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27:10
序論:在您撰寫休閑農業文獻綜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F327;F592.7文獻標志碼: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8.052
1休閑農業的相關概念界定
休閑農業的概念最早在《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一書中提出。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學者從多角度研究休閑農業,已形成了表述不一的各種概念。綜合來看,休閑農業是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經營者依托農業產品與服務,集休閑、觀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體的新型產業,達到讓消費者參與農業生產、學習農業相關的科技文化知識,是傳統農業內涵與外延的充實擴展[1]。
2休閑農業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休閑農業發展的潛力來自于所在地區的經濟基礎、產業基礎和社會基礎,以及鄉村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地區的資源、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2]。為此,利用層次分析法、1~9標度法,確定相應指標權重,構建休閑農業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以保定市休閑農業為評估對象,在評估過程中指標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09—2016年《保定市統計年鑒》、保定市信息統計網站等。為了確保評估的準確性以及可操作性,對于搜集不到的數據,采取了選用該指標相鄰兩年的平均值。同時,為了便于計算,對各項指標數據采取了無量綱化處理。令Yit=Cit/Ci0,其中Yit為該指標第t年的數值,Cit與Ci0分別為該指標第t年和基年的統計數值。
根據各個年度該指標的數據值以及各指標的權重,計算指標的綜合評價得分。計算公式為:
Zt=∑Wi×Yit(1)
其中,Wi為要素層各指標的權重,Yit為要素層各指標在第t年的數值,Zt為第t年指標層各指標的綜合評價得分值。如果Zt+1≥Zt,則表明該地區休閑農業具有發展潛力,反之則不然。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程度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
3提升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水平對策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鑒于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潛力因素的多樣化,明顯看出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地區居民旅游收入普遍提升,而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改善也為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潛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為此,綜合考慮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結合統計數據分析,針對提升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潛力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行業指導,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休閑農業發展規劃,組建市級休閑農業協會,完成與北京、天津休閑農業協會對接。創新農業營銷模式,利用網站、雜志、電視、微博及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宣傳保定休閑農業。籌劃和舉辦農事節慶活動,提升保定市休閑農業的知名度。
2)合理開發資源,注重內涵建設。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優勢,保定市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為此,要將其與休閑農業相結合,堅持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圍繞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風情,強化特色創意,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一批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休閑農業示范點。
3)完善農業產業鏈,優化產業布局。立足保定市特色和現有資源,延長農業產業鏈,提供農事體驗、度假休閑服務。鼓勵多種經營主體協同發展,創新休閑農業精品路線,推動產業集聚。
參考文獻:
[1] 張莉俠,馬瑩,談平.都市農業發展水平評價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1):44-46.
關鍵詞: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精品化;多樣化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方式的轉變,鄉村休閑農業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日益旺盛的休閑消費需求,為鄉村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國內鄉村旅游發展的成功案例地主要位于成都、北京、云南等地,國內學者對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研究多從地域的角度來分析,甚至以地名為模式命名,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地域特征的發展模式。
一、北京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
近年來,北京通過不斷培養和發展鄉村旅游,找到了自身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經驗和成果,現將其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總結如下。
二、云南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
云南鄉村旅游起步相對較早,云南旅游在全國都走在前列,在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上也做了積極探索:
三、成都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及特點
成都郫縣農科村是中國鄉村旅游的發源地,是農家樂的故鄉,以農家樂、三圣花鄉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對中國鄉村旅游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縱觀以上三個旅游地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可以看出,鄉村旅游發展正在向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多樣化的轉變,逐漸涌現出一批鄉村旅游新產品和新業態,鄉村旅游新模式也是層出不窮,體現了中國鄉村旅游正在朝著新的發展階段前行。
參考文獻:
[1]金冰心.國內外旅游綜合體開發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2014:1-44.
[2]張蓓,萬俊毅,文曉巍.國外農業旅游的模式比較與經驗借鑒[J].農業經濟問題,2011,(5):100-105.
關鍵詞:國內;城郊旅游;綜述
鑒于城市郊區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所以筆者在檢索已有研究成果時,利用了“城郊旅游”“郊區旅游”、“城市邊緣區旅游”、“城鄉結合部旅游”、“城鄉交錯帶旅游”、“環城休憩帶”、“城市影響區旅游”、“郊野旅游”字段,檢索項選擇題名,檢索結果如下:
城郊旅游相關文獻分布情況(單位:篇)
通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歸納總結,國內城郊旅游的主要研究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城郊旅游特征、市場需求及產品研究
少數學者研究了城郊旅游特征,趙玉宗等(2001)認為,城郊旅游具有圈層性、時間集中性、產品休閑性及景觀郊野性等特征。翁莉(2005)通過市場調查,分析了城郊旅游者的行為特征:基本旅游動機為調節身心,回歸自然;出游方式以家庭、朋友和個人的自助游為主;基本消費敏感度高;高度符合旅游地吸引力距離衰減規律;重游可能性大。周麗君(2005)探討了長春市環城游憩地基本特征:時間上以近年開發建設為主,類型上多為度假游憩地,以中低等級為主,空間上集中分布在城市周邊和主要交通線附近。
在城郊旅游產品方面。吳國清(2003)提出了城市郊區生態旅游開發的模式及產品設計(自然風光旅游、森林旅游、休閑度假旅游、觀光農業旅游)。縱觀國內現有的研究成果,不難發現,對城郊旅游產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種類型的旅游產品,如農業旅游、森林旅游、生態旅游以及休閑旅游等。其中農業旅游是研究的熱點,從不同空間尺度來研究觀光農業的就有13篇。
二.城郊旅游地類型及空間結構研究
城郊旅游地類型方面。沙潤、吳江(1997)運用景觀生態學的思想把城鄉交錯帶的旅游景觀分為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兩種模式。劉衛東、李家虎(1998)認為,大城市郊區旅游開發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利用良好的自然環境建立旅游度假區;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和便宜的地價建設主題公園;開發鄉村度假休閑旅游;資源性和保護性旅游景點建設,以自然環境保護和歷史名勝古跡建筑保護為主;產業旅游和商務旅游開發以城市郊區工農業的成就和建設成果、生產過程作為旅游吸引物。一些學者以具體的城市作為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城郊的旅游地類型。符全勝(1998)在對江蘇錫山沿太湖地區的城郊旅游進行開發研究時認為可以根據位置、環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模式,他認為在近城區可以選用風景名勝區模式,在近郊區可以借鑒主題公園模式、觀光農業園模式和度假區模式,在遠郊區可采用度假區模式和森林公園模式。
城郊旅游地空間結構研究方面,目前只有張立明等(2006)對城郊旅游地的空間布局演變進行了研究,認為其呈三階段發展遞進規律:第一階段各旅游地呈零星點狀分布;第二階段將以吸引物較突出且開發較早的旅游地為中心形成組團分布格局;第三階段,由多個組團通過景觀軸線形成環城游憩帶;其余主要表現在對環城游憩帶的研究。王云才等(2000)根據北京市郊區資源、環境、區位及農業生產特點把全市的游憩地區域劃分為三個圈層、八個地帶。吳必虎(2001)綜合考慮了土地利用、交通可達性和人群流動等因素,將上海的城郊游憩帶描述為以中心城區為內核,按照第一、二、三環帶向外擴散的同心圓形式。何雨等(2006)對城郊游憩帶空間配置原理、配置模式及空間特征研究進行了綜述。
三.城郊旅游發展研究
城郊旅游發展的動因或動力機制方面。張立明等(2006)認為城郊旅游發展的驅動機制包括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郊休閑環境、吸引物和服務設施、城市居民休閑行為的演變和決策者行為四方面;劉麗梅等(2005)、劉江輝等(2008)認為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閑暇時間的增加和優美的城郊生態環境是城郊旅游發展的動因;羅艷菊等(2006)認為城郊旅游發展的動因是城市居民的經常性短途旅游需求以及因郊區較低的地價和各種優惠政策誘導企業在郊區投資。劉順伶(2007)也探討了城郊旅游的形成機制。
城郊旅游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旅游上。段圣奎等(2006)對我國城郊農業旅游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朱蘭玉(2007)對城郊農家樂的發展措施進行了探討;田逢軍等(2006)以上海為例,對城鄉交錯帶農業旅游的發展提出了思路和保障措施。
四.城郊旅游開發研究
城郊旅游開發研究是國內城郊旅游研究的主要內容,眾多學者從不同時期、不同空間尺度進行了研究。孟明浩等(2002)從城郊旅游開發的條件和形式、存在的問題和開發對策等方面對近年來國內關于城郊旅游開發進行了綜述研究。貢保南杰(2004)探討了北京郊區旅游的重復建設問題。趙玉宗等(2005)提出,要改革投融資體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立和完善社區參與機制等。周杰(2005)指出城郊旅游開發應遵循原則,并提出政府主導、規劃協調高層次開發、打造旅游產品形象、加強宣傳與促銷,注意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等策略。趙玉宗(2004)、柴晉華(2007)等人從個案出發,對城郊旅游開發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
參考文獻:
關鍵詞:休閑農業;衡水;建議
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新興產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觀光旅游功能,二是農業高效功能,三是綠化、美化和改善環境功能[1]。近年來,衡水市開展農業休閑旅游的村鎮越來越多,且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與北京、四川等農業休閑旅游開展早、經營好的地區相比,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不少問題。
1 衡水休閑農業的現狀
衡水鄧莊植物觀光園位于衡水市東部,是衡水發展較好的休閑農業示范點。其先后投資170多萬元新建連棟溫室1棟,修建了綠色長廊和百畝果脯采摘園,完善了蔬菜花卉組織培養中心和肉奶牛胚胎移植中心,把現代農業技術示范園區改造成了一個集科研、生產、觀光、學習于一體的農業旅游示范點。在春節期間供應各類蔬菜花卉,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但在平時只有一些熱帶植物供游客參觀,休閑娛樂相對較少。目前已經成功引種美國、以色列、臺灣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個新、奇、特、優瓜菜和花卉品種,其中櫻桃西紅柿、五彩椒、球形茴香、迷你黃瓜等38個品種得到大面積推廣。
2 發展衡水休閑農業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
該地區具有眾多的原始人文生態景觀、帶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樸的民俗風情、各種農事節慶活動,這些資源均有待開發成具有濃郁地方文化與生態色彩的休閑農業產品[2]。如對衡水農村古代建筑遺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橋、古宅、寺院等建筑;對傳統文化與手工藝等具有地方特色藝術品的利用;此外還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動、傳統節日、婚嫁禮儀及健身活動、宗教儀式、制作名優土特產品、綠色食品、鄉土工藝品,旅游高峰期從事劃船、抬轎、騎馬、民俗表演、指導游客體驗農耕生活等等。
衡水的休閑農業尚處于初興階段,盡管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的勢頭很好,速度在不斷加快,開發的潛力在不斷挖掘,并已在農業和旅游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賦予了顯著的中國特色[3]。但現階段休閑農業的市場定位還不很準確,經營水平還不很高,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且面臨諸多方面的挑戰;休閑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突顯;休閑農業的發展尚缺乏科學有效的政府管理;休閑農業的品牌化意識不強;休閑農業的休閑文化理念發掘不夠。
3 衡水休閑農業的發展建議
衡水休閑農業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充分利用地勢資源、環境資源和豐富的水域資源,大力發展有特色的名優新特農產品。有條件的話,要積極引進先進、優良的適合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水果、蔬菜、花卉和其它觀賞植物,引進工廠化生產農業種植模式和栽培技術,提高觀光休閑農業的科技量[4]。可以以展示古老的農業歷史文化變遷和新時代的農村建設發展成就為主題,結合園林建設,加入衡水的文化與之融合,使這些景觀在內容、形式、結構等因素中深刻反映歷史或現代特性、痕跡。在農作實踐過程中,春季的繁花綠葉轉而到秋季的層林盡染,游人的神志伴隨著愉快的心境在時空中縱橫馳騁;當游人在農家親手制作無污染、新鮮干凈的綠色蔬菜和味美的雞魚等佳肴時,一切塵囂、煩憂也都煙消云散。
4 結語
休閑農業既是農業發展的新領域,又是綠色旅游的新熱點。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們對長期的快節奏城市生活感到厭倦,想體驗幽靜的田園生活,感受鄉村田野寧靜。因此,以回歸田園、體驗農耕為特色的休閑農業應運而生,吸引了大量城市旅游者。衡水的休閑農業已慢慢發展起來,可以借鑒發展較好的一些地區如北京、四川、河北秦皇島的集發農業觀光園,做出自己的特色、發展自己的文化、創出自己的品牌。
(收稿:2011-12-13)
參考文獻
[1] 平,俞文正.休閑農業的功能及發展前景[M]. 青海農林科技,2001(4):19-21.
[2] 陶開宇.郊區休閑經濟大有作為[J].經濟沙龍,2003(7):16-19.
關鍵詞:農業;生態;旅游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ourism is reviewe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resources, rural landscap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tent and local 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providing people with the ecology sightseeing, tourism, recreation, increasing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country residence of a place to live the tourism form of activity.
Keywords: agriculture; Ecological; tourism
中圖分類號:DF41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 引言
生態農業觀光園項目建設以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為目標,以加速土地流轉,改造傳統農業結構,促進生態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為宗旨,充分利用項目區獨特的地理、交通、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優勢,大力引進國內外相關的農業高新技術、新品種進行集約化、設施化生產,促進灘區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
1、開發意義
1.1、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需求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并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
1.2、立足耕地資源的整合,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發展生態農業、高科技農業顯得尤為迫切與必要。與此同時,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若干意見”,也將大大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改革。
1.3、提高現代農業科技含量,引領未來農業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需要通過利用農業生物技術、設施農業技術、信息農業技術和現代農產品加工技術等來升級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現代農業,把傳統農民培育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素質好”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4、改善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與旅游產業發展
傳統農業應向市場化、產業化、集約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改造和提升,而新興的生態農業產業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更具活力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生態農業和旅游產業的有效結合正適應了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大力興辦旅游業的客觀要求。
2、國內外農業休閑旅游研究模式
2.1、國外農業休閑旅游的發展模式
綜觀目前國外農業休閑旅游的發展情況,根據農業休閑旅游的性質、定位、經營等方面的特點,農業休閑旅游發展模式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2.1.1、傳統觀光型農業休閑旅游
主要以不為都市人所熟悉的農業生產過程為賣點,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游客入內摘果、拔菜、賞花、采茶,享盡田園樂趣。如法國農村的葡萄園和釀酒作坊,游客不僅可以參觀和參與釀造葡萄酒的全過程,而且還可以在作坊里品嘗,并可以將自己釀好的酒帶走,向親朋好友炫耀,其樂趣當然與在商場購買酒不一樣。
2.1.2、都市科技型農業休閑旅游
以高科技為重要特征,在城內小區和郊區建立小型的農、林、牧生產基地,既可以為城市提供部分時鮮農產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觀光收入,兼顧了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興建了10個農業科技公園,在公園里不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種植,而且還精心布局一些名優花卉,觀賞魚,珍稀動物的觀賞,名貴蔬菜和水果的生產,同時也相應建有娛樂場所,養魚池由縱橫交錯的水道組成,并配有循環處理系統。
2.1.3、休閑度假型農業休閑旅游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農業資源,如森林、牧場、果園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開展農業體驗、自然生態領略、垂釣、野味品嘗,住宿、度假、游樂等各種觀光、休閑度假旅游活動。如澳大利亞人則常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駕車,帶上小孩,選一個離家不遠的牧場小住幾天,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們則可了解都市里無法見識的牧場生活。
2.2、國內農業休閑旅游的發展模式
2.2.1、從發展的階段過程來看,我國農業休閑旅游可以描述為三種模式:
2.2.1.1、自發式:早期自發形成的萌芽階段,不明確僅作為休閑調劑。
2.2.1.2、自主式:初級經營階段,有一定的主題和活動安排。
2.2.1.3、開發式:成熟的經營階段,有明確的主題和系列活動策劃。
2.2.2、從地域分布來看,我國農業休閑旅游可以分為兩種模式:
2.2.2.1、依托自然型:距大中城市20公里以外,但交通便利,以多個大中城市為目標市場。農業類型較好,地貌類型齊全,以獨立完整的農業自然景觀單元為依托,范圍廣闊,6平方公里左右。
2.2.2.2、依托城市型:距大中城市10公里以內,以一個大中城市為目標市場。借助一定的農業基礎,主要通過人工構造農業景觀,以某以農業景觀為依托,范圍較小,小于2平方公里左右。
2.2.3、從功能區分來看,我國的農業休閑旅游主要分為四種模式:
2.2.3.1、農業娛樂型:該模式仍以農業生產作為主要收人來源,同時通過在開花、收獲季節吸引游客觀光、采摘、垂釣、野餐等,獲得生產以外的收益。如浙江省余姚和慈溪楊梅節、杭州市塘棲批把節等。
2.2.3.2、農業休閑旅游型:該模式是利用當地的農業資源和人文資源,通過規劃、設計,調整農業生產布局,使農業生產服務于旅游業,或向旅游業方向發展,以旅游收入作為農業的主要收人來源。如國家AAAA級旅游區——浙江省奉化市的滕頭村等。
2.2.3.3農業示范園型:高科技農業示范園是引進先進的現代農業設施,通過展示無土栽培等農業新技術和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種,向參觀者或游客宣傳現代農業風貌的園區。如上海浦東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北京市錦繡大地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杭州市蕭山傳化大地生態觀光園等。
2.2.3.4、農家樂型:這種模式是利用當地特有的自然資源、農業資源和獨特的民俗文化,提供購物、垂釣、民俗節慶和農家菜品嘗等配套服務,以獲得旅游活動、農產品銷售、餐飲等方面的綜合效益。如浙江省桐廬縣“紅燈籠外婆家”等。
3 、結語
農業科技園本身則具有的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可參與性、可操作性,只要略加配套包裝,就可成為很好的生態旅游產品,而且投資省、見效快、風險低、可塑性強,既可觀光,又可參與,既可品嘗,又可帶產品,具有其他生態旅游產品不可比擬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舒伯陽;中國觀光農業旅游的現狀分析與前景展望[J];旅游學刊;1997年05期.
摘 要:北農科技園結合北京昌平地區的資源、氣候、良好的硬件資源積極發展休閑農業,但當前的水平仍舊不高,本文從園區的發展優勢、現有項目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幾個方面對北農科技園的休閑農業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北農科技園;休閑農業;體系;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28
休閑農業是在城市高度發達和居民相對富裕背景下發展起來、農業轉型階段的新的產業形態。隨發展水平的提高,市場需求的擴大、休閑內容的充實,休閑農業能夠為游客提供休閑度假的場所。休閑農業以傳統農業為基礎,近年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在提供新鮮、安全的農產品的同時,附帶觀光、創匯、教育等特點,有加快城鄉融合,促進農業的現代化與特色化的功效。休閑農業是觀光農業旅游的高級形式,農業技術是推動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實現生產過程的動手實踐,游客可輕松愉快的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 ,此外,還能學習農業、生物、生態的相關知識。
北農科技園隸屬北京農學院,地處昌平區、毗鄰北六環,交通便利,是北京中小學生、北京農學院農事農時的實踐教學基地。北農科技園引領新興休閑農業使游客可參觀、體驗各種農業項目,將社會需求和農業院校的硬件資源有機整合,使游客充分體驗農業樂趣,休閑農業的特色和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1 以多樣化體驗項目為特色的休閑農業
科技園引進高新農業技術,起到很好示范觀摩效果,在園區游客可進行水果采摘、農技學習、苗木認養及標本制作等活動,極大的滿足了游客的各種需求。
1.1 農事實踐體驗
在日光溫室前的土地上進行起壟作畦、中耕松土,進行水稻、玉米、馬鈴薯的種植,讓游客了解到作物的生長規律和種植技巧,對農事實踐活動有了比較深刻直觀的印象。
1.2 學技術、悟農道
學農“技”、更要懂農“道”。傳統農耕智慧,需要通過勞動加深體會。此外,園區工作人員還耐心對游客講解傳統豆腐的發展史及磨豆腐的基本流程,讓游客親手磨豆腐,使游客體驗到農事艱辛和農民勞苦。同時,開展歡樂農事體驗,特色的玉米脫粒、獨輪車運糧、扁擔挑物等讓人回味無窮。
1.3 歡樂自娛、豐衣足食
將分割成塊的土地認養給游客,他們可無拘束的種植、采摘水果、蔬菜和花卉,園區內也可提供由園內工作人員代管的服務,游客只需定期來此隨時檢查關注自己經營作物的生長情況即可。此外,讓游客親自動手收割田間蔬菜、林間撿雞蛋,提高家庭的溝通協作的同時,游客也體會到了鄉村自然之美。
1.4 寓情于景,強化學習
設置有特色的情景,引領課堂書本內容的延伸,使游客展開無限遐想,比如在學習駱賓王的《詠鵝》時,就可把園區散養的鵝放入水塘讓同學們進行想象回味。
1.5 植物識別和標本制作
游客識別果樹、花卉、蔬菜,在游樂中走進自然,并采集制作各類不同的植物標本。北農科技園曾受北京市教委委托,結合科技園現有植物資源特色,向中學生開放動手實踐能力的平臺,科技園的多位老師授課講解植物識別要點、標本制作技巧,深受社會好評。
1.6 參觀農業生產線
科技園建有多家農業標準化生產車間,如酸奶加工廠、葡萄酒加工車間、蘑菇菌棒生產流水線、飼料加工、農業廢棄物處理生產線等,加深了游客對現代化生產工藝的了解。
1.7 休閑運動
借助科技園內的綠色生態環境,打造運動項目,如攀巖拓展、競走、跳繩、乒乓球和籃球等運動項目,增強游客身體素質。
2 園區發展休閑農業的建議
2.1 增加休閑服務,引進品牌項目
打造安全、舒適的就餐娛樂環境,打造主題休閑農場,在硬件建設上增加資金投入,打造更多有品牌的大中型項目,力求讓“園區有特色可看,農民有事情可做,學生有東西可學”。
2.2 規劃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規劃是發展園區休閑農業的首要思路,更大程度的爭取北京市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引導,積極貫徹開發與保護結合,不能一味的盲目搞建設,讓消費者僅僅體驗收果、摘菜的農家樂,破壞自然資源的同時卻讓層次停留在一般現代農業水平,得不償失。
2.3 打造高新休閑農業
農業發展、園區增收是發展休閑農業的根本立足點,繼續依靠都市現代農業、觀光農業的技術優勢,重視休閑農業的開發新途徑、引進新“種質”、新“材料”,積極打造高新技術式的農業園區。
2.4 增加宣傳力度
北農科技園也因休閑農業能帶給游客全方位的舒適感受,而愈加得到北京地區游客的關注,要不斷擴大其知名度,需要依靠政府力量向社會各界推薦,同時,科技園要充分展現學校“窗口”的作用,加強網站的建設,并依靠北京農學院對社會各界的宣傳;借助媒體力量,通過專訪、專題節目、新聞、板報等途徑擴大宣傳;借助其他途徑,如通過入園企業的大客戶介紹,通過入園參觀的中小學生的傳播,通過政府對外傳播等。
3 結語
休閑農業的出現彌補了傳統農業目標單一、技術落后的弊病,本文綜述了北農科技園休閑農業現有情況和前景分析,為下一步進行深入研究奠定基礎。休閑農業是一新興事物,北農科技園的休閑農業也僅有3a時間,加之筆者學術和研究水平有限,勢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歡迎同行各界人士來完善和指導。
⒖嘉南
[1]郭煥成.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意義、態勢與前景[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1):39-42.
[2]周淑景.農業轉型階段休閑農業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0(56):25-34.
[3]徐廣才,史亞軍,謝翔燕,等.休閑農業標準體系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15):306-311.
[4]郭煥成,孫藝惠,任國柱,等.北京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學,2008(4):453-454.
[5]馮建國,杜姍姍,陳奕捷.大城市郊區休閑農業園發展類型探討[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1):23-24.
[6]俞菊生,吳軼韻,羅強.上海都市型生態農業模式及對策[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5):1002-1006.
[7]段小力,張黎強.都市休閑創意營銷的策略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9):307-311.
[8]牛君儀.都市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和對策[J].生態經濟,2014(1):124-125.
[9]戴美琪,游碧竹.國內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2006(4):144-145.
[10]王樹進,陳宇峰.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空間相關性及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9):38-39.
【關鍵詞】生態旅游農業 研究綜述 發展意義
一、生態旅游農業的概念
旅游產業在外國發展得比較早,也比較成熟。 非洲的肯尼亞國家是開展生態旅游最早的國家,也是開展得最好的國家之一。肯尼亞政府于1977年就實行完全禁獵制度,以保護國內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并保持非洲國家獨特的村野自然風光,以此特色吸引游客到肯尼亞參觀旅游。早在1989年開發生態旅游就使肯尼亞就獲得高達3.5億美元的經濟收入。默西哥的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ian)在1986年召開的一次國際旅游會議上提出了生態旅游的概念得到確認,他指出生態旅游是游客前往沒有被污染、被破壞、生態環境良好的自然區域進行對當地自然風光、野生動植物和風俗習慣等欣賞、參與、研究活動(鄭鐵,2007)。
生態旅游農業是生態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其中的一種新形式。生態旅游農業在180多年前的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就出現了。鄭鐵(2007)認為生態旅游農業是指人們根據現代農業和現代旅游業的各自特點,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生產與農村優美的環境空間、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資源和農村獨特的民俗風情與現代旅游業結合起來,開發出能讓游客參與、體驗、休閑、娛樂、教育等項目的一種新型旅游農業。
二、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過程
張瑩、何佳梅(2005)認為,外國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是興起階段。19世紀60年代意大利的“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推薦游客到農村去參加農業生產,購買、品嘗新鮮農產品,從中得到特別的樂趣,這是“旅游農業”的開始。第二是發展階段。20世紀中后期,世界各國建立了許多觀光農園,以游客觀賞為主,生態旅游農業得到迅速發展。第三是擴展階段。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出現了游客參與性強的度假農莊。第四成熟階段。生態旅游農業注重讓游客體驗農村、農業的“原汁原味”,注重原生態。
我國生態旅游農業于上世紀80年代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出現,如今已有長足的發展。觀其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農家樂型(主要是游客到農村參觀游玩),第二階段為農業娛樂型(主要是游客到各類農業觀光園參與農業生產等等活動),第三階段為鄉村度假型(主要是游客到農村體驗生活為主,以到鄉村度假為主要目的)。
三、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類型
關于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類型,從相關研究文獻來看,外國主要有三大類型的生態旅游農業:
(1)傳統觀光型旅游農業。主要以都市人比較不了解的農業生產制作過程作為旅游開發賣點,在城市郊區或交通便利的鄉村建設有農業特色的花園、菜園、果園、茶園等,招攬游客到園內賞花、拔菜、摘果、采茶等活動,享受田園無限樂趣。
(2)都市科技型旅游農業。主要是在都市周邊建立高新技術的現代農業生產園區,以提供農產品和農業觀光為主,同時也相應建有一定的娛樂場所。
(3)休閑度假型旅游農業。主要是讓游客到農業園區進行休閑度假、觀光娛樂、垂釣住宿、生態體驗等各種旅游活動。
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的類型主要有:(1)綜合性觀光農莊。(2)森林公園。(3)鄉村民俗文化型。(4)海洋觀光旅游。
四、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情況
蔣建明(2009)介紹了生態旅游農業在幾個國家的開展情況:新加坡近年來建設了10座農業科技公園,發展現代高科技農業和觀光旅游業,讓游客觀賞動植物,而且可能盡情品嘗農產品,讓游客既有眼福又有口福,樂在其中。日本則大力發展觀光農園和務農旅游,游客可以在觀光農園內自由地參觀,采摘鮮嫩的野果,參與農業生產勞動,還可以帶走一袋自己采摘的新鮮農產品。韓國發展周末農場,主要建在大城市周邊的農村,吸引市民到農場參與農業勞作、休閑、度假等等旅游活動。美國的農場可以讓游客在農場的果園里采摘水果,隨便品嘗,不用另外付費,只需將離開農場時采摘的水果過稱付款,非常實惠,游客們都非常開心愉快的。馬來西亞開發的農林旅游區,距離首府吉隆坡35公里,以突出的自然生態屬性為主要特點,以發展農林業旅游觀光為主,吸引游客。瞿兆賽、曹林奎(2006)介紹了法國和意大利農業旅游的情況。農莊旅游在法國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占到法國全國旅游業1/4的收入,以“歡迎您到農莊來”作為主要旅游賣點招攬生意。意大利的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假期去到農村進行農業勞作,體驗農村生活,在農村休閑度假,過綠色假期,較好地帶動了意大利農村經濟發展。
生態旅游農業在我國的發展比較遲,生態旅游概念在1993年9月才得到認知。近幾年來中國國家旅游局陸續舉辦了“2006年中國鄉村游”、“2009年中國生態旅游年”等主題旅游年活動,推動了全國各地農家樂、生態農業觀光、度假休閑農莊、民俗自然村等多種模式的鄉村旅游,間接推動了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朱智,2011) 。從40多年前的20世紀80年代廣東省深圳市舉辦荔枝節以來,生態旅游農業在全國各省市得到迅速發展,呈現出一遍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如重慶市2006年實現生態旅游農業收入近6億元;西安市2008年發展觀光農業面積約1.83萬平方公里,旅游農業觀光園區83個;河北省2013年有1800個村落開展鄉村旅游,農村生態旅游農業經濟收入超過70億元;吉林省2008年全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4500多萬人(次),旅游經濟總收入高達450多億元;福建省蒼坂農場2007年開展農場生態旅游農業經濟收入達到2000多萬元,顯示出生態旅游農業獨特的經濟優勢;四川省成都市近年來大力發展以“春季賞花、夏秋賞果”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游農業,每年的陽春三月舉辦的“國際桃花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參觀游玩,旅游經濟收入達到近20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到2010年底,全國發展有1.8萬多個生態旅游農業園區,150多萬家鄉村農家樂,年接待游客達到4億多人次,對促進農民經濟增收起到重要的作用(邱繼勤,2009;郭良,2013;劉宇鵬、胡士杰,2013;米冰、焦愛麗,2012;鄭海明,2008;彭明勇,2005;劉英俏、李丹丹、蔣銀郡、騰越坤,2013)。
五、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生態旅游農業是城市居民為滿足追求大自然綠色生態環境和農村原汁原味生活體驗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旅游農業活動,它把農業與旅游業緊密結合在一起,是一種新興的、功能復合的產業。在我國雖然出現較晚,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農莊”、“觀光農業”、“綠色果園”等概念層出不窮,生態旅游農業很快就成為都市人的一種時尚。但是由于生態旅游農業發展時間短、起點低、認識不到位等各種因素,對生態旅游農業健康發展非常不利,這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朱方勝(2011)認為,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生態旅游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效益不高;②經營方式落后;③硬件設備差;④思想認識不足;⑤缺乏科學管理。
邱繼勤(2009)認為,重慶市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存在問題有四個:①區域產業布局失衡;②產品單一,沒有特色;③管理不規范;④經營模式不科學。
學者們認為,我國的生態旅游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思想認識不到位;②缺乏生態規劃和科學指導;②盲目開發,同質化嚴重;③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破壞自然資源;④投入資金不足,服務設施不全;⑤管理不科學,服務不到位;⑥服務人員素質低,培訓少;⑦缺乏指導,政策扶持不夠;⑧產業化層次低;⑨生態科學宣傳不足(劉年艷,2010;楊學峰,2007)。
從所看到的研究文獻看,大家對國內生態旅游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看法相似,這也反映了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六、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發展對策
楊學峰(2007)認為,我國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應遵循以下原則:①生態系統原則;②可持續發展原則;③多元化原則。
大多數學者們認為,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對策是:①政府重視,提高認識;②重視宣傳,增加經濟效益;③發揮資源優勢,突出特色;④合理適度開發,持續發展;⑤科學管理,加強人員培訓;⑥拓展市場,服務到位。⑦保護好生態環境,做好生態旅游農業規劃。學者們進一步建議開發生態旅游農業各種有本土特色的產品:①森林度假旅游產品;②奇花異草觀賞旅游產品;③瓜果采摘品嘗旅游產品;④“三高”生態農業旅游產品;⑤漁業觀賞旅游產品;⑥民俗文化旅游產品;⑦生態旅游農業度假區;⑧生態旅游農業園(劉英俏、李丹丹、蔣銀郡、騰越坤,2013;張靖、李愛萍、賈崇建,2009;朱智,2011)。
七、對國內外研究文獻的簡要評價
國外研究文獻對生態旅游農業的研究多在兩個領域,一是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有關理論的完善與補充;二是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某一農業區域或農業企業發展生態旅游農業進行介紹、評價并提出對策。國內研究文獻對生態旅游農業的研究多聚焦在以下幾點: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現狀、取得的成績、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以及推動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思路、模式和建議等方面;也有部分研究文獻對廣東省和河源市的生態旅游農業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
八、河源市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意義
河源市于1988年建市,位于廣東省的東北部,東江的中上游,地處粵、贛兩省交界處,是純客家的地級市,管轄源城、東源、連平、和平、紫金、龍川5縣1區,102個鄉鎮或辦事處。全市土地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是農業大市。
歷屆河源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非常重視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措施,投入了大量資金,大力改善旅游基礎設施,建成了一批生態旅游觀光項目,使河源市的城市品位得到極大提升,旅游業發展迅猛,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河源市是環珠三角城市,是“珠三角的后花園”、“廣東綠谷”。境內具有豐富的人文自然生態景觀資源,逐步打造了“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恐龍故鄉、溫泉之都、紅色經典”的旅游名片。優越的地理環境、優美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成為河源市發展旅游產業的良好資源,為高效發展河源市生態旅游農業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河源市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有著重要的意義。(1)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可以拉動河源市的第三產業發展,拓展農村農民就業途徑;(2)生態旅游農業是河源市旅游產業實現健康發展的最優途徑之一;(3)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是河源市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平衡的著力點;(4)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可以增加河源市農村集體和農民經濟收入,加快脫貧致富;(5)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是河源市實現扶貧開發目標有力抓手;(6)建立農民與生態旅游農業企業之間利益的雙贏機制,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曹瑞.淺析婁底市休閑觀光農業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2013(6).
[2]郭麗.云浮生態旅游農業開發的困境與出路[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8).
[3]郭良.淺析西安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開發[J].網友世界,2013(10):68.
[4]季光照.建設“三帶、三業、八區”打造生態農業旅游度假區[J].中國農墾,2013(510).
[5]蔣建明.外國的旅游農業[J].國外農業,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