外,還開設了日語、韓語選修課,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以適應旅游業的國際化發展趨勢。

3.重視體驗式教學與研究性學習

旅游活動的本質是體驗,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也要重視學生的體驗。首先,要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達到師生互動,強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其次,要重視第二課堂,包括旅游知識競賽、酒店設計、雞尾酒會、導游大賽、大學生論壇等,并加強第一、二課堂的聯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要引導學生到旅游景點、賓館、旅行社等旅游行業的真實場景中去親身體驗。我系鼓勵學生暑假去與旅游相關的企業打工,不但鍛煉學生組織、溝通、創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回校后帶著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觀察社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則要求由單一的教師授課轉變為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性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研究性學習就是學習者建構自己知識體系的符合人自身認知規律的一種學習方法。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我們主動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和其他研究活動,如設計調查問卷,去休閑農莊及張家界森林公園實地考察等。學生通過體驗確定問題、尋找答案、衡量答案的學術研究過程,形成批判思維和探究方法。可以說“研究”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效的學習方法。根據對旅游專業內涵的認識在教學中引入研究性學習理念有助于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4.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旅游學科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對學生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旅游管理系在空間、時間及深度上進一步拓寬了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實踐環節施展和挖掘潛能的時間更長、空間更廣、自由度增大。實踐教學包括行業認識實習、課程實踐、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四種形式,在不同階段分批、交叉開展。在第一學年暑假,安排為期兩周的行業認識實習,目的是讓學生對所學專業形成感性認識;在第二、三學年,開展專業課程實踐,如前往旅游企業考察和調研,在校內實驗室開展旅游服務技能實訓,精選案例展開分析討論等;在第四學年,則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為期半年的畢業實習,實習完畢后回校進行畢業論文寫作。為了使實踐性教學有效開展,本專業建立并逐漸完善了一批教學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并在美國、日本等國建立了部分海外實習基地,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5.加強教學團隊建設

創新性人才培養離不開創新型教學團隊的建設。近年來,我們主要采取了如下幾個方面的措施來加強創新型教學團隊的建設。

一是引進高水平人才。適當引進旅游管理、外語及相關專業的博士畢業生;引進在旅游文化、休閑研究領域有一定學術地位,具有高級職稱、實踐經驗豐富或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專家學者。同時,高度重視學科帶頭人的引進工作,聘請在全國有知名度、在省內有權威的教授來學校擔任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受到了學生的熱情歡迎。

二是整合社會智力資源,成立旅游學科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會的專家,來自省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企業、兄弟院校,促進了以旅游企業為依托的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專家們不僅對學科專業建設、研究課題“CHO細胞中間纖維的生物學功能研究”該實驗步驟成熟可靠。據此我們申請了“上海交通大學特色實驗項目”并獲資助。通過多方面條件的優化,我們順利地將該科研項目成熟的成果轉化到學生實驗教學中,替代了陳舊簡易的老實驗。

第6篇

[關鍵詞]旅游新職業 旅游管理專業 課程體系 改革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是旅游管理類專業中開辦較早的專業,承擔著培養旅游人才的重要任務。隨著旅游需求的變化和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產生了眾多旅游新業態和旅游新職業、新崗位,改革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以適應旅游產業發展和旅游新職業對旅游人才的需求是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建設與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當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與問題

(一)目前我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開設狀況

至2008年底,設置有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院校全國共有916所。其中: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666所,本科院校職業技術學院212所,本科院校獨立學院38所;在校生人數為189231人,累計畢業生人數為137150人;其中四川有59所,畢業生11720人,在校生15675人,占高職旅游專業學生人數的50%以上。高職高專旅游管理專業已成為我國旅游業基層和中層管理骨干人才培養的主要平臺。

(二)職業范圍定位于基層旅游崗位

目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職業范圍定位基本上以旅行社、賓館飯店、景區景點等基層旅游崗位,課程體系也以這些基層崗位的職業能力和知識結構要求進行設計。

(三)課程體系設計存在的問題

1.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理論依據基于傳統旅游基層崗位,如導游、旅行社、酒店、會展、接待等,過分強調職業性的特色,強調面向一線基層,太注重技能培養,課程設置基本對應于旅游行業的運行部門,缺乏前瞻性。

2.專業辦學定位模糊,導致人才培養規格和課程設置混亂。據調查,高職旅游管理專業開設的各類課程總計達300余種,除教育部指定的公共必修課外,僅有28%課程在內容、課時、課型方面一致。

3.課程設置帶有很強的學科痕跡。

4.課程設置與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對旅游人才的要求不相適應。大多院校的課程設置與改革依然局限于傳統崗位、傳統職業及其能力要求,沒有體現旅游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旅游新職業與新崗位對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旅游產業轉型背景下的旅游新職業分析

(一)旅游產業轉型趨勢

從宏觀角度,我國旅游產業轉型主要體現在:旅游產業功能從改革開放以來單純的經濟功能向綜合的社會功能轉變;旅游產品結構存在多元化、休閑化轉型趨勢,即從事務性旅游到休閑性旅游,從單一觀光旅游產品向以觀光旅游與休閑度假為基礎的多元休閑旅游產品轉變;旅游增長方式從粗放型規模擴張向集約型效益提升;旅游產業(或經濟)結構從分散經濟、規模經濟走向系統經濟、集群經濟,形成產業積聚集群,構建旅游產業、休閑產業集群,使其不僅成為區域經濟一部分,而且成為區域經濟發展引擎。[1]

從微觀(旅游者和旅游企業)角度,我國旅游產業轉型主要體現在:旅游方式從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體驗旅游、探險、運動休閑旅游轉型,從團體旅游向個人、家庭旅游轉型,從傳統背包旅游向自駕旅游轉型;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兒童旅游市場的發展,老年旅游、兒童修學旅游等快速發展;旅游企業營銷方式從傳統營銷向網絡營銷、個性化營銷轉型,從旅游大眾營銷向定制營銷轉型。

旅游產業轉型導致旅游新業態不斷產生,新業態旅游方興未艾。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看,旅游新業態發展的主體內容包括:“行”的方面,郵輪旅游、自駕旅游等業態迅速發育;“食”的方面,特色餐飲、個性化餐飲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方向;“住”的方面強調舒適方便,主題酒店、度假型酒店、高檔精品酒店將進一步發展;“游”的方面強調體驗生態、生態旅游、森林旅游、濕地旅游、滑雪旅游、溫泉旅游、文化旅游、鄉村度假、休閑旅游、商務會展、工業旅游、體育旅游等旅游項目內容將會更加豐富;“購”的方面強調創意,旅游購物方式、消費內容不斷創新;“娛”的方面強調文化,旅游演藝等新型業態迅速發展。[2]

(二)旅游新職業分析

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和大量旅游新業態的出現,產生了眾多旅游新職業。具有借鑒意義的旅游產業轉型及產生的旅游新職業如下表:

這些新職業對旅游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在培養目標與規格、專業定位、課程體系設計等方面已嚴重滯后,與旅游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脫節,這將使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的人力資源面臨較大的窘境。這已經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如海南省將開展旅游咨詢師等27類旅游新職業培訓鑒定項目,以滿足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和對高水平旅游專業人才的需求。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承擔著培養新型旅游人才的重要責任,應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變化,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設置,培養適應旅游產業未來發展的新型旅游人才。

三、基于旅游新職業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依據

(一)人才培養目標

基于旅游新職業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定位:面向旅游行業新職業與新崗位需要,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行為規范,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旅游服務能力、旅游營銷管理能力、旅游咨詢與策劃能力、旅游護理能力,適應未來旅游產業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性、外向性專門人才。

(二)職業證書

1.基本職業證書:全國大學英語應用能力考試A級合格證書、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證書、普通話二級甲等證書。

2.職業資格證書:導游職業資格證書、護士職業資格證書、旅游咨詢師、旅游導購師、旅游項目策劃師、旅游市場營銷師、旅游電子商務師、康體休閑管理師、旅游體驗師等。

(三)主要就業面向

1.旅游營銷方向:旅游電子商務、旅游體驗、旅游導購、旅游產品(線路)設計與推廣、旅游項目策劃、旅行社計調、餐飲創意設計。

2.休閑旅游管理方向:度假休閑旅游管理、運動休閑旅游教練、自駕游管理。

3.旅游保險方向:旅游保險銷售與理賠。

4.旅游咨詢與策劃方向:私人旅游顧問、旅游咨詢。

5.旅游護理方向:旅游護理、修學旅游管理。

四、基于旅游新職業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指導思想

構建基于旅游新職業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是:以旅游產業轉型下的旅游新職業與新崗位為依據,以服務類課程為先導,以管理類課程為基礎,以旅游新職業課程為特色,以培養適應未來旅游產業發展的旅游人才為目標。

(二)課程體系模塊化設置的主要內容

課程體系設置應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依據,將課程模塊化,每個模塊對應一種或幾種能力的培養。為此,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模塊可分為公共基礎與素質課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方向課模塊、實踐教學模塊等四個。

其中,專業基礎課模塊可以設置管理類、旅游基礎知識類課程,包括:形體訓練、商務禮儀、旅游概論、旅游地理、管理學、旅游英語、旅游景區景點管理、旅游市場營銷、客源國與旅游目的地概況、旅游心理學、旅游財務管理、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導游基礎知識、導游業務、旅游政策與法規、漢語言文學知識、旅游美學、旅游文化、酒店服務與管理、景區服務與管理等。

專業方向課模塊按就業面向的5個方向設置課程,以基于旅游新職業能力要求開發的新課程為主,學校可以根據所在區域旅游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情況有選擇地開設專業方向課,學生也可根據自身職業規劃選修課程。如旅游護理方向可以開設急救護理、精神護理、老年護理、兒童護理、老年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專業方向課程;旅游營銷方向可以開設旅游電子商務、旅游網絡營銷、網頁設計與制作、旅游營銷策劃、推銷與談判、旅游公共關系、旅行社計調、旅行社經營與管理等專業方向課程。

(三)新課程開發

現有課程體系下的傳統專業課程已不能滿足旅游新職業的需要,構建基于旅游新職業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應根據新職業及其能力要求,做好以下新興課程開發:旅游網絡營銷或旅游電子商務、運動休閑管理、度假旅游產品開發與推廣、自駕游管理、旅游保險銷售與理賠、餐飲創意設計、旅游護理、旅游安全管理、個人旅游規劃與管理、高爾夫球場管理、探險旅游管理等。

(四)做好傳統課程的整合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制一般是三年,許多高職院校采取2+1(前2年在校學習,第3年頂崗實習)模式,在2年的在校學習時間內,大概只能完成30門左右課程(每學期7門左右),而旅游管理專業又是綜合性較強的專業,涉及眾多學科領域,要面面俱到開設涉及課程是不可能的,況且還要為開設新職業課程留出空間。解決學習時間有限與課程眾多的矛盾,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打破學科體系,進行課程整合。比如,可以將《管理學》、《財務管理》等課程的相關內容整合成《旅游管理學基礎》[3],將《餐飲服務與管理》、《前廳與客房服務》、《酒水與酒吧服務與管理》等課程的有關內容整合成《酒店服務與管理》,將《旅游美學》、《旅游文化》等課程的有關內容整合成《旅游文化與旅游審美》等等。通過課程的整合,設置綜合化課程,可以大大減少重復授課,既節約課時,又擴大學生知識面,也為新職業課程的設置留出了空間。

(五)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目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是以培養導游講解、酒店服務與管理、景區服務與管理、旅行社實務等職業能力為主線進行設計的,分為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學校校內實訓基地包括導游講解、旅行社、餐飲擺臺、客房、酒吧、茶藝、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等實訓室,校外基地主要以旅行社、酒店、景區等旅游企業為主。基于旅游新職業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開設了對應旅游新職業的新課程,對原有課程進行了整合,現有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訓基地建設必須作相應的改革和創新。

1.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標準要在現有基礎上按專業方向課模塊需要培養的職業能力進行設計,校內實訓基地要加強旅游電子商務實訓室、旅游項目策劃實訓室、旅游急救護理實訓室的建設;

2.校外基地要考慮增加保險公司、網絡旅游企業(旅游電子商務網站)、休閑度假類旅游企業、旅游咨詢企業、汽車俱樂部等;

3.創新頂崗實習模式。目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頂崗實習要求進入旅行社、酒店、景區等旅游實體企業的旅游基層崗位頂崗,崗位相對穩定、起點低。基于旅游新職業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頂崗實習要在傳統模式基礎上,采取開放式、自由式、項目化等模式,形成以工作過程和工作內容為主的實習考核模式。如以某一個旅游項目為載體,完成項目調研、項目策劃、項目實施、項目評估過程,以此過程的完整材料、效益和報告作為頂崗實習考核依據;學生也可以為一個或多個高端客戶作私人旅游顧問,完成旅游線路設計、旅游安排、旅游講解、客戶維護等任務,以此過程的完整材料、效益和報告作為頂崗實習考核依據。

基金項目:四川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編號:GZY11B15)。

[參考文獻]

[1]劉少和.旅游轉型研究綜述及我國旅游轉型發展的探討.旅游論壇[J],2008.12.

[2]楊玲玲,魏小安.旅游新業態的“新”意探析[J].資源與產業.2009,11(6)

第7篇

鄧愛民,男,1971年10月生,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黨委委員、旅游管理系主任/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旅游管理研究生導師組組長,MTA導師組組長。1990年9月―1997年6月湖北大學旅游學院本科和碩士生學習;1997年7月―2002年6月湖北省旅游局工作;2002年6月至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工作;2006年9月―2011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12年獲得湖北省“兩訪兩創”先進個人;武漢市江夏區旅游局顧問、武漢市東西湖區旅游局顧問、黃岡市旅游局顧問;同時還兼任多家酒店、旅行社和房地產公司投資與經營顧問。

二、研究領域

鄧愛民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旅游開發、旅游規劃、飯店管理,長期從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地產管理、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各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鄧教授主講課程包括博士生課程:《旅游哲學研究》;碩士生課程:《旅游規劃理論與方法》、《旅游規劃與開發實務》;本科生課程《酒店管理》、《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世界遺產與旅游》。

三、研究成果

鄧教授出版專著7部;在《管理世界》、《經濟學動態》、《財貿經濟》、《經濟管理》等權威刊物上100多篇;獲省部級獎勵2項;主持省部級課題6項;主持修訂了《湖北省旅游條例》、《武漢市旅游條例》和《武漢市旅游標準化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主持了《武漢市宗教旅游開發總體規劃》、《武漢水鄉旅游城總體規劃》、《新疆博樂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等各級政府和企業委托的旅游規劃100多項,課題費累計達600余萬元,有較強的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

主要承擔課題包括:《武漢城市圈旅游聯動機制研究》(2011LJ042,湖北省社科);《低碳經濟背景下武漢鄉村旅游產品轉型升級研究》(11047,武漢市社科);《基于低碳視角下武漢城市圈生態旅游綜合體聯動機制研究》(13021,武漢市社科);《湖北省旅游條例》修訂,湖北省旅游局;《武漢市旅游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制定,武漢市旅游局;《湖北省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湖北省旅游局;《武漢市宗教旅游總體規劃》,武漢市旅游局;《武漢水鄉城旅游開發總體規劃》,武漢楚都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武漢市東西湖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武漢市東西湖區旅游局;《湖北省武穴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武穴市旅游局;《湖北省黃梅縣旅游發展規劃》,黃梅縣旅游局;《武漢市江夏區鄉村休閑游發展規劃》,武漢市江夏區旅游局;《武漢市新洲區鄉村休閑游專題規劃》,武漢市新洲區旅游局。

四、主要論著

1、武漢城市圈旅游聯動機制研究,科學出版社,2011年。

2、縣域旅游發展規劃理論與實務,化工出版社,2012年。

3、世界遺產旅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4、長江流域的文廟書院――長江文明之旅,長江出版社,2015年。

5、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國旅游出版社,2015年。

6、關于“三結合”旅游教育體系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2期。

7、中國大城市旅游圈的構建與發展,財貿經濟,2003年第12期。

8、對城市旅游形象的思考――兼論武漢城市旅游形象的設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第10期。

9、武漢市發展會展旅游的SWOT分析與對策,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10、對我國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考,財貿經濟,2006年第5期。

11、我國旅游投資研究綜述與展望,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8期。

12、旅游企業的投資環境層次比較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10年第7期。

13、我國鄉村體驗式旅游項目開發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010年第7期。

14、武漢城市圈旅游聯動及其策略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15、中國出境旅游需求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11年第12期。

16、旅游規劃“創新內核”的一個探究,經濟管理,2011年第7期。

17、武漢市鄉村休閑游產品體系深度拓展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011年第10期。

18、中國出境旅游需求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11年第1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台县| 门源| 古蔺县| 屏东县| 古浪县| 达日县| 沧州市| 惠来县| 无极县| 宜州市| 郸城县| 满洲里市| 达日县| 犍为县| 海门市| 聂荣县| 阜阳市| 区。| 大安市| 凤山县| 宣汉县| 斗六市| 宁晋县| 东台市| 汝州市| 历史| 呼伦贝尔市| 博罗县| 施甸县| 嘉黎县| 蒙自县| 鹤壁市| 涿州市| 伊宁市| 东源县| 屏南县| 襄樊市| 正镶白旗| 丹巴县| 穆棱市| 德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