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全科醫學發展論文范文

時間:2022-08-23 17:54:34

序論:在您撰寫全科醫學發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全科醫學發展論文

第1篇

在20世紀末,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疾病譜的變化,WHO提出衛生服務要求,使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將生活質量與健康水平提高到一個新階段,為維護人類健康需要,社會健康保障體系亟待建立一種良性運行機制,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尤為重要,因此中醫全科醫學發展應運而生。結合實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有關部委,適時制訂了有關中醫全科醫學發展的綱要性、指導性文件:《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在我國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全科醫生與城鄉居民基本建立比較穩定的服務關系,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服務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及《云南省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云發改社會【2010】1871號)等文件精神。隨之,組織相關專家開拓性地推出了相對完整的中醫全科醫學臨床培訓試用教材,對中醫全科醫學的人才教育、臨床的發展具有填補空白的里程碑意義,其功巨焉!轉眼,跨入21世紀已15年了,中醫全科醫學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尤其是中醫全科醫學教育思路、人才培養仍不容樂觀,亟待修正。詳細研讀上世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相關部委制訂的有關中醫全科醫學臨床人才培訓綱要性文件,考察相關的培訓教材,不難發現:20世紀末,中醫醫學全科人才培訓教育思路是普及最初級中醫臨床基本技能(如望聞問切、推拿、刮痧等),適當補充現代醫學科技與社區衛生緊密結合又十分必須的實用技術(如心理咨詢等),以適應剛剛成立的諸多社區衛生中心的業務需要,以及諸多轉崗的初級衛生技術人員的需要。同時,在此后開展的中醫全科醫學臨床碩士研究生教育思路也是圍繞這一教育思路開展,存在對全科醫學碩士專業學生的培養缺乏經驗,且方向不明朗,培養方案存在制定重點把握不好,水平不高,對學生在校期間、就業等前瞻性不足。尤其是課程設置(除了碩士公共課以外,要求重點在中醫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及中醫婦、兒、外科的多發病了解),顯然,這就是一個中醫住院醫師的強化培養。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到,這個教育思路與現在中醫全科醫學的臨床及人才培訓已不再吻合。中醫全科醫學學科發展也不再是20世紀末葉的最初階段了,隨之,中醫全科醫學臨床預防和健康教育思路也亟待與時俱進,進行調研、論證、修改、提高、完善!

2中醫全科醫學學科亟待定位

中醫全科醫學應運而生,是因為二十世紀末,全面大力發展起來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全方位服務。相關人才培訓教育思路是根據少量的中醫和大量的非中醫專業出身的衛生技術人員轉崗的現實而確定的;故而,相關的培訓教材就著重于最基礎的中醫臨床適宜技術的強化培訓;隨之而確定的中醫全科醫學專業臨床碩士研究生教育也是在此大格局下開展起來的。盡管在現在看來,這些相關決策和措施與眼下中醫全科醫學的發展狀況不大吻合,但是,這是適應中醫全科醫學最初級發展階段的、合適的、正確的決策和措施,毋庸置疑!然而,為什么這些決策和措施與當今中醫全科醫學發展不大吻合呢?或者說,為什么這些決策和措施沒有得到及時修正或修訂呢?我們認為其關鍵的因素是因為大家對中醫全科醫學學科發展亟待重新定位,因為沒有對中醫全科醫學學科進行定位。那么,這個中醫特殊的分支學科,就沒有發展方向,就沒有自己人才隊伍培養的特定目標。換句話講,這個特殊的分支學科,尚未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分支學科,其獨具特色的學科特點尚未形成。顯然,大家都是在摸索中艱難前行,中醫全科醫學的發展正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初級階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門分支學科,或者是一門專業,必須有自己區別于其他學科或專業的特色,有自己學科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有自己獨特的人才隊伍、與之相關的獨特的教育體系,如獨自的教學方法、教材,理論體系、管理體系,網絡平臺……。這些諸多因素的確定或明確化的前提,必須是這一分支學科的定位。也就是說這一學科的理論體系必須要盡快相對完善,如果僅僅是根據臨床需要,調整措施而進行的經驗總結,那么,根本就上升不到理論層面,也根本形成不了學科。因此,對中醫全科醫學的學科理論層面亟待進入全面并且深入的研究。否則,中醫全科醫學發展的思路仍將停在上世紀末葉,顯得有點僵化;培訓教材仍是20世紀90年代的,顯得有點老化;臨床碩士生培養仍在摸索、試探,顯得有點幼化;而整個中醫全科醫學理論研究仍在上世紀末葉,顯得有點忒初級化。

3中醫全科醫學是中醫臨床最高端的綜合性專科

據我們所知,在當今我國醫療衛生體系及我國教育學科體系中,中醫藥學科是醫學學科的子學科。而臨床上,中醫科、中醫醫院都是專科性質的,即使三甲中醫醫院,在綜合評級評價中也僅僅是專科性質的三甲醫院。這就是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中醫藥學發展,而中醫藥發展與西醫發展之比較又如此相對困難之學科原因。換句話講,我們中醫藥學原來就是不分科,本來就是全科醫學或者是綜合醫學。而現在殘酷的現實:我們中醫藥學是專科,這樣,當今又提出中醫全科醫學的學科定位就顯得多么不嚴肅而多少有點滑稽的味道,中醫全科醫學遇上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然而,現實是,愈來愈發展的大量的社區衛生機構又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中醫科技實用型人才,而推而廣之,大量的高端的綜合醫院的發展,也同樣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高端的中醫藥學科的實用型科技人才。因此,我們認為,中醫全科醫學應該是中醫臨床最高端的綜合性專科。對于中醫全科醫學這一最高端的綜合性專科,即便是初級或低級階段,也同樣要求是綜合性醫學人才,而并非是一般的專科或單純病種專科,如兒科、心血管科等。顯然,與之相應的教育學科、教材或培訓教材、教學方法都應該隨之而有變。鑒于此,我們認為,中醫全科醫學的初級人才培養,應該是本碩連讀的不分科的中醫臨床研究生,而并非中醫臨床專業的本科生。中醫本科生再考中醫臨床研究生,大多是分科的專業較強的專科人才的培養,而非中醫全科醫學人才的培養。換言之,具有不分科中醫本碩連讀的中醫臨床碩士研究生,才是比較對口基層社區衛生機構中醫綜合科這一專科即中醫全科醫學的全面的、多面手的、實用型中醫藥人才。如果是中醫本科后再考中醫全科醫學碩士臨床研究生,要有2年的中醫師臨床實踐,才能進入中醫全科醫學碩士研究生的學習。推而廣之,大型綜合型醫院的“中醫科”,有的叫“中西醫結合科”,這樣的最高端的綜合性中醫專科非中醫不分科的碩博連讀的高端中醫多面手、全面的實用人才不能勝任工作。

設想一下,一個中醫本科生,考了中醫肝病臨床碩士研究生,又讀了肝病博士生,然后,到三甲醫院中醫科,每天遇到的是多專科多病種的診療現實,他該是多么多么痛苦!這就是中醫全科醫學的現實!因此,提示我們:中醫全科醫學作為中醫學科分支,或作為臨床的專科科室,與一般的專科是有著其獨特之處和高端全面系統特性的,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然而,中醫臨床本科生是否就是中醫全科醫學之專科人才呢?我們并不這樣認為。大家都知道中醫院校的本科生有2個中專生之戲稱,即一個西醫臨床中專生,一個中醫臨床中專生。顯然,對于僅是一個西醫中專生兼中醫中專生水平的醫生來講,面對日益重視健康、對健康服務水平要求日益提高的廣大社區衛生機構的服務群體,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一群體主要集中于老年病和慢性病康復人群,還有急性病、危急重病、社區的急救處理、院前處理或首診處置,這些遠非中醫本科生能力所能及。這樣的基本情況,我們認為,應該是一個長期有臨床一線工作的副主任醫師才能達到的基本水平,并且,不應該是專病分科的專科醫師。這就再次提示我們,中醫全科醫學的高端性和綜合性,并非一般的專病專科專業。從中醫全科醫學的臨床現實及人才需求,可以基本確定人才培養培訓的基本目標。

隨著21世紀人類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逐步建立,“加快發展全科醫學,培養全科醫師”已成為我國今后若干年內衛生改革的重要內容。全科醫學是“最經濟、最適宜”的醫療服務模式,是適應我國衛生事業發展需要、滿足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最理想的醫療服務形式。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與全科醫學的理論基礎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以整體醫學為主線。中醫“治未病”及“簡、便、驗、廉”的特點,社區居民更容易接受,更符合集預防、治療、康復為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創立具有中醫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中醫藥院校培養中西醫結合全科醫學人才具有突出的優勢。高等中醫藥院校如何培養出高素質、適應社區衛生服務需要的全科醫師,關鍵在于如何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確定培養目標,合理設置專業課程體系及實踐教學,這樣相應的教學大綱確定、教材的編寫、課程的設置,就不再成為問題了。值得說明的是,現在有些中醫院校的本碩連讀的課程設置并非是針對中醫全科醫學人才的培養而設。因為,不少是側重了外語教學,也有是側重了西醫教學,其中,大多是取消中醫經典的臨床教學,這都不是在培養中醫全科醫學人才。因為我們認為,中醫經典臨床教學才是中醫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在此,對于中醫全科醫學的學科發展定位,從不同側面給予簡單的描述或提示,遠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只是希望我國中醫界能立足世界中醫界、衛生界的現實,對中醫全科醫學有一些認知。

4中醫全科醫學的發展是系統工程

中醫學中蘊含豐富“全科”思想,集中體現在大醫精誠的醫德觀、天人合參的整體觀、陰平陽秘的健康觀、內外相因的疾病觀、辨證論治的診療觀、未病先防的預防觀、形神并調的養生觀、針藥并用的醫技觀等,這些觀念涵蓋了現代全科醫學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突出“以人為中心”的醫學觀。當今中醫學的發展,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文章旨在通過對中醫學中全科醫學觀的探源,理清中醫學之"全科"與現代全科醫學之“全科”的聯系與區別,為探索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中醫全科醫學奠定理論基礎。中醫全科醫學作為中醫藥學科的一個獨特學科分支,或獨特中醫專科,其學科發展或臨床科室建設是牽涉到多部門多方面長時間的復雜工作,遠非單一科室單一人員一天半天能完成的。因此,中醫全科醫學的發展是系統工程。中醫全科醫學作為臨床綜合性專科,牽涉到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方方面面,與衛生、醫藥、中醫藥系統關系緊密。中醫全科醫學作為中醫教育學科的一個分支學科,課程設置,教材編寫,事無巨細。這就需要教育部門各中醫全科醫學教學專家牽頭,由中醫全科醫學臨床專家(切記:非專病專科中醫臨床專家)重點參與的專家隊伍共同努力,才能確定正確的教學大綱,編寫合適的教材。而在人才培養和使用方面,離不開人事、勞動等各方面的政策,如建議中醫臨床專科博士,進行2~3年的中醫全科醫學博士后的研究與學習(訓練),以成為一個以專病為專長的中醫全科醫學高端合格人才。中醫全科醫學人才在社區衛生機構,在綜合醫院中醫科或中西醫結合科的待遇及配置,都需要相應的政策配套,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教育司開展的世中聯(北京)遠程教育科技發展中心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實際上就是在培養中醫高端的全科醫學人才。此項目已開展三批,近10年了,培養近千人,旁聽課者近3千余人。這些人才都是主任醫師,大多臨床已近30年,已具有豐富的臨床一線經驗,分內、外、婦、兒、針灸、推拿、口腔多科,而現在培訓的重點是中醫經典臨床應用,并不分內外婦兒各科,要求每人至少要拜名師3人,并且本省1人,外省2人,這就要求臨床上更要多看多練,對于各自專科,要求到國家重點專科學習。我們認為,這是專科特長的中醫全科醫學高端人才培養途徑之一。

第2篇

1.刊登范圍 《中國全科醫學》雜志主要刊登國內外全科醫學、臨床醫學、行為醫學及社會醫學等多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報告。

目前開設的主要欄目有:述評、專家論壇、全科醫療專題研討、論著、全科醫學教育研究、全科醫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研究、社會熱點問題研究、社會·行為·心理、慢病管理/健康促進、調查研究、護理與康復、會診與轉診、臨床病例討論、標準·方案·指南、用藥分析、急診急救、臨床診療提示、全科醫生技能發展、中醫·中西醫結合研究、全科醫生知識窗等欄目。

刊登的主要研究類型:綜述、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隊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現況研究、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個案報告、Meta分析及系統評價等。

其他具體要求見本刊稿約(詳見2013年第1A、2A期;)

2.投稿和審稿

2.1稿件質量要求 文稿內容應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實用性和指導性;文稿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可靠、數據準確;文稿層次結構嚴謹、清晰,文字精煉,引用資料請附參考文獻。

2.2投稿方法 請使用《中國全科醫學》雜志社官方網站的電子稿件系統進行投稿,使用該系統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登陸《中國全科醫學》雜志社網站(http://):登陸后點擊“投稿查詢”專區。

(2)注冊:點擊“注冊(Register)”后按要求填寫注冊信息,請務必填寫真實有效的信息,否則會影響稿件的處理流程,紅色嘆號標注的為必填項目,填寫完畢后,點擊“提交”。請記住您的用戶名和密碼。

(3)再次登陸:注冊成功后,點擊返回,填寫用戶名和密碼后直接登錄即可。請不要重復注冊,否則可能導致信息查詢不完整。

(4)上傳稿件:點擊“論文提交”,填寫信息,選擇科目分類,填寫作者郵編和單位(按第一作者排序不超過5個),詳細填寫稿件信息。上傳稿件流程:

①點擊“瀏覽”在瀏覽界面選擇打開要上傳的文件。

②打開后“文件地址”中出現文件提交地址,點擊“上傳”,等待文件上傳(小于5M的doe、rar文件)。

③成功后,會提示有文件上傳成功,“上傳”按鈕右側出現“預覽”、“刪除文件”,點擊“預覽”可以看到上傳成功的稿件,點擊“刪除文件”可將上傳的文件刪除。

④上傳成功后填寫驗證碼,點擊“提交”,提交稿件信息成功。

⑤因2007版word文件后綴為docx,還有其他文本編輯軟件的文件后綴不同。請盡量用WinRAR軟件壓縮文件為后綴rar文件;對于文件中含有過大圖片的,請用軟件壓縮圖片。

⑥稿件提交成功后,如需修改,請先與本刊編輯部聯系,請勿擅自修改,以免影響稿件的處理速度;修改后的稿件需重新上傳才能將原稿件覆蓋。

⑦文稿應附有詳細的作者信息:投稿時務請附第一作者資料,包括姓名、職稱、最高學歷、研究方向、工作單位和詳細通訊地址、聯系電話、郵政編碼、E-mail等,以便于聯系和發展有學科特長的作者擔任本刊的審稿專家。

2.3至編輯的信(投稿函) 建議每一位作者給審稿人提供關于文章的詳細信息:

2.3.1說明研究目的;

2.3.2研究或設計的背景;

2.3.3國內外同類研究水平與本研究比較;

2.3.4本研究的創新性、先進性及特色說明;

2.3.5查新報告;

2.3.6基金資助復印件;

2.3.7專家推薦信;

2.3.8利益沖突說明;

2.3.9通訊作者詳細聯系方式。

2.4同行評議 每篇稿件初審后都要經過兩位以上審稿人評審,所有發表在雜志的論文都經過嚴格的雙盲同行評議,編輯部會在投稿后8周內通知作者審稿意見,編輯部決定稿件返修、再審、接受和退稿。

3.論文撰寫指南

報告醫學研究的強化標準(CONSORT)系列聲明的對規范臨床醫學科研報告起到了很好作用,建議投稿作者根據不同的研究類型參考: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聲明:適用于隨機對照試驗的報道。該聲明遵循不同類型醫學研究又有不同的報告體例,主要針對兩組平行的隨機對照試驗、整群試驗、非劣效和等效性試驗、實況試驗、中醫藥和草藥干預、非藥物治療、針刺、不良反應等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該聲明采用25條清單和1個流程圖以隨機對照試驗文章的撰寫進行規范。另外,文章應將隨機對照試驗的試驗登記號和登記處放在摘要的最后一行。詳見:http:///

——Equator Network(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Transparency)聲明:增強健康衛生研究的質量與透明度,提供了有關論文撰寫標準的所有指南。詳見:http:///

——MOOSE(Reporting Checklist for Authors,Editors,and Reviewers of Metaanalyse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聲明:適用于觀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聲明:適用于診斷的精確性研究。詳見:http://stard—/

——STREGA(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Genetic Associations)聲明:適用于基因疾病關聯性研究。詳見:http:///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agy)聲明:適用于流行病學的觀察性研究。詳見:http:///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 Designs)聲明:適用于行為和公共衛生干預的非隨機研究。詳見:http:///asp/

——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the PRISMA Statement)聲明:適用于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詳見:http:///

4.發稿重點及綠色通道

4.1全科醫學領域 WONCA國際研究課題和國內的全科醫學相關課題研究。

4.2其他臨床基金課題研究的成果報告

請來自基金的課題論文提供詳細的研究信息:

基金聲明:注明基金資助項目名稱及項目編號。

作者貢獻:注明每位作者如何參與本次研究。

利益沖突:一經接受發表,每篇文章均需有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要共同認可利益沖突的表述。

倫理要求:實驗需獲得所在單位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如個別情況下沒有申請倫理委員會批準請注明原因。

(1)知情同意:參與試驗的患病個體及其家屬應自愿參加,所有供者、受者均應對試驗過程完全知情同意,在充分了解本治療方案的前提下簽署“知情同意書”,干預及治療方案要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2)基礎實驗:實驗過程中對動物的處置應符合2009年《Ethical issues in animal experimentation》相關動物倫理學標準的條件。

(3)醫生資質:臨床實驗參研人員應具有專業技術職稱,有從事某領域工作的經驗。課題的實施者應是臨床醫師,經過相關培訓,具有從事某項技術工作所要求的資質。

(4)文章概要:包括3個方面。①文章要點:關于研究課題的描述或提出的假設。②關鍵信息:體現研究信息的特點或重要性。③研究的創新之處與不足:可≤3條。

4.3綠色通道 申請進入綠色通道的論文必須具有創新性、科學性、指導性,該論文的盡快發表將對臨床和科研產生重大的影響,且為國家級基金項目資助的課題論文。作者投稿時應提供需通過綠色通道發表理由的書面材料,同時提供省級及以上圖書館或醫學信息研究所等單位出具的“查新報告”。同時有兩位高級職稱的同行專家(為非本單位專家)的書面推薦意見。

對符合綠色通道要求的論文采用特定的審稿流程,在收稿后1個月就論文審稿結果(綠色通道發表、按普通稿件處理、退稿)給予作者答復,對于符合綠色通道要求的稿件在收稿后3個月發表。

5.接受、出版與版權

5.1接受與出版 稿件被接受后,作者可登陸“投稿查詢”專區隨時查詢稿件的處理進程。一般稿件6個月發表,國家級基金資助文章及搶發國內外首發權的優秀文章可提出申請4個月發表。對于三審后可以發表的論文,編輯部會將交納版面費的通知和作者承諾書發至作者郵箱,同時打電話通知作者接收電子郵件。作者承諾書需作者填寫好后發回編輯部。

5.2版權 發表于《中國全科醫學》雜志上的文章均可在上獲得永久免費在線閱讀的權力,作者保留文章的著作版權。編輯部對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具有全球以下專有使用權:匯編權(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印刷權和電子版的復制權、翻譯權、網絡傳播權、展覽權、發行權及許可國內外文獻檢索系統或數據庫的收錄權。如果原文被正當引用,被用于非商業以及遵守許可的其他情況時,其使用、傳播和復制是允許的。

5.3已出版文章的復制許可 他人或機構復制已經出版的任何材料或說明均應獲得作者和出版社的許可,需提供書面材料證明其為非商業的學術用途或商業用途。

6.聯系我們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廣義街5號廣益大廈A座907,中國全科醫學雜志社編輯部

郵編:100053

電話:(010)83525550

傳真:(010)63052088

手機:15711057314

郵箱:

第3篇

一、醫學期刊改革和創新的必要性

1.醫學期刊改革、創新是信息交流的實際需求

醫學期刊屬于信息傳媒的一種,是信息傳播的介質,具有信息傳遞的作用。進入“服務型”社會,這種信息傳遞具有典型的“服務”屬性,要讓讀者滿意,就需要確保傳遞信息具有價值、新穎、獨特。在醫學期刊上刊載的文章,或是能夠為讀者提供幫助,或是能夠促進學術的發展與進步,這種“幫助”“促進”實際上是通過“信息交流”實現的,正是存在“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拓展新知”的需求,才滋生了“改革”“創新”的“行為”[1]。

2.醫學期刊改革、創新是學術發展的現實需求

醫學期刊承載著科學研究、知識創新的成果,醫學期刊的水映國家醫學技術發展的水平,且促進醫學水平、技術的發展[2]。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社會進步過程中,醫學期刊起到了宣傳、擴散、傳播的作用。如果不及時對醫學期刊進行改革、創新,使其反映、體現最新的醫學成果,則很難實現技術、經驗的推廣和促進醫學科研事業的進步,不利于提高我國整體的醫療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醫學期刊改革、創新是學術發展的現實需求。

3.醫學期刊改革、創新是信息技術發展的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的體量、利用形式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大數據時代悄然來臨。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醫學期刊的理念、編輯流程、收稿審稿流程等還不做出相應的改革和創新,將很難滿足不斷提高的期刊閱讀需求,難以適應高度信息化、數據化的環境[3]。為此,只有結合信息化、大數據的發展需求,及時對醫學期刊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彰顯醫學期刊的價值。

二、新常態下醫學期刊的改革和創新舉措分析

為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適應新常態,醫學期刊應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從編輯理念、期刊質量、編輯流程、欄目設置、學術服務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以適應新常態、迎接新挑戰、把握新機遇。《中華全科醫學》雜志在這些方面進行了相關的嘗試。

理念的創新是根本。為了更好地迎接挑戰,醫學期刊編輯首先應轉變傳統的編輯理念,擺脫傳統思想理念的束縛,這樣才能適應新常態的要求,更科學、高效地辦刊。《中華全科醫學》雜志具體做出了一些改革和創新。其一,提高編輯人員素質。鼓勵編輯人員提高綜合素質,學習了解現代信息技術、網絡通訊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完善科學文化知識體系,提高業務能力。通過了解技術前沿,開拓思路,在工作業務中了解有哪些新技術可供利用,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養成開闊的視野。在期刊編輯上,不但要樹立市場觀念,還要有先進開闊的文化視野,要找準市場和文化的結合點,突出期刊優勢[4]。通過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經常參加全國乃至國際編輯出版會議、論壇,既能獲取新知識,也能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其三,始終堅持以讀者為核心。期刊是為讀者服務的,在期刊編輯過程中,編輯要始終樹立以讀者為核心的理念,著力提高期刊的質量,提高市場占有率。

2.嚴把期刊質量關

質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醫學期刊作為傳播和醫學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傳播正確的、實用性、創新性的原創內容是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追求高質量、前沿的課題是對辦刊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往,《中華全科醫學》雜志在學術質量、投稿審查、編輯校對等方面存在欠缺,為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把控期刊質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及創新。第一,創新審稿定稿制度。2013年,為改善以往審稿、定稿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特制定實施了“雙盲雙審”“主編定稿”制度。來稿必須要經過編輯部主任初步審查,之后由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雙盲雙審,經過前兩個流程之后,進入修稿環節,修改達標后再由主編最終定稿[5]。2013年以前,退稿率僅為25%,而實施上述制度以來,2016年退稿率達到了75%,進一步確保了論文的品質。第二,加強版權保護。做好版權保護,更好地服務于期刊出版。我國的著作權、版權相關法律法規日益完善,為進一步加強版權保護,2013年,初步嘗試與作者簽訂《論文推薦及著作權授權書》,保障了雙方的權益,規避了法律風險,為期刊的暢通發展奠定基石。第三,提高作者寫作水平。為提高來稿質量,針對以往來稿中醫務人員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開設了專門的欄目“編者•作者•讀者”,邀請相關專家,針對寫作的格式、規范、要點、結構等問題進行了闡述。《中華全科醫學》雜志社還與上海各社區醫院合作,定期開展寫作培訓班等。2014年,特增設了“全科醫學講堂”板塊,更加貼近基層醫院及社區工作者,得到了作者以及各專科學者的響應和支持,改版后年收稿量由以往的3000余篇,增加到6000余篇,并且呈現上升趨勢。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醫學期刊首先應規范編輯流程,這樣才能確保論文的質量及刊發的暢通。編、校、審中各項規定的制定對編校人員進行約束的同時更是一種鞭策,為辦刊保駕護航。為規范編輯流程,更好地提高編輯效率、管理效率,自2011年起《中華全科醫學》雜志社先后制訂并完善了一系列編審制度,如《編輯部工作流程》《審稿通則》《關于編校排工作獎懲細則的暫行規定》等,這些制度的建立進一步明確和規范了雜志出版各個階段的職責、分工,鼓勵編輯減少差錯,也提高了審稿的公正性、公平性。此外,建立了編者、讀者、作者互動制度,如制訂實施的《雜志贈閱制度》《讀者意見反饋制度》,促進了編者、讀者、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改善了雜志編輯工作的面貌,暢通了論文投稿、發表的途徑,大大縮短了出刊時間。

4.改革、創新欄目設置

醫學刊物的欄目設置不但可以體現其辦刊宗旨和編輯思想,還可以幫助讀者閱讀、檢索,為了更好地適應信息化要求,提高刊物的質量以及服務水平,有必要在刊物欄目設置上推陳出新。欄目設置是一個大學問,不能局限于行業、學術層次的思考,還應該在欄目中引入熱點問題,突出自身的特色,這樣才能讓人記住刊物,從而贏得更多的讀者。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國內的醫學期刊的欄目設置還存在諸多的瑕疵,同一層次的期刊欄目雷同,一些醫學期刊,單純看封面難以區分開;甚至連欄目也較為雷同,缺乏自身特色[6]。如果無法在欄目設置上取得突破,將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比較理性的做法是分析同類、相似期刊,發現自身的優勢、不足,發揮長處,彌補不足,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中華全科醫學》一直有“專家論壇”“調查研究”“社區衛生研究”“藥物與臨床”等深受讀者好評的欄目,但是并未就此安于現狀,在此基礎上又開設了10余個欄目,諸如“全科醫學講堂”“醫學綜述”“慢病防治研究”“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病例報道”等,這些欄目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多元的臨床信息,滿足了讀者多元化的需求,更加貼近讀者內心。從2015年版面設置來看,“慢病防冶研究”“醫學綜述”“社區衛生研究”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這些欄目不但包含豐富的醫學新知識,還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得到了讀者的廣泛認可。雖然這樣的欄目設置可能會短期內減少版面收入,增加了約稿費用,但從長期來看,期刊的品牌形象得以提升,在業內的地位更為穩固,這才是期刊存續、發展的根本。

5.創新期刊選題策劃

對醫學期刊而言,選題策劃是至關重要的,其不但是期刊編輯的起點,還凝結和反映了期刊的價值取向、定位[7]。醫學期刊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就需要不斷創新選題策劃,只有高水準的選題策劃,才能在保證期刊質量的基礎上,使期刊得到更多讀者的認可。為此,《中華全科醫學》雜志推行了“兩化”專項行動,以加強編輯人員對選題策劃的認知和理解,提高期刊的獨特性。“兩化”具體包括兩個方面:其一,選題“預見化”。醫學期刊以提高大眾健康素質,促進學術發展為要旨。而無論是疾病、疫情的認知,還是健康素質的提高都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為此,在實際的選題策劃過程中,編輯人員要有“預見性”“超前性”,不能局限于當下,而應該將一些尚未明確的、有價值、有必要的健康問題、疾病等與讀者分享和討論。這樣不但可以引起讀者的共鳴,還可以將這種“預見化”變成期刊的特色。如此,不但豐富了期刊的內容,也贏得了讀者的認可[8]。其二,學術“樸素化”。醫學領域科研的部分問題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很多文章大眾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然而大眾對這些研究、結果有閱讀和了解的需求,為了讓讀者更輕松地理解相關內容,編輯就需要以樸素化的語言將其中較為“專業”的內容轉化為科普知識。總的來說,創新期刊選題策劃,使之更具預見性、科普性是期刊新常態的需要,也是期刊不斷發展的動力。只有不斷推出內涵豐富、獨具一格的優質選題,才能讓期刊獲得更多讀者的認可,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

6.加強數字化建設

近年來,信息化技術、大數據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為適應信息化發展要求,緊隨大數據腳步,醫學期刊應加強數字化建設,在技術上不斷推陳出新,推動醫學期刊多元化的發展。《中華全科醫學》也做了一些嘗試,具體如下:第一,建立網站。2013年底,雜志社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并且引入了“期刊編輯管理系統”,實現了網絡化管理,可以在網上完成“投稿-審稿-退修-查稿-修稿”等稿件處理流程[9]。并且經常注意對網站進行更新和維護。第二,引入遠程期刊網絡采編系統。為進一步適應信息化的發展,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收稿、審稿效率,2014年,本刊引入了遠程期刊網絡采編系統(知網騰云系統),建立了網絡交流平臺,促進了作者、編者、編委、讀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實現了編輯的網絡化、無紙化、數字化,改變了傳統的編輯形式,大大提高了編輯效率[10]。此外,為更好地與采編系統配套,雜志社還增加了網站的功能,諸如期刊目錄、專題報道、新聞資訊、稿件流程、在線投稿與查稿等。第三,升級排版軟件、優化搜索引擎。2015年底,引入方正書版11.0最新版軟件,可進行自動排版并一鍵從小樣生成pdf文件供作者校對使用,較之前的版本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排版效率,表格排版也更方便、更易入手。同時進行了搜索引擎優化,提高了網站的知名度以及內容的搜索頻率。雜志社與CNKI合作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科研熱點、方向,進行數據挖掘、熱點追蹤,從而使策劃、組稿更具有前瞻性、精準性。第四,發展新媒體。2015年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通過打造個性化的界面吸引用戶,同時實時推送優秀論文和與健康促進有關的內容,黏合用戶,目前擁有固定粉絲5000余人。

7.做好學術服務,立足根本,做好服務學術期刊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利用平臺開展專業內廣泛的學術服務。所有國際大型科技企業都在轉向服務,如Intel、IBM等。創新的方向也是服務。醫學學術期刊應以期刊為平臺,注重做好學術服務工作,平時與科研中心、高校、重點實驗室聯絡,做好服務,同時能吸引高質量論文。為政策的制定與評估、科技咨詢、有關衛生服務規劃設計服務。定期舉辦研討會、學術論壇,既能加強學術交流與溝通,更好地為醫學科技工作者服務,也能拓展學術平臺,助力期刊發展。

第4篇

【關鍵詞】全科醫學;專業學位;在職培訓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6.020

在職申請碩士專業學位是我國專業學位的重要組成部分。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為在職臨床醫生申請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開辟了渠道,緩解了當時社會對高層次臨床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為了進一步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國務院提出了完善我國全科醫生培養方式,加快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為此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11年決定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類別下增設全科醫學領域(以下簡稱“全科醫學專業學位”),并同意部分高等院校2012年開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攻讀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由于我國對高層次應用型全科醫生的培養剛剛起步,現階段招生僅限于全日制研究生,但是面對高層次應用型全科醫生供需矛盾的日益凸顯,我們應加快研究相關政策,以滿足在職人員申請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的需求。

1 對專業學位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認識

專業學位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產物,是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的需要,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而設置的一種學位類型。我國1991-2007年陸續開設了18種專業學位,期間各類專業學位累計招生61萬多人,其中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職教育為主,這對加快人才的培養、提高國民素質、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2010年我國又將專業學位類別增設至38種。至此,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規模不斷擴大、類別不斷完善的過程。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是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后,于1998年正式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規定,對符合條件的臨床醫學研究生和在職臨床醫生授予臨床醫學碩士、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設置是我國醫學學位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不僅有利于解決原來培養的臨床醫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獲得者臨床能力不足的問題,而且極大地調動了臨床住院醫師的積極性,推動了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2 設置在職申請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的必要性

2.1 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培養高層次全科醫生的有效途徑2009年國務院在《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關于印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中提出,要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全科醫生的培養培訓,著力提高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水平和質量。按照2010年國家發改委、衛生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頒布的《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到2020年,要培養30萬名全科醫生。但是,現階段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普遍存在現有的社區全科醫生業務素質不高、學歷和職稱低、人才流動性大等問題。廣西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廣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師的學歷構成以大專及中專學歷為主,本科學歷只占15.1%,尚無研究生學歷全科醫師;職稱構成中,以初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為主,高級職稱只占9.1%。目前,全科醫師的水平滿足不了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需要,無法達到新醫改提出的為社區群眾提供安全、適宜服務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開展在職申請全科醫學專業學位教育,通過多種渠道、不同方式加快全科醫生的培養,達到新醫改提出的要求。

2.2 是對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有益補充 我國非全日制在職研究生教育是指與全日制研究生相對應的,功能互補的,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高層次創造型人才為目的的現代教育體系。自1991年我國試辦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以來,已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大批高層次人才,及時解決了國家高層次人才短缺的問題。實踐證明,開展非全日制在職研究生教育是一種重要的人才培養手段,是研究生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自設置之初,即對在職醫務人員申請學位做了相應的要求和規定,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培養在職人員申請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的體系。同時,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醫學院校全科醫學、社區護理學教育和學科建設的意見》中要求,高等醫學院校要加強全科醫學教育,積極為社區衛生服務培養合格的全科醫師;要創造條件積極探索全科醫學研究生教育,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要舉辦全科醫學研究生學位教育,為全科醫學教育體系中的繼續醫學教育提供教育資源。因此,隨著全日制研究生招收全科醫學專業學位工作的深入開展,招收在職攻讀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的工作也必將展開,這既是醫學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的需要,也是加快高層次全科醫生培養的需要。

2.3 是滿足在職全科醫生提高自身素質和診療水平的需要目前我國注冊的全科醫學執業醫師為8萬余名,到2020年全科醫師的數量將要達到30萬。如何進一步提高那些本科畢業后即走上工作崗位的全科醫生的自身素質和診療水平,是我們亟須解決的問題。盡管部分高等院校已開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攻讀全科醫學專業學位,但對于大部分在職在崗的全科醫生來說是很難實現的“愿望”,同時部分考上全日制研究生的全科醫生又主動與原單位脫離關系,畢業后多數都不在社區基層工作,造成基層社區人才留不住、隊伍不穩定。因此,設置在職申請全科醫學專業學位,開辟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全科醫生的新途徑,滿足在職全科醫生提高自身素質和診療水平的需要,真正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著”穩定的服務于基層社區衛生的全科醫生隊伍。

3 設置在職申請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的思考與建議

加快高層次應用型全科醫生的培養,是當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醫學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全科醫生制度的建立,在職申請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的工作也必將在各醫學高等院校展開。在此,我們對在職申請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的設置和培養進行了一些思考,同時提出了一些建議。

3.1 明確招生考試,加大宣傳力度 目前,將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的申請條件納入“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入學考試全國聯考”,還是按在職申請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的要求參加“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外國語水平和學科綜合水平全國統一考試”尚未明確。因此,應進一步明確在職人員申請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的申請條件,規范招生入口,在此基礎上招生單位才能加大宣傳,充分調動在職在崗全科醫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更主動地要求學習,從而達到提高自身素質和診療水平的目的。

3.2 科學定位,加強全科醫學學科建設 開展在職申請全科醫學專業學位工作,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醫學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加快培養高層次全科醫生的有效途徑,培養單位應高度重視,科學定位,不能片面追求規模,將它作為學校創收手段。全科醫學具有獨特的服務對象和領域,更不能將它簡單地等同于臨床醫學,照搬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培養模式。同時,培養單位應重視全科醫學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大投入,不斷加強全科醫學的學科研究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為培養高層次高質量的全科醫生提供有力保障。

3.3 培養方案體現全科醫學特征,探索與全科醫生培訓相銜接 全科醫學專業學位是為基層醫療機構培養掌握全科醫學理論和基本研究方法,具備較強臨床分析和實踐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能以維護和促進健康為目標,向個人、家庭與社區居民提供綜合性、協調性、連續性的基本醫療保健和公共衛生服務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緊緊圍繞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實踐等各個培養環節都要體現全科醫學特征。同時,積極探索在職申請全科醫生專業學位與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骨干培訓和崗位培訓的銜接,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創造各種有助于全科醫生培養的條件。

3.4 突出臨床實踐和社區實踐環節,加強教學培訓基地建設

臨床實踐和社區實踐是培養合格全科醫生的重要環節。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基地主要設在三甲綜合性醫院,完成相關專科臨床科室輪轉;社區實踐基地設在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是全科門診,將臨床培訓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踐中。但是,由于我國綜合性醫院專科設置過于細化,大部分綜合性醫院尚未設置具有全科醫學服務功能的科室;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數量不足、所開展的服務內容有限等,使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沒有真正形成全科醫療臨床思維,不能很好的適應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造成全科醫生的教學培訓是當前全科醫生培養的最薄弱環節。因此,培養單位應加大對教學培訓基地的建設力度,搭建有利于培養全科醫生的平臺,為培養合格的全科醫生提供保障。

3.5 加快導師隊伍建設,建立導師指導團隊 導師隊伍建設是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科醫生培養最大的困難就是師資問題。有研究提出:全科醫學師資人數少、無系統學科、專業雜;大多數無專業背景,通用型、普及型、低水平的師資較多;臨床師資在理論上不熟悉全科醫學思維方式,仍以疾病為中心,不以人為中心考慮問題。因此,培養單位應加快全科醫學導師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屬于全科醫學自己的師資力量。同時,在研究生臨床實踐和社區實踐期間,建立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導師指導團隊,這有利于研究生在不同科室輪轉時有相應的導師指導其工作。

3.6 嚴格要求學位論文,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 學位論文質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在職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可以是病例分析報告或文獻綜述,也可以是針對社區衛生問題的調查研究,但選題一定要結合全科醫學實際,體現運用全科醫學及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分析解決全科醫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在職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開題報告、論文預答辯和正式答辯要做到與同專業、同類型全日制研究生的同等要求,并實施論文盲評和進行論文學術不端檢測,只有這樣在職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才有一定保證。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同意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類別下增設全科醫學和臨床病理學領域的批復[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2011]66號.2011.

2 黃寶印.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回顧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24(6):4―8.

3 王桂林,程翠玉,姜瑋.人才強國戰略與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22(10):13―16.

4 吳鎮柔,陸叔云,汪太輔.中華人民共和國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5 童玉玲.完善我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體系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7,26(1):78―79.

6 汪玲,吳海鳴.適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需求開展全科醫學專業學位教育[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2,32(1):118―120.

7 杜改燕,齊殿君,王爽,等.全科醫學住院醫師培訓實施方案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4):1109―1111.

第5篇

關鍵詞:新常態;中華全科醫學;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3-0141-03

經濟、信息化的發展與醫療衛生事業、醫學期刊的發展關系密切,進入信息化時代,醫學期刊的發展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去粗取精,適應經濟及醫學、科技發展,改革和創新自身的理念、欄目、選題、編審、數字化建設、做好學術服務是當前醫學期刊的關鍵著力點。筆者以《中華全科醫學》雜志為例,分析了醫學期刊的改革及創新策略。

一、醫學期刊改革和創新的必要性

1.醫學期刊改革、創新是信息交流的實際需求

醫學期刊屬于信息傳媒的一種,是信息傳播的介質,具有信息傳遞的作用。進入“服務型”社會,這種信息傳遞具有典型的“服務”屬性,要讓讀者滿意,就需要確保傳遞信息具有價值、新穎、獨特。在醫學期刊上刊載的文章,或是能夠為讀者提供幫助,或是能夠促進學術的發展與進步,這種“幫助”“促進”實際上是通過“信息交流”實現的,正是存在“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拓展新知”的需求,才滋生了“改革”“創新”的“行為”[1]。

2.醫學期刊改革、創新是學術發展的現實需求

醫學期刊承載著科學研究、知識創新的成果,醫學期刊的水映國家醫學技術發展的水平,且促進醫學水平、技術的發展[2]。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社會進步過程中,醫學期刊起到了宣傳、擴散、傳播的作用。如果不及時對醫學期刊進行改革、創新,使其反映、體現最新的醫學成果,則很難實現技術、經驗的推廣和促進醫學科研事業的進步,不利于提高我國整體的醫療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醫學期刊改革、創新是學術發展的現實需求。

3.醫學期刊改革、創新是信息技術發展的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的體量、利用形式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大數據時代悄然來臨。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醫學期刊的理念、編輯流程、收稿審稿流程等還不做出相應的改革和創新,將很難滿足不斷提高的期刊閱讀需求,難以適應高度信息化、數據化的環境[3]。為此,只有結合信息化、大數據的發展需求,及時對醫學期刊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彰顯醫學期刊的價值。

二、新常態下醫學期刊的改革和創新舉措分析

為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適應新常態,醫學期刊應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從編輯理念、期刊質量、編輯流程、欄目設置、學術服務等方面進行改革新,以適應新常態、迎接新挑戰、把握新機遇。《中華全科醫學》雜志在這些方面進行了相關的嘗試。

理念的創新是根本。為了更好地迎接挑戰,醫學期刊編輯首先應轉變傳統的編輯理念,擺脫傳統思想理念的束縛,這樣才能適應新常態的要求,更科學、高效地辦刊。《中華全科醫學》雜志具體做出了一些改革和創新。其一,提高編輯人員素質。鼓勵編輯人員提高綜合素質,學習了解現代信息技術、網絡通訊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完善科學文化知識體系,提高業務能力。通過了解技術前沿,開拓思路,在工作業務中了解有哪些新技術可供利用,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養成開闊的視野。在期刊編輯上,不但要樹立市場觀念,還要有先進開闊的文化視野,要找準市場和文化的結合點,突出期刊優勢[4]。通過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經常參加全國乃至國際編輯出版會議、論壇,既能獲取新知識,也能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其三,始終堅持以讀者為核心。期刊是為讀者服務的,在期刊編輯過程中,編輯要始終樹立以讀者為核心的理念,著力提高期刊的質量,提高市場占有率。

2.嚴把期刊質量關

質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醫學期刊作為傳播和醫學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傳播正確的、實用性、創新性的原創內容是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追求高質量、前沿的課題是對辦刊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往,《中華全科醫學》雜志在學術質量、投稿審查、編輯校對等方面存在欠缺,為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把控期刊質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及創新。第一,創新審稿定稿制度。2013年,為改善以往審稿、定稿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特制定實施了“雙盲雙審”“主編定稿”制度。來稿必須要經過編輯部主任初步審查,之后由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雙盲雙審,經過前兩個流程之后,進入修稿環節,修改達標后再由主編最終定稿[5]。2013年以前,退稿率僅為25%,而實施上述制度以來,2016年退稿率達到了75%,進一步確保了論文的品質。第二,加強版權保護。做好版權保護,更好地服務于期刊出版。我國的著作權、版權相關法律法規日益完善,為進一步加強版權保護,2013年,初步嘗試與作者簽訂《論文推薦及著作權授權書》,保障了雙方的權益,規避了法律風險,為期刊的暢通發展奠定基石。第三,提高作者寫作水平。為提高來稿質量,針對以往來稿中醫務人員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開設了專門的欄目“編者?作者?讀者”,邀請相關專家,針對寫作的格式、規范、要點、結構等問題進行了闡述。《中華全科醫學》雜志社還與上海各社區醫院合作,定期開展寫作培訓班等。2014年,特增設了“全科醫學講堂”板塊,更加貼近基層醫院及社區工作者,得到了作者以及各專科學者的響應和支持,改版后年收稿量由以往的3000余篇,增加到6000余篇,并且呈現上升趨勢。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醫學期刊首先應規范編輯流程,這樣才能確保論文的質量及刊發的暢通。編、校、審中各項規定的制定對編校人員進行約束的同時更是一種鞭策,為辦刊保駕護航。為規范編輯流程,更好地提高編輯效率、管理效率,自2011年起《中華全科醫學》雜志社先后制訂并完善了一系列編審制度,如《編輯部工作流程》《審稿通則》《關于編校排工作獎懲細則的暫行規定》等,這些制度的建立進一步明確和規范了雜志出版各個階段的職責、分工,鼓勵編輯減少差錯,也提高了審稿的公正性、公平性。

此外,建立了編者、讀者、作者互動制度,如制訂實施的《雜志贈閱制度》《讀者意見反饋制度》,促進了編者、讀者、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改善了雜志編輯工作的面貌,暢通了論文投稿、發表的途徑,大大縮短了出刊時間。

4.改革、創新欄目設置

醫學刊物的欄目設置不但可以體現其辦刊宗旨和編輯思想,還可以幫助讀者閱讀、檢索,為了更好地適應信息化要求,提高刊物的質量以及服務水平,有必要在刊物欄目設置上推陳出新。欄目設置是一個大學問,不能局限于行業、學術層次的思考,還應該在欄目中引入熱點問題,突出自身的特色,這樣才能讓人記住刊物,從而贏得更多的讀者。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國內的醫學期刊的欄目設置還存在諸多的瑕疵,同一層次的期刊欄目雷同,一些醫學期刊,單純看封面難以區分開;甚至連欄目也較為雷同,缺乏自身特色[6]。如果無法在諛可柚蒙先〉猛黃疲將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比較理性的做法是分析同類、相似期刊,發現自身的優勢、不足,發揮長處,彌補不足,打造出自己的特色。

《中華全科醫學》一直有“專家論壇”“調查研究”“社區衛生研究”“藥物與臨床”等深受讀者好評的欄目,但是并未就此安于現狀,在此基礎上又開設了10余個欄目,諸如“全科醫學講堂”“醫學綜述”“慢病防治研究”“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病例報道”等,這些欄目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多元的臨床信息,滿足了讀者多元化的需求,更加貼近讀者內心。從2015年版面設置來看,“慢病防冶研究”“醫學綜述”“社區衛生研究”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這些欄目不但包含豐富的醫學新知識,還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得到了讀者的廣泛認可。雖然這樣的欄目設置可能會短期內減少版面收入,增加了約稿費用,但從長期來看,期刊的品牌形象得以提升,在業內的地位更為穩固,這才是期刊存續、發展的根本。

5.創新期刊選題策劃

對醫學期刊而言,選題策劃是至關重要的,其不但是期刊編輯的起點,還凝結和反映了期刊的價值取向、定位[7]。醫學期刊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就需要不斷創新選題策劃,只有高水準的選題策劃,才能在保證期刊質量的基礎上,使期刊得到更多讀者的認可。為此,《中華全科醫學》雜志推行了“兩化”專項行動,以加強編輯人員對選題策劃的認知和理解,提高期刊的獨特性。“兩化”具體包括兩個方面:其一,選題“預見化”。醫學期刊以提高大眾健康素質,促進學術發展為要旨。而無論是疾病、疫情的認知,還是健康素質的提高都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為此,在實際的選題策劃過程中,編輯人員要有“預見性”“超前性”,不能局限于當下,而應該將一些尚未明確的、有價值、有必要的健康問題、疾病等與讀者分享和討論。這樣不但可以引起讀者的共鳴,還可以將這種“預見化”變成期刊的特色。如此,不但豐富了期刊的內容,也贏得了讀者的認可[8]。其二,學術“樸素化”。醫學領域科研的部分問題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很多文章大眾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然而大眾對這些研究、結果有閱讀和了解的需求,為了讓讀者更輕松地理解相關內容,編輯就需要以樸素化的語言將其中較為“專業”的內容轉化為科普知識。總的來說,創新期刊選題策劃,使之更具預見性、科普性是期刊新常態的需要,也是期刊不斷發展的動力。只有不斷推出內涵豐富、獨具一格的優質選題,才能讓期刊獲得更多讀者的認可,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

6.加強數字化建設

近年來,信息化技術、大數據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為適應信息化發展要求,緊隨大數據腳步,醫學期刊應加強數字化建設,在技術上不斷推陳出新,推動醫學期刊多元化的發展。《中華全科醫學》也做了一些嘗試,具體如下:第一,建立網站。2013年底,雜志社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并且引入了“期刊編輯管理系統”,實現了網絡化管理,可以在網上完成“投稿-審稿-退修-查稿-修稿”等稿件處理流程[9]。并且經常注意對網站進行更新和維護。第二,引入遠程期刊網絡采編系統。為進一步適應信息化的發展,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收稿、審稿效率,2014年,本刊引入了遠程期刊網絡采編系統(知網騰云系統),建立了網絡交流平臺,促進了作者、編者、編委、讀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實現了編輯的網絡化、無紙化、數字化,改變了傳統的編輯形式,大大提高了編輯效率[10]。此外,為更好地與采編系統配套,雜志社還增加了網站的功能,諸如期刊目錄、專題報道、新聞資訊、稿件流程、在線投稿與查稿等。第三,升級排版軟件、優化搜索引擎。2015年底,引入方正書版11.0最新版軟件,可進行自動排版并一鍵從小樣生成pdf文件供作者校對使用,較之前的版本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排版效率,表格排版也更方便、更易入手。同時進行了搜索引擎優化,提高了網站的知名度以及內容的搜索頻率。雜志社與CNKI合作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科研熱點、方向,進行數據挖掘、熱點追蹤,從而使策劃、組稿更具有前瞻性、精準性。第四,發展新媒體。2015年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通過打造個性化的界面吸引用戶,同時實時推送優秀論文和與健康促進有關的內容,黏合用戶,目前擁有固定粉絲5000余人。

7.做好學術服務,立足根本,做好服務

學術期刊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利用平臺開展專業內廣泛的學術服務。所有國際大型科技企業都在轉向服務,如Intel、IBM等。創新的方向也是服務。醫學學術期刊應以期刊為平臺,注重做好學術服務工作,平時與科研中心、高校、重點實驗室聯絡,做好服務,同時能吸引高質量論文。為政策的制定與評估、科技咨詢、有關衛生服務規劃設計服務。定期舉辦研討會、學術論壇,既能加強學術交流與溝通,更好地為醫學科技工作者服務,也能拓展學術平臺,助力期刊發展。

三、總 結

醫學期刊改革、創新是信息交流、學術發展、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對期刊進行創新是對雜志社長久發展的保證。新常態下醫學期刊應進行相應的改革、創新,諸如創新編輯理念、加強數字化建設、嚴把期刊質量關、規范編輯流程及制度、改革創新欄目設置、創新期刊選題策劃、做好學術服務,這些舉措將使編輯、管理能力更強,有利于提升期刊質量[11]。綜上,只有適應新常態,進行系統、全面的改革和創新,適應科學技術、信息化的發展要求,滿足讀者多元化的需要,才能使期刊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思文.核心期刊欄目特點及設置規律研究――以交通運輸類期刊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3(3).

[2] 蔣霞玲.期刊“讀者、作者、編者”欄目的編輯現狀與建設的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1).

[3] 秦威.從中外學術期刊欄目設置看中西文化的影響[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3).

[4] 陳新平,王珂,王小麗,等.結構式摘要的組成要素、特點及其在農業學術期刊中的應用[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4(12).

[5] 陳美華.論學術期刊編輯的職業要求與追求[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6] 韓建軍.學術期刊編輯的素質研究[J].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3).

[7] 陳蔓.提高學術期刊編輯的素質[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

[8] 張海東,孫繼華,白凈.紙質科技期刊二維碼應用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10).

[9] 王雨生.作者和讀者視域下參考文獻責任者著錄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以農業類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為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10).

第6篇

參考文獻是論文寫作的最后一步,那么我們要怎樣來寫壓瘡護理論文參考文獻呢?不要著急,本文主要是針對壓瘡護理論文參考文獻的寫作格式和范例來給大家介紹,希望小編整理的這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壓瘡護理論文參考文獻:

[1]肖敏.循證護理在神經內科重癥老年患者壓瘡預防中的應用.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8):17-18.

[2]李樹娟.神經內科昏迷患者防止壓瘡的護理對策探析.吉林醫學,2013,34(3):558.

[3]黃玉虹.循證護理在神經內科老年患者壓瘡預防中的作用觀察.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3,34(6):92-93.

[4]李貴芹.循證護理在腦卒中患者壓瘡預防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7):89-90.

[5]韓杰.循證護理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全科護理,2013,11(5):394-395.

壓瘡護理論文參考文獻:

[1]李偉.壓瘡護理新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1,17(1):

[2]王翠茹.壓瘡的臨床護理進展[J].天津護理.2006,14(1):58-59.

[3]鄭清月,秦惠基.美國褥瘡護理現狀[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6,5:204.

[4]楊旭.壓瘡的防治護理新進展[J].全科護理,2008年33期.

[5]吳連紅.泡沫類敷料治療壓瘡的療效觀察[J].安徽醫學,2011年09期.

[6]王愛萍.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護理[J].中外醫療,2008,24:115.

[7]袁長蓉.褥瘡護理的新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5,14(3):104-106

[8]黃峰.褥瘡護理近況[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5,14(5):195-197

[9]王新華.壓瘡護理新進展及護理干預性預防措施[J].醫學信息,2010,23(9):

[10]王彩風,巫向前壓瘡形成機制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7,22(1):75-77.

壓瘡護理論文參考文獻:

[1]趙廣平.鮑金艷.壓瘡的康復護理研究[期刊論文]-中國傷殘醫學2010(2).

[2]李香玉.褥瘡的護理體會[期刊論文]-中外醫療2010(12).

[3]張翠芬.趙慧英.38例高齡臥床患者壓瘡預防的循證護理[期刊論文]-泰山醫學院學.報2010(7).

[4]周金英.陳彥紅.高媛.霍玉娥.王杏薇.神經科患者壓瘡易患因素分析與預防.[期刊論文].-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21).

[5]胡向云.護理干預對神經科患者壓瘡發生發展的影響[期刊論文]-中原醫刊2008(8).

[6]魏忠梅.安聰娟.張林會.王秀麗.桑琳霞.神經外科壓瘡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期刊論文]-疑難病雜志2008(9).

[7]魏忠梅.安聰娟.王秀麗.桑琳霞.盧金菊.自制神經外科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與Braden量表信度與效度的比較研究[期刊論文]-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24).

[8]錢瑞蓮.徐建珍.屠麗君.神經科病人壓瘡的主要危險因素及預測評估的研究進展[期刊論文]-護理研究2008(13).

[9]夏厚萍.潰瘍期褥瘡對癥處理的方法及護理體會[期刊論文]-基層醫學論壇2007(2).

[10]徐建珍.錢瑞蓮.趙衛紅.屠麗君.麻麗萍.徐國彬.成月花.王紅.吳明琴Braden評分預測神經科患者壓瘡的準確性及影響準確性因素的分析[期刊論文]-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7).

[11]鐘慧欣.李海英.碘伏治療Ⅲ期壓瘡的療效觀察[期刊論文]-臨床護理雜志2006(3).

第7篇

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以及《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意見》中提到:“我國將加強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盡快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應提供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社區服務。目前我國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包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兩大部分,其中公共衛生服務包括疾病預防控制、計劃免疫、健康教育、衛生監督、婦幼保健、精神衛生、衛生應急、急救采血服務以及食品安全、職業病防治和安全飲水等12個領域。群眾對全科醫生服務的需求調查顯示,95%的調查者要求,全科醫生能對疾病的預防和促進機體健康等方面進行健康知識教育;96%的調查者要求,全科醫生能進行傳染病防治和預防接種及除四害的工作指導[4]。但我國現行的醫學包括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傳統的重疾病臨床治療輕疾病預防保健的思想嚴重”,因而造成注重疾病治療,忽略融預防、治療、保健、康復為一體的醫療衛生全程服務,對社區預防保健、社區護理、社區健康教育等課程不感興趣,其相關知識和技能欠缺[5-6]。為提高基層全科醫生公共衛生服務理論知識,國家出臺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而就其實踐能力的提高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目前我國的全科醫學教育仍處于過渡期,完整的全科醫學大學教育體系尚未形成,沒有與之匹配的全科醫學臨床實習醫院[7]。對于全科醫學的公共衛生服務實踐能力的教學實習方面的研究較少,我們希望通過本次的課程改革來彌補這方面的空缺,努力提高全科醫學畢業生服務社區的能力,培養服務基層“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實用型全科醫生。

2基于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崗位能力的課程內容改革

2.1課程改革目標

現代醫學教育培養的臨床醫學(全科方向)學生應該滿足基層民眾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滿足基層醫療機構對從業人員應具有的基層衛生服務的崗位能力要求,滿足衛生行政部門對基層衛生服務的要求,滿足國家衛生事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醫藥衛生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創新能力要求,并能在畢業后盡快通過國家執業醫師(助理)考試,取得醫師執業資格證書。

2.2課程內容改革目的與理念

臨床醫學開設的預防醫學課程,多沿用的是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五大學科課程的壓縮版,知識缺乏整體性,強調理論知識,忽視應用型、創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養,也忽視了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相結合,畢業后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工作需要和自身職業發展需要,難以滿足居民及國家對他們職業能力的需求。在課程內容改革過程中,應結合基層醫療機構衛生人員應具備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作為執業醫師應具備的專業能力、衛生行政機關要求的衛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職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素養,發揮預防醫學的學校課程教學內容對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社區科研、專業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的引領和儲備作用。所以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中要兼顧多方要素,摒棄過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承,而忽視了由知識帶來的受教育對象的知識、能力、思維模式等的全面發展,摒棄過往為工作而工作的態度,轉化為工作是我的能力體現,推陳出新。

2.3課程內容改革實施思考

預防醫學涵蓋的的五大學科,看似一盤散沙,其實他們都緊緊圍繞著“健康”這一主題。結合新時代公共衛生主題,在預防醫學課程內容改革中應緊密結合臨床醫學、全科醫學,以及強化學科內部知識間的兼容、滲透與連貫。既然他們都屬于醫學這個大的學科體系,他們之間就一定有著必然和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改革中,將內容可以分為六個模塊,第一模塊為現代健康觀即緒論部分;第二模塊為健康影響因素研究即原環境與健康;第三模塊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蓋醫學統計和流行病學;第四模塊為健康相關疾病的預防與控制原預防與控制。添加第五模塊健康相關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第六模塊健康相關行政管理。通過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強化現代健康觀,并將預防醫學觀念、知識和技能貫穿到整個社區衛生服務、基層醫療服務、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和終身醫療服務(活動)中去。

2.4課程內容改革實施實例

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的各種職業能力融入預防醫學教學中,是本次課程內容改革研究的重點之一,以基層慢性病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為例。第一部分學習認識三級預防的開展在高血壓的預防、治療和康復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學習完后,總結和思考“高血壓發生的危險因素(自然、職業、飲食、心理、社會、行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壓、如何在社區開展高血壓的三級預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壓的社區考核,指標計算方法、社區高血壓調查報告、本地區的高血壓流行病學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壓的社區控制干預(社區危險因素、干預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據社區人群社會—心理—生物特點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和實施方案、社區管理方法、分析社區服務能力和服務提供與服務需求,提出改進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壓防治相關政策、法規與衛生服務。課程學習最后,學生結合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全科醫學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健康與衛生問題,通過查閱論文、教師指導開展學術研究和/或論文撰寫。

3結束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罗县| 平顶山市| 岳池县| 新巴尔虎左旗| 荥阳市| 新乐市| 高雄市| 东丽区| 巫山县| 鄂托克前旗| 沧源| 廉江市| 霍林郭勒市| 涿鹿县| 大冶市| 会理县| 三明市| 曲周县| 车险| 当涂县| 临汾市| 柳江县| 阳曲县| 东乡| 洛浦县| 津市市| 布尔津县| 桦川县| 花垣县| 成安县| 二连浩特市| 新平| 印江| 珲春市| 镇平县| 金堂县| 桃江县| 宁国市| 全椒县| 庐江县| 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