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26 14:57:28
序論:在您撰寫市場預測的特征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權證市場;權證特性;形成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06-0073-09
在全球范圍內,權證是金融衍生品中最廣為投資者接受的產品之一,也是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開發最早的金融衍生品之一。雖然同樣具有杠桿放大功能,但權證相對于其他衍生品還擁有風險較低且易控制、交易簡便、結構簡單等優點。但是,近幾年在我國推出股改權證產品的過程中,出現了權證換手率居高不下、權證價格大幅波動的現象,價格脫離價值,投資者出現虧損,由此導致權證創設機制受到質疑,權證市場的風險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中國權證市場的基本特性分析
(一)換手率高,價格波動風險大
1.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供的數據,2005 年 11 月 30 日我國三個權證的單日成交額高達 74 億元,幾乎可與滬深兩市股票成交總額 90 億元相媲美。與此相對應的,是權證換手率高,最高的日換手率達到645%。2007 年前三個季度,雖然權證占 A 股、基金、權證三大類產品總市值的比重還不到 1%,但其交易活躍程度卻僅次于 A 股,占三大類產品交易總額的比重最高達到 37%。相比之下,中國香港雖然擁有全球最大的權證市場,而且也是投機氛圍較濃的地區,其日均換手率也較高,但遠低于內地,為70%左右。
從單個權證的交易情況看,我國與其他市場的差距就更大。以香港地區權證成交額最高的2007年來說,主板4513個權證全年成交6040億美元(或日均191億港元),即平均每個權證的年成交額約10億港元,而其他年份則很少超過6億港元。而內地,僅2005年11月30日,三個權證的交易額便達到74億元,即平均每個權證的日交易額就高達25億元左右,比香港地區平均每個權證的年交易額還高出 1 倍有余。
2. 伴隨交易投資火爆場面的是權證價格的大起大落,價格大幅脫離價值。根據上海交易所的統計數據,在 2005 年 8 月至 2007 年 9 月期間,包括所有權證在內的日間波動率均值為 5.6%,日內波動率均值為 9.3%,日內波動率最高值達到 544%。
另一個反映價格波動程度的指標是日內價格超額波動率,該指標衡量權證價格波幅超過相關股份價格波幅的程度,也就是權證的價格波動風險超過相關股份的程度,日內價格超額波動率=日內權證價格波幅-日內相關股份價格波幅。從2005年8月22日第一只權證上市,至2006年8月21日,日內價格超額波動率在 6.5%以上。
3. 個人投資者虧損面較大而機構虧損面小。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統計資料,內地投資權證的個人投資者約 49%虧損,平均收益約760元;基金投資者 7%虧損,平均盈利約3000 萬元;券商的虧損面也僅7%,平均盈利約900 萬元;其他類型投資者的虧損面為 27%,平均盈利約 60 萬元。由此可見,絕大部分的投資機構和券商從權證交易中盈利,而個人投資者則盈虧各居一半。不過,雖然49%的個人投資者虧損比重不低,但與海外權證市場相比,該比例也不算高。根據國際會計師公會香港分會 2005 年與一家證券公司聯合進行的“港人投資取向”調查的結果,76%的香港散戶投資者在權證投資中最終以虧損收場。
(二)定價效率低
我國權證的交易價格長期脫離其理論價值。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創新實驗室所做的數據樣本分析(見表 1),在2005年8月22日第一只權證上市至2006年8月21日整整一年間,滬深所有權證的交易數據,去除個別偏離度極端高企的數值,無創設權證樣本組的收盤價與理論價值的偏離度高達121%,創設組的偏離度雖然低一些,但也達到102%,兩個組別的均價與理論價值的偏離度亦相應高達124%和105%。顯然,權證的定價效率很低。在所有權證中,認購證的情況尚在正常范圍之內,價格與理論價值的偏離度約 15%左右;但認沽證的情況極差。
表1:我國權證的定價效率
[\&無創設組\&創設組\&顯著性水平\&收盤價與理論價值的偏離度1\&121.3%2\&102.6%\&***\&均價與理論價值的偏離度\&124.1%2\&105.0%\&***\&引申波幅(隱含波動率)\&93.6%\&82.5%\&***\&溢價率\&29.8%\&24.9%\&***\&]
注:1. 理論價值采用Black-Scholes Model計算,波動率采用相關股份過去60個交易日的歷史波動率,并排除股改后上市首日的行情。2. 此為去除個別極端高企偏離度之后的數值。資料來源:上海證券交易所創新實驗室,并將所有權證分為兩組,即創設組和無創設組。
(三)回轉交易量大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統計資料,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兩年間,所有權證的日內回轉交易占交易總量比重的平均值達到50%左右,大戶個人投資者基本只做日內回轉交易,機構投資者的日內回轉交易活躍度高過個人投資者,權證投資者的收益率與回轉交易量存在正相關關系。
以某權證為例,在其上市交易的一年間,日內回轉交易量占交易總量比重為76%,占交易總額比重為75%,有過日內回轉交易的賬戶數占賬戶總數的比重為62%,而且其中20%的賬戶只做日內回轉交易,按賬戶平均的日內回轉交易次數為1.7次,回轉倍數為2.6倍。數據顯示,日內回轉交易是權證交易的主要模式,也是主要的盈利模式。若按投資者類別來比較,機構投資者的戶均回轉倍數和戶均回轉交易量皆高過個人投資者,兩者的戶均回轉倍數分別為2.6和2.4。
(四)有明顯的末日現象,價外權證尤甚
根據上海交易所創新實驗室的統計分析結果,我國權證產品還有明顯的末日現象,即將到期權證的投機交易尤其旺盛,而且這種現象在價外權證上尤其突出。在香港地區權證市場上,因產品眾多、選擇余地大,因此同樣是末日價外權證,上述末日現象一般在價外程度略小的產品上更加明顯。
二、中國權證市場已顯露特性的原因
(一)權證的天然屬性
包括權證在內的衍生產品天生具有利弊兩重性。其固有的杠桿性能和做空性能正是人們推廣使用這類產品的最主要動機。這種性能給使用者帶來很大益處,當其被用于風險對沖或套利時,能有效發揮降低成本、便利操作的長處;當被用于方向性投資(即投機)時,若判斷正確,可以發揮放大回報、降低投資成本的作用。因此,在比較權證價格時,往往對溢價率與杠桿比率進行比較,對溢價率相同的權證,一般會認為杠桿比率較高者為較適合投資,杠桿比率在這里顯然被當作回報指標,僅溢價率被視為風險指標。然而,恰恰是衍生品的這種杠桿性能和做空性能,當其被用來放大方向性投資時,一旦判斷失誤,便會產生放大虧損、增大風險的反預期結果。
(二)有效杠桿比率是權證利弊兩重性的關鍵所在
一般而言,權證對標的資產價格的敏感程度越大,對標的資產價格變化的放大能力越強,對風險偏好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杠桿比率可以反映這種放大能力,因此杠桿比率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資者對風險的偏好程度。
綜合T和S的變化,T越小、S價外程度越高(除去S過分小的區域)、L越大,即既是末日權證又適度價外的權證有效杠桿比率為所有權證中最大,換言之,價外權證的高杠桿性在末日時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這就解釋了為何我國權證的價外證具有明顯的末日現象。
(三)現有權證產品杠桿提高過快
內地現有權證產品的結構是標準期權,有效杠桿比率的分布范圍未受到任何約束,投資者可以自主地在全部范圍內選擇所需要的杠桿比率,當然也可以在選定產品后被動地任由多變市場決定其杠桿比率。由此導致的可能結果便是:(1)對投資者缺乏約束。因為對于風險喜好型投資者,若無自控的意愿和能力,會追逐最高杠桿產品,而杠桿未被約束的現行產品便為高風險追逐者提供了機會。(2)對投資者缺乏保護。因為對于不了解產品風險特性的投資者,或者主觀上只想初探但并不想涉足太高風險的投資者,容易在無意間觸及過高杠桿。(3)處于初級階段的國內衍生品市場缺乏一個必需的環境。現行產品的有效杠桿比率沒有一個漸變提升的過程,即市場上現有產品的最高風險處于或高(衍生品)或低(非衍生品)兩個極端,沒有最高風險可控制在適中水平的產品,以致市場缺乏一個逐漸學習、認識、調試的過程和機會,而中低程度風險承受者尋覓不到風險防火墻的強制性保護,同時產品風險也無法實現漸進式地調高。
(四)對投機沖動的有效約束不夠
對比分析內地與港臺地區證券市場的交易費用標準和最小報價單位(或稱最小股價變動單位、交易價差),發現內地在此方面對投機沖動的抑制力(本文稱之為“交易阻尼”)低于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交易費率和交易價差皆存在結構性偏低現象。
數據資料表明,內地和香港地區交易相關收費的名目相仿,都涉及傭金、過戶費、結算費、印花稅等;稅率和費率有同有異,印花稅兩地相近(內地2008年4月從0.3%下調至0.1%,稅率與香港地區相同,但內地2008年9月又進一步改為單邊征稅),過戶費及結算費內地相對較高,傭金兩地變數皆大;從總費率來看,內地最高達到交易金額的0.5%(A股)、0.45%(B股)、0.35%(權證),在印花稅下調前則更高,而香港地區為0.26%—0.36%(股票)、0.16%—0.26%(權證)(按香港地區普遍收取傭金0.15%—0.25%計)。從表面上看,內地的總費率似乎高過香港地區,尤其是印花稅下調前,但若探尋到傭金的實際收取情況,就能發現事實并非如此。香港地區經紀行大多有最低傭金的限定,一般定為100港元,內地雖然也有類似規定,但最低僅為5元人民幣(A股及權證)或1美元(B股)。這意味著,在香港地區市場的交易額一旦低于6.7萬港元(若傭金0.15%),實際交易費用就將高于名義標準,而內地的這個界限非常低,只有1667元人民幣(A股及權證)或333美元(B股),因此這個最低傭金在香港其實可以視為隱性的最低交易金額門檻,因此低交易額時,內地的實際交易費率相比香港地區或許要低。
最小報價單位是另一個可自動抑制投機沖動的交易市場固有的機制。通常差價越窄越利于增加成交機會,也就越吸引操縱股價的資金。內地證券交易的最小報價單位被一刀切,一律是0.01元(A股)、0.001美元或0.01港元(B股)、0.001元(權證)。香港地區的最小報價單位卻因股而異,處于0.001—5港元之間,股價越高,最小報價單位越大,而且權證的最小報價單位還與正股的最小報價單位以及換股比率直接相關。臺灣地區的最小報價單位在大部分情況下比香港地區更高,最小報價單位也是因股而異,根據不同價格區間作出區別規定,而且臺灣地區相關規定的細化程度更進一步。這首先體現在臺灣地區權證與股票的規定有所區別,權證的最小報價單位比同檔次價位的股票高,比如同為10元新臺幣的股票和權證,前者的最小報價單位是0.05元新臺幣,而后者卻為0.1元新臺幣。港臺地區的最小報價單位實際上均高于內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地的投機,而內地則因最小報價單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投機。
內地權證的“T+0”交易制度有幾大特性和作用:(1)可取消“T+1”交易制度帶來的人為的交易阻滯,釋放被“T+1”壓抑的交易需求。(2)避免權證產品的時間值損耗。(3)避免市場的隔夜波動風險即持倉過夜風險。(4)由于A股仍然是“T+1”交易制度,因此還可以連帶釋放或吸納A股市場短線投資者的交易需求。從客觀上看,“T+0”交易制度確實是為日內回轉交易創造了條件,起到了刺激作用。
內地的交易阻尼過低,交易費率和交易價差皆存在結構性偏低現象,從交易便利、成本等方面刺激了權證市場的投機氣氛。
(五)供應量過少扭曲供求關系和價格
表2是2007年上海、深圳、香港地區三地證券市場的上市證券及其交易情況。從權證占市場總成交額的比重來看,三地皆很高(滬13%、深15%、港22%)。從權證產品占上市證券總數的比重來看,滬深兩市相當低(2%、1%),但香港地區卻極高(74%),顯然香港地區權證產品的供應量極大地超過內地。從權證占流通市值的比重來看,滬市僅0.3%。從絕對值來看,內地的非權證類產品雖然已在數量上趕超香港地區,達到香港地區的1.2倍,但權證類產品數量卻還不到香港地區的1%??梢?,兩地投資者對權證產品的需求都很旺盛,但兩地對權證產品的供應卻相差甚遠,內地的權證產品嚴重供不應求。由此而引致的市場表現便是:滬市權證平均交易額高達每證2000億元人民幣以上,遠遠超過非權證類產品(300億元人民幣);在權證產品更少的深市,權證平均成交額更高,達到近4000億元人民幣,與非權證類產品(185億元人民幣)的差距更大;反觀香港地區,權證平均交易額僅10億元港幣,遠遠低于同市場非權證類產品108億元港幣的平均成交額。
從另一個反映成交活躍度的指標“流通換手率”來看,雖然三地的權證產品換手率皆高過當地的非權證類產品,但滬市權證平均換手率高達86倍以上,而香港地區的平均換手率還不到7倍。究其原因,主要是權證本身具有的比股票和基金更強的投機吸引力。
上述交易活躍度數據表明,內地旺盛的權證需求被過分集中在極少量的權證產品身上,供應量過少必然容易導致供求關系扭曲,若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刺激,諸如投機需求大、權證真實價值難定、交易阻尼較小等,則市場價格的扭曲在所難免。
(六)權證真實價值難以確定
權證的價值在理論上可以按定價公式進行定量計算,也就是說,其估值的不確定性在理論上比股票低得多。但實際上,權證的真正價值很難確定,這是因為:(1)權證的估值公式有很大的調整空間,理論公式的適用前提是必須滿足一系列理想化假設條件,比如股價服從幾何布朗運動或滿足對數正態分布、波動率為常數、無風險利率為常數且對所有到期日相同、不存在無風險套利機會、證券交易為連續、有效期內無紅利、沒有交易成本、可以賣空等(目前僅有部分假設條件可被解除)。而且公式中的參數如波動率本身就是人為給定的預期值,而權證理論價值對該參數的敏感度又特別大,因此按公式估算出的理論價值其實具有很大的可調性。(2)即便定價公式完全適用,而且公式中各參數的取值也極為合理,權證的“價格”也依然可能具有不確定性。因為權證的“價值”雖然取決于標的資產的價值,但其價格在大多數情況下并非如此,權證價格更多時候是對標的資產的“預期價值”的反映,而非對后者“現在價格”的反映。(3)即便權證價格就是針對標的資產“預期價值”,也存在明顯的定價不合理,國內市場目前由于“賣空機制”缺位而缺乏可利用的套利工具。
三、進一步發展中國權證市場的建議
中國證券市場在發展了十多年之后,越來越成熟,但一些深層次問題阻礙著市場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成為證券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導致市場效率、定價效率、風險控制能力、避險功能、市場規模等皆難以提高。這些瓶頸問題包括:(1)缺乏做空機制,造成長期單邊市場,即長期的單邊方向性投機和單邊預期。(2)由于缺乏做空機制,套利定價基礎一直無法建立,因而估值體系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良。(3)缺乏風險控制工具,從而無法轉移、降低、調控風險。(4)由于衍生品市場缺位,使得可供選擇的金融產品種類單一,投資渠道太少,證券市場長期供需不平衡,加重了證券的價格扭曲?;诖?,本文對國內衍生品市場發展模式提出如下建議:
(一)開放與約束并舉來發展我國權證市場
在有效約束下進行開放并謀求發展,有效約束的目的是抑制投機沖動。由于我國初涉金融衍生產品,參與者大多缺乏經驗,很多人卻又充滿著壓抑已久的投機沖動,因此借助外力來有效控制這樣的沖動不僅必要而且符合中國國情。不僅如此,有效約束最好既能實現對市場的有效調控,又盡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調控的平穩性,盡量避免政策突變。
雖然創建中國衍生品市場已經具備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不能不加限制地建立,不能跳躍式地發展,要嚴控風險,力爭安全發展。中國發展衍生品市場可遵循如下的基本觀點或主導思想:(1)必須在有效約束下開放和發展,“有效約束”的主要標志就是進行有效的風險控制。(2)必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發展,循序漸進的主要表現就是約束的放寬必須逐漸進行。(3)最好采用可彈性調節的風險控制方式,以便根據市場情況變化對風險控制力度進行靈活調整,但同時又能保持政策的相對穩定性。(4)盡量采用市場化手段進行調控,但必要時也須市場化手段與制度化手段相結合,尤其是在發展初期,制度化手段可主要用作跨階段粗調,市場化手段主要用作階段內的微調。
(二)多層面為權證市場發展提供市場約束機制
有效約束具體可體現于針對市場參與者、產品設計、交易制度、監管制度等四個方面。即必須加強“投資者教育”以增強其自發的風險防范意識;調控產品結構及復雜性以從產品源頭控制風險種類和風險程度,尤其是調控“有效杠桿比率”;建立合適的交易制度以合理調控“交易阻尼”;同時還必須加強制度監管的力度。這四個層面約束效力的強制性逐次增強,投資者教育的目標效果是“自律型約束”,調控產品結構和調控交易阻尼則是以“市場化強制型約束”來抑制投機沖動,而加強監管力度則是“制度化強制型約束”。
1. 以風險相對較低、結構較簡單的“衍生權證”為衍生品創新的突破口。權證是受到一定限制的特殊期權,與期權相比,在定價機制上基本相同,但市場特性和市場表現卻存在相當大的區別。(1)違約風險。權證不同于期權,設有沽出限制,即沽出方不允許是任意投資者,只能是少數經批準的有資格的金融機構(被稱為發行人),一般都是當地最具實力的金融機構,而且發行量受到監管機構的控制,因此違約風險被限制于少數幾個有實力的機構范圍之內,在正常情況下,不僅監管比較容易,而且違約事件發生的概率也相當低,風險總量亦可控制。(2)交易所不必提供履約保證,角色簡單,不承擔責任和風險。在期權和期貨交易中,交易所雖然不與其他人在相關合約上存在關系,只是合約條款的厘定者而非交易對手,一旦參與者失責,客戶只可向相關參與者索償,交易所及屬下結算所并不承擔責任和風險。但是由于交易發生在任意兩個交易對手之間,所以結算所通常還是需要承擔起一定的職責,它作為結算所參與者的合約對手,需提供履約保證,負責交收合約以及管理風險,以收取參與者保證金和其他措施限制對手風險,同時限制參與者的持倉量及種類。而對于權證交易,交易所及屬下結算所的角色則簡單化,連履約保證都不需承擔,合約交收直接在發行人與權證買入者之間進行,履約責任由發行人自己直接承擔。(3)產品流通量可以控制。由于只有少數幾個機構可以發行權證,而且每次發行都必須得到監管機構的批準,因此權證的流通規模完全可以控制,從而各種產品相關風險可以較容易地控制在所設范圍之內。反觀期權則不然,雖然交易所或屬下結算所可以限制單個參與者的持倉量及種類,但由于交易雙方只要達成一致便能成交,因此很難直接地、準確地控制整體流通規模,或者說,要達到同樣的監管目標,必定需要更高的監管能力予以配合。(4)交易方式簡單。由于權證可置于現貨市場交易,交易方法與傳統股票幾乎無異,因此便于投資者入門和熟悉了解,也是便于所有市場參與者入門的最合適的產品。(5)產品擁有更大的調整空間。期權合約條款是由交易所厘定,標準化程度高,需要相當程度的經驗并需反復探討,一旦確立則輕易不宜改動,而且品種數量一般較少,因此產品設計的彈性小、可調整空間小。而權證產品條款由發行人設計,產品又具有有限壽命,產品種類和數量可以較多,因此產品設計的靈活度大、可調整空間大,便于在發展中不斷調整和改進,因而比期權更適宜在試驗階段使用。
從海外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過程和經驗來看,絕大多數市場也正是從權證起步,尤其是在全球衍生品市場發育的早期,比如較早進入衍生品市場的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家或地區,由于當時缺乏可借鑒的經驗,權證便成為很好的突破口,當然這也是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結果。當前,雖然海外衍生品市場已經積累了不少發展經驗,但由于我國的國情,海外經驗未必能夠直接照搬,再加上衍生品的風險不可輕視,海外市場也未必已掌控得極其理想,因此建議還是從權證起步為妥。為抑制過度投機,可以設計相對較為靈活的止損權證。
2. 在監管制度上建立健全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對投機沖動加強制度化約束。建議監管機構初期可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模式按不同風險等級給出更明確而詳盡的指導意見、參考模式、風險監控指標及警戒線,并要求各金融機構在此基礎上制定各自具體的風險監控制度,包括監控程序、風險評估標準、風險控制政策等。尤其建議風險監控指標應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擴充,從最基本的資產監控擴展到運營監控,從事前監管擴展到持續監控,風險指標要盡量全面、明確、量化。本文建議增設風險暴露指標(如VaR)及警戒線,增設對避險策略和避險交易的監控要求,增強對自營交易的監控,增設或加強對金融產品分散持有的要求(包括提高分散程度以及限制單一持有者的持有量等),增設對金融產品發行規模的合理控制(太小易縱,太大易潛藏太高市場風險)。最重要的是,還必須增設申報機制、懲處機制、責任機制。建議監管機構還可出臺針對金融創新的具體指導意見,并在實踐中進行調整??傮w而言,監管制度改進的目標方向應是使監管工作有章可依、有章必依、違章必糾、責任到人,以免風險監控制度流于形式或擺設。在具體落實監控制度時可考慮以下重點環節:
(1)金融機構按既定制度加強對業務或產品的風險監管,各相關部門負責監控職責范圍內的風險,及時或定期提交風險管理報告;各項業務的風險須接受評估,制定持倉及敏感度限額,并需按規定作定期監察及匯報。金融機構整體及個別投資組合可進行多種風險壓力測試。
(2)及時識別內部監控弱點,及時改進風險控制機制,嚴防操作風險。
(3)金融機構及監管機構加強對前線個人的風險監管,并把責任明確到經理個人,增大金融機構經理層的責任和壓力。
(4)加大懲處力度,對違反監管紀律的人員和機構必須進行制裁,同時進行曝光,并限制或取消其從業資格。
3. 強化對發行人和一級交易商的風險監控。權證發行人應是金融市場的領導者,是金融機構中信譽最佳、實力最強、運營最穩健、風險控制最嚴的一小部分機構。同時,也是該市場信用風險的源頭,是市場風險轉化為信用風險的最大媒介。這些機構一旦遭遇危機,其破壞力和傳播力將是最大的。因此,對這些機構,監管機構不僅在斟選時要嚴格審查資格(風險等級的要求應該定為最高),還應對它們的實際風險控制狀況提出最高要求,對其避險策略進行定期審查,對其避險交易進行監控。至于其他的對一般金融機構普遍適用的要求,對權證發行人不僅同樣適用,還應提出更高的要求,進行更嚴的監管。
4. 強化對風險集中度的監控。造成風險過于集中的原因包括:一是產品發行量如果太少,將使需求過分集中于少數產品身上,導致產品供不應求,價格脫離價值,甚至引起價格操縱,帶來估價過高甚至價格異動風險。二是權證發行規模相對標的資產存量如果過大,則權證的避險交易、擔保交易、實物行權交易、價格操縱都集中在數量相對較少的標的資產身上,容易對標的資產價格產生干擾,帶來價格異動風險。三是同類權證(同一正股、同一市場方向)的行權日期或行權價若過于集中,將使風險集中于少數時間點上,或少數價位附近,產生的集合效應會強化上述風險集中壓力。
為此本文建議,權證市場建設的各個環節可采用有集中有分散的策略:(1)建立并完善增發機制。比如完善目前的創設機制或設立其他可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增發機制,以消除供求不平衡對權證價格的干擾。(2)在推出衍生權證的初期,標的資產的選擇標準可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即標的資產的選擇范圍宜集中,比如首批可以選擇最主要的股市指數,以便最大程度上杜絕對標的資產價格的操縱。(3)實行現金結算,避免實物行權交易的不利影響(但若權證被用作存量股份分散市場化的工具,則可考慮實物結算)。(4)推出大宗交易平臺,平抑擔保交易、實物行權交易、避險交易等對標的資產價格的干擾。(5)同類權證(同一正股、同一市場方向)的行權日期或行權價盡量錯開。
(三)以靈活多變的工具來推進權證市場的漸進化變革
鑒于很多領域都有各自的市場化彈性微調工具(如貨幣政策下的利率工具),受此啟發,可以嘗試尋找兩個衍生品領域適用的具有風險調控功能的“杠桿工具”和“阻尼工具”,前者可用來調控衍生產品的有效杠桿比率,后者可以調控交易阻尼。
1. 在產品設計上以“調控有效杠桿比率”為主要手段對投機沖動進行市場化制約。衍生品對標的物價格的敏感性是其吸引力產生的根源,有效杠桿比率是刺激內地投資者投機沖動的最主要指標,但高杠桿性能在滿足風險偏好需求并確實可能帶來高收益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巨大損失。因此建議在第一發展階段設計產品時可以考慮對衍生品的價格敏感度尤其是有效杠桿比率施加一定的控制,以便運用市場化手段強制約束投資者的投機沖動,而且這種制約最好具有彈性,進一步地,應根據市場情況變化以及投資者自律程度變化作出適時調整,同時避免政策調整的突變性。
為此,本文建議推出一種改進型權證,稱之為“止損權證”,也可稱為“杠桿限制型權證”或“約束型權證”,而且建議該產品的有效期不要太長,采用有剩余價值的形式,剩余價值的確定要避免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止損權證也屬于結構性產品,能追蹤標的物的價格表現,是在常規衍生權證的基礎上附加一個自動止損的限制,即當標的物價格觸及或低于某預設值(barrier,或收回價call price)時,該權證便提前到期(或稱為強制收回),并有一定的剩余價值可收回,收回價低于發行時的標的物價格。該產品類似于海外證券市場交易的上市產品“收回票據”(knock out)或“止損票據”(stop loss)以及非上市產品“差價合約”(CFD)、香港地區證券市場交易的上市產品“牛熊證”(CBBC)等。
與常規權證相比,止損權證的價值較低、時間值較低、對正股價格波幅的敏感度較低,止損權證相當于有效期縮短的常規權證。止損權證相對于常規權證的優點體現在:可以自動止損或強制止損,有效杠桿比率受到限制,杠桿上限可彈性調控,定價機制簡單,價格緊貼標的資產,風險對沖簡單易行。
2. 在交易制度上施加交易阻尼并做彈性調控,對投機沖動進行市場化制約。抑制投機沖動的市場化措施除了可對產品的最高杠桿比率施加約束外,實際交易市場自身存在的一種固有特性也在客觀上起到了自動抑制投機沖動的作用,那就是交易活動中必然存在的交易阻尼,其中最主要的體現就是交易費用和交易價差。
我國完全可以根據市場實際情況對交易費用和交易價差進行調整。既可以通過增加交易費用或擴大交易價差,即提高交易阻尼,達到抑制市場投機氣氛抑制的目的;也可以在投資者自控意識和自控能力提高后,適當下調交易費用或收縮交易價差,即減小交易阻尼,以提高市場交易的活躍程度。這種調控方法如同前面提到的調控產品杠桿比率一樣,是一種隱性的、可彈性調整的、符合市場化原則的調控手段,有助于抑制權證市場目前投機沖動過強,尤其是日內回轉交易過旺的現象。
(四)分階段循序漸進,適時變革
建議分三個階段進行發展:第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是所有約束手段都必須強化,即產品須簡單且種類少,產品風險及整體市場風險低且風險種類少,風險對沖須簡單易行,交易阻尼增大,監控嚴密,政策的可調整空間大。第二階段的主要特征是市場化的強制型約束可適當放松,例如產品可適當豐富并復雜化,市場風險開始增大且種類增多,風險對沖方式增多,交易阻尼可適當調小,但是制度化強制型約束即監管卻仍然必須加強。第三階段的特征是制度化強制型約束也可適當放松,而市場化強制型約束則可進一步放松,投資者教育依然必須強化,以彌補強制型約束方面的放松。
隨著權證市場發展的不斷深入,進入第二階段甚至第三階段之后,建議權證市場各方面的制度進行適時的變革,表3是我國分階段發展衍生品市場的主導思想和基本框架的具體闡述。
在制度化約束機制方面,本文建議:(1)具備一定市場條件后,發行人資格在適當時候可以放寬。(2)標的資產范圍可擴大至大盤藍籌股,以后再擴大到更多股份及其他種類資產如商品、貨幣、海外市場指數等。(3)交易方式在發展初期還是適宜采用傳統的競價制,在市場相當成熟時再考慮做市商制,交易機制的變革尤其須謹慎且緩慢。(4)具備一定條件后,可改進現行的擔保制度,從全額擔保逐漸過渡到半信用擔保并最終至全信用擔保,以避免擔保交易對標的資產價格的影響,并且改善發行人的風險暴露,但在此過程中必須注意兩種擔保制度的利弊平衡。(5)具備一定條件后,可改進本文所建議的強制避險制度,可選避險工具可從眼下唯一的正股放開到多元化工具或者自律避險,以此降低避險交易對標的資產價格的影響。在時機成熟時,避險工具甚至還可接納相關性僅比A股次之的海外相關資產,如海外上市的中資股,尤其是在兩地同時上市交易的具有同一發行人的A+H股和指數基金,這部分股票目前已經多達40個,A+H股的股價聯動性已經隨著兩地整體股市聯動性的加強而越來越顯著。其實,目前兩地已經擁有一個基準相同的產品即A50指數基金,因此如果內地發行A50權證,其避險工具的選擇范圍便可擴大到與之完全相關的香港現貨A50指數基金以及以此為標的的一系列香港地區上市的A50權證。(6)對避險程度的要求也可從最初的完全避險逐漸推進到局部避險,最后推進到最理想階段的自律避險。
在市場化約束機制方面,本文建議在市場發展初期可加大交易阻尼,包括結構性提高交易費用、擴大交易價差,甚至設立投資者門檻。但本文不建議重回“T+1”交易制度,而是一步到位采用“T+0”制度,一是考慮到與現行制度的連貫性;二是有助于降低投資者的市場風險;三是體現市場的公平性。同樣一步到位的還有現金結算制度,為的是降低結算行為對正常市場價格的干擾。
在市場教育尤其是投資者教育方面,很多投資者對金融市場了解不深,易受誘惑甚至誤導;但是,到了市場發展的成熟階段,制度化制約及市場化制約機制都會有所放松,屆時自律監管反而比任何時期都更加重要。
表3還顯示了最理想狀態,此時大部分市場化或制度化監管手段都將讓位給自律監管,監管機構的功能將演變為抓兩頭放中間,一頭是事前監管,包括發行人資格的審查,若干最基本規范的設立、市場教育;另一頭是對犯規行為的嚴密監控以及超嚴厲懲處。而中間環節即如何不觸犯基本規范則由市場參與者自行考慮,即由其自律監管??梢哉f,自律監管是市場跨入理性成熟階段的標志,但也只有當市場成熟時才能安全地進化到放松監管的最高層次。
參考文獻:
[1]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在約束與開放并舉中穩健發展中國的權證市場[D].上海證券交易所高級金融專家研究計劃.
[2]張苧予.權證在中國證券市場的風險分析[J].經濟與管理,2007,(12).
[3]楊盨華,李國正.規范建立和發展我國的權證市場[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1).
美國 校長資格證書 測驗
陶行知先生曾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從一定意義上說,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教師和學生,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1]。校長專業水平對于一所學校的重要性無可置疑,如何有效提升校長專業水準并加以測量,一直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制定了第一份校長專業標準,2007年修訂并頒布《教育領導政策標準(2008)》(ISLLC2008),該標準從創建學習愿景、領導課程教學、學校組織管理、學校公共關系、校長個體行為規范、校長社會影響力等六方面對校長專業水平進行界定,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為了能夠更為具體地測量校長專業水平,在《教育領導政策標準(2008)》的基礎上,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ETS)研發了一系列校長專業測試,包括“校長資格證書測驗”(SLLA)、“學校負責人測驗”(SSA)和“肯塔基州專業教學和管理實踐測驗”。其中“校長資格證書測驗”主要是為了測量準入校長是否具備了勝任實際工作的專業知識,測試題目由國家專家委員會和一線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制定。由于該測試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和代表性,能夠較好反映校長的專業水平,因此許多州運用該測驗來評估校長能力,發放或升級校長資格證書。
一、“校長資格證書測驗”特點
“校長資格證書測驗”遵循《教育領導政策標準(2008)》的要求,按照美國“教育領導州際聯盟”(SCEL)制定的“教育領導者行為期望與指標”六大期望指標展開(見表1)。
測試采用試題庫的形式,每道題目均經過難度和區分度檢驗,確保試題均質。每次測試隨機抽取一套題目,測試分為兩部分,均采用上機考試的方式,總分為200分。第一部分為選擇題,有單項選擇、多項選擇、填空、排列順序等多種類型;第二部分為開放題,有簡答題、論述題等類型。整個測試需要4小時:第一部分用時2小時20分,分值140,占整個測試總分的70%;第二部分用時1小時40分,分值60,占整個測試總分的30%。每年的測試均有固定的時間安排,每次測試時間間隔約為10天,具體時間由ETS安排。測試結果一般在考試之后的15~16個工作日公布。測試是否通過,各州都有特定標準,如密歇根州163分、肯塔基州160分。
1.測試題目設計注重情境化
“校長資格證書測驗”重點在于分析、確定校長的專業能力,而不是校長對于專業知識的理解與復現。因此,在測試題目設計時特別強調試題的真實情境化,確保與實際教育教學的一致性,這是我們目前許多測試做不到的。
【樣例1】一批教師即將監考一項國家測試,一名副校長對他們進行考前培訓指導。幾名教師擔心學生的考試時間不足,就該問題詢問副校長。下面哪項是副校長最恰當的反應?
(A)教師應考慮測試法規準則。
(B)學生必須遵守考試的嚴格規定。
(C)教師可以延長測試時間。
(D)教師可以延長測試時間,但必須記錄測試不規范。
樣例1是中小學校長經常會遇到的真實問題,在這個真實情景中考查的是校長的道德和公正能力,特別是校長在處理道德兩難問題時采用何種策略的問題。我國的校長專業標準在這一方面也有相應規范,特別是在“引領教師成長”方面要“扎實開展師德師風教育,落實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2],這其中隱含對誠信、公平、公正的訴求。如果開展相應的校長專業能力測試,可以借鑒這種設計思想。
2.側重校長制定學校愿景的能力
校長制定學校的發展愿景能力是美國教育特別重視的,整個測試中有20%的題目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題型涵蓋單選、多選、問答、論述等多種形式,詳細考查校長為了達成教與學的目的,制定學校發展愿景和具w目標的能力。深入探討校長能否吸引教師和社區人員共同參與愿景的制定,并樂意為愿景的達成采取一切合法的手段(包括數據分析、需求分析、技術支持和監督監控等)。
【樣例2】一個委員會準備集思廣益編寫地區使命宣言,下面哪個問題最不可能幫助他們制定宣言?
(A)我們與其他地方的區別是什么?
(B)我們地區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
(C)我們之前的表現如何?
(D)我們想要塑造怎樣的整體形象?
樣例2并沒有直接給定學校愿景的制定問題,而是以情景的方式,從制定使命宣言的角度變相考查校長對于學校愿景的理解。學校愿景的制定必須結合學校自身實際,并考慮教育價值,之后才是具體的實施步驟。我國校長專業標準對于校長的規劃能力也有相應界定,要求校長“掌握學校發展規劃制定、實施與測評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組織社區、家長、教師、學生多方參與制訂學校發展規劃,確立學校中長期發展目標?!盵3]雖然標準沒有給出更為具體的規定,但是無疑給校長的專業成長指明了方向,如何確定學校的長遠規劃和獨特發展路徑,形成具有特色的學校文化將是未來校長專業能力評測的關注焦點。
3.關注校長對教與學的理解、應用
關注教學是美國校長專業能力要求中最為核心的內容,也是整個測試最為看重的部分,共有28題,約占整個測試的30%,主要題型為單選、多選、問答、論述,重點關注校長的教學領導力和課程領導力,主要考查校長是否能夠創設專業文化、制定嚴格的課程和嚴謹的教學計劃、實施有效評估和制定問責制。 【樣例3】一位鄉村小學校長要制定計劃支持一項數學教改項目,這個項目已經實施了三年。一些研究顯示,參與項目的學生對數學概念理解表現出色,但計算能力表現稍弱,盡管如此,上學期家長對教學的滿意度上升了20%,不滿下降了三分之一。
問題:請至少采用三個步驟描述如何進一步支持該項目,減少家長的不滿意程度。
這一樣例主要考查校長教與學方面的能力,特別是創建專業文化、制定開放包容的措施以適應變化,增強家校合作溝通的能力。這與我國的校長專業標準有相似之處,很好地體現了校長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和調試外部環境三大領域的內容,有效應對了“積極組織開展教研活動和教學改革”“指導教師根據自身發展特點制定專業發展計劃”“建立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機制”[2]的要求。
4.測試結果的反饋人性化
“校長資格證書測驗”結果的發放非常注重人性化。每名參與測試的人員只能在規定時間內憑有效信息查看、下載、打印自己的測試報告,除了當地的教育主管部門有權獲得一份復印件之外,其他任何人無權查閱,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被測試者的個人隱私。
不僅如此,在個人的成績報告中還會具體呈現每個維度的最高得分,同時會將得分與全部被測試人員的均值進行比較,明確個人在整個被測試群體中的位置。不僅方便了被測試者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而且幫助他們明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這種人性化的安排與設計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
二、對我國校長專業標準測評的啟示
1.引入第三方評價
校長專業標準的出臺是從國家層面對校長能力的規范,希望能夠有效提升校長的專業能力,不論歐美國家還是我國均是這一目的。但是,僅有標準是難以保證校長專業發展的規范性、科學性和可持續性的,需要依托校長專業標準研發相應的測評手段,發揮它的引導指向功能?!靶iL資格證書測驗”充分依靠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既體現了專業化,又具有權威性。我國的校長專業測評可以充分參考這一模式,嘗試委托教育部考試中心或某些高等院校開展校長專業標準達標的測驗工作,以滿足日益迫切的校長專業發展需求。
2.細化專業標準解讀
美國“校長資格證書測驗”嚴格遵照《教育領導政策標準(2008)》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領導者行為期望與指標”,將校長專業能力進一步分解、細化,以此來研發測評手段,更專業、可控與有效,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當前,我國已經出臺了幼兒園、義務教育和高中三個學制階段的校長專業標準,從國家層面上高屋建瓴、方向明確地對校長進行專業界定,但缺乏一套專業的、細致的標準制定說明或解讀,這需要后期研究及時加以跟進,使其更具可行性,利于校長把握。
3.測試手段的科學化
美國“校長資格證書測驗”充分借助強大的科研團隊和先進信息技術,研發了一整套科學有效的試題庫,并且多數試題的設置接近校長工作實際,情境色彩濃厚,易于參評校長的理解和作答,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但我們應該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評價手段,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測量方法,全方位、立體化考查校長專業能力,諸如編制科學有效的校長專業能力量表、嘗試構建“接地氣”的試題庫、采用深度的結構訪談等方法。不論采取何種方法,均須保證嚴格依托校長專業標準展開,測試題目設置要科學合理、賦分科學,既易于普通中小學校長理解和接受,又能真正測量他們的專業水平,以此作為導向,引領校長專業發展,這需要科研人員進一步努力探索。
4.強化課程教學領導的考查
教與W是校長最應關注的內容,其它任何方面都不能替代,因為教與學關涉每一所學校真正存續和持續發展,也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關鍵所在。一切教育改革最終也必須落實到課堂上,在美國“校長資格證書測驗”中,不論是分值分布還是測試題目上,我們能明顯感知到對校長課程教學領導的重視。我國的校長專業標準也非常重視校長“領導課程教學”的能力,但似乎將“規劃學校發展”和“營造育人文化”放在了更為重要的地位,在后續的研究中,我們需要自覺加大對校長課程教學領導力的關注,提高這一方面的測評比例,如此才能更有效甄別校長專業能力高低。
5.測試結果反饋人性化
美國的“校長資格證書測驗”雖然是一種選拔性的測試,但是我們仍能感受到測驗的人文關懷,整個測試的結果出來之后,每一名參評人員的成績只允許本人查閱,他人無權查看,如此便保證了參評人員的個人隱私。與此同時,教育考試服務中心會公布考試的總體得分情況,僅呈現考試分數的區間范圍和標準差,這樣有利于參評人員對照自己的成績,明確自身的不足和改進路徑。對于我國的校長專業標準測量而言,可以有效借鑒這一做法,一方面能保障校長的個人隱私,另一方面能有效幫助校長了解自身的情況,采取針對性的研修學習。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半周歲的燕子磯國民學校[A].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第一卷)[C].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教育部.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EB/OL].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48/201302/xxgk_147899.html
[3]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ISLLCE ducational Leadership Policy Standards:2008[S].Washington,DC.:Author,2008.
[4] Elmore,R.F.(2005).Accountable leadership.The Educational Forum,69.
[5] ETS.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Assessment(SLLA)(6011)[EB/OL].http://ets.org/s/sls/pdf/6011.pdf
(一)零售市場持續增長
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7177億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12%,已是2000年的兩倍左右;“十五”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實際增長11.1%。上述數字均明顯高于同期我國GDP的增長率,表明零售市場在拉動內需、擴大消費、推動經濟增長,促進上游生產企業實現規?;?、產業化等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刺激作用。
(二)擴大就業的作用日益突出
2005年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住宿業新增就業人員近300萬,約占全國新增長就業總數的1/3,比2004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作為流通產業主體的零售行業在吸納就業方面至少發揮了2/3的作用,2005年流通產業的就業人數高達5600萬人,占全部第三產業的1/4,在非農產業中居第二位。自2001年以來,批發、零售、餐飲業就業人員年均增長141.5萬人,占全社會新增就業人員的17.1%??梢哉f,正是零售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整個流通產業的吸納就業產生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三)現代主導業態快速發展
如專賣店、家居中心、便利店、購物中心、專營店等通過直營或自愿連鎖方式,實現快速的市場覆蓋,充分發揮出現代主導業態市場定位明確,規?;c網絡化優勢明顯,核心能力突出的特征。目前,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城市連鎖率已分別達到45%、40%和24%。2005年排名前30家的連鎖企業實現的銷售額為4910.4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7.3%?,F代主導業態通過連鎖經營的加速發展,十分有利于我國流通領域組織化和規模化程度的提高。這對于規范市場秩序,提升經濟效益,加快我國流通產業的現代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大型零售企業的作用日益提升
目前,在各地政府的指導、扶持下,國內大型零售企業發展十分迅猛。商務部重點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業集團2005年前10個月就已銷售4379.6億元,同比增長26.4%;利潤50.3億元,增長38.8%;店鋪總數15297個,增長28.4%,均遠遠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其中,位列之首的百聯集團2005年銷售就達720.7億元,已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1.07%。
(五)內外資零售企業的購并明顯增加
近來,沃爾瑪購并“好又多”超市連鎖企業,國美電器全資收購“永樂”電器公司,成為流通領域引人注目的事件;而2005年英國的TESCO公司在境外收購國內的“樂購”25個大型超市50%的股份,英國百安居公司從境外收購德國歐倍德公司在國內開設的大型建材專業店,表明內外資強勢企業紛紛運用資本運作手段以迅速搶占市場空間、擴大營運規模、取得市場主導權,實現跨越式發展。這種越來越具有壟斷特征的企業的出現,對于實現公平競爭與公平貿易無疑是一項挑戰。
(六)政府監管市場的力度逐步加大
2006年9月12日和11月15日施行的《零售商經銷行為管理辦法》和《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是近年來針對零售市場過度和無序競爭所引發的不正當競爭與不公平交易行為采取的重大的和強有力的監管舉措。這兩項政府法規的出臺對重構市場交易秩序,維護公平交易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當前零售市場存在的基本問題
(一)城市零售商業的過度和盲目發展問題嚴重
國內普遍存在著城市零售商業的過度和盲目發展問題。具體表現在人均占有商業面積超過市場客觀的實際需要,例如上海人均占有商業面積約為2.8平方米,北京的人均商業面積也在1.2平方米以上,有些城市的人均商業面積可達2-3平方米,已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究其因,這與商業門檻低,解決就業,繁榮城市經濟直接相關。但是,城市零售商業的盲目過度發展,必然引起零售業營利水平嚴重惡化的后果,使零售業成為人所共知的微利行業,造成業內相當多的企業處于經營困難境地,歇業倒閉成為各城市零售業較為普遍發生的現象,由此也必然引起零售商向供應商轉嫁風險行為的大量發生。
(二)消費率偏低
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增長形成對照的是,國內消費率近幾年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連續下降,消費率僅為48%,與國際平均消費率70-80%相去甚遠。換言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由于內需不足,導致零售市場上的商品普遍過剩。
(三)缺乏有力的調控手段
零售市場的惡性競爭和盲目無序發展,折射出政府職能部門在實質性調控手段方面的缺失。雖然,近兩年商務部與建設部聯合發文,要求地級以上城市制定商業網點規劃,力求通過規劃手段對零售商業的發展進行管理。但是,各地方政府在規劃制定過程中,普遍存在好大喜功的傾向,許多城市都是以商貿立市、商貿興市為基本訴求點,從而不可避免地使規劃脫離實際,不僅難以達到有序發展的目的,反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即便某些城市的規劃制定的切合實際,但由于地產開發并非商貿主管部門所能左右,導致商業地產在規劃之外大量超生,造成事實上對規劃的嚴重沖擊,使規劃實際上流于形式。
(四)農村市場問題
我國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3,而其實現的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卻僅為1/3,相反,占人口1/3的城鎮居民實現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卻達到2/3。這是同城鎮人均收入是農村人均收入的3倍之多相適應的。顯然,提高農村人均收人,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是個需要長期努力才能解決的問題,但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相對容易,近來商務部實施的“萬村千鄉”工程,在有條件的地方讓超市進入鄉村,就是這種努力的一個部分。
(五)零售企業經營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普遍低下
雖然,買方市場的壓力促使零售企業努力改進經營與管理,力求提升企業的營運質量,但由于企業營運是一個系統工程,絕非是一個簡單的認識與觀念轉變問題,而是需要采取配套的改進舉措,才能取得長期的成效。在這方面,零售企業普遍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態,形成眼高手低的明顯反差。此外,依賴對零售終端的控制權,轉嫁經營風險,謀求不當得利,使供應商苦不堪言,也是造成零售企業普遍營運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對策建議
(一)信息與指導
有效利用政府信息,進一步提升企業對經濟信息的利用價值,可以使零售企業更全面的了解市場,也可以使投資者據此對市場真實狀況有充分了解與判斷,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市場的盲目性。此外,政府經濟主管部門更需要及時對市場的評價與看法,以此指導企業進行決策。
(二)加強各政府部門的協調功能
政府職能部門是垂直一體化管理,而調控零售市場上出現的問題,又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協調配合才能收到實效。商務主管部門與城市規劃部門結合起來,就會使網點規劃得到切實的貫徹與執行。顯然,零售市場上的商品交易與服務提供,涉及到許多職能部門的管理權限,而任何單獨一方的管理都難以真正達到對市場交易行為的規范。只有橫向結合,聯合行政,零售領域的經營活動才能得到有效的監管。
(三)改善消費環境,擴大內需
伴隨GDP增長相應提高工薪水平,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建立更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把教育、醫療重新納入到公共物品的范疇。減少社會公眾對就業、就醫、教育、養老等問題的憂慮,努力創造一個有利于消費的樂觀預期,是改善消費環境的實質性問題。
(四)創造條件進一步改善工商關系
在我國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特別是買方市場環境中,建立符合市場經濟本質要求的新型工商關系任重而道遠,當前的基本問題是,在零售市場上,零售商利用控制銷售終端的有利條件,不合理的向生產商、供應商轉嫁經營風險,收取巧立名目的各項費用,使生產商和供應商的利益被盤剝。創造公平交易、互惠互利的新型工商關系,離不開流通領域的法律法規的建設。只有借助法律之手,才能在根本上改變工商關系的扭曲與失衡。雖然近期出臺的《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對零售商不合理收費和故意拖欠供應商貨款行為予以明確禁止。但是,它只是一個部門的法規,尚沒有上升到法律高度,因而普遍性和強制力明顯不足。在法律層面探索《公平交易法》應是今后我國在流通領域立法實踐中予以關注的核心問題。
(五)進一步提高零售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
【關鍵詞】語音活動檢測 長時子帶能量 高斯混合模型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6.14.005 中圖分類號:TN9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010(2016)14-0025-04
引用格式:李寶巖. 基于長時子帶能量變化特征的語音活動檢測[J]. 移動通信, 2016,40(14): 25-28.
[Abstract] Concerning the issue tha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urrent voice activity detection (VAD) algorithm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 at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conditions,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measure of long-term sub-band energy variability to capture the sub-band energy of short-time spectrum varying over tim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eature was evaluated using Gaussian mixture models (GMMs) on the TIMIT corpu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e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VAD scheme was better than that obt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VAD schemes under five types of noises and different SNR conditions.
[Key words]voice activity detection long-term sub-band energy Gaussian mixture models (GMMs)
1 引言
語音活動檢測是從給定的語音信號中檢測出語音的技術,被廣泛應用在語音識別、說話人識別和數字語音通信設備中。多年以來,為了實現魯棒的語音活動檢測,各種算法都被提了出來。在早期的VAD(Voice Activity Detection,語音活動檢測)研究中,廣泛使用能量[1]和過零率[2]特征。使用這些特征的典型例子是1996年ITU-T批準的G.729 Annex B[3]。1999年,歐洲的通信標準協會批準了用于數字蜂窩通信系統的標準VAD算法,稱為自適應多速率(Adaptive Multi-Rate,AMR)語音編碼器[4]。這一標準使VAD由基音檢測器、音調檢測器和相關的復雜分析模塊共同決策。這些標準的VAD算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但是在低信噪比條件下檢測性能仍然不穩定。
在汽車內使用自動語音識別系統時,經常會受到空調噪聲和車窗打開時汽車行駛產生的噪聲干擾,導致識別準確率下降。為了提高低信噪比下的檢測精度,一些研究已經集中在基于統計模型的魯棒語音活動檢測算法上。最初使用統計模型到VAD的學者有Sohn[5]和Cho[6]。他們假設語音和噪聲的離散傅立葉變換(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系數是漸進獨立的高斯隨機變量。最近的研究中,由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在噪聲環境中也能取得較好的性能,經常作為統計模型用于VAD[7]。基于統計模型的VAD算法可以通過設計與數據記錄相同條件下的模型,實現對噪聲的魯棒性。
對噪聲魯棒的自動語音識別中,有學者關注譜包絡的時間軌跡,并將長時的時態信息用于VAD系統,在低信噪比條件下性能顯著提高。Ramires[8]提出了基于長時譜散度的VAD,通過長時譜包絡與平均噪聲譜比較,作為決策規則。目前長時譜信息對基于統計模型VAD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提出了基于長時子帶能量變化的VAD算法,長時子帶能量變化度量短時譜子帶能量沿時間軸的變化程度,它能夠最大程度地區分耳語和噪聲。
2 高斯混合模型
假設由輸入信號產生的特征向量序列X=[x1, …, xt, …, xT],其中xt =[xt(1), xt(2), …, xt(j)]T服從高斯分布,語音靜音片段和有語音片段在時間t的第m個高斯分量的概率密度函數分別為pm(xt|M0)和pm(xt|M1),則有:
(1)
其中,μim和Σim-1是第i類(i為0表示非語音,i為1表示語音)的均值和協方差矩陣。假設特征向量由彼此不相關的成分組成,概率密度函數可以定義為:
(2)
其中,μim(j)和σ2im(j)表示模型的第j個元素的均值和方差。這個概率密度函數通常由混合分布表示:
(3)
其中,βm是混合權重。高斯混合模型參數由訓練數據估計,為了得到高精度的識別率,訓練數據應當與測試數據的記錄條件相同。每幀的決策規則通過對數似然率L(xt)和適當的閾值η比較[9],如公式(4)和(5)所示:
(4)
(5)
其中f(xt)是決定t時語音是否存在的閾值函數。
3 長時子帶能量變化特征
語音的動態特征被廣泛用于自動說話人識別(Automatic Speaker Recognition,ASR)系統,它捕捉譜包絡沿著時間軸的變化。自動說話人識別系統中,動態特征通常是由相鄰幾個短時幀進行計算,然后與靜態特征系數進行組合。基于ASR中的這一法則,動態特征也常用于VAD系統。下面介紹長時子帶能量變化特征的提取過程。
首先計算語音信號x(n)的短時譜Sx(n, ωk),公式表示為:
(6)
其中,
,
w(i)是短時窗,Nw表示幀長,Nsh表示幀移。X(n, ωk)是第n幀信號,頻率為ωk時的短時傅立葉變換系數。為了模仿人類耳蝸接收聲音過程,使用24個子帶的美爾頻率濾波器組對短時譜Sx(n, ωk)分組。然后對得到的24子帶(Sj(.), j=1, …, 24)的每個子帶沿著時間軸計算長時子帶能量變化Lj(n),它是Sj(n)從第n幀開始的N幀長時子帶能量的方差,公式表示為:
(7)
其中,。
4 VAD算法及性能評價
4.1 數據庫描述
為了估計語音活動檢測算法的性能,實驗中選擇TIMIT語音庫,因為它有著準確的音素標注。語音活動的參考標簽可以從描述語句開始和結束的文件(.phn文件)計算得到。實驗中選擇24個說話人(16個男性,8個女性),每個說話人的10條語音。TIMIT語音庫中的句子較短(大約3.5 s),其中語音片段占90%左右,在比較語音和非語音的分布時可能引起偏差。為了減小這種影響,在每個句子的開始和結尾處加上2 s靜音片段,使其更接近典型的電話交談場景,加靜音片段后語音和非語音的比例大約是40 %~60 %。
為了驗證提取特征在各種噪聲類型下的魯棒性,選擇NOISEX-92[10]數據庫中的5種噪聲以3種信噪比(0 dB、5 dB和10 dB)加入語音,分別是white、babble、pink、factory和machine gun噪聲。根據實驗的需要NOISEX-92數據庫中的噪聲樣本重采樣為16 kHz。5種噪聲類型中white和pink噪聲屬于平穩噪聲,babble、factory和machine gun噪聲屬于非平穩噪聲。
4.2 實驗步驟
在提取特征之前,首先對語音數據進行預加重操作,預加重因子取0.97。對語音分幀采用的窗為漢明窗,32 ms的窗長,幀重疊50 %。計算每幀的離散傅立葉變換,得到功率譜。使用24個Mel子帶濾波器對功率譜進行濾波,產生24個Mel頻率系數。對連續40幀的Mel頻率系數取方差,用以衡量信號子帶能量的變化。VAD系統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訓練階段和測試階段。訓練階段使用GMM對語音特征和噪聲特征進行訓練,分別得到它們的模型。測試階段使用對數似然率同設定的閾值進行比較,決定對應的信號片段是語音還是噪聲。提取的語音特征有著平滑的概率密度函數,用10個高斯密度函數就足以對語音特征的密度函數形成平滑逼近。文中使用期望最大化對高斯混合模型進行參數估計。
4.3 結果與分析
語音活動檢測算法的性能有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兩種評價標準[11]。一般來說,主觀評價是通過聽力測試,基于人類感知來判斷VAD決策錯誤率。客觀評價依賴于數學準則進行評判。為了對提出的算法進行科學評判,本文采用決策準確率(DA)評估,定義為正確決策的樣本個數除以測試數據的總樣本個數,包括語音樣本和噪聲樣本,結果用百分比表示。
考慮到不同語音測試片段長度對VAD性能的影響,計算長時子帶能量變化時選取4種不同長度(幀數N),分別為10、20、30和40。不同測試片段長度在5種噪聲的不同信噪比下的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為了便于分析,不同噪聲的各種信噪比下的最高決策準確率加粗表示。由表1可以看出,除factory噪聲外,其它噪聲都在測試片段長度為40時取得最高準確率。并且隨著測試片段長度的增加,除測試長度為10時的machine gun噪聲外,性能都有所提高。這是由于測試片段越長,越能體現語音和噪聲的統計特性,它們之間的差異就越大。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測試長度的增加,VAD的時間分辨率降低。N=40時準確率有較小提高,需要消耗更多的時間分辨率。綜合考慮VAD系統的時間分辨率和測試精度,本文選取測試片段長度N=40。
為了評價提出的基于長時子帶能量變化特征的VAD系統性能,本文使提出的特征與傳統的美爾頻率倒譜系數(MFCC)、相對譜感知線性預測(RASTA-PLP)特征進行對比,實驗結果如圖1所示。其中MFCC特征為36維,包括delta和delta-delta系數,RASTA-PLP特征為39維。從圖1可以看出提出的長時子帶能量變化特征在所有噪聲類型的各種信噪比下,檢測性能都優于其它兩種特征,低信噪比下更為明顯。噪聲類型為machine gun噪聲時,3種方法都取得了較好的檢測結果,這是由語音和machine gun噪聲的性質決定。從圖1可以看出長時子帶能量變化特征在各種噪聲類型下,性能較穩定,VAD系統對噪聲具有魯棒性。
5 結束語
為了在噪聲環境中準確地進行語音活動檢測,本文基于高斯混合模型分類器對提取的長時子帶能量變化特征進行訓練和測試。提出的VAD系統與基于MFCC、RASTA-PLP特征的基準系統進行比較,結果表明提出的VAD系統性能優于后面的兩種基準系統。提出的特征在噪聲環境下表現出對噪聲的魯棒性,并且在有些噪聲條件下取得了近乎完美的精度。
參考文獻:
[1] S H K Parthasarathi, P Rajan, H A Murthy. Voice Activity Detection using Group Delay Processing on Buffered Short-term Energy[A]. The Thirteen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NCC)[C]. India, 2007: 169-172.
[2] B Kotnik, Z Kacic, B Horvat, et al. A multi-conditional robust front-end feature extraction with a noise reduction procedure based on improved spectral subtraction algorithm[A]. 7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Speech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C]. 2001.
[3] Itu-t Recommendation G729-Annex B. A Silence compression scheme for G.729 optimized for terminals conforming to Recommendation V.70[S]. 1996.
[4] ETSI. Voice activity detector (VAD) for Adaptive Multi-Rate (AMR) speech traffic channels [S]. 1999.
[5] J Sohn, N S Kim, W Sung. A statistical model-based voice activity detection[J].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1999(1): 1-3.
[6] Y D Cho, A Kondoz.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a statistical model-based voice activity detector[J].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2001(10): 276-278.
[7] M Fujimoto, K Ishizuka, T Nakatani. Study of integration of statistical model-based voice activity detection and noise suppression[A]. 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C]. 2008.
[8] J Ramirez, J C Segura, C Benitez, et al. Efficient voice activity detection algorithms using long-term speech information[J]. Speech Communication, 2004(3-4): 271-287.
[9] Fukuda T, O Ichikawa, M Nishimura. Long-Term Spectro-Temporal and Static Harmonic Features for Voice Activity Detection[J].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 2010(5): 834-844.
本文分三個段落分別討論基于天饋特性的站高與下傾角的配置算法、TD-LTE深度覆蓋模型、建筑物穿透損耗模型,最后給出可對室內深度覆蓋場強預測的方法建議。
【關鍵詞】 深度覆蓋 MR 場強預測
一、TD-LTE深度覆蓋模型
1.1常用室外傳播模型
COST231-Hata模型:
L(dB)=46.3+33.9lgfc-13.82lghte-a(hre)+(44.9-15.5lghte) lgd+CCELL+Cterrain+CM(2-4)
該模型適用范圍:頻率1500M-2000Mhz發射有效天線在30m-200m間,接收有效天線高度在1m-10m間。在站間距超過1km時精度較高,更適合預測鄉鎮、農村等空曠場景的室外場強。
1)COST-231-walfisch-ikegami模型
視距傳播情況:L(dB)=42.6+26lgd+20lgfc
非視距傳播情況:
L=L0+L1+L2
L0:自由空間損耗即
L0=32.45+20lgfc+20lgd
L1:離屋頂下沿最近的衍射引起的衰落
L1=-16.9-10lgw+10lgfc+20lg(hr-hm)+L11(φ)
L2:屋頂多重衍射引起的衰落
L2=K21+Ka+Kdlgd+Kflgfc-9lgb
該模型適用范圍:頻率150M-2000Mhz,發射有效天線在4m-50m間,接收有效天線高度在1m-10m間。適用于基站位于建筑物內部的鏈路預算。
1.2深度覆蓋模型
上述兩個模型,都只預測室外場強,且由于接收天線高度一般不超過3m,一般適合預測室外地面道路場強。深度覆蓋模型更多需要預測室內場強,暫無經驗模型可以借鑒,其主要困難為:室內穿透損耗難以預測,高層覆蓋受限天饋特性;本文通過引入簡單的建筑模型、穿損模型、天饋特性,結合兩個經驗模型,可以有效的預估深度覆蓋效果。
1.3建筑物穿透損耗模型
1)F與D頻段覆蓋差異
F頻段與D頻段室內覆蓋的差異,不僅僅取決于穿透損耗,還取決于傳播損耗。理論上,根據兩個模型,單站F與D頻段室外覆蓋差異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視距(LOS):2.7db
非視距(NLOS):密集城區6.2db ;其它4.7db
為簡化運算,鏈路預算時可取8db(密集城區)、6.5db(一般城區)預留。
2)高中低層穿透損耗分析
在實際測試過程,中低層建筑信號最強,天線掛高大多分布在20m-30m,下傾角基本大于6度,室內信號最強樓層一般在4F-10F之間。
以城區為例,小區樓層一般高于6F(18m),小區間距一般不超過50m,3F以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阻擋,按照前期站點主要靠道路的特點,可以粗略按照臨街單元為視距,其它單元為非視距進行預估。
3)簡單的穿透損耗模型
由于室內穿透損耗與建筑物的材料、形狀、室內結構,天饋的高度、位置、角度,UE的高度、方向等一系列的因素有關,想要得到一個公式準確的預估穿透損耗是非常困難的。
下面給出一個簡單的小區穿透損耗模型:
1、經驗數據:
聯通設計院在西安進行了住宅穿透損耗測試,通過分析大量測試數據,在2.4Ghz的頻段(與E頻段接近),小區室內穿透損耗均值20db,穿透損耗在24db以上僅10%。這里提供了建筑物穿透損耗的一個經驗值。
2、穿損模型
火車穿損模型有個典型特點,垂直入射角一致,水平入射角屬于變量,故以火車穿損模型為例,修正后的損耗可近似為以下公式:
A+0.1(90-a),90
A+5,40
A+5+0.3(20-a),20
一般而言,不同場景,A的取值一般不同,參考上文經驗數據,在進行室內深覆蓋預估時,A可以取值為F:15 E:17 D:18左右
最終得到室內覆蓋場強預測值為:
室內信號強度=發射端信號強度+天饋增益-路損-穿透損耗=經驗校準值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房地產 非市場化特征 房地產價格 影響因素 調控策略
中圖分類號:F2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1-288-02
中國房地產市場起源于上世紀末的城市居民住房制度改革。這項改革使中國的住房真正開始具有了商品的屬性。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也得以在本世紀初開始啟動。期間,伴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城鎮化步伐加快,房地產的發展與地方政府的收益、國民經濟的發展、百姓的日常生活日益密切。房價的漲跌牽動著方方面面的利益,在經歷了2009房價的大幅上漲以后,房地產問題被提升到了政治和道德的層面。因此,在出臺多種貨幣和稅收調控政策無果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斷然采取了限購這樣非市場手段。
縱觀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歷程,房地產市場雖有2004年、2008年和2011年短暫的低迷,但更令購房者記憶猶新的是2003年、2007年以及2009年的房價的持續快速上漲,在每一次的快速上漲后期,中央政府都會出臺一系列的貨幣、財政政策,但這些經濟手段對中國房市的影響有限,中國的房市表現出了對經濟調控政策的強大抗擊打能力,陷入了越調越漲,越漲越調的怪圈,以至被一些媒體認為“調控”是“空調”。
一、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非市場特征
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由于土地的一級市場完全由地方政府掌控,而呈現獨家壟斷狀態。土地的價格并不是完全由市場的供需雙方均衡決定的,在土地市場上,土地的需求方是處于充分競爭狀態,而土地的供應方卻是地方政府獨家壟斷,地方政府完全根據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則來決定出讓多少土地,出讓哪些地塊,以及什么時點來出讓土地。而開發商除了通過土地的“招、拍、掛”向政府要地,幾乎別無他途。開發商直接購買農村集體土地建房屬小產權房,被國土資源部門列為清理和整頓的對象。
地方政府為了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對土地市場進行公司化操作,絕不會愿意低價出讓土地。尤其是城市中心的拆遷地塊,由于高昂的拆遷成本,使地方政府不可能以低于拆遷成本來出讓,對于同地段的土地,后期成交的價格如無法達到前期出讓的價格,地方政府的選擇往往是捂著不賣。在房地產市場高漲時,政府控制土地出讓的數量和節奏,是為了使自己獲得土地超額收益,當房地產遭遇調控,市場陷入低迷時,則是捂著土地不賣,一是為了防止當期開發的房產價格大幅下滑,造成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減少;二是等待在市場轉暖時,再來獲取土地出讓的高收益。
在房產的調控期,由于政府捂地的原因,使開發商意識到未來的房地產用地將明顯不足,將會造成商品房供給的短缺,房價下跌的空間十分有限,因此,在市場火爆時,開發商選擇捂盤惜售,在市場不景氣時,硬挺就成了他們的不二選擇,這就是2000年以來中央政府歷次嚴厲調控下房價依然堅挺的原因。而地方政府敢于捂地惜售的底氣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中央政府的18億畝耕田紅線和對土地一級市場的獨家壟斷;二是歷次調控中,中央政府調控目標的不一致性和隨意性(經濟繁榮時出臺政策壓制,經濟下滑時就出臺政策激勵扶持)。
筆者認為:土地一級市場的地方政府獨家壟斷,政府調控目標的不一致性和隨意性,構成了中國房地產市場區別于國際上其它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非市場特征。
二、影響房地產價格的主要因素及對應的調控策略
(一)影響房地產價格的主要因素
房地產價格受諸多因素影響,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因素。
1.貨幣供應量和貨幣價格。通常來說,房地產的價格和貨幣供應量正相關,與貨幣價格呈負相關:2000年后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大幅增長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中國央行天量的貨幣投放和低利率推動了2009年以來這一輪房價的瘋狂上漲。當然,利率的浮動對開發商和購房者的投資和購買行為也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利率的高低常常與貨幣的供應量相關,它們呈現負相關的關系,當貨幣供應量增大時,往往伴隨著低利率,而當信貸緊縮時,市場利率會有明顯上升。
2.購房需求。隨著居民收入的逐漸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居民的購房需求也日益增加。由于商品房供應受生產周期的限制,短期內購房需求的增加必會導致房源的供應不足而造成房價的快速上升。而近年來,由于居民投資渠道短缺,商品房價格一直處于上升通道,更進一步強化了購房者對漲價的預期,投機需求不斷涌現對房價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土地供應。商品住宅的主要成本構成是土地成本,土地是商品房的最主要原料。因此,在其他資源約束比較少的情況下,一個城市在某一時段的土地的供應量決定了一定時期商品房的供應量。從而影響一個城市一個時期的價格。
(二)對應的調控策略
1.嚴格控制貨幣供應的量。一個國家的貨幣供應量必須與其所擁有的要素資源相適應,與其潛在的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超出經濟發展實際需求的貨幣供應量,勢必帶來通脹的風險,尤其是帶來資源和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世界各國的實踐證明,通過超發貨幣來達到GDP的快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其帶來的副作用對一個經濟體的傷害是極大的。今年以來,面對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和美國經濟的低迷,無需再次推出類似四萬億的剌激政策已在官方和學界達成共識,但也要防止在“穩增長”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負債沖動和銀行的放貸沖動。
2.正確引導購房行為,堅決抑制投機需求。近幾年,隨著大量投機性購房的出現,房子越來越成了一種投資品,而許多居民的真實需求卻因過高的房價而被制約。政府應采用多種經濟手段進行調控,正確引導購房者的購房行為。限購作為臨時的行政手段,確實在一定的時期起到了抑制房價的作用,但這只能是權宜之計,從長遠來看,還必須用經濟手段來有效扼制投機性購房。一是要盡快建立全國聯網的居民住房信息系統。該系統的建立和完善是房地產調控的一個重量基礎平臺;二是可以通過增加房產交易環節稅收,對持有時間在五年內的房產進行二手交易要加重征收交易環節稅收;三是提高房產持有成本,對持有二套及二套以上住房者開征房產稅;四是提高購買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對家庭購買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應在60%以上,應禁止購買三套及三套以上房產的銀行按揭。
3.改革現有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由于土地的私有化,房地產市場具有完全市場特征。政府可以通過貨幣政策、稅收政策來調節土地和房產的供給和需求,使房地產價格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居民的收入水平達到一個合理的均衡:例如政府通過提高利率使購房者成本增加,有效需求減少,從而房價下降而導致土地價格的下降。反之,利率下降,購房者的成本減少,購房者的有效需求增加,房價上升,從而導致土地價格上漲。而在我國,筆者已在以上的論述中,分析了土地市場的政府壟斷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由于地方政府對土地市場的壟斷,使國家貨幣政策在房地產調控中的作用大打折扣。在貨幣政策寬松時,地方政府對土地市場的壟斷助推土地和房產價格急升,在貨幣政策緊縮時,地方政府對土地市場的壟斷阻止了房產價格的合理回歸。要解開中國房地產調控的迷局,除了要依賴合理完善的財政,稅收和貨幣政策,最根本的是要對現有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進行大幅度的改革,改變目前地方政府作為土地一級市場壟斷者的局面,并保持房地產調控目標的穩定,如果在這個問題上無法破題,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將無法擺脫越調越漲,越漲越調的怪圈。
結論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由于土地一級市場由地方政府壟斷,而呈現非市場特征,在一個非市場特征明顯的市場中,房地產市場要獲得可持續發展,中央政府無法依靠法定準備金率、利率、稅收等市場手段來達到調節市場的目的。要使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能夠達到長期健康發展,改革現有的房地產用地供給制度和土地制度并保持房地產調控目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是治本之策。
參考文獻:
1.李衛東.對我國住房保障制度建議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0(1)
2.李磊.論我國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J].理論探討,2011(1)
[關鍵詞] 長沙市;蔬菜價格;波動特征;影響因素
蔬菜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是“菜籃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蔬菜價格波動頻繁,其價格的上漲給大多數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人群造成很大困擾。保障蔬菜供應和穩定蔬菜價格有利于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消費需要和社會和諧穩定。籠統地談蔬菜價格波動沒有實際意義,只有從實際的市場數據中分析蔬菜價格如何波動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才有可能為政策操作提供建議。本研究選取長沙市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馬王堆蔬菜批發市場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蔬菜價格作為長沙市蔬菜價格的數據代表(數據來源于新農村商網),由于目前長沙市馬王堆蔬菜批發市場的價格主要是批發給零售商和超市的價格,所以用當天成交的價格合計每月的平均價。在對近幾年蔬菜價格變動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分析蔬菜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并對穩定蔬菜價格提出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一、長沙市蔬菜價格的波動特征
2009年以來,長沙市蔬菜的批發價格變動較為明顯,年度之間價格呈現上漲的趨勢,年度之內價格呈現季節性的波動,不同品種之間價格的波動也存在不同特點。
1.近年來蔬菜價格的總體走勢
從圖一可以看出,總體而言,近年來蔬菜價格呈上漲的趨勢。2010年蔬菜價格比2009年平均上漲11.97%,雖然8、9月份比上年同期稍微下降,但下降幅度較小。4、5月份上漲最為明顯,比上年同期上漲將近31.4%。2011年蔬菜價格比2010年平均上漲5.02%,除4、5、6月份以外,每月價格均比上年同期價格有所上漲。
2.蔬菜價格在不同年份的波動特點
從圖一可以看出,每年的蔬菜價格呈現出大致相同的波動趨勢。在每年的2、3月,蔬菜價格水平最高,然后呈下降趨勢;在每年的6、7月,蔬菜價格下降到最低點,然后呈上升趨勢。這符合農產品的生產規律,農產品生產通常具有一定的季節波動性且農產品價格受市場經濟規律的影響。但每年的蔬菜價格波動又不盡相同。從圖一還可以看出,2011年蔬菜價格在3月達到最高點,隨后下降,到6月降到最低點,隨后上升,在歷經10、11月穩步上漲之后,12月蔬菜價格又有所下降;2010年蔬菜價格波動與2011年相似,只是在4月達到最高點時,隨后下降的速度比較緩慢;2009年蔬菜價格波動比較頻繁,在1月達到最高點,隨后下降,到7月降到最低點,隨后上升,到10月有所回落,隨后大幅上升。
圖1 2009-2011年蔬菜月度價格走勢
圖2 4種蔬菜月度價格走勢
3.不同品種蔬菜價格的波動特點
蔬菜種類繁多,不同種類的蔬菜價格在同一時期會有很大差異,而且價格變動趨勢也會有所差異,下面以西紅柿、黃瓜、青椒、茄子為例進行分析。如圖2所示四種蔬菜的價格均呈現出了一定的季節性波動,但波動幅度和波動情況均不相同。
首先,西紅柿每年最高值與最低值的平均差值為2.82元/kg,黃瓜為2.39元/kg,青椒3.61元/kg,茄子1.84元/kg.從圖中可以看出青椒和黃瓜的價格波動要大于西紅柿和茄子價格的波動。
其次,西紅柿每年的最高價格1、2月,最低價格一般出現在6、7月;黃瓜一般最高價格出現在2、3月,最低價格出現在5、6月,比西紅柿晚一個月左右達到最低價格;青椒每年的最高價格一般出現在1、2月,隨后呈下降趨勢(2010和2011在4月價格突然上升為異常波動),最低價格出現7、8月,茄子每年最高價格一般出現在3、4月,最低價格出現在7、8月,比黃瓜晚2-3個月到達最低點。
再次,不同種類的蔬菜價格變化規律也不同。例如,黃瓜價格的波動較簡單,每年出現一個高峰(2、3月)一個低谷(5、6月);而西紅柿價格的波動就比較復雜,每年除了一個高峰(1、2月)一個低谷(6、7月)以外,在每年的9、10月,西紅柿的價格會出現一個小的回落,而后恢復上漲趨勢。
總之,蔬菜價格的變動在年度之間呈現上漲趨勢,在年內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波動,這可能是由于蔬菜生長受季節影響的結果。與此同時,不同種類蔬菜的價格變動在符合季節性波動的同時又各不相同,有各自變動的特點。
二、長沙市蔬菜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分析
長沙市蔬菜價格變動的影響因素很多,例如蔬菜市場供給、蔬菜自身生產特點、蔬菜生產成本等等,都會對蔬菜價格的變動產生影響。
1.市場供給因素的影響
隨著長沙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城郊變成了城區的一部分,房地產開發和公路、鐵路建設占用了大量的菜地,而新菜地又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和補充,使長沙市蔬菜供應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蔬菜供應在不同季節來源有所不同,每年5-9月是本地菜的生產旺季,蔬菜品種達60多種,市民消費的蔬菜50%來源本地,50%來源外地。在其他時期,本地蔬菜生產處于淡季,品種只有六七種,市民消費的蔬菜80%靠外地供應。全年平均下來,本地菜與外地菜的比例為3∶7[1]。本地蔬菜上市量偏少降低了長沙市蔬菜市場抵抗國內蔬菜市場影響的能力,外地市場一旦出現問題將嚴重影響長沙市蔬菜的價格波動。
2.生產成本的影響
長沙市蔬菜生產設施偏少,以塑料薄膜為例,許多蔬菜棚設備簡陋,據長沙市統計局資料顯示:長沙市有棚面積占蔬菜生產面積的比例不到10%,有的只有棚卻沒有膜。一畝蔬菜地如果蓋膜得花費幾百元,最高一千元[2]。在寒冷的冬季和容易發生“倒春寒”的春季,許多蔬菜在沒有蓋膜情況下被凍死,造成本地供應量減少。蔬菜生產離不開種子、化肥、燃料、人工、農藥等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價格的變化都會影響到蔬菜價格的變化。尤其是化肥和燃料的價格近幾年變化幅度較大,給蔬菜生產成本變動造成了很大影響,蔬菜銷售價格也會隨之有較大幅度變動。
3.政策扶持的影響
早在九十年代,長沙市對蔬菜生產實行一定價格補貼政策,但隨著市場的開放度進一步加強,蔬菜生產完全靠市場調節。長沙市原來對蔬菜生產每年有1000—2000萬元補貼[2]。隨著經濟市場化,蔬菜生產完全取消了補貼,加之市場風險不斷加大、不確定性增加引發蔬菜生產者對于擴大蔬菜種植預期的下降,在加上農業稅的全面取消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的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而種植蔬菜的農民越來越少,從而導致蔬菜市場不斷調運外地菜彌補缺口,而尤其是一部分青壯年在外打工而家庭缺少勞力耕種的農戶紛紛將原有菜地“退菜還糧”,使長沙市蔬菜的自給率進一步減少。供給的減少進一步加大了城市蔬菜供求的壓力,推動蔬菜價格持續的上漲。
4.蔬菜自身生產特點的影響
受氣候和蔬菜自身生長條件的限制,蔬菜在各個時期的價格和品種,具有明顯的季節差異。每年4-10月,氣溫逐漸上升,長沙市本地露天蔬菜和其他外地的蔬菜生產增多,成本相對較低,所以蔬菜價格會在此時間段較低。11月至次年3月是溫度較低的季節,露天蔬菜不能良好生長,需要在溫室或大棚里種植,種植成本上升,加上其他各種成本的增加也較多引起蔬菜銷售價格上升。
三、穩定長沙市蔬菜價格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前面對長沙市蔬菜價格波動現狀的描述和影響因素分析,本文對進一步保障長沙市蔬菜價格穩定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
1.增加蔬菜供應
增加供給是保證蔬菜供求平衡,穩定蔬菜價格最重要的條件。一是擴大蔬菜播種面積。建立蔬菜種植面積約束性考核指標,不應城市建設和其他因素而減少蔬菜種植面積。同時對居民常用蔬菜種植戶實行補貼,使蔬菜種植戶不因成本上漲而減少收益。二是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水平。設立蔬菜科技投入專項資金,由蔬菜業務主管部門負責,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單產和質量,增加蔬菜總量。三是蔬菜的供求存在著市場的非均衡性,因而不同季節不同品種的蔬菜產品面臨著不同的需求增長率。要瞄準淡季、瞄準蔬菜多樣化和安全化來逐步調整品種結構[3]。
2.加強政策扶持
盡快出臺全市統一價格調節基金征收使用辦法,發揮價格調節基金對保護蔬菜生產和穩定市場價格的作用。同時,有條件的地區從預算外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專項用于蔬菜業發展,并組織保險公司開發適合蔬菜生產的保險產品,為菜農提供火災、風災、雹災、水災、雪災等全方位的風險損失保障,擴大蔬菜保險的覆蓋面,降低農戶生產經營風險。讓種植蔬菜的農戶在遭受災害后有能力及時恢復生產,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挽回損失,避免因災致貧、因災返貧,增強菜農的抗災能力,消除菜農的后顧之憂,充分調動菜農的種植積極性。
3.完善流通體系
支持蔬菜生產經營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等對接超市、酒店、單位食堂和社區菜店,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營銷成本,穩定蔬菜價格水平。各地主要菜店、經銷商應與本地蔬菜基地掛鉤促進直銷[4]。建立直銷渠道。支持農民擴大直銷渠道,減少流通環節,抑制蔬菜價格。在主要農貿市場、街道和社區增加直銷點,在特定時段為菜農開辟專門銷售區域。在地產菜大量上市期間,鼓勵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大型超市與農戶、生產基地實行“場地掛鉤”、“場廠掛鉤”“農超掛鉤”,從菜農手里直接收購。安排臨時交易場所方便地產菜流通。根據市場蔬菜需求和供應狀況,因地制宜安排臨時集貿市場或臨時攤點,方便農民賣菜和市民買菜,降低交易成本。
4.加快蔬菜信息體系建設
蔬菜市場與農戶之間信息交流,直接影響了蔬菜價格的透明化,明確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建立蔬菜產銷服務信息平臺,由專業機構審查,規范信息采集標準,健全信息工作機制,加強采集點、信息通道、網絡中心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覆蓋主要蔬菜品種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信息監測、預警和制度,強化對蔬菜生產、市場和價格走勢的分析預警,定期收集蔬菜生產、供求、質量、價格等信息,引導農民適時生產適銷對路的蔬菜品種,引導經營者合理安排經營活動,確保蔬菜供應及時,流通合理,價格穩定[5]。
參考文獻
[1] 李亮.未來3年長沙新增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6.5萬畝[EB/OL].中國農產品加工網,2011-8-13
[2] 肖元.蔬菜價格攀高成因分析[EB/OL].長沙統計信息網,2011-3-8
[3] 袁祖華,粟建文.湖南蔬菜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7(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