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8 23:26:27
序論:在您撰寫科學素養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科學素養教育的另一種直觀形式,便是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要讓學生具備環保理念.在我國的許多地區,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對于自然環境以及生態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肆意.人們在不斷感受環境污染帶來的諸多惡劣影響的同時,也慢慢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要透過各種有代表性的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讓學生意識到環境污染對于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帶來的各種阻礙.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課外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不僅是一種更好的教學模式,也能夠深化對于學生的科學素養教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各種課外活動,如安排學生參與“調查校園、社會和農田的生物種類”,“調查當地或我國某地的植被狀況”,“綠化校園的設計活動”和“參加當地的綠化活動”等野外實驗實踐活動.通過這些實驗實踐活動,可以增加學生對大自然的接觸和了解,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使學生逐漸懂得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情感,使學生逐漸熱愛大自然.透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與大自然有更直接的接觸,也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必要性,進而有效滲透對于學生的科學素養教育.
二、滲透人文思想教育
實驗教學是滲透對于學生人文思想教育的一個平臺.教師可以透過引導學生對于一些實驗細節的關注來培養學生的實驗素養,并且深化對于學生的人文教育.在常規的認識中,人們很難將生物課程與人文教育進行聯系,人們也較難想象如何在生物教學中給予學生這方面的引導.其實不然,很多實驗細節與實驗過程都可以給予學生這方面的引導,不僅能夠加強對于學生實驗素養的培養,也能夠滲透對于學生的人文思想教育.教師要借助那些有代表性的實驗過程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啟發,這同樣是科學素養教育的直觀體現形式.例如,教師可以在實驗中告訴學生“刀片鋒利,注意安全!”“酒精只能隔水加熱,否則將發生危險!”“注意氫氧化鈉溶液有腐蝕性,不要讓皮膚接觸它”等安全知識.又如,在“觀察種子的結構”、“測定種子的發芽率”和“種子萌發過程中釋放能量”等實驗后,要求學生不要將種子扔掉,應該將種子送給農戶做飼料,培養學生珍惜糧食的好品德.通過生物實驗,使學生懂得學習不僅是學好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這是滲透對于學生人文教育的途徑,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也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的直接方式.
三、總結
《化學課程標準》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出:“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使他們都能具備適應現代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方法和態度,具備適應未來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科學素養,同時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良好的發展”。從標準中已經可以看出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已經受到了重視。
二、如何在初三復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1注重“雙基”,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夯實基礎
近幾年來各地的新課改都在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在許多的中考試題都在圍繞提高敘事的科學素養,注重了以“雙基”為載體,通過態度、觀點、方法、情感及現實生活中重大化學問題進行“包裝”,重點考查能力,特別是對學生的實驗能力、信息的采集和處理能力、知識的遷移能力、自學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復習過程中通過搞好“雙基”來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一種可行的途徑。通過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的培養,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化學復習中要讓學生牢牢撐握“雙基”,特別要注重前后知識的聯系并重視化學實驗,通過實驗來探究和理解書中的理論。
2利用好試題,在知識的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態度和方法
中考復習在復習的過程中摻雜著許多的習題訓練與評講。因此教師利用好了習題,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更能培養他們嚴謹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在這個習題的講解過程中,一則學生通過主動的思考,提高了解決問題能力;二則鞏固了對比探究的科學實驗方法,三則在討論和交流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和不足,并加以改進。由此可見習題的講解并不是枯燥的對答案闡釋,而是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一個很好的承載體。
(一)教學形式單一
目前我國的主體教育形式還是傳統的教師傳授形式,利用黑板和一些簡單的教輔工具進行課堂教學,往往教師關注的是學生對科學知識本身的掌握,甚至是記憶。在科學課程的教育過程中,到實驗室做實驗是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雖然很多學校設有實驗室,但是利用效率并不高。學校普遍擁有的多媒體等教學設施,教師使用過程中多數是播放PPT課件,而課件中也多數是教材知識點的概要,很少能利用多媒體去展示一些實驗過程、科學史實等。
(二)應試傾向較重
目前全國各地的中學都在經受著傳統的應試教育考驗,這種人才選拔模式對我們進行科學素養的培養也產生了影響。學校和教師為了追求升學率,為了應付各種考試,在教學過程中就特別重視知識本身的傳授和教育,雖然現在很多學校開展各種名目繁多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啟發式、探究式等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嘗試,但在實踐教學中往往只是走形式,在課程標準中所提到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教育很難達到效果。
(三)未能充分發揮課外培養的作用
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整體培養,單靠課堂的教學和一些考試的輔助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利用課外的環境進行培養。但是很多學校并沒有對此給與重視,一些學校的圖書館形同虛設,一些課外的科學培養活動開展的并不理想,走過場、走形式,沒有讓學生感受到科學與生活的緊密相聯。
二、提升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實驗課程設計
實驗課是科學課程教育的重要內容,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就一定要利用好這一陣地。一方面要加強對實驗課程的重視,保質保量的開展好實驗課程。另一方面實驗課程的設計需要進行創新,以往的一些實驗安排多是機械性的,學生并沒有學到太多,只是一些墨守陳規的簡單操作,所以應加強探索性實驗的比例,既要有單一學科實驗,又要重視綜合性課題實驗研究,通過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實驗要求,讓同學們自己選擇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案并得出結論。
(二)注重科學史教學
歷史永遠需要人類記住并進行反思,對科學素養的教育也不例外。在具體的科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科學史的教育,讓學生能夠準確地了解相關科學事件發生的時間、過程,了解一些相關人物的歷史角色,知曉他們在科學發現、創造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失敗、迷茫、痛苦,以及他們為了信念而不斷奮斗、堅持的執著精神。通過一些歷史上的名人典故,不僅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真實,也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對歷史的了解,可以感受到科學家們的科學方法、科學精神,這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方面。
(三)關注STS教育
物理課程教材在“觀察與思考”“實驗探究”“交流與討論”等欄目中,安排了許多的演示實驗、分組實驗、探究實驗。演示實驗的作用是創設問題情境,展現物理現象,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生成的過程,建立物理概念,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質意義。探究實驗的價值在于再現科學探索的過程,引領學生經過實驗驗證,發現物理規律,認識物理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理解物理現象必然發生、發展、變化的條件和規律,為形成較完善的物理知識體系做好鋪墊。
二、物理思想方法資源
初中物理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方法,它們是連接物理現象、概念和物理規律之間的方法和紐帶,學生只有掌握了物理思想方法,才能順利地理解物理規律。例如,在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時,需要對問題進行簡化,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用這種方法將實際問題進行簡化,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稱為建立模型法。教材中的典型模型有:液片模型、光線模型、磁感線模型、力的示意圖或力的圖示模型、電路圖模型、杠桿模型、研究液體內部壓強使用到的液柱模型等,都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
三、科學精神教育資源
科學精神是指在求知過程中表現出的求真務實、尚善愛美、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個性品質。教材中的科學精神教育資源蘊含在物理實驗、物理學史料、科學家的故事中。
1.實驗探究中的科學精神教育資源
實驗探究既是學習物理課程的主要方法,實驗探究是培養科學精神的主陣地。如,在實驗開始時,設計了各種問題情境,使學生發現與已有經驗和知識的矛盾沖突,使學生產生懷疑,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質疑與批判精神。提出假說后,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設計實驗,驗證各種假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受到科學實證精神的熏陶。在實驗過程中,教育學生愛惜實驗器材和實驗裝置,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規范的操作程序、準確的讀數方法、科學的觀察方法等,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在收集信息和記錄數據時,要求學生如實觀察、測量、記錄,不能更改、編造現象,不能拼湊數據,一切活動行為都要實事求是,培養學生求真務實、一絲不茍的探索態度。
2.物理學史中的科學精神教育資源
在科學發展的歷程中,出現過許多激烈的辯論,甚至殘酷的斗爭,也有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例如,關于力和運動的關系,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的觀點,在很長時期占據統治地位。后來亞里士多德的學生伽利略采用試驗的方法,經過科學的分析、推理,得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駁斥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寫下了“我愛我的老師,但我更愛真理”的至理名言。教育學生不要盲從權威,要善于思考、敢于質疑、敢于實踐、勇于創新,才能獲得真知灼見。
3.科學故事中的教育資源
開設有助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選修課,并在學期末進行考核,記錄學分。《自然科學素養》選修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一些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使其有利于現代生活及個人生活的實際應用,學習一些自然科學的基本思想方法,進一步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闊眼界,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以適應21世紀學前教育的改革、發展和需要。《生物實驗》選修課。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進一步形成學生運用生物知識去分析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從生活中提煉生物小實驗需要的材料,并能夠準確的做出相應的實驗,掌握指導幼兒參與生物小實驗的技能和技巧。《物理實驗》、《化學實驗》選修課。了解幼兒能夠理解的化學小實驗,物理小實驗;能夠從生活中的物品準備化學小實驗、物理小實驗需要的材料,并能夠準確的做出相應的實驗,掌握指導幼兒參與化學小實驗、物理小實驗的技能和技巧。豐富學生的物理、化學知識,使得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工作中,以科學的物理、化學知識來解決幼兒所提出相關的科學問題。通過選修課的開展提高學生對于學習與科學有關的知識的興趣。并能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學生在未來的教師工作崗位上,能很好的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做好準備。
二、組織科學探究興趣社團
鼓勵學生開展科學興趣社團,提供時間、場地,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參加科學探究活動。舉辦特色科學主題探究活動。結合幼兒期感興趣的科學現象作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如:幼兒常感興趣的恐龍為什么會滅絕、月亮為什么不會在白天出現,等等。開展探究活動的同時,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思考如何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由學生創設情境,教師以幫助者的角色參與活動,規范學生活動中的科學知識的應用,避免學生的錯誤記憶。
三、開放實驗室
定期向學生開放實驗室,提供材料鼓勵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為學生積累科學探究的經驗,增強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學生在實驗室可以探究適合幼兒開展的科學探究小實驗。規范實驗操作,明確實驗器材、實驗材料的安全性。為工作中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做好準備。
四、增加幼兒園見、實習
(一)教育目標:從“精英”到“大眾”
出于政治和科技競爭的原因,“做個科學家”成為20世紀60年代科學教育的目標,尤其是在美國。為了達成這一科學教育的目標,美國科技界與教育界共同研制了一批反映當時科學發展最新水平、呈現學科知識基本結構的小學科學教材;與教材內容改革同步,引進“發現教學法”和“過程”觀念,試圖以此兩者為核心,為社會發展培養科技精英奠定基礎。然而,只適合20%的學生的精英教材,對80%的學生來說是一種資源浪費?,F代科學技術在人類生存和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們更加明晰地認識到,科學課程應體現對所有學生的價值;對一個國家來說,普通民眾高水平的科學文化素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現代化程度。因此,科學教育的目標逐漸由培養“精英”轉移到提高“大眾”的科學文化素養上??茖W教育目標的轉換,對小學科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和能力構成了挑戰。在“精英”模式下,教師需要傳授體系完整、邏輯嚴謹的科學知識,教學所需的是充裕的知識儲備,教師知識和教學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關系;而在“大眾”模式下,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同時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理解以及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的形成。如果教師缺乏科學素養,缺乏探究的實踐和能力,僅靠書面化的知識系統,顯然難以勝任教學要求。
(二)教學方法:從“過程”到“探究”
20世紀60年代的科學課程改革,強調科學的“過程”性。與“知識”取向所秉承的靜態知識觀不同,基于“過程”取向的科學課程反對科學教學中靜態、僵化的知識灌輸,希望中小學生通過經歷科學研究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形成科學知識結構。然而,這一時期的科學觀仍然以“靜態知識”為主流,“探究”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掌握體系化的“知識”,體驗“過程”與“探究”只是學習人類已經取得的科學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學課程依然難以跳出唯“知識”的窠臼。伴隨著對科學性質的重新認識和建構主義理論的興起,“探究”將“過程”取而代之。建構主義珍視兒童對自然世界的天生的探索欲望,希望通過兒童與他人共同的學習和研究建構知識,讓兒童形成對科學本質的更現實的觀念。同時,建構主義強調科學、技術發展史對兒童科學知識建構的價值,把科學史、科學哲學作為中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資源,“認為研究科學知識的創造和協商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知道科學中人性的一面”。建構主義理論和實踐為中小學科學教育貫注了極大的活力與創造力,但也因過度強調兒童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否認客觀世界的可知性,導致科學教育的形式繁榮和實際教學質量的下降。于是自20世紀90年代始,“科學的探究”成為提高小學科學教育質量的新舉措。“科學的探究”與“探究”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強調探究不僅僅是兒童自我建構的過程,這個建構的過程應該有一個基本的規范,這個基本的規范即是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規范。小學科學教師如何成為兒童科學探究過程中的“科學界的代表”,如何在學生的自由活動和教師的引導、講授與活動、動手與動腦之間形成平衡,讓兒童通過探究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培養情感、提高科學素養,是當今世界教師教育中的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二應對與建構:關于小學科學教師素養的思考
沒有高素質的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就談不上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目標的實現,這已被反復證明。在當代科學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的專業素養,應該實現由“靜態”到“動態”的轉換,這也是小學科學教師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動態的教師素養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科知識。小學科學教師對科學學科內在的概念、原理、原則、方法等系統知識以及知識之間關系的掌握情況,決定了小學科學教師的素養層次。在學科知識方面,小學科學教師需要關注小學科學課程所涵蓋的相關學科的結論性知識,更要關注對科學學科性質的理解,以及科學知識和技術與個人發展、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為了實現對科學性質的理解,教師需要通過學習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經歷科學探究實踐;通過“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增強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掌握科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質,形成一定的提出問題、觀察實驗、收集信息、形成猜想、技術設計、交流合作和科學思維的能力”。唯有如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才有可能將系統的學科知識內容貫穿于具體的科學探究任務之中。第二,引導兒童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探究”作為小學科學教學的核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強調他們經歷過程、體驗過程、在思考與探索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的思想方法;除此之外,探究式科學教學還旨在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思考和探究,在智慧的積極參與中,理解現象、探究本質、交流觀點、建構知識。毫無疑問,把科學探究簡化成課程上的科學教學,起關鍵作用的是教師。正如美國著名科學教育專家阿瑟•A•卡琳所說:“雖然探究教學是模仿科學家進行研究所經歷的一般過程,但由于兒童受到發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職業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中小學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比較簡單的形式,學生在探究中能夠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使科學探究適合兒童發展水平的關鍵是教師,教師制訂教學計劃、準備材料、設置情境、進行引導、提出問題、提供信息、講解、解釋———教師要為兒童在真實世界里動手做科學探究進行各項準備。這些是教師引導兒童進行科學探究所負的責任?!?/p>
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具備的不僅僅是豐富的知識和對一般科學探究方法的理解與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夠將科學探究的內容、方法和過程與特定年齡段和不同能力層次孩子的現實以及特定的教學情境聯系起來。引導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加以強化的能力。對于小學科學教師來說,要想形成這種基本的探究教學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師在職前與職后專業學習過程中形成探究習慣,把知識的系統學習融入科學研究的過程;另一方面,小學科學教師還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發展規律、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將前科學概念轉化成科學概念的機制和特點。一旦具有扎實的學科基本功,同時對學科課程中不同分支學科間關系、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學科內容與學生發展之間關系形成了深度理解和把握,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生成和積累教學經驗和教學智慧,高水平的小學科學教學素養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第三,教育、心理學知識。豐富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是形成教師專業知識的基礎。新的小學科學教育課程標準倡導一種課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師中心觀念,形成一定的科學文化積淀,包括新的科學世界觀、科學探索觀、科學教育觀,同時關注有關兒童發展的最新研究進展,關心自己所處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并把自己的觀察、思考和學習融入專業實踐之中。小學科學教師在教育學、心理學方面所需要的,并非僅僅是純粹的系統知識。教育學、心理學學科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很難直接運用到日常的課堂教學與學校生活中。因此,如何把系統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知識與小學科學教學的特點和性質結合起來,與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并轉化成教師對學生、學科教學的態度和能力,對于小學科學教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教師職前和職后教育的核心任務,即是培養小學科學教師基于教育理論建構自己對小學科學及其性質的理解,形成恰當地處理知識的確定性與教學現實的情境性之矛盾的能力。第四,對科學哲學與科學史的學習與把握。把科學哲學和科學史納入小學科學教師培養的必修課程體系之中,是當今國際小學科學教師培養的基本趨勢。20世紀80年代之后,“如何通過科學教學使學生能夠獲得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從而不僅學到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一直是國際科學教育界的核心話題。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等課程,是有助于教師形成對科學性質理解的基礎學科。正如論者所言,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給我們提供了科學發展的歷史、科學研究范式轉換的軌跡,以及科學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失誤,有助于我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科學與技術發展之間的關系、科學與技術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功過得失,以及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展而言所存在的局限性和破壞性”。對科學哲學、科學史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小學科學教師對科學性質的洞察力。
在此特別要指出的是素質教育追求的一個核心方面——科學素養,也是中國人普遍缺乏的,其關鍵是參悟科學的本質,造就理性的思維方法,鑄成科學探究的習慣,這是需要通過長期展現完整的科學發現過程才能使學生領悟的。
相比之下,國外對于科學教育、科學素養的養成則很重視,其中不乏科學史、科學哲學方面的教育。在美國,除了著名的旨在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2061計劃”外,幾十年前哈佛大學校長科南特曾用案例教學法嘗試科學史教育,其后又被人引入高中教育,乃至形成了專門以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為內容的HPS教育。“2061計劃”以及《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都指出:要深刻理解科學的本質,必須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從科學發展的歷史中領悟科學的本質。他們的教材里有規定的科學史內容,有大量鮮活的科學素材。
最后,學習、審視世界科學史及中國科學史,關注李約瑟難題、錢學森之問,我們學習科學史不但要求一個史實,還要“近思”,想想當下我們的教育和科技決策應該怎么辦!我們應該感謝李約瑟博士、錢學森先生,他們的發問是對我們教育和科技決策的有力鞭策,我們絕不能回避在經濟文化大繁榮的背后缺乏杰出人才的軟肋!這個是有深刻社會歷史文化原因的,包括政治和社會環境,特別值得我們警醒。曾幾何時,我們也有過領先世界的光榮歷史,后來衰落了還挨了打,這叫我們情何以堪?不錯,領教了科學技術的巨大威力之后,我們反思過、檢討過,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還遠遠不夠,我們的成績只是步人后塵,原始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我們還是奇缺杰出人才。需要更深層次的反思、檢討,并拿出有效對策。
這里尤其要指出的,不少人認為這些是國家層面的事,與個人無關,這是很危險的想法,每個人都這樣想后果嚴重。事實上我們的社會文化傳統即是一個難解的癥結,中國人的興趣很少放在科學探索上,想的只是自己現實的過日子,自古如此,“學而優則仕”,讀書、搞科研的目的往往是背后的名利而不是科學本身,你叫他能忘我的進入到科學深處嗎?不僅從事科研的人員價值觀如此,管理人員也是如此,學術腐敗、、舍不得投入、急功近利等等也就不足為奇了!科學技術現在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科學教育實際可以隨處進行,可我們的大人們對科技漠不關心,沒有科學的意識,兒童從小也就得不到相應的知識和啟發,等長大了,早已麻木了,就這樣一代代循環下去……所以,有覺悟的國民應該從我做起,通過言傳身教,自覺地弘揚科學精神。
作者:徐義慶單位:潛山縣黃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