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21:22
序論:在您撰寫經營管理的核心能力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經濟全球化,我國的中小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中小企業可以和世界上更多國家的企業進行貿易往來和交流,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促進了我國中小企業得到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我國中小企業存在企業管理相對落后混亂,在自主創新發展方面也存在很多制約因素。因此,如何完善中小企業的管理體系和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發展的能力是提高我國中小企業競爭力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我國中小企業在經營管理和創新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在不斷地完善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發展的能力。然而,我國的中小企業還是過分注重市場而忽視管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
(一)缺乏經營戰略,創新意識淡薄
當前,我國大部分的中小企業沒有足夠重視經營戰略,使企業在市場競爭的社會環境中并沒有明確的經營目標,從而導致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面臨著很大的經營風險。另外,我國多數的中小企業通過引進技術促進自身企業的發展,這也導致大部分中小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意識。最終,多數中小企業只能從事低附加值,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項目,得到微薄的利潤,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不得不受制于人。
(二)管理缺乏科學性,政府支持乏力
受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和體制的制約,我國多數中小企業在企業資產管理和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缺乏科學性。另外,由于政府的部分政策和行政部門的干預,大部分中小企業當前都面臨著融資困難。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是關系國家經濟整體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但我國政府在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方面不夠完善,力度也不夠,導致很多中小企業在自主技術創新發展方面不能得到國家的足夠支持。
(三)營銷觀念淡薄,缺乏完善的創新體系
受自身觀念的制約,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多數中小企業經營模式相對僵化,營銷觀念比較陳舊,沒有足夠重視市場這個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環境。企業不在市場營銷方面下功夫,不可能真正了解消費者的真正需求。一般而言,完善的創新體系不僅包括市場信息的獲取,創新內容的確定,創新資源的準備,還包括創新成果的實現和成果的成功轉化。現在,雖然部分中小企業具備一定的技術人員和條件,但在信息獲取方面還比較落后的,也缺乏接受市場轉化的經驗和實力,這種并不完善的創新體系不能真正的提高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發展能力。
三、如何提高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和創新發展的能力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我國中小企業在管理方面缺乏經營戰略可科學性,營銷觀念也比較單薄,在創新發展能力方面創新意識比較薄弱,缺乏完善的創新體系,因此我國中小企業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提高企業經營管理和創新發展的能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培養創新意識
現在,社會經濟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外資企業,合資企業等在中國發展迅速,競爭力也非常強,所以制定發展戰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國中小企業的競爭力。例如,我國中小企業可以利用自己的本土優勢,在制定發展戰略的時候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另外,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自主創新意識,倡導自主創新精神,鼓勵員工發散思維。同時,為員工創新意識的培養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促使企業走自主創新道路,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二)實施科學管理,轉變政府支持內涵
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就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目標,因此投資項目的時候要進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也就說,科學管理,正確決策,降低企業投資風險和實現盈利是企業的目標。同時,如果中小企業具備資金,技術創新和實際操作的條件,可以借鑒部分成功大企業的做法,例如實行投資監理,對投資項目的各個步驟做到精心設計和管理。在企業實行科學管理的基礎上,政府也要轉變策略,即政府不能只在宏觀層面上對中小企業制定進行指導,也應該通過實施對中小企業發展有利的措施來支持企業進行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政支持,這樣有了足夠的資金支持,中小企業就有條件進行技術創新,進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三)實施特色營銷戰略,構筑完整企業自主創新體系
市場是檢驗一個企業發展成敗的試金石,因此中小企業要實施具有特色的營銷戰略占領市場。我國的中小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技術特色和目標市場特色和消費者的需求,慢慢形成自己企業的特色。例如世界上很多人對中國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感興趣,企業可以發展一系列與中國特色文化想聯系的項目。另外,在中小企業進行自主技術和文化創新的時候,往往因為企業自身的實力而不能構筑完整的企業自主創新體系,這就需要中小企業對自己的創新體系進行評估,找出自己在什么地方不夠完善。加強與外部技術發展的聯系,讓自己的技術人員及時的學習新技術新文化,還可以和研究院,高校等進行合作,有效管理企業創新體系的各個環節。只有完善管理,構建完整的自主創新體系,我國中小企業在能提高自身創新發展的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小企業的發展關系到中國經濟整體的健康快速發展,然而當今我國中小企業管理不科學和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發展遭遇“瓶頸”。因此,制定科學的企業發展戰略和特色營銷戰略,培養創新意識,政府轉變職能,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促使我國中小企業不斷提高經營管理和創新發展的能力,并最終促進中國企業的整體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建樂. 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探討爭鳴,2009(4).
[2] 李智彬. 提升中國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思考[J]. 經濟研究導刊,2009(1).
[3] 彭曉春. 論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財政支持[J]. 懷化學院學報,2007(6).
【關鍵詞】護理干預;股骨頸骨折;關節功能恢復;心理康復
股骨頸骨折最常見于老年人,由于隨著人類年齡的增長,骨折疏松骨強度下降,使得股骨頸變得非常脆弱,當老年人意外滑倒或從高處跌下時,均可發生骨折。股骨頸骨折難愈合和股骨頭缺血壞死是最主要的難題,容易產生各種并發癥,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及家庭造成沉重的負擔。本文研究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股骨頸骨折手術患者關節功能恢復和心理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0年10月到2013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需實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選取110例,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將其按照隨機數子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5例。其中觀察組有男28例,女27例,患者年齡介于58~74歲,平均為(64.4±7.3),其中摔傷者有32例,交通事故者有23例;對照組有男29例,女26例,患者年齡介于57~75歲,平均為(63.9±7.5),其中摔傷者有30例,交通事故者有25例。所有患者均無其它嚴重的肝、心、腎等并發癥,無手術史及藥物過敏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手術前嚴格監測其生命體征,給予心電監護、吸氧等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一系列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包括心理護理、術后運動護理和并發癥預防等。
1.3 觀察指標 采用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觀察對比手術前后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情況,在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心理變化情況,并記錄術后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療效評定SAS評分含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的自評量表,評價焦慮病人的主觀感受,焦慮嚴重程度=各項累計*1.25后取整數部分,得分越高,患者焦慮癥狀越嚴重。SDS評分由20個項目,每一項目按1-4級評分,抑郁嚴重程度=各項累計/80,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高[1]。
1.5統計學處理 全部數據均在SPSS17.0軟件上統計,其中計量資料用( ±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c2檢驗,檢驗標準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髖關節功能比較 手術后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均有所改善,治療前觀察組患者Harris評分為(35.7±7.9),治療后為(71.5±6.8);對照組患者治療前Harris評分為(35.4±7.5),治療后為(60.4±7.1),觀察組患者的髖關節恢復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變化情況 護理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況均較護理前有所好轉,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股骨頸骨折最常見于中老年人,由于老年人活動不靈活,加上骨質疏松等癥狀,使得老年人跌倒、車禍等意外發生股骨頸骨折的概率大大增加,有的老年人甚至沒有受傷情況也可因為長期負重或突然扭轉等發生股骨頸骨折[2]。骨折后患者髖部疼痛,不敢走路和站立,體格檢查有畸形、疼痛、腫脹和髖關節功能障礙等表現,給老年人的行動造成極大的不便,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心理狀態。現臨床多采取手法復位內固定等手術方式,約80%~90%的患者可痊愈,對于65歲以上Ⅳ型且能耐受手術麻醉的患者可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盡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恢復患者的正常生活[3]。
臨床研究顯示,對于股骨頸骨折的老齡患者除了手術治療還應給予一系列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能夠盡最大可能地幫助患者緩解病情,恢復健康。本文觀察組患者所采取的護理干預措施有:(1)心理護理干預:高齡骨折患者入院后,由于影響正常的生活,患者會顯得十分焦慮與恐懼,醫護人員應及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幫助患者熟悉醫院環境,給患者講解骨折的發生原因及臨床表現,告知患者具體的治療措施。對于心理抑郁的患者要給予更多的關懷與幫助,幫助患者消除緊張焦慮的情緒,從而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減輕患者痛苦[4];(2)手術后運動護理:手術后待麻醉消退后,前3天囑患者主動進行踝關節的環轉運動和屈伸運動,每日活動3~4次,每次3~5分鐘;術后第3`7天幫助患者做直腿抬高運動、屈膝屈髖運動和臀肌收縮運動等,每日2次,每次30分鐘;術后7~10天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讓患者下床活動,活動量逐漸增加,切不可首次負擔過重[5];(3)并發癥的預防:術后7天內給予患者骨突起處進行按摩,每隔2個小時幫助患者翻身,防止壓瘡的發生;教予患者正確的呼吸及咯痰方式,幫助患者背部拍打輔助痰液咳出,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肺部感染的發生;保持切口清潔,防止切口感染的發生;囑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6];(4)出院后指導:出院后告知患者定時復查,合理鍛煉,多吃蔬菜水果等,保持良好的心態。
本文研究顯示,經過一系列的護理干預措施后,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較好,且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得到很好的改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充分說明綜合護理干預有利于患者髖關節的恢復,減輕患者的負性心理,值得在臨床普遍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虞旭培,李雄峰,陸晨.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關節功能及心理康復的影響[J].臨床護理,2012,50(35):108-110
[2] 何朝霞.高齡股骨頸骨折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1,9(6):1638-1639
[3] 章金枝.綜合護理干預在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22):3263-3265
[4] 閆秀麗.6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病人的護理體會[J].全科護理,2010,8(13):1181
股骨頸骨折的易發人群一般是老年患者,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咋,人體的骨骼變得更加脆弱,骨頭強度變低,并且由于老年人的行動不便等因素容易發生跌倒的意外情況,這些因素都容易導致老年人發生股骨頸骨折。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共100例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0例,干預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齡(73.15±9.95)歲;對照組男25例,女24例,平均年齡(74.36±10.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干預組的50例患者采用個別針對性指導和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患者住院的這一段時間內每一位患者每1~2 d進行個別引導1次,時間控制在20~30 min/次;在患者出院后的第1個月對每位患者進行回訪護理指導,20~30 min/次;出院后的第2個月平均每人采納家庭訪視2~4次,20~30 min/次;出院后第3個月內平均每人采納家庭訪視1~2次,20~30 min/次。總共采納電話詢問77次。其中,>80歲的高齡患者和抑郁患者為干預的重點目標。
1.3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數據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進行比較;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各維度評分比較 對Harris髖關節評分各維度進行分析比較發現,干預組的疼痛得分在出院時及出院后3個月高于對照組(P
2.2兩組GDS得分比較 干預組GDS得分在出院后3個月低于對照組(P
3 討論
由于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國內老年人的比重占越來越大的一部分,人均壽命也在不斷的提高[1-3],因此老齡化患者的股骨頸骨折更應當有更好的治療及護理措施。但是由于股骨頸骨折有病程長,并發癥多等特點,更應當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控制并發癥的措施。針對這樣的情況,本文提出以下針對性護理措施。
3.1并發癥的防治 首先在患者骨折養病期間要做好患者的呼吸道感染預防及治療,因為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在骨折期間,抵抗力會相應的降低,這就導致患者容易發生呼吸道的感染。因此護理人員應當要時刻注意指導及鼓勵患者經常性地做一做擴胸運動,多進行自主深呼吸并及時咳出痰液,以此增加肺活量。
褥瘡的預防患者股骨頸骨折后因手術治療等創傷后身體衰弱不能自主活動,患者發生褥瘡的可能性會比較高,這個時間就需要對患者加強護理,仔細觀察身體受壓部位皮膚情況,減少骨突處的受壓,保持床鋪的整潔干燥,做好皮膚的清潔護理,對皮膚受壓處進行熱敷與按摩,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褥瘡的發生。
3.2牽引制動期間的康復護理 術前牽引制動患肢保持外展15°~20°中立位,避免患肢的內收和外旋,牽引重量應根據病情需要調整,不可隨意增減,不能擅自改變。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健側下肢及雙上肢的伸屈活動,入院次日開始進行運動訓練,一般運動量為:雙側踝關節背伸和跖屈交替運動,5次/d,20下/次,健側抱膝運動3次/d,10下/次;健側直腿抬高運動3次/d,5~10下/次;雙側骨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運動,5次/d,20~30下/次。方法:膝關節伸直,收縮股四頭肌,此時推動髕骨如固定不動,說明方法正確;三點支撐引體抬臀運動,1次/2 h,5下/次,每下保持臀部抬高離開床面1~2 min。方法:健側下肢屈曲,健足及雙肘關節作為支撐點,用力支撐,抬起臀部。以上鍛煉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耐受能力進行指導。
【關鍵詞】 系統護理; 股神經阻滯; 鎮痛; 全膝關節置換; 康復訓練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Analgesia on Aged Patient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Quality of Life and Function Training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MU Chuan-lin,YANG Lin,WANG Ya-na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0):097-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analgesia on aged patient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quality of life and function training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Method:Ninety aged patients who ha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group C),routine nurs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group(group D) an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group(group E),with each group 30 patients.The self-assessment lists of anxiety(SAS) and 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SDS) were used to evaluate postoperative anxiety and depression.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was used to evaluate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24 hours and 48 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the knee joint flexion angles were recorded when making the knee-joint had a passive activity of flexion and extension,VAS scores in quiescent condition and continuous passive flexed knee joint exercise were recorded.Result:Compared with group C,the SAS,SDS and VAS scores of group D and group E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th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scores and knee joint flexion angl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group D and group E(P
【Key words】 Systematized nursing;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Analgesia;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rst-author’s address:East Division of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Qingdao 26607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0.033
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是骨性關節炎(OA)終末有效的治療方法,據美國矯形外科醫師協會統計,每年有超過47.8萬人接受膝關節置換術[1]。TKA患者中高齡患者所占的比例較高,如何完善術后鎮痛、利于術后康復功能鍛煉并且對老年人生理干擾小、副作用少是近年來臨床研究的熱點[2]。TKA術后抗凝治療限制了硬膜外鎮痛,近年來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CFNB)因其術后不良反應少的特點已逐漸成為TKA術后鎮痛的主要方法[3]。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治療過程不能僅僅關注軀體癥狀的改善,還應重視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通過實施系統的護理干預指導患者掌握相關疾病的相關知識,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減少并發癥的出現是近年來護理研究的熱點[4]。但系統護理干預聯合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能否改善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心理狀況、生活質量及功能康復尚不清楚。本研究擬探討系統護理干預聯合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對老年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心理狀況、生活質量及功能康復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已獲醫院醫學倫理評審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選擇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間硬膜外麻醉下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90例。納入標準:年齡65~80歲,性別不限,體重50~70 kg,ASA分級Ⅰ~Ⅱ級,無精神病史、神經系統疾病及神經阻滯禁忌證。排除標準:(1)骨折術后
1.2 方法 常規術前準備,入室后常規監測HR、SpO2及MAP,開放外周靜脈。在神經刺激器(Stimuplex~HNS11,B/Braun,Germany)引導下于患側行股神經穿刺置管進行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腹股溝韌帶下2 cm定位股動脈,Contiplex⑧ D包22 G 55 mm神經刺激針于股動脈外側1 cm處與皮膚成30°角向頭側進針,刺激電流1 mA,出現股四頭肌明顯收縮或伴有膝蓋跳動時,降低刺激電流至0.3 mA,股四頭肌仍有明顯收縮時經Teflon導引器送入導管10~15 cm。術后經股神經導管連接鎮痛泵(美國Baxter公司)。藥物配方:0.2%羅哌卡因+舒芬太尼1 ?g/mL。容量200 mL,5 mL/h,沖擊量3 mL,鎖定時間60 min,鎮痛泵在術后第2 d晚拔除。三組病例均行患側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C組術后只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內科治療和常規護理,不使用術后鎮痛泵,D組術后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內科治療和常規護理同時使用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E組術后給予系統護理干預措施,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和運動干預護理等同時使用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
1.3 系統護理
1.3.1 心理評價和心理護理 首先護士全面收集患者多方面資料,根據情況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知識教育,介紹全膝關節置換術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防治方法,提高認知水平,其次講解情緒對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影響,指導患者學會放松,對病人進行漸進性放松訓練和意向想像治療;鼓勵患者說出內心的感受;指導家屬予以體貼和關懷,以激發患者的生存欲望[5]。
1.3.2 飲食護理 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飲食,根據患者的個人病情制定不同飲食方案,糾正患者不良飲食習慣,戒煙戒酒,減少脂肪攝入量,適量補充優質蛋白質,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并且嚴格控制飲食中食鹽的攝入量,每天總攝入量應
1.3.3 運動干預護理 術前通過評估患者膝關節的活動及周圍肌力的情況,針對性地制訂相應的康復計劃,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內容包括:踝泵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和引體向上運動。指導患者術后經常訓練,以預防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及墜積性肺炎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術后當天及術后第1 天用彈力繃帶固定膝關節于伸直位,將患肢用特制的下肢墊墊高;膝關節周圍置冰袋冷敷2 d。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導其進行踝泵練習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術后早期由于麻醉效應未完全消失,患者能夠很容易地收縮股四頭肌,使膝關節伸直,這在患者心理上形成暗示,收縮股四頭肌并不困難,使術后股四頭肌鍛煉更加有效。此階段的目的旨在控制疼痛、腫脹,預防感染。術后第2~3天應用持續被動運動(CPM)進行功能鍛煉。開始活動范圍為15°,以后逐天遞增10°,1~2次/d,30~60 min/次,向患者說明進行CPM鍛煉不僅不增加疼痛,反而能緩解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這一階段的目的在于不增加疼痛、腫脹的前提下發展肌力,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效避免TKA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術后第4~14 天指導患者進行屈伸膝關節鍛煉。患者可移坐至床沿,雙腿下垂,用健肢腳抵住患肢跟腱處,向前推動患肢做屈伸動作;也可在有人看護時,讓患者坐到床邊,雙手抓住床沿,雙下肢踩在圓球上,用健肢控制圓球前后滾動帶動患肢做屈伸運動,此階段的目的是使患者獲得最大的肌力并提高肌耐力[7]。
1.4 觀察指標
1.4.1 心理狀況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4 h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價[8]。在干預前及干預后均進行評分,共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1分為沒有或很少出現焦慮、抑郁情緒,2分為部分時間有焦慮、抑郁,3分為大部分時間有焦慮、抑郁,4分為幾乎全部時間都有焦慮、抑郁,共80分,評分高于41分表明有焦慮及抑郁情緒,分值越高,焦慮、抑郁的程度也就越高。
1.4.2 生活質量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4 h采用生活質量核心問卷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9]。問卷包括1個整體生活質量量表和3個子量表,共30個項目,滿分100分,其中生活質量量表得分低于60分表示生活質量較差,60~70分為合格,71~80分為良好,高于80分為優秀。
1.4.3 康復功能 記錄患者術后24、48 h進行持續膝關節被動伸屈鍛煉(CPM)時關節屈曲角度,同時記錄術后24、48 h靜息狀態和CPM時VAS疼痛評分。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三組手術情況比較 三組手術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與C組比較,D組和E組患者治療后SAS、SDS評分均降低(P
2.3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與C組比較,D組及E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P
2.4 三組患者術后24、48 h膝關節屈曲角度及靜息狀態、CPM時VAS疼痛評分比較 與C組比較,D組及E組患者治療后膝關節屈曲角度增大、靜息狀態和CPM時VAS疼痛評分降低(P
3 討論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行功能鍛煉促進關節功能康復是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而手術所致組織創傷是TKA術后引起疼痛的最主要原因,多數患者術后早期往往因為切口疼痛而不愿意主動進行鍛煉[10]。因此,術后良好鎮痛有利于患者早期進行康復鍛煉,此外,系統的圍手術期護理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既可盡早恢復患肢關節功能、提高手術的療效和生活質量,又可以有效地降低并發癥的發生[11]。因此,圍手術期系統的護理聯合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進行良好的鎮痛尤為關鍵。
焦慮自評量表集心理學、精神病學、多元統計學、人工智能及計算機網絡技術于一體,準確、迅速地反映伴有焦慮傾向的被試者的主觀感受,為臨床心理咨詢、診斷、治療以及病理心理機制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12]。抑郁自評量表(SDS),是含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的自評量表,原型是Zung抑郁量表,其特點是使用簡便,并能相當直觀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觀感受,主要適用于具有抑郁癥狀的成年人,包括門診及住院患者,只是對嚴重遲緩癥狀的抑郁評定有困難,同時,SDS對于文化程度較低或智力水平稍差的人使用效果不佳[13]。生活質量核心問卷共有74個條目,從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狀態四個維度來評定受評者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14]。因此,本研究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生活質量核心問卷較為客觀地評價了患者術后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以保證測試方法的可靠性。
本研究發現C組患者治療后出現焦慮、抑郁情緒,生活質量降低,膝關節屈曲角度減少、靜息狀態和CPM時VAS疼痛評分較高,而使用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聯合常規護理后焦慮、抑郁情緒略有改善,生活質量略有升高,膝關節屈曲角度略有增加、靜息狀態和CPM時VAS疼痛評分略有降低,但是圍手術期系統的護理聯合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明顯升高,膝關節屈曲角度明顯增加、靜息狀態和CPM時VAS疼痛評分明顯降低。由此可見,患者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心理狀況、生活質量和關節功能恢復不但與膝關節的病損程度有關,與術中的操作、良好的術后鎮痛及圍手術期全方位的系統護理干預也有重要的關系[15]。其可能原因有:首先,在關節手術后,“堅強固定,早期活動”的治療理念已經得到了廣泛推廣和臨床醫師的一致認可。但早期活動帶來的疼痛使得患者需忍受一定的痛苦,這不僅影響了住院患者的醫療滿意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患者功能鍛煉的積極性[16]。連續股神經阻滯可放置較長時間,且由于是局部阻滯,可避免全身應用毒麻藥物的并發癥,安全性高,同樣可以提供良好的鎮痛效果和術后康復程度(如早期膝關節的屈伸活動和早期行走鍛煉),是一種讓患者非常滿意的術后鎮痛方式;其次,系統護理干預要求護士從心理狀況、飲食護理和運動干預護理制定護理計劃時,要充分體現患者的實際情況及愿望,由于術后良好的鎮痛可以使患者樂意接受和參與,從而提高了整體護理水平,為病人創造了良好的康復環境。
綜上所述,系統化整體護理是新的醫學模式下護理實踐的工作模式,是一種整體化、個體化、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聯合良好的術后鎮痛可改善老年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心理狀況、生活質量及促進膝關節術后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李小丹.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z2):87-88.
[2]李云霞,龔雅萍,邱瑾.老年患者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程序化疼痛護理規程的建立與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2):19-23.
[3]高升燾,孫愛娟,張鵬,等.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應用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和靜脈自控鎮痛的效果比較[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6(1):54-58.
[4]孫晶,王六尾.系統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患者療效、不良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9):130-132.
[5]侯芳華,江素玲,李洪華,等.系統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河北醫學,2010,16(11):1384-1386.
[6]尹紅英.系統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3,38(9):1197-1199.
[7]湯舜鑾,李惠卿,洪瑜玲,等.早期康復干預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0,9(1):4-5.
[8]湯釗猷.現代腫瘤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427.
[9]柯梅,劉連珍,王瑞海.癌癥患者抑郁等負性情緒的調查分析[J].醫藥前沿,2012,2(6):57-58.
[10]石英,魯開智.股神經阻滯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康復鎮痛中的應用進展[J].重慶醫學,2009,38(17):2242-2245.
[11]楊曉莉,鞏雅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3,9(3):385-386.
[12]李玉芬,李彬彬.應用焦慮自評量表對臨床護理人員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0(24):785-786.
[13]王秀梅,鄒玉敏,朱勁松.護理干預對潰瘍性結腸炎合并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療效果及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7):136-137.
[14]譚詩生,李杭,羅健,等.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研制的生活質量核心調查問卷第3版中文版生活質量調查問卷測評[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4):23-27.
[15]楊景玲,楊永慧.老年患者膝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1,8(5):117-118.
摘要企業作為社會中的有機生命體,如同生物體一樣,獲得生存與發展不是由于更強大、更有力量,而是由于對生態環境的適應。但是,企業與生物體不同,它有著強烈自覺發展的目的性,并對生態環境有著很強的主動改造作用。企業生態環境與企業間構成相互推動的動態演變過程,企業管理的研究與實踐應從這動態演變過程來把握。
關鍵詞企業經營管理生態建設
一、企業經營管理的生態建設原則
正如在生態系統內部有一系列相關的運行原則來保障系統的良好運行一樣,企業管理體系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生態系統的運行原則更多的是自發形成的,而企業經營管理的運行原則帶有更強的主觀性,具有動態性、系統性和復雜性等特點。這決定了企業必須能夠動態響應環境的變化,更好地協調企業內外部各種作用力。因此,對于企業發展來說,按照動態響應原則、整體協調原則和反饋原則來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1.動態響應原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的席卷之下,任何一個地區環境中的細微變動都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泛起漣漪。企業也不僅僅受本地區的環境影響,還受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在如此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生存,及時準確地響應環境變化就成為每個企業的必備能力。
2.整體協調原則。在企業經營管理運行時所具有的動態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等特點,使得企業在進行經營設計與實施時通常會面臨兩難的選擇。一方面,經營太過抽象則缺乏可操作性,過于具體又會降低實施時的應變能力;另一方面,經營管理要求能對環境變化做出快速響應,但頻繁的變動又會使經營管理喪失其連貫性。同時,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各部門對于內部資源的爭奪,必然會導致流于形式或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環節就是建立一個協調機制,通過整體的協調來確保經營管理的實施。
3.反饋原則。企業的發展表現為企業經濟呈非線性、正反饋為主導的指數式增長,呈現出無限的擴張力。對于企業來說,一方面,與外界環境進行信息的交換是必要的,這樣可以從環境中內部的正嫡的增量,使企業保持穩定發展;另一方面,企業管理實施的成果也需要進行考察,以保持經營管理的先進性。因此,建立相應的實施績效反饋系統也是必要的,這樣可以及時修正經營管理計劃及企業的目標和愿景,實現環境的互動。
二、企業經營管理的生態建設策略
1.分析企業資源,識別核心能力。這是選擇適合網絡節點、成功構建企業生態系統的前提,也有助于認清企業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和貢獻,增強企業作為網絡節點的吸引力。通過企業內部資源和能力的識別和評價,對企業在價值鏈的各項活動中的能力及其作用一目了然。這樣既可有助于將自身的能力和資源集中于現有的核心能力和部分重要能力的關鍵活動中,也可吸引其他組織加入到企業的生態系統中完成價值鏈的其他活動,實現企業內部核心能力與外部優勢資源和能力的整合,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現有的核心能力,同時也可明確培養新的核心能力和提升企業現有核心能力的方向,以增強企業在生態系統中的未來吸引力。
2.測度企業生態競爭力。測度企業生態系統競爭力重點應從五個方面著手。(1)企業與生態系統內部各關系之間的關系以及關系元之間的關系,確定各種關系作用對企業核心能力培養、保持和提升的影響程度,尋找和發現合作的機會和方向。(2)企業核心生態系統與擴展生態系統的構成,以及競爭位勢和階段等。(3)同類企業生態系統的數量、非同類競爭或合作企業生態系統的數量和存在形式等。(4)運用層次分析法或模糊數學對生態系統的規模、多樣性、收益性、生態系統構成要素質量以及社會效益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價,確定該生態系統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好、中、差等狀況。
3.規劃企業經營管理。企業規劃應遵循整體優化、協調共生、功能高效、適度開拓、生態平衡等原則。在制定企業生態系統建設與管理規劃前,必須做好企業資源和能力、生態系統構成與發展情況以及生態系統進化方向等三個重要分析,這是制定規劃的前提。具體來講,生態規劃應包括以下內容:制定企業生態系統建設總目標;生態系統的核心能力定位,制定發揮現有核心能力的杠桿作用與培育新的核心能力的生態系統內外資源和能力的整合創新計劃;發現企業構建生態系統的機遇、方向和潛在的合作力量,有效地制定企業和生態系統計劃,包括新建、擴大、維持和重組,以及核心生態系統與整個生態系統建設計劃;企業個體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生態位) 選擇與企業在生態系統中要達到的目標及其計劃。
4.實施企業管理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實施就是對生態規劃的具體運作,其目的是企業本身與整個生態系統的核心能力的不斷提升和拓展,實現共同發展。而企業核心能力從本質上來說是整合生態系統內外隱性知識的集合。因此,生態管理過程實質就是企業如何管理好生態關系網絡,實現資源和技能共享,并通過整合創新不斷提升或拓展核心能力,提高企業和生態系統的整體績效。生態系統是一個學習型組織,整個管理過程的關鍵是處理好學習、信任和網絡信息管理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生態系統要轉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形成有效的網絡學習機制;強調生態系統內食物鏈上各節點的互動合作,形成相互信任機制;利用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生態管理信息系統。
三、結束語
總之,企業發展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不僅包括企業自身將采取的經營管理,還包括對整個生態系統的識別、規劃、實施、評價和自我更新等進化過程的管理。它不僅包括了與供應商、消費者、市場中介機構等一系列的縱向關系,而且還有與競爭對手、政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利益相關者等橫向關系,它比原有的聯盟合作的范圍要寬廣得多,是社會經濟生態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生態學的高度來研究管理中所面臨的復雜性問題,不僅豐富了管理的研究內容,而且為企業的深入發展開創新了新的視角和研究領域,從而實質性地提高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郭恩才.生態學對企業管理的若干啟示.中國高新區.2006.03.
一、管理會計的核心是責任制,主線是預算管理
管理會計就是目標管理責任制,它是一項系統性極強的管理機制,其應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以隨意拆解。
(一)管理會計的事前管理是以預算編制為重心。事前管理內容包括預測、決策和預算三部分,但管理會計是以預算為重心。為了保證決策確定的目標得以實現,必須通過編制總預算將確定的目標具體化,并通過量化形式將經營目標落實于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這便是利用了營銷學中的細分市場概念中的確定目標市場即確定目標范圍,根據管理控制服務的需要形成總預算統馭下的分級、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預算等,為經營管理的過程控制提供標準,為經營管理的事后評價和考核提供依據。
(二)管理會計的事中管理是以預算執行中的差異分析與控制為重點。管理會計事中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對預算執行情況在年度內進行監控,以期企業的經營運轉按照預算量化的目標推進。分級、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等預算,一般情況下是按月監控的,預算數與實際核算出來的結果之間會有差異,而差異又有有益差異與有害差異之分。對差異進行分析,確定是有益差異還是有害差異,進而制定調控措施,干預和調控有害差異向有益差異轉化,保證企業的經營朝著預算確定的方向運行。
(三)管理會計的事后管理是以業績考核為要點。管理會計事后管理的內容就是對企業一年來執行預算的結果進行分析與評價,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預算目標的主客觀原因,評價業績,確定考核的獎懲方案,并與薪酬掛鉤。
(四)管理會計是以責任制為核心。管理會計以責任管理為核心,通過責任主體的落實,確定每一責任主體的預算管理目標,并通過對責任主體預算執行情況的如實核算,實施預算控制,最后對責任主體的業績進行以責任目標完成情況為基礎的考核。
綜上可見,以預算管理為主線、以責任管理為核心的管理會計,是企業管理流程再造的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管理機制,而不是一項管理技術。
二、分級、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和分貨幣管理等多方位按需管理
分級、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管理都是一項管理體制下的具體運用,其管理的循環框架均由確定責任主體、制定預算、核算、差異分析與實時調控、分析評價與考核五部分組成。但是不同類別的管理,其內容是有別的,現簡要探討如下:
(一)分級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按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的不同級次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級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管理級次確定責任主體、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級次的經營管理目標、按級次進行核算和預算控制以及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級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每一級次機構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級次機構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二)分部門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在同一級次的機構內部,對各經營和管理的所有部門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部門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部門確定責任主體、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部門的經營或管理目標、按部門進行核算和預算控制以及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部門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部門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部門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部門員工的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三)分產品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經營管理的金融產品進行的、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產品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營銷每種產品的人群確定責任主體、按責任主體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種產品的經營管理目標、按產品進行核算和預算控制及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產品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每一產品的經營管理業績與該產品經營管理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產品經營管理相關人員群組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為分析評價每一產品盈利能力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四)分客戶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的重點客戶進行以責任管理為核心、以預算管理為主線的管理。分客戶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客戶經理確定責任主體,按重點客戶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重點客戶的經營管理目標,按重點客戶進行核算和預算控制及分析,并對客戶經理(個人、科組或處室)進行目標責任考核的管理體制。分客戶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對重點客戶的營銷及客戶對銀行貢獻率的大小與該客戶經營管理負責人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與該客戶經營管理相關人員群組的經營管理目標責任考核結合起來,為考核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為分析、評價和進一步開發重點客戶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
(五)分貨幣管理。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對銀行經營管理的貨幣幣種進行的預算管理工作。分貨幣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實施按銀行經營管理的幣種分解預算并確定每一幣種的經營目標,按幣種進行核算和預算控制及分析,并進行經營決策的管理體制。分貨幣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分析評價每一經營貨幣的盈利能力,二是為進行由于貨幣之間的不匹配所帶來的缺口損益和缺口風險進行管理和提供數據。
(六)分級、分部門、分客戶、分產品、分貨幣等管理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它們是相互關聯的,它們的起點都依據預算目標確定的,都是總預算的分解預算;相互之間是互動的,任一預算項下的項目金額變動,都會影響總預算和其他分預算金額的變動;并與綜合管理相互影響和相互映襯的。另一方面,它們是有差別的,各管理側重點不同,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所確定的分解目標和管理方法不同,責任主體不同,核算計量方法也是有差別的。
(七)還應研究分渠道管理問題。
商業銀行營銷產品、服務客戶都是通過各種營銷渠道完成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競爭的需要,商業銀行的營銷渠道從傳統的單一營銷渠道向多樣化營銷渠道發展,客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如與客戶面對面營銷渠道、ATM機營銷渠道、電話銀行營銷渠道、手機銀行營銷渠道、網上銀行營銷渠道等。同樣,分營銷渠道管理對商業銀行明確責任主體、加強預算控制考核都很重要,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設置了專門的部門管理營銷渠道,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同理,分渠道管理與綜合管理、分級管理、分部門管理、分客戶管理、分產品管理、分貨幣管理之間關系既是相互關聯又有差別的。
三、會計核算從一維核算發展到多維核算
會計核算已從傳統的一維發展到多維,核算功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會計科目的實質,就是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分類。會計是對經營活動的觀念總結和過程控制,是以對經營活動進行科學分類為基礎的。會計科目并不僅僅限于按傳統經濟內容標準來分類,隨著核算手段的現代化,可按產品、客戶、貨幣、區域、行業、期限、風險等多種標準進行分類,只要管理需要,我們可以實現同源數據下的各種分類標準進行會計核算,將會計劃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已失去了實踐意義,將會計分類為管理會計與核算會計更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會計核算從一維核算達到多維核算的飛躍。
(二)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核算的意義僅僅是為推行管理會計提供基礎。
在某一管理體制的內在邏輯中,核算僅僅是基礎,核算為管理體制服務,在確定了預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內容后,才能確立核算體系,確保核算體系為管理體制服務。當然,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核算不是管理會計,它們是推行管理會計工作中的一個環節,屬于事后核算的范疇,不能把建立與推行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核算簡單化為管理會計在商業銀行的應用。這種觀念上的偏差和處理上的簡單化,不僅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實際上是有害的。
四、科學的成本核算體系能否建立是推行管理會計的關鍵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成本信息對于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營銷渠道管理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建立起分部門、分產品、分客戶、分貨幣、分營銷渠道等成本核算體系,預算管理體系就不可能搭建起來。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就無法對部門的、產品的、客戶的、貨幣的、營銷渠道的效益進行分析和研判。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就無法從部門、產品、客戶、貨幣和營銷渠道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科學有效的決策。如果沒有建立起成本核算體系,更談不上控制與績效考核工作了。
經營管理能力是一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企業之間的競爭全面升級,經營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對于企業來說是越來越突出,如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全面的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能力,這成為了企業發展中不能夠回避的課題。目前我國企業在經營管理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短板,這對于企業的健康發展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利的影響,很多企業都是因為經營管理能力的不足而陷入了經營困境之中。在這種背景之下,需要企業對于經營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有一個基本認識,準確把握好經營管理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的阻礙,繼而能夠制定更加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從而帶來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二、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重要意義
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具體來說企業經營能力提升對于企業的重要意義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升核心競爭力
當前企業之間的競爭毫無疑問就是核心競爭力的競爭,只有結合自身的優勢,構筑核心競爭力,才能夠在競爭中占據主動以及上風。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可以給企業帶來價值且不易被模仿、復制,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說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競爭成敗的關鍵,而經營管理能力毫無疑問又是核心競爭力的最主要組成部分,經營管理更難以被競爭對手所照抄照搬,所以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實際上對于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有裨益。
2.降低經營的成本
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對于企業經營成本的下降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企業經營各項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成本控制成為了企業非常重要的一項日常性工作,能不能做好這一工作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盈利情況。通過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就可以更好地實現經營管理效率的提升,實現成本的不斷下降,這對于企業來說是實現成本控制目標的重要舉措。
3.改善組織的彈性
良好的組織彈性可以幫助企業更好的去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競爭環境,目前不少企業組織架構比較僵化,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就是經營管理能力的不足,企業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做不到彈性改變,從而影響到了企業的更好發展。通過經營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可以幫助企業更好的去面對市場變化,實現組織彈性的持續提升,從而帶來企業的更好發展。
三、企業經營管理能力提升面臨的阻礙
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難度很大,不少企業在這一工作開展中面臨著比較多的阻礙,本文這里將這些阻礙進行具體分析如下:
1.經營管理理念落后
從經營管理理念來看,不少企業并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經營管理理念的落后主要表現就是企業沒有樹立起以人為本、卓越管理、精益管理等理念,在這些理念缺失的情況下,企業經營管理工作比較缺少人性化,難以做到追求卓越以及不斷進取,從而使得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比較低。
2.經營管理手段缺少創新
經營管理手段創新不足這是很多企業經營管理能力提升面臨的主要阻礙,不少企業經營管理者受到落后的經營管理理念影響,管理手段比較單一,缺少針對性以及實效性,舉例而言,企業經營管理更多的就是依靠懲罰性的手段、規章制度等,諸如參與式管理、民主管理、彈性管理、人性化管理等手段并沒有得到較好的使用,這些都影響到了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
3.經營管理人才匱乏
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的狀況,如果企業缺少這一方面的專業人才,必然就會影響到經營管理工作的較好開展。而現實情況是很多企業在經營管理方面人才比較匱乏, 企業并不注重這一方面專業人才的引進,更不注重經營管理人員培訓開發,結果導致了經營管理人員普遍存在勝任力不足的問題,這帶來了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不斷下降。
4.經營管理組織僵化
經營管理組織比較僵化也是當前很多企業經營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阻礙,不少企業經營管理方面依然沿用的傳統的職能層級模式,管理層次比較多,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隔閡比較大,沒有建立起來具有良好彈性的學習型組織,結果就導致了管理組織僵化的問題比較嚴重,無論是自上而下也好,還是自下而上也好,信息傳遞不夠暢通,這導致了經營管理能力受到了負面影響。
四、企業經營管理能力提升措施
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從多個方面著手,本文對那些經營管理能力比較高的企業進行借鑒,提出要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全面的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能力。
1.更新經營管理理念
在經營管理念層面需要企業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及時樹立起來正確的經營管理理念,從而為經營管理工作的正確開展提供良好的觀念支撐。具體來說,企業經營管理方面,關鍵是要有以人為本、卓越管理的理念,以人為本要求企業經營管理工作開展中尊重員工,充分考慮員工的訴求,力爭獲得員工對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充分認可以及支持,從而帶來經營管理的穩步推進。卓越管理理念則是指企業經營管理不能夠自滿以及故步自封,而是要做到不斷追求卓越,從而實現經營管理水平的持續提升。
2.創新經營管理手段
企業經營管理手段方面需做到不斷創新,經營管理不僅僅是一門技術,同時也是一門藝術,企業經營管理者在實際工作的開展中,要能夠做到積極借鑒其它企業經營管理手段,注重發揮員工的集體智慧,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之下,引入目標管理、參與管理、情感管理等手段,從而更好的實現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目標管理、參與管理等管理手段,可以讓員工明確努力方向,調動其工作積極性,這樣就能夠更加努力的去做好本職工作,很好地解決了片面的負面懲罰為主的經營管理手段弊端。
3.加強經營管理隊伍建設
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隊伍建設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就是要注意這方面人才的引進,考慮到經營管理崗位對于工作人員的能力、素質要求很高,因此在經營管理人員招募中,需要構建勝任力模型,依據勝任力要素來進行經營管理人員的招募,確保招聘到的人才能夠較好的勝任經營管理工作崗位;另一方面這時要注重對于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進行必要培訓開發,通過需求分析來把握經營管理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繼而有針對性進行培訓開發,提升其崗位勝任力,繼而實現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
4.變革經營管理組織架構
企業經營管理組織架構的變革方向就是扁平化、無邊界、虛擬化。學習型組織是企業經營管理組織建設的合理選擇,企業一定要注意把握學習型組織的特點,構建共同的愿景以及學習小組,打破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隔閡,壓縮行政管理層級,確保各種信息暢通無阻的快速傳遞,能夠實現各種信息的實時共享,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以及棘手的任務,企業能夠快速的組建任務、市場導向的團隊進行各種經營管理工作的開展,從而帶來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