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思想范文

時間:2022-06-08 12:07:34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思想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教育思想

第1篇

是經師也是人師是老師也是朋友

立法委員洪秀柱首先指出:過去,國人對于“老師”這個角色一直非常看重,例如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天地君親師”的說法。這兩句話中,將老師看作是父親或是僅次于雙親的角色,地位崇高而重要。

隨著社會的變遷,師生關系有相當大的轉變。過去把老師奉為威權化身的觀念逐漸解體,在“自由”、“民主”意識普遍抬頭之下,學生對老師行為不滿,敢公然提出抗爭,這無疑是對老師的一記當頭棒喝。解決校園問題的根本之道,是從現(xiàn)代師生關系的定位談起。

洪委員認為,重新定位師生關系時,一方面打破了老師威權的偶像,另方面對老師角色的期許,也得隨之而調整。過去,一直把教人讀書及做人的老師看做是“神”。既是神,便不會犯錯。可是老師畢竟也是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如果老師做法失當,只要愿意承認錯誤,仍然可齲今天的學生不再像過去只愿做個聽眾,不敢表達。因此,尊重學生自由意志,成為現(xiàn)代老師必須接受的新觀念。當然,尊重學生并不表示老師得一味順從學生意見而放棄管教責任。今天學生的特質已是:活潑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負水準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奮精神均降低。根據一項統(tǒng)計,臺灣9--13歲學生的科技、數學能力名列世界前13名,而道德判斷力卻瞠乎其后,面對此種輔導學生性質的轉變,老師的管教更顯重要。

管教學生是老師的責任。老師與學生應建立亦師亦友的觀念,不妨多關心他們,多用他們的語言與之交談,盡量使學生愿意與老師親近。去除他們對老師威權的防線后,學生便很愿意向老師傾吐心底的話。

老師除了改變觀念之外,還應接受再教育,做老師的不要以為教書就可以不必讀書了,現(xiàn)在孩子接受四面八方資訊管道多,老師亦非唯一的資訊來源,唯有老師不斷學習,跟著知識的發(fā)展腳步而自我成長,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于不墜之地。

另外,強化老師的輔導觀念與技巧亦屬迫切。如果教學方式、教材內容能隨時更新,適合學生的需求,則教育效果當會更好。

在增進師生互動方面,校方應主動設立一個具公信力、公正、客觀的申訴管道,使學生得以表達意見,宣泄不滿情緒,或許可以降低師生關系緊張的程度。

歸究起來,校園問題的發(fā)生,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面皆有責任。根據青輔會出版的青少年白皮書所作的統(tǒng)計,近6年青少年問題的產生,以家庭因素居首,約占40%,社會因素居次,占20%--24%,包括交友不慎或社會環(huán)境不良等情形。

再其次是心理因素只占5%--9%,可見家庭教育責任之重大。

社會方面造成的青少年問題頗值得深究的是大眾媒體所塑造的暴力現(xiàn)象,常使是非不明、價值觀念混淆的青少年不自覺地受到潛移默化。

家庭教育不健全,社會環(huán)境不良,光靠學校如何能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學校的責任,出現(xiàn)有問題的學生,也不僅僅是學校的錯、家庭、社會都難辭其咎,當然學生本人也該檢討。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老師是個經師,更是個人師。任憑社會變遷,應該還是不能搖撼傳統(tǒng)老師的角色。如果未來的校園像一個超級市場,老師是售貨員,資料與課本是產品,學生是顧客,買方視需要而定,向賣方買取國文、英文、數學等產品,學成后,銀貨兩訖,互不虧欠。如果校園這樣的商品化,非但不具人性,而且悲哀。

師大附中校長蘇清守表示:師生沖突一事,古今中外皆然,并不能因為特殊案例,而使老師找到放棄職責的借口。一般而言,老師具有訓導、教育、輔導的義務。師生發(fā)生沖突,應找到原因,尋求解決之道,決不能放棄自己應盡的職責與義務。

之所以發(fā)生校園案例,大半是不明事理的學生、家長碰上不稱職的老師造成的。如果有好學生、好象長、好老師,豈能有不正常的校園文化。不要一有問題發(fā)生,就拼命揭人隱私。只看到校園的陰暗面,對于那些發(fā)揮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事跡,既不聞問,也不鼓勵。要知道老師也需要家長及社會的肯定與鼓勵,這樣老師才會愈教愈起勁。

就文化觀點來看,東西方文化有所不同。東方文化是仁道的思想,強調人情、倫理;西方文化較為理性,強調科學、民主。近來歐風東漸,許多人想放棄自己的倫理、道德、卻又無法盡取西方文化理智之精髓,社會的價值觀將隨之而混淆。

太過強調西式“速食文化”的結果是:學校、家長都渴求教育的成果,特別是以升學率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標。須知輔導、教學、訓導無法速成,要靠長期耕耘,才能見效。

就倫理方面來看,現(xiàn)在的社會是“父不父,子不子”,倫理已趨破產。雖不敢說有家庭問題的孩子,必然產生不良行為,但卻可歸納出:有不良行為的孩子,必然源于有問題的家庭。例如夫妻感情失和、分居、意識不同、管教不一致的家庭,孩子缺乏父母之愛,行為必然乖戾,問題便顯現(xiàn)于學校。

人口政策也與學生行為有關系。現(xiàn)在“兩個正好,一個不少”的時代政策下的寵兒,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由早期的“重量”轉變成“重質”;由于子女數少,家長格外寵愛。過分寵愛、溺愛的結果,就寵壞了小孩。其實,小孩犯錯,就應該管教、糾正,不應該因為生得少,就把他當寶貝而寵壞了他。

家庭是孩子最早社會化的機構,孩子的行為,最早是向父母學習而來。如果父母親的管教強調自我管理、自治,孩子也會懂得潔身自愛,自我約束;而如果父母放任小孩的行為,小孩便會目中無人,無法無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

現(xiàn)代家長得從自身做起,身教更重于言教。

社會化的每一個過程,的確影響到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因此,有怎樣的社會,也就有怎樣的學校;有怎樣的文化,也就有怎樣的次級文化。我們的社會,尤其媒體及商業(yè)活動,處處充滿了不良示范,對于一個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斷力的學生而言,容易受到蠱惑;而新來文化與原來學得的文化未必相容,導致角色混淆,價值觀益加模糊。對于這樣的次文化,老師更不能放棄輔導的責任。

學校教育講求五育并重,各校落實此一理念的情況不一,為使學生五育均衡發(fā)展,校方應重視個別差異,因材施教,鼓勵每位學生視性向而定,發(fā)展自我才能。不論德育、體育、群育、美育都與智育一樣重要。只要在任何一項領域里,有杰出的表現(xiàn),都值得鼓勵、如此一來,學生各有其才,各展所長,便能減少校園問題之發(fā)生。

增進師生互動,固然是減少師生沖突之道,但是師生間的關系仍是一種上對下的關系,并非平行關系。教育本來就是一種具有價值判斷的活動,老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引導學生改過遷善。不過師生之道,仍有其分際,不能全然打破。

欲解決校園問題,學校應建立一套由資深老師、輔導人員、訓導人員所組成的網絡,適時共商合宜的解決辦法,以求化問題于無形;此外,校外的資源及家長會的功能,也應多加發(fā)揮,可使校園沖突降至最低點。

全華國中寇師林孟華的教學心得是:媒體的報道,經常有失公允、客觀。只要老師對學生的管教稍加嚴格,即大加撻伐。相反,對于受學生惡言惡行相待的老師,媒體卻不討論學生的做法有無可議之處,反以雙重標準只追究是否老師管理過當,否則怎會招致學生如此對待?她期待具社會責任觀的媒體,能夠多站在老師的立場也為他們說說話。

林孟華說:“老師兼導師的苦,沒人知!老師每天7點半進教室,陪學生早讀、整理教室,8點鐘開始上第一堂課。到了中午得陪學生午修,自12點40分起至1點10分,下午4點30分放學,又得陪學生搞衛(wèi)生,一天要忙上9個鐘頭,已逾越了勞基法每日工時的規(guī)定了!”

以1:40的師生比例而言,老師的工作責任真是太重了。國中生是人格最具有可塑性的時期,也最容易情緒激動。每位學生都是一個“風暴”。40位學生輪流來個周期性風暴,那做老師的簡直要疲于奔命。

在社會價值觀的轉變下,出現(xiàn)了一群有別干傳統(tǒng)思維、行為的“新新人類”。

他們特異的穿著打扮與崇拜明星偶像的心態(tài),轉移了他們對課業(yè)的注意力。最讓人不能接受的是,新新人類對物不珍惜,對人不關懷的冷漠感,使老師教起書來不但難上加難,而且毫無成就感。

為走向教學正常化,學校以常態(tài)分配方式編班,不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完全以同樣的方式、同樣的教材教學生。為使資質平庸的學生都能聽懂,老師教得淺顯,又使得資優(yōu)的學生感到不滿足。若要滿足他們的需求,課講得太深,則又使資質平庸的學生跟不上進度。常態(tài)編班的結果是顧此失彼。

我們當老師的絕對愿意付出愛心、耐心,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小孩一樣來教。

可是面對社會對老師常有些不平的怨言,實在令人心灰意冷;究竟什么時候大眾才能以平常心來看待老師這個角色?我們也是人,同樣需要關愛!

臺北師范學院初等教育系楊龍立教授指出:以前和現(xiàn)在一樣都有校園問題,只不過過去未加報道,局外人不清楚。其實,古今校園問題不同之處還在于問題的嚴重程度。目前師生關系的緊張程度的確令人心憂。

校園師生關系的轉變,可從師范教育的方式說起。五六十年代,培植師范生的方式為軍事化管理。他們逆來順受,責任心強。當這群師范生畢業(yè)踏入校園執(zhí)教后,對于校長的要求也是唯命是從。即使負擔過重,還是二話不說,一肩扛了下來。不過,現(xiàn)在的師范生,要求自主、自律的聲浪大為提高,所受教育環(huán)境及方式有別于從前。當老師后,對于校長的要求他不照單全收,而是衡外情量己力,老師對上級的關系已有所轉變。

盡管老師之于校長的自主性提高,但在對下的權威上也逐漸喪失。從前自校長老師學生順向發(fā)展,現(xiàn)在則是校長、老師都喪失了對學生的權威性。因此,校園不再像過去由上而下那么單純,每一角色多少都對上有些反作用力,使得沖突時有發(fā)生,愈演愈烈。老師逐漸喪失權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學生自主性的提升,另方面也是資訊多元化的結果。現(xiàn)在學生的資訊來源可多了。從小家長就把孩子送進才藝教室、科學教室。長期下來,某些學生在某單項學科的能力可能已超過老師,老師的權威性自然喪失。還有在外補習功課的學生,受補習班老師的影響甚深。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及內容已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度、信賴度已大大降低。

再者,學生對知識不看重,也導致師生關系疏離。從前的學生執(zhí)著于課業(yè),認為以后的發(fā)展與所學密切相關;現(xiàn)在的學生則輕視課業(yè)。認為書念得好不一定有成就,而且在他們所崇拜的偶像之中,有很多不見得書讀得好,因此更增加了他們不必靠讀書求成功的信念。

在如何減少沖突方面,楊龍立指出:老師的觀念得改變。必須認清“學生不像從前一樣會言聽計從”的事實。在向學生傳達命令之前,請先以他的立場想想:“真的是對他好嗎?”其次,以前直來直往的教學方式亦得調整。現(xiàn)在的教學,不要以為有傳播,必會有效應。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說服技巧,巧妙地使學生經由認知而改變其態(tài)度,進一步改變其行為。這些說服的技巧與理論,可以經由老師再教育而得,所以老師也不能停止學習。

在學生方面,如果對老師某些做法感到不滿時,可以先向老師反映,如果確有其事,他卻不虛心接受,反而有些失態(tài),學生不要立即與老師正面沖突,退讓一步后,再適時向訓導人員報告,在理字上站得住腳,在事件上學生已擁有較多的優(yōu)勢。有一位體育老師處罰女學生事件,曾被公諸報端。固然老師處置過當,但追究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女學生也難辭其咎,因為在事發(fā)之際,她并未退讓,也惡言惡行以待。所以在整個事件上,她雖是受害者,卻不全然是個贏家。

要重建校園倫理,師生雙方必須定出合情合理的規(guī)范,雙方在游戲規(guī)則的制約下互動,只要彼此不逾矩,師生沖突的事件,即能化弭于無形。

重建校園倫理,不單是學校的責任,追本溯源得從家庭做起。在家庭中,家長對于小孩不能大放松,也不能大嚴苛。要讓他們養(yǎng)成自津的習慣,看似自由,其實又有規(guī)范,這樣的管教技巧,父母有必要學會。

學校則要主動教導學生如何判斷是非,并循正常管道反映自己的意見。至于那些不配當老師的人,主管機關及學校應該把他清除出去,以保持校園的安定與健康。

天真可愛,在他們的眼中老師是個神;師生之間除了“亦師亦友”的關系外,國小學童與老師更有“亦親”的關系。平常,老師像是孩童們的家長一般,無微不至地守護著他們。

對于近來時有所聞的校園事件,毛穎芝的看法是,個案不足以推斷所有的校園皆如此,就像父母虐待孩子的事情也頻頻發(fā)生,但是否就可推斷天下父母都會虐待孩子呢?事實上,大部分老師仍是敬業(yè)樂群,認真負責的。只是新聞報道多持“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原則,致使外界對優(yōu)良教師的事跡一無所知!

隨著都市化的發(fā)展,校園的班級數目增多,學生人數增長快速。因此,學生呈現(xiàn)一種“匿名性”的傾向。心想除了班主任、授課老師外,大部分老師及訓練人員都喊不出他的名字。任何不適當的行為,反正也不容易引起老師的注意。于是校規(guī)形同虛設,管教學生益加困難。

教小孩并不困難,得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齡與小孩談話。大人們不能用自己經驗內的事物和他們談,這樣便無法交流,另一方面,愛心、耐心仍是教育孩童的不二法門。該童的智慧是逐漸增長的,并非一蹴可就。大人千萬不可過于急躁。

事緩則圓,等他的年齡到了,開了竅了,自然能達到我們的要求。

教導小孩時,遇事如何能疏通自己的情緒也頗為重要。在學得這些方法后,便能在不傷害人的情況下宣泄情緒,也能減少與人發(fā)生沖突的機會。

專業(yè)作家溫小平指出:父母親的價值觀有別子小孩,對于一些牽涉孩童事物的問題,常會以主觀想法做價值判斷。就拿交友這件事來說,父母親多半會要求小孩與好孩子一起,不要與壞孩子做朋友。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壞孩子?

一般而言,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成績好,最好還是模范生。基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他們便希望小孩與這類自己認為是“好孩子”的人做朋友。不過換個角度來說,小孩則不認為成績好、有錢有地位家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做父母親的也得設身處地用小孩的想法來看事情,不要只重成績,不重操守。

如何增進師生互動,家長也有責任。例如聯(lián)絡簿扮演師生溝通橋梁的重要角色,許多家長往往只是簽名了事,從不利用它與老師作進一步溝通;甚至有的讓小孩自己拿了圖章蓋,從不過問小孩學校的事。而家長會,顧名思義應該是由父母親共同參與的盛會。教育不單是婦女的責任,男女共同參與,可以幫助老師與學生的互動。

另外,家長應該安排固定時間與小孩聊天,主動談他的學校、他的老師、同學,不要以為把他放到才藝班就是對小孩好,父母親若能經常和小孩談心,可以掌握到小孩成長的脈動及分享他成長的喜悅,不會和他成長的經驗脫節(jié)。等到小孩長大,才赫然發(fā)現(xiàn)他怎么改變那么多,甚至變得有點陌生了。

小孩也有雙重性格的特征,如果為人父母不主動了解小孩在家與在校的行為,將只能了解在家里的表現(xiàn)。有些小孩在家懶散,可是在學校卻熱心公益。做父母的如果不主動向老師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xiàn),也不與他談心,便以為小孩不乖,經常給予苛責,小孩的心里將難以平衡。原來父母對他的行為只有批評,得不到贊美,因此在家不愿做家事,說不定連帶影響他在學校服務的意愿。

小孩非常希望他人的認同及肯定,父母親或老師如果經常只給他批評,而不給他贊美,小孩的情緒便大受影響。根據許多學生的反映,畢業(yè)后還會懷念的老師,通常都是能夠以他們的心態(tài)和學生相處的老師,可見了解小孩的需求非常重要。

小孩最天真無邪,內心世界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幻想,可以通過演講、作文、繪畫、周記等多種渠道表達出來。學校愿主動為學生設計一些比賽活動、觀摩活動,讓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得以盡情發(fā)揮,借以培養(yǎng)出孩童的自信心。

目前各校的輔導人員極為缺乏,每15班才配備一位輔導人員。如果能在現(xiàn)有導師制度之外,每班再加一位輔導老師專門管理學生的生活,由于沒有分數壓力,師生關系或許更為融洽。

大眾傳播媒體具有議題設定的效果,熒屏或語言所塑造出來的形象經常構成青少年的價值觀。在媒體一片崇尚金錢主義、崇拜偶像聲浪的影響下,青少年的次文化也以此為核心。倘若媒體能因擁有如此巨大影響力而激濁揚清,隱惡揚善,則功利主義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改變,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必須雙管齊下,教育才能產生效用。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第三組主任鄭崇趁表示:校園出現(xiàn)問題,事實上必須由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共同負責。因為學校無法獨立于社會之外自成一個體系,家庭則是構成社會的最基礎單元,與學校具有密切的聯(lián)結關系。

據研究,青少年犯罪率與成長率均較成人為低,顯示青少年問題不如成人問題嚴重,更何況青少年的犯罪傾向,也多半是向成人學習而來,因此把青少年問題一味歸給學校頗不公平。

為改善校園問題,教育部已制定輔導工作7年計劃,自1991年7月開始實施,至1997年6月截止,活動重點分短期、長期兩大項。就短期而言,系針對中小學老師開辦輔導進修課程。課程分三種:(一)基礎輔導知能的研習,提供輔導課程的訓練,使具有初步輔導觀念、輔導態(tài)度;(二)在師范學院開設輔導學分班,鼓勵更多老師修輔導學分;(三)舉辦主題輔導工作坊研習會,把一些老師們耳熟能詳的輔導理論,借由工作坊研習,實地應用出來。

就長期而言,有三項努力重點:

一、建立輔導網絡。解決青少年問題,光靠老師力量并不夠,若能結合學校輔導人員、社區(qū)服務社會工作人員、綜合醫(yī)院心理治療人員、心理衛(wèi)生單位心理衛(wèi)生人員、熱心輔導的社會義工組成一個網絡,利用電話語音系統(tǒng)或服務手冊分發(fā)的方式,提供各級學校、學生利用。

二、加強辦理生涯輔導。學校輔導學生的層面包括心理、學習、生活、生涯四個層面。前三項屬補救性工作,只有生涯輔導是預防性的工作。由于教育本意在于“預防甚于治療”,生涯輔導遂成為輔導工作的主流。

第2篇

一、教育理論與方法體系都是以生活教育為基礎的

以生活為中心的全面素質教育價值觀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如果想要實現(xiàn)這一教育目標,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法和系統(tǒng)進行輔助。他所認為的生活教育,就是在教育中不斷地融入生活,達到教育和實踐相統(tǒng)一的目的。傳統(tǒng)的教育往往都是為了升學,它沒有給予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脫離了生活和社會的需要,真正的素質教育也沒有體現(xiàn),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最終成為只會念死書的機器。心靈無法得到釋放,不利于個體在未來社會健康地生存,也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生活教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生活教育批判了傳統(tǒng)教育脫離個體和生活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和教學規(guī)律,實踐要和教育內容緊密地聯(lián)系到一起,有效運用教育內容在日常社會生活中,拋棄應試教育帶給個體存在的危害。首先,陶行知先生所主張的教育都是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造社會現(xiàn)存的弊端。如果在現(xiàn)行的教育中沒有將改造社會這種精神有效地融合進去,那么學生所接受到的知識還是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局限了自身在社會的發(fā)展。用傳統(tǒng)教育去談素質教育,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學生受教育期間他的個性發(fā)展、心理健康都沒有得到體現(xiàn),是沒有意義的教育。其次,學校是實施教育的主體,如果學校在實現(xiàn)素質教育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那么教育的目的就無法實現(xiàn)。因此,學校和社會應該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消除掉以往那種對社會有芥蒂的心理,如果教育不懂得社會的需求那就是無效的教育。為社會真正的服務教育才是素質教育的唯一目標。第三,傳統(tǒng)的教育總是讓學生去死記硬背書中的內容,沒有系統(tǒng)的教育方法。素質教育所傳授給學生的教育方法是具有獨立掌握知識的能力,教與學,學與做像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缺一不可,三者也是統(tǒng)一的關系。生活中的教育才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讓學生能獨立面對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才是唯一檢驗素質教育成功的標準,不能只靠一紙文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活教育既注意素質教育的全面性,同時也十分注重全民性、終身性。

二、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評價標準以及以生活教育為基礎的教育方法體系,極大地促進了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發(fā)展。通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我體會到陶行知先生對教育事業(yè)孜孜追求的良苦用心。我從事小學教育多年,多年的實踐經驗讓我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小學生正處在培養(yǎng)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也是其性格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但是,由于目前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有的父母以及其他親人對孩子過度溺愛,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這對其今后融入社會、改造社會均會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陶行知先生提到,成功的素質教育需具備藝術的興趣,要懂得學會愛,愛身邊的人,愛社會,才能讓整個社會充滿真善美。在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陶行知提出的“愛滿天下”的思想是我十分欣賞的。身為教育一線的我們,應該大力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關心學生,在細節(jié)中去關心學生的成長,這是奉行素質教育的前提。因此,我認為,在培養(yǎng)學生素質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對學生建立發(fā)自內心的愛,因為只有從內心去愛每一位學生,學生才能在被愛的同時,學會愛別人,學會與人分享,并逐漸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教學過程中,我與學生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這對我踐行素質教育提供了基礎。我總是鼓勵學生回家后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遞遞拖鞋、洗洗腳、刷刷碗等。盡管這些都是小事情,但是我認為,教育就是這樣,生活中每個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學生素質提升的基石。愛別人,才懂得被愛的幸福。只有真正體會到別人的愛,才能釋放出更多的愛。課間,我喜歡與學生做老鷹抓小雞的游戲,并要求學生輪流做母雞,同時,鼓勵做母雞的學生盡量減少小雞的傷亡。“母雞”需要學會愛。生活中,愛和被愛不可能一直固定不變。因此,輪流做母雞就是讓學生懂得學會愛別人。隨著我對陶行知“愛滿天下”等教育理念理解的不斷深入,我將“愛滿天下”教育理念引入我的音樂課堂。每次上課時,都會幫助學生做一個簡短的發(fā)聲練習,打開口腔,幫助學生更好地唱歌。素質教育不僅是學生能力的提高,而且更需要學生去愛整個社會,接納社會,培養(yǎng)學生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因此,在發(fā)聲練習時,我要求學生面帶微笑,學生們稱這個為愛的發(fā)聲練習。學生的歌聲就像大片綠油油的草原,而他們的微笑就恰似隱藏在草間的小紅花,既讓人新奇,也更讓人在心底深處平添了許多暖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一直激勵著我們。獻身于教育的教師們,肩上責任很重,我們不敢消極怠工,也不能忘乎所以,可以做的只能是不斷提升自身的內涵,給予學生更多,教會學生更多,從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素質。總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為當代素質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基礎。他提出的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評價標準以及以生活教育為基礎的教育理論體系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左佳妮

第3篇

【關鍵詞】孟子;荀子;教育思想

一、描述

孟子(前372―前289),戰(zhàn)國中期魯國人,曾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子思和孟子之學,被后世稱為思孟學派。孟子一生崇拜孔子,以“孔子之道”捍衛(wèi)者自居,其經歷也與孔子十分相似。他一生聚徒講學,曾周游列國,名列稷下學宮,雖得各國君主禮遇卻始終不受重用,晚年著述講學不輟。孟子主張“仁政”,以“民本”為中心,利用教育手段得民心。孟子親自參與著述的《孟子》,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資料,其主張學習要深造自得、循序漸進、博約結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等。本文將孟子的教育思想按照理論基礎、教育目的、教育作用和教學方法來進行解釋。

荀子(前313―前238),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師。荀子青少年飽讀詩書,曾周游列國。他曾在稷下學宮長期執(zhí)教,講學“最為老師”,在學宮“三為祭酒”,被齊國君主授予“列大夫”頭銜。荀子曾著《荀子》一書,主張“仁義”,“明禮儀而化之”,重視教育的作用,提倡“學思行結合,知行合一”,“學以致專,貴在持之以恒”。本文將荀子的教育思想按照理論基礎、教育目的、教育作用和教學方法來進行解釋,并與孟子的教育思想進行比較。

二、解釋

(一)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中期,時局方面,諸侯爭霸,生靈涂炭。思潮方面,儒學衰微,法家兵家如日中升。孟子痛感于當時諸侯國之間“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嚴酷,一方面是王公大人“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一方面是“民有饑色,野有餓殍”的不公。他主張施行“仁政”去求得天下的統(tǒng)一。

孟子教育理論的基礎是“性善論”,他認為人人具有“良知”、“良能”,人性是先天所固有的,人之所以有別于動物,是因為人有善性。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上》)。要做一個完善的人,僅有同情心、正義感、禮讓態(tài)度和道德判斷能力這四個善端是不夠的。人之賢愚,還取決于對這種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養(yǎng)之,擴而充之。如果自暴自棄,或者受到不良的影響,就會失掉這種善端,這就是他所說的“陷溺其心”。孟子認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盡心上》),教育在社會上的作用也要大于政治的作用,可見,孟子的“性善論”還強調了善的社會習得和對教育的依賴。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發(fā)揚天賦的善端,孟子認為,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于學習,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發(fā)揮,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這就是圣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告子上》),關鍵在于為與不為,肯定了教育在其個人發(fā)展上的積極作用,其理由就在于人人都有善端。

孟子認為辦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所謂“人倫”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通過建立起以“孝”、“悌”為中心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以倫理為教育內容,最終培養(yǎng)出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大丈夫”。而何為大丈夫?即“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有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有了這種偉大的精神力量,就可以頂天立地。

孟子認為教學活動要遵循和發(fā)展人的內在能力,強調學習中個體認識的自覺,體現(xiàn)出“內傾性”。他認為學習的基本要求是“深造自得”,學習和鉆研須蘊含著自己的收獲和見解,如此方可形成穩(wěn)固深刻的智慧。只有自求自得,方能徹底領悟,心有所得,運用自如。在學習和教學的過程上,他提出“盈科而進”,循序漸進,不揠苗助長。“教亦多術”是對孔子“因材施教”的繼承和發(fā)展,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告子下》)。一切因人而異。

(二)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生活在戰(zhàn)國末期,時局方面,社會呈現(xiàn)統(tǒng)一的趨勢,諸侯割據局面行將結束,秦、齊、楚三國對峙鼎力。思想方面,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呂氏春秋》是雜家,而荀子可以稱為是春秋戰(zhàn)國思想的理論總結者。荀子主張“仁義”,通過德與力的結合,去實現(xiàn)統(tǒng)一。

荀子批評“性善論”,提出“性惡論”,荀子說:“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順是,戰(zhàn)爭奪生而辭讓亡焉。”(《荀子?性惡》)他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惡的,并不存在仁義禮智等先天道德品質,如任其發(fā)展而不加節(jié)制,必然使社會產生混亂,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論。那么,人之善從何而來?荀子認為,人之所以能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是指人為,泛指后天一切人為的努力而使本性發(fā)生的變化。他認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偽”。人性本惡,任何人的道德觀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積偽”的結果,其過程就是由“性”向“偽”轉化,最終“長遷而不反其初”。

在這個意義上,荀子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意義,他說:“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荀子?儒效》)學習是人的素質和命運的決定因素,他認為,人的成為禹,是環(huán)境、教育和個體共同作用的結果,“政教習俗,相順后行”(《荀子?大略》),各方面協(xié)調有序,人的再造就是可能的了。

他說:“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荀子?勸學》)荀子提出了多層次的教育目的:從“士”到“君子”、“圣人”的要求, 即是培養(yǎng)“俗儒”、“雅儒”和“大儒”三個不同的層次。大儒是最理想的人才,“以淺持薄,以古持今,以一持萬”(《荀子?儒效》),以已知推未知,自如應對新事物,德才兼?zhèn)洌孕胁⒅亍?/p>

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聞見是學習的起點,使進一步的學習活動成為可能。知的階段實際上是思維的過程,解蔽糾偏,兼陳中衡,虛壹而靜,專心有恒,方能達到“大清明”的境界。而后“知通統(tǒng)類,如是則可謂大儒矣。”行是學習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階段。他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荀子?儒效》)在他看來,由學、思而得的知識是否切實可靠,唯有通過“行”才能得到驗證。

三、并置

以上的表格,可以看出了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異同。為什么在同為儒家學派,兩者同處戰(zhàn)國時代,兩位儒家大師的教育思想會產生差異呢?本文認為主要是因為各自的思想基礎的差異。

四、比較

我們從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出發(fā)來看,發(fā)現(xiàn)兩人在人性的基本問題上存在著差異。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奠定了他們各自的教育思想的基礎:為了保存和發(fā)展“善端”,就有教育的必要;要矯正“性惡”,也應有教育的必要。

第一,孟子堅信人本善,人人自有良知,教育的作用在于發(fā)展本性,可以通過“持志養(yǎng)氣”,“專心養(yǎng)性”,“深造自得”,來發(fā)揚善端,明人倫,養(yǎng)成浩然之氣,成就“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而荀子主張性本惡,教育的作用在于改變本性,通過“化性起偽”,教育的感化和禮儀的引導,使惡的本性不斷變化,向善發(fā)展,“長遷而不返其初”。

第4篇

為此,親友揪心,家長哭泣,老師苦口,政府棘手,人們不得不再次發(fā)出“救救孩子”的吶喊!雖然學校、政府、社會想了許多的辦法,采取許多的措施,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愈演愈烈的“挽救孩子”大行動,但捉襟見肘,收效甚微。

我以為,“心病還要心藥醫(yī)”,“解鈴還須系鈴人”。要“救”孩子,要讓學生走出網吧,必要的制度、紀律、措施誠然很重要,但思想教育工作永遠是學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的“法寶”,在這個問題上,我想,也不該例外吧。

如何讓學生自己從網上“走”下來,“心甘情愿”地走出網吧,回到教室;走出網絡,回到現(xiàn)實呢?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在班主任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來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1.理直氣壯地教育學生“愛自己”、“對自己負責”,并熱情認真地引導學生學會“怎樣愛自己”、“怎樣對自己負責”。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姆林斯基曾將自己創(chuàng)辦的學校的校訓確定為“請愛你的媽媽”。這位偉大的教育家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應從教育學生愛自己的母親開始,如果一個人連生生母親都不愛,那么這個人是不可能真正地愛他人的,更不可能真正地愛國家的。在這里,我要說:人,應該先愛自己,對自己負責。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愛的話,那他就不可能真正地愛母親,愛國家;一個人如果對自己都不負責,又怎能指他對父母負責、對國家負責呢?

因此,教育學生愛自己,對自己負責,是無可厚非的!也應是理直氣壯的!

問題是,怎樣才算是真正地愛自己、怎樣才能說得上是真正地對自己負責呢?

這就需要我們熱情認真地引導學生,讓他們學會“怎樣真正地愛自己”、學會“怎樣對自己負責”。如果成天泡在空氣很不新鮮的網吧,熬長夜,吃泡面,視健康為兒戲,“拿青春賭明天”,這不是真正的愛自己,這是在拿生命開玩笑!

怎樣才是真正地愛自己呢?

愛自己,就要用對、用好這如金子一般的美好時光,給自己積累三種財富: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淵博的學識,而整天沉迷于虛擬的網絡游戲,不僅無益于這三者,還易讓身心受損、荒廢學業(yè)、誘發(fā)網絡心理問題等。再說,目前的中高考都沒有“電腦”這個科目,中小學生電腦游戲打得再好,恐怕也比不上大學計算機專業(yè)畢業(yè)的同學那樣“在行”,因為大學生是“真懂”,中小學生是“假玩”。

2.教育學生正確認識電腦,正視網絡的作用。

電腦作為一種高科技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研制電腦的目的,絕對不是拿來玩,而是拿來用的,拿來幫助人們更快、更好地工作的。所以,有人說:聰明的人用電腦,愚蠢的人才玩電腦;把電腦當工具的人會成功,把電腦當玩具的人必定會失敗。

本來,上網玩游戲不能說都是壞事,可是,如果為了玩游毀了身體,荒了學業(yè),誤了前程,那可就會成為壞事了,那就是大錯特錯了。

世上的事分三種:該做的,不該做的,可做可不做的。比如上網玩游戲,就屬于可做可不做的事兒;可做可不做的事做得越少,成功的機率就越高,反之則反。

中小學生玩電腦,一般開始在一個“玩”字上,最終也還是停留在一個“玩”字上。要想弄出如硬件制造、軟件開發(fā)、系統(tǒng)維護、電腦維修什么的,還得上大學,還得接受專業(yè)知識培訓。在和學生談心的時候,我曾給學生說:老師我也很喜歡電腦,也懂得電腦的一些軟硬件知識,但我卻不沉迷電腦,一個人“要提得起,還要放得下”嘛!要“進得去,還要出得來”嘛!

3.鼓勵學生找回自己,重樹學生自信心。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很多沉迷網吧的孩子都喪失了信心,心靈都很空虛,談不上有進取之心,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因此,鼓勵學生找回自己,重樹學生自信心,就顯得特別的重要。

所以,我常對這類學生說:“一切都還來得及!”、“你是最棒的!”、“你會比任何人進步更快!”。

我們要充分發(fā)掘、利用學生的優(yōu)點(哪怕是一點點),讓上網成癮的學生在現(xiàn)實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找回成功的感覺,如:曾經有過的輝煌、特別有愛心、組織能力較強、記憶力出眾等等,甚至人長得帥、當過學生干部等,都是學生的閃光點,都可用來重樹學生的自信心。

對待上網成癮的學生,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和人格。一定要慎重,一定要耐心,一定不要“貼標簽”,既不能怨恨、縱容,更不能鄙視、放棄。如果簡單粗暴,或說話不慎,將招來學生的反感,導致無法溝通師生感情,前功盡棄。

發(fā)現(xiàn)孩子上網成癮,一般來說,老師、家長都很激動,此時,應調整好心態(tài),保持愛心,多一份理智,多一些忍耐。教師盡快地做好準備,找一個適宜的機會,與學生長談一次,象朋友一樣地交流一下感情、認識、看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思想教育工作方法永遠都不會“過時”。

多與學生交流,多與學生溝通感情,多讓孩子在現(xiàn)實中得到快樂,多讓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讓學生學會尊重,讓孩子心悅誠服,根除網癮。

第5篇

英文名稱: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全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北京科技大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2-5707

國內刊號:11-2549/D

郵發(fā)代號:80-476

發(fā)行范圍:國內外統(tǒng)一發(fā)行

創(chuàng)刊時間:1989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榮譽:

聯(lián)系方式

第6篇

【關鍵詞】孔子儒家教育思想教育教學

一、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孔子非常重視學習和思考的結合,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告誡學生在學習時把“學”與“思”緊密結合。同時他還強調在老師的教學中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就是說,學生不到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老師不要去開導他;學生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老師不要去啟發(fā)他。從另外一個側面告訴了我們思考的重要性,老師不要包辦代替搞一言堂,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發(fā)言的機會。現(xiàn)在我們經常倡導的“精思

博學”、“先學后教”等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都體現(xiàn)了孔子的這一教育思想。

二、學習和篤行相結合

孔子反對那種表里不一的人,批評那種光說不做的人,討厭那種口是心非的人。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即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求,聽到了義不能去做,有了過錯不能改正,這都是我所憂慮的。他對學生不僅聽其言而且觀其行,他要求學生要言行一致,說到做到,多做少說,先做后說,“言必行,行必果,”“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對弟子顏回粗衣淡食,刻苦好學,少說多做,一再給予表揚,孔子的言行告訴了我們學習和篤行相結合的重要性。現(xiàn)在我們提倡教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知行相統(tǒng)一的原則,并重視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動手能力,和孔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說:“口欲味,心欲佚,教之以仁;心欲安,身欲勞,教之以恭;好辯論而畏懼,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聲,教之以義。”即對嘴里垂涎美味、心里想著安逸的人,要用仁德進行教育;對心里想著安閑身體卻忙得不止的人,要用恭敬進行教育;對于喜歡與人辯論但遇事畏懼的人,要用勇敢進行教育;對眼睛看重女色、耳朵好聽音樂的人,要用正義進行教育。可見孔子非常注重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實際情況出發(fā)來教育學生。循循善誘是說對學生進行教育時,老師要善于引導、重于啟發(fā),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啟發(fā)下主動獲取知識。據《孟子》記載:有個小孩唱到滄浪河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帶;滄浪河的水渾濁啊,可以洗我的雙腳。孔子聽到后隨即給學生說:你們聽著,水清則洗冠帶,水濁則洗雙腳,這都是有水自己造成的啊。在此,孔子意在啟發(fā)學生要自我修養(yǎng),自我提高,自我成才。他所倡導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一直到今天還被我們奉為珍寶,視為經典。

四、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在孔子的教育實踐中,我們不難看出他非常重視在教育的過程中老師“以身作則”的重要作用。他曾有句非常著名的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認為教師只有以身作則,堅持溫順、善良、恭敬、簡樸、謙讓,才能收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他以身作則的教育思想和行為,為后來的教育家所重視和推崇。美國的教育家布爾納魯說:“教師是學生可以視為榜樣并拿來和自己作比較的人物。”烏申斯基認為“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而我國教育界對老師“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的作用更是強調有加,提出了“言傳身教”的教育理念,可見各國各代的教育家是多么看重老師的表率作用,也可見孔子的教育思想影響時間之久,范圍之廣,程度之深,這是其他任何教育思想流派所無法比擬的。

五、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第7篇

一、縱向與橫向結合。縱向,就是上級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才規(guī)格的基本任務和要求。橫向一是樹立身邊榜樣,即“關心集體”、“助人為樂”、“刻苦學習”、“拾金不昧”等學生模范;二是走向社會,請有特殊貢獻的優(yōu)秀青年、退伍軍人、老黨員、老干部向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xiāng)教育。把這兩者結合起來,使學生學有榜樣,從細小的心靈里孕育為祖國繁榮而發(fā)奮進取的良好品質。

二、家庭與學校結合。把兒童培養(yǎng)成祖國的棟梁之才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心愿。與家長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做法有三:1.揚長補短。

與家長談話在充分肯定學生成績的基礎上,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2.對品德較差的學生定期與家長聯(lián)系,不斷變換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學期中間進行學生操行返家,廣泛征求家長意見。這樣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就能達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三、課內與課外結合。小學的班主任肩負著既教知識又造就人才的雙重任務,因而在完成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使學生受到應有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條有效途徑。比如通過講《小珊迪》、《年關》等在學生中開展“三對比”,即新舊社會對比、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對比、我與舊中國、資本主義兒童對比,使兒童認識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在課外,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結合兒童的愛好,通過演唱、跳舞等形式歌頌老前輩,歌頌社會主義祖國,歌頌英雄人物,使學生在歡樂中受到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都县| 罗甸县| 淮阳县| 渭南市| 大方县| 鲁甸县| 浦县| 读书| 永靖县| 泊头市| 资中县| 车险| 合川市| 甘洛县| 苗栗市| 长宁区| 新化县| 普格县| 济阳县| 襄城县| 平潭县| 威海市| 泌阳县| 黑龙江省| 赞皇县| 台南县| 德阳市| 龙里县| 西华县| 右玉县| 新绛县| 隆子县| 遂宁市| 杭锦后旗| 白山市| 大名县| 普定县| 瑞昌市| 乌拉特后旗| 尼木县| 石河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