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農業規?;l展范文

時間:2023-10-12 16:09:22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規?;l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農業規?;l展

第1篇

一、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一)三大主導產業根基穩固

目前,全縣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對集中、區域特色明顯的刺葡萄、南酸棗、毛竹林等三大主導產業。據統計,全縣已種植刺葡萄1500畝,南酸棗人工栽種5萬畝,年產南酸棗鮮果3000噸以上。全縣現有毛竹林面積67.6萬畝,活立竹9861萬根,年加工產品竹200萬根,竹筍產量20000噸,實現產值2.6億元,實現稅收500萬元,林農來自竹產業人均年收入達1200元。

(二)六大特色產業區域化生產格局已成雛形

基本形成了茶葉、油茶、花卉苗木、有機水稻、畜禽養殖、臍橙等六大區域性特色產業。

(1)茶葉:以橫水、鉛廠、上堡、樂洞等鄉鎮為主產區的茶葉生產初具規模,全縣茶葉面積25120畝,年產茶葉982噸。

(2)油茶:全縣現有油茶總面積達8.3萬畝,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壩、思順、上堡、過埠等鄉鎮,2013年全縣油茶籽產量750噸,茶油產量250噸,實現茶油產值2000萬元,有油茶專業合作社3家,油茶協會8家。

(3)花卉苗木產業蒸蒸日上。等鄉鎮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個(處),總面積超過8000畝,主要品種有紅豆杉、香樟、桂花、羅漢松等,2013年全縣花卉苗木產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

(4)畜禽養殖:有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30家,其中出欄4000-10000頭養殖場4家;有年出籠8000羽的家禽養殖場1家。2013年生豬出欄9.5萬頭,家禽出籠77萬羽。

(5)以新世野農業開發公司為龍頭的有機水稻種植1500畝,年產有機大米40萬斤,市場前景看好。

(6)臍橙種植面積7.3萬畝,產量達9.2萬噸,實現產值2.2億元,主要分布在龍勾、揚眉、鉛廠、橫水等鄉鎮。臍橙果品分級、包裝銷售企業43家,其中規模以上臍橙加工企業12家。

(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用逐步顯現

縣有省級龍頭企業4家(貴竹發展有限公司、省華森竹業有限公司、齊云山食品有限公司、縣林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市級龍頭企業4家(縣寶龍果業有限公司、縣鑫豐人造板廠、縣赤水仙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59家(其中:種植業81家,林業25家,畜牧業23家,漁業1家,農業服務業6家),2013年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有7家(涵蓋種稻大戶、苗圃基地、特種養殖等行業)。

(四)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優惠措施,努力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良好環境。2013年,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從2013年起每年縣財政拿出1000萬元、整合項目資金1000萬元,共計2000萬元用于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棗、大棚蔬菜等產業的種植、加工和銷售給予了大力支持,激發了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五)農產品品牌建設初見成效

我縣目前有8個農業龍頭企業開展了農產品質量認證,認證產品涉及茶葉、臍橙、大米等21個產品,認證面積達到83591畝,其中無公害認證3萬畝,綠色認證5萬畝,有機認證3591畝。“高山茶”正式被國家工商總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產地”正在申報國家地理標志。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無論是從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滿足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要求來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還不強。目前,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較大的只有齊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棗加工企業,年產值突破億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機大米、崇峰罐頭食品等企業正處在發展壯大時期,還有很多拓展空間。從龍頭企業對主導產業的帶動面上來看,還沒有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而形成的產業集群。

2、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建設與農戶分散經營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集約化生產的矛盾,農民戀土情結與土地規模經營的矛盾,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與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矛盾,如何通過現行土地制度的創新、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是現階段農村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

3、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程度不高。就農業投入的風險評估而言,農業產業面臨市場價格、自然災害、政策調整等方面風險,使產業集約化經營很難建立完善的價格體系,市場價格好,農戶不按合同向企業提供農產品,市場價格低,企業不愿按訂單收購,造成分散生產與集中加工銷售的矛盾相當突出。

4、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特色產業發展缺乏有力支撐。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對農業技術服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當前的一些服務內容、措施、辦法、手段已跟不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對市場信息的調研、對科技含量較高的特種種養業技術支撐還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特別是在農民急需的銷售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資金服務、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務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農業產業化是新時期工業反哺農業的新形式,推進農業產業化不僅可以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而且有利于加強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我們要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貫穿整個新農村建設的始終。按照“做強龍頭、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營銷”的發展理念,通過市場引導,龍頭帶動、農民參與、政策扶持、政府服務、著力提升農產品專業化、規?;N養加工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對農民增收帶動能力,推動我縣農業產業化的跨越發展。

1、培育壯大本地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我縣要圍繞主導優勢產業,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齊云山”等一批拉動能力大、輻射范圍廣、市場力爭強的行業“航母”。從而徹底改變我縣經濟結構單一的“一鎢獨大”的經濟格局。一是從政策、資金、土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二是引導企業強強聯合,用市場的方式,積極引導和督促全縣同類型的龍頭企業具備條件的加強橫向聯合,實行品牌、技術、產品、信息、資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設跨區域的大型龍頭企業。例如我縣茶葉、臍橙、竹業都不同程度出現廠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競爭力低下等現象,非常有必要進行整合經營;三是推動科技創新,幫助企業在發展中做強做大,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科企合作,引導龍頭企業在農產品生產、儲運、保鮮、精深加工、包裝和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與國家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密切合作,開展聯合研究、技術攻關和產品開發。

2、強化農業項目建設。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重點圍繞南酸棗、刺葡萄、茶葉、竹筍、有機大米、油茶等產業,切實利用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并制訂優惠的政策,千方百計引進幾個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來我縣落戶,建設規模農產品基地、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和加工營銷等,利用他們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暢達的市場銷售網絡,建成一批一頭連接農戶,一頭緊貼市場的農業產、加、銷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加大特色農產品基地規?;ㄔO力度。圍繞刺葡萄、南酸棗、竹業、茶葉、油茶、有機大米等主導(優勢)產業,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發展規劃,搞好產業布局。采取訂單農業等形式,加強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的聯系,引導龍頭企業,采取企業+基地、企業+合作社+基地、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形式,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解決好農產品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工能力不相適應的矛盾,使合作社、農戶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組織生產,使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工所要求的品種、質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作機制。一是通過簽訂合約,合理確定農產品收購價格,實行最低保護價;二是在再生產各環節上建立統一的管理組織,調整各利益主體間的分配關系;三是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以資金、技術、土地、勞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業,使龍頭企業和農戶共享平均利潤或超額利潤;四是建立風險保障制度,從再生產各個環節經營額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風險基金,以調節市場供求變化和自然災害給各方所帶來的損失;五是加強對合約的法律監督和仲裁,維護合約的嚴肅性。

第2篇

1制約因素

1.1產品檔次低是發展困難點

雖然很多區域的自然環境等資源相對比較豐富,農業發展的基礎性條件比較好,但是總體的規模范圍比較小。相對而言很多先進地域在各方面的發展層次水平都處于較低階段,這種情況對于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價值會產生限制性的影響。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項高科技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未來農業發展中規模化經濟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主要形式,農業生產如果不達到規?;?,將很難實現高效和進步。

1.2分散經營是影響因素

目前我國很多區域的農業生產基本是個體的生產、自主的經營。農民充當了生產者、運輸者、經營人等多方面的角色,這種形式對于整體的發展產生了制約,每個農戶這種自我經營的模式導致種植規模無法擴大,整體農業市場集中水平相對較低,如果出現市場波動等意外的情況,將會給農民帶來非常大的風險和損失。

1.3發展明顯的不平衡

很多地方的農民對于發展高效農業的專業認識程度達不到,整體上對于這種經營模式感覺非常困惑,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部分農民對于當下自己經營的狀況比較滿意,不愿意嘗試新的方式,由于保守想法的影響,導致不同區域、城鎮之間、街道之間的發展出現了失衡。部分新模式運行良好的地區不斷地創新突破,得到了很好的成績,突破了舊觀念思想的限制,部分區域的運行效果不明顯,還是以傳統的生產方式為主導,經濟效益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績也不明顯。

1.4資金問題是發展限制

隨著近幾年的發展,國家已經陸續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來不斷地鼓勵和激勵農業行業的進步發展,主動的進行資金財政方面調整來滿足農業的發展需要,可是這種資金調動的數量有限,無法滿足農業領域發展的步伐,資金的數量不足和調動不及時成為農業高效化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2發展高效農業規?;囊饬x

2.1農業跨越發展的必然結果

經過實驗和數據的研究表明,采用設施農業的經濟效益已經可以達到每公頃數十萬元甚至更高的水平,采用高效農業的方式可以快速的幫助農民解決經濟問題。國家的部分工業化地域和農業化地域的勞動人員應該進行轉移,很多專業水平高超的、專業經驗豐富的人士應該成為發展的主力軍,對于發展推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應該逐漸的解決。隨著城鄉配套改革方案的不斷應用,意味著高效規?;霓r業發展已經提到了實踐的層面,為實際應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2產生長久性的影響

農業實現規?;l展能夠在多方面產生良性的影響。首先給予農業產業新的內涵,更好地為現代化社會的市場化經濟服務,提高參與農業生產人員的綜合水平素質,不斷地進行觀念改革,技術等方面實現突破性創新。從當下的實際狀況分析來說,整個行業的發展處在動態的變化中,隨時面臨著市場經濟等多方面的考驗。

3農業高效發展的路徑選擇

3.1從戰略高度上形成共識

發展高效農業規?;墙洕w制改革變化后的客觀需求。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領域的專業化分工趨勢逐漸明顯。在世界大環境范圍的影響下,農產品的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叭r”經濟在農村經濟變化過程、管理體制、體制的實施過程中都提出來新的要求。實現農業規?;巧鐣l展過程中、體制改革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在農村經營體制發展中、農村社會化體系的內部需要,該手段可以實現農村經濟的高速增長,是由傳統化的手段逐漸向高效化農業發展,實現行業領域轉變的必經之路。

該方式是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改變我國的經濟增長手段,最終實現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的結合,將過去的個體性分散生產方式逐漸向規模化方式經營,從過去單一性的、重視產品數量逐漸變成重視產品質量和數量兩方面,將初級的農業產品不斷進行深入加工,實現營銷模式的巨大變化。

高效農業規?;翘嵘r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方法。國內的部分區域已經形成了具有自己區域特點的高效農業生產模式,但是總體規模比較小,生產出的農業產品種類相對比較單一。部分地域本身的生態優勢非常獨到,這已經為高效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可能性,應該最大化的挖掘這些內在潛力意識,堅持走規模化發展的道路,不斷地對產業結構和生產格局進行優化調整,將小范圍的高效農業逐漸發展成一種主流形態,促進我國農業行業整體的進步發展。

3.2抓住重點,推動全局

想要發展高效農業應該不斷的建立具有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重視主導產業的培養。對于農業結構的改革大力支持,增加調控力度,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設計、實現規?;洜I,重視區域性特點,重視產品優質的多重原則,建立具有標桿性作用的規模基地,讓產業發展性優勢產區不斷的集中,發揮帶頭作用。

對于農村的相關勞動力及時進行調整和轉移,讓土地的經營權利得到相應的變更。在穩定相關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不斷推行和實施農民轉移過程,在符合市場的前提下對于土地的應用權利進行調整,讓相關的資源逐漸地向優勢地域轉移,加大土地經營的規模,提高規范化農業發展的水平。

3.3建立相應的品牌,提升綜合競爭力

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應該對于品牌效應具有充分的認識,相關人員應該對于如何樹立品牌觀念有正確的理解,采用多種方式不斷地進行推廣,提高農業品牌戰略,在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前提下提升產品的精度,對于市場整體的趨勢有了解,提升產品的市場占有范圍,讓品牌效應為經濟的發展做出正面影響。

3.4建立保證機制

對于農村區域的基礎設備建設要不斷加強,保證整體綜合生產水平不斷上升。對于農田的基本建設工作要不斷加強,對于中低的產田應該逐漸進行改造,對于相關水利設備設施也要不斷建設。深入進行機械化農業推廣,加大對于相關設備設施的研究力度,促進相關領域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提高機械設備應用范圍,讓農業發展逐漸向其他領域不斷的擴展。

3.5建立具體的平臺,促進技術改革

第3篇

從國外設施農業發展看,設施農業裝備技術逐步標準化、大型化,作業機械化,環境監控系統自動化、智能化,農業生產工廠化成為發展的趨勢。毋庸置疑,規?;瞧浔厝磺疤?。規?;l展設施農業,一般都是當年投資、當年見效。以拱棚和日光溫室蔬菜為例,大多經營者一年內可收回建棚時的一次性投資。那么,我們應從哪些方面探索設施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呢?

1.集中土地,典型引路。發展規模設施農業,土地相對集中是必要的條件。這就需要對分散于各個農戶的承包土地進行適當調整,或者對一些地塊進行合理流轉。調整或者流轉土地關系到廣大農戶的切身利益,不可操之過急、簡單行事。從山東省壽光縣、陜西省華縣等設施農業發展較好地區的經驗來看,他們在發展規模設施農業過程中,都有一個宣傳群眾、發動群眾、典型引路的過程,為土地集中創造了條件。

2.政策鼓勵,強力推動。進一步增強政府職能部門在設施農業種植、銷售全過程中的服務意識,以合理優化配置菜區土地資源為總攬,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準點,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綜合效益為目標,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加大銷售市場信息服務,完善農業保險,增強農民抵御風險能力。從目前情況看,很多地區在發展設施農業時還存在資源配置不合理、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標準化體系不健全、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關鍵在于政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引導農民生產組織化、規模化、信息化。尤其是農業部門,要進一步改進服務手段,強化服務措施,整合科技支撐力量,搞好各類技能,積極參與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項服務工作,幫助農民規避自然風險、品質風險、投資風險、市場風險等的影響。規模設施農業,起點較高,群眾往往有些風險顧慮。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資金環境、生產環境、銷售環境,是啟動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山東壽光之所以成為聞名全國的規模設施農業典型,首先在于發展之初采取了行政推促的辦法,擴大了蔬菜規模;其次是找準了發展的切入點,連續成功舉辦世界蔬菜博覽會,這無疑對產業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陜西華縣從2005年開始由政府投入巨額資金改造蔬菜產區的路、水、電等基礎設施,使設施蔬菜面積和加工數量迅速增加。同時,設施農業需要現代農業科技作支撐,規模設施農業只有依靠技術才能實現優質豐產高效之目的,政府應積極主導技術服務,注重發揮鄉土人才的示范引導作用,形成學科技、用科技、靠科技致富的濃厚氛圍。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設施農業類型很多,單就設施蔬菜而言,就有現代化溫室、日光溫室、大拱棚、中小拱棚等。發展規模設施農業應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宜溫室則溫室,宜大棚則大棚。日光溫室雖然在完善程度上無法與國外現代化溫室相比較,但其造價低廉,且經濟效益顯著,容易在短時間內形成較大規模,是符合我國國情的設施類型之一。日光溫室可作春早熟栽培,也可作秋延后栽培,還可作越冬一大茬栽培,但建造成本越高,而且盲目上馬未必就能產出預期效益。因此,我們在發展規模日光溫室產業時,應在注意采光好、保溫好、安全性好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建棚投資。大拱棚主要作春早熟、秋延后栽培,一般冬季不能生產喜溫果菜類,建造成本主要因不同拱架材料而造價不同,也因不同覆蓋層數和利用季節有所差異。

規模化經營設施農業有很多風險和障礙,從農業技術的角度來講,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問題需要注意:

1.加強設施建設,規避氣象災害。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增多,中國的很多地區在冬季都曾遭遇多年不遇的持續性降雪與大雪,導致一些溫室大棚出現坍塌,一些設施內種植的蔬菜或飼養的動物受到較大危害。通過災后調查得知,這些設施多數比較簡陋或者結構不夠合理。影響設施農業效益的首要因素是設施水平,筆者認為設施水平首先體現在棚體建設上。以蔬菜日光溫室為例,棚體建設應注意棚內面積不可過大,跨度與高度的比例在適宜范圍之內,拱架材料要堅固耐用,后屋面的厚度與防水處理要合理。在加強棚體建設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棚內外設備水平。在荷蘭、以色列、美國、日本等設施農業發達國家,設施農業設備已經發展到較高水平,這些設施設備小型、輕便、多功能、高性能,涵蓋了耕作、播種育苗、灌溉施肥、自動嫁接等生產過程,普遍實現了播種、育苗、定植、管理、收獲、包裝、運輸等作業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也達到較高水平。

2.加強科技培訓,規避病蟲危害。隨著城市的擴展,傳統的菜區正呈現慢慢消失和萎縮的趨勢,所以不少規?;脑O施農業基地均遠離城市,農民新型種植經驗不足,文化科技素質偏低,市場分析能力較差,因此在生產過程中遇到氣候變化、輪作倒茬、品種選擇、病蟲防治、災害、價格起伏等問題時,往往無所適從、束手無策,最終導致蔬菜難以如期上市、品質下降、產量不高、效益不好。有些設施基地,起初聘有技術人員,種植尚可成功,技術人員一旦撤走,遇到以前未種植過的蔬菜種類和未發生過的病蟲害,菜農便不知所措。從壽光、華縣等地的成功經驗來看,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是規避病蟲危害、保證規模設施農業持續與健康發展的根本措施。

3.加強合作組織建設,規避市場風險。市場是一只無形的手,牽動和制約著設施農業的每一根神經。這只手可以通過經濟合作組織服務于規模設施農業,通過協會把廣大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研究分析市場走勢,引進推進優良品種,提供技術服務,可以共同抵御市場風險,最大限度地確保農民增收,同時也便于為客商提供優質服務,確保農民、中介、客商等合理利益訴求的得以實現。

第4篇

1 基本概念及國外典型案例分析

1.1 農業產業化及規?;拍罴捌浔匾?/p>

農業產業化是主要依靠市場的導向,重點開發主導產業產品,提高經濟效益,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等一體化經營體系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由于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與農產品大市場的矛盾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而實行農業的產業化和適度規?;暮献鹘洕苡行Ь徑膺@一矛盾和問題。

1.2 國外典型案例

日本模式:日本是溫帶季風氣候,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人多地少,跟我國在農業經濟客觀條件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日本在此經濟條件基礎上,通過專業化、組織化、機械化和集約化經營,實行區域專業化生產,建立農業產業區,并以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戶為主體,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形成一條小農背景下的勞動密集型現代農業之路。

俄羅斯模式:普京所推動的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與嘗試,在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方面,有顯著成效。

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選擇主要依據其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土地制度只有與農業發展相匹配才能有效的釋放勞動力、激活生產力。農業技術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動力支撐,政府的引導和調控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外援保障。

2 單純的農業規?;贿m合中國農業的實際情況

2.1 從經濟學角度看

我國的農戶經營規模不應該迅速擴大。我國耕地資源稀缺,人口眾多,人均耕地不足。并且在耕地方面融資不足,加上充足的勞動力,人均收入少,不適合擴大農戶經營規模。由于農業活動的非標準性,使得農業雇工的監督成本很高,從管理成本這個角度來講,就不能大規模的雇工,所以得用自己的勞動力,所以農業規模不可能很大。

土地流轉難。目前土地大都集中在眾多分散的農戶手中,難以有效地流轉。建設用地緊張。國家土地政策嚴格,農業企業很難取得建設用地。

2.2 從技術角度看

我國科技水平尚低,以目前的農業技術設備,實行單純的農業規模化是不太可能的,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農業規?;洜I,在帶來規模效益的同時,仍無法避免自然與市場的雙重風險,甚至有可能把風險也一并“規?;绷?。因此,單純的農業規?;缆吩谥袊胁煌?,受到了人多地少等種種不利因素的制約。我國農業要切實發展適度的規?;?。

3 農業產業化必須與適度規?;嘟Y合

3.1 單純的產業化存在的弊端

單純的產業化將使得千家萬戶分散的小生產無法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銜接,鄉鎮企業與農業生產無法協調發展。農產品生產與加工、銷售脫節,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高但自身效益卻低,這就影響了農業穩定發展。

3.2 適度推進規模經營是農業發展的新動力

適度規模經營是開放式中國的大趨勢和發展方向,到目前為止,我國農地規模太小,和現有技術水平、機械化使用根本不配套,農民經營收入很有限,生產積極性不高,所以適度規模經營非常重要。

農業產業化中會遇到小農制分散經營等問題。無論是單純的適度規?;€是單純的產業化都無法走出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的困境, 只有把農業適度規模化與產業化結合起來, 走農業產業規模之路才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現代化根本之路。

4 如何把農業產業化與適度規模化結合起來

4.1 大力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

加強農民的教育,提高農民知識水平,才能增加農民收入,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也能為農業現代化培養合格的人才,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4.2 延伸產業鏈條,完善扶持政策,探索產業化資金投入新機制

農業產業化源頭是農戶、終端是市場,完整的產業鏈條能及時傳導市場信息,帶動農戶規?;a適銷對路的農產品。

4.3 通過分工、專業化生產等手段來增加專業化組織的收益

第5篇

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這種整合在我國的正處于萌芽狀態,而在國外早就實現了規模化和效益化。目前我國和農業發達國家的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無論從土地方面的集約還是在農業生產效率方面,相對于農業發達國家,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要邁出第一步,就是土地的集約化經營。我國已經理順了土地的有效流轉關系,從法律層面上保障了土地集約的發展,這就為土地的大規模流轉做好了準備。

而我國目前主要的整合方式就是合作社經營整合。主要以一個生產隊或者是以村為單位,所有的經營戶組成農業合作社,土地集中經營管理,只有少數人負責耕種,其他人只負責分紅,這就使很多人從農業生產中分離出來,從事第二產業或第三產業,從而實現勞動力的解放,一方面可以實現土地集約,為現代農業打好基礎,另一方面使很多底層的農民轉變身份,轉變成為自由職業者。這對于我國建設工業化社會起到了推動的作用。而土地的有償流轉經營和合作社經營相比規模就小多了,不過也是目前農村中主要的流轉方式。

相對來講,鹽堿地的改造就是必須以技術的投入為主要基礎,而這個技術要求對于很多人來講就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潤禾公司目前主要致力于此項集約經營改造。

為了引導規模農業的形成,國家應確立規模農業的相對標準,并對達到標準的給予一定的確認和政策支持,引導社會的資金積極投向規模農業,引導現代農業的快速高質量形成。潤禾公司的發展實踐中,在形成規模土地資源過程中就有很大的感觸。潤禾公司主要以自己的專利技術對鹽堿地實施改造,在占有幾萬畝鹽堿地資源的條件下,確立并實踐著現代農業發展理念。

潤禾公司現已改造鹽堿地近萬畝,這萬畝良田被長嶺縣確定為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園區。這個示范園區中有千畝瓜菜種植園區、有6000畝有機富硒水稻種植園區、特色有機養殖園區,還有15000畝有機循環農業園區。這些園區的形成都是在有一定規模土地的基礎上開展的,對于產供銷整個環節是最經濟合理的,尤其在15000畝有機循環農業開發園區中,各環節鏈上都能達到低成本高效益的效果。這個15000畝有機循環農業園區是以種植15000畝甜粘玉米為起點,種植過程中全程有機規范控制,施用有機肥料,采取生物防治蟲害,讓產品達到有機優質,再進入甜粘玉米加工環節,讓產出的甜粘玉米零距離進入整理加工,達到速凍甜粘玉米的品質最優。在供應鮮甜粘玉米時,在最短路徑相對減少了運輸費用每畝約200元,由于整片大規模種植,在采收環節可以采用機械化作業,每畝減少成本支出60元。采收后的玉米青秸稈可以直接轉化成養分很高的青飼料,轉變成飼料商品(散戶農民,一般不能使青秸稈轉化成商品),這樣每畝可增收600~1000元,這些青秸稈就地就近進入牛羊規模養殖環節,保證低成本飼料供應,牛羊過腹轉化產生的大量糞便進入生物無害化處理,沼氣供熱進入溫室種植,節約能源降低種植成本,沼渣沼液還田,進入有機種植過程。在這個循環過程中加工企業保證產品質量最優的同時減少運輸費用300多萬元,農民種植青秸稈增收1000多萬元,養殖減少成本300多萬元,全產業鏈高品質產品增值2000多萬元。

第6篇

一、促進土地規模經營是加快農業機械化的前提

農村土地實行聯產承包分田到戶以來,地塊不連片,一家一戶經營,大型機械作業受阻,逐步出現了大型機械擱淺,小型機械裝備在農業生產中起了主導作用,發展較快。實踐證明,常此以往,土地分散經營只靠小型機械作業帶來的問題較多,導致作物種植重、迎茬問題嚴重,小型機械深松不到位,機械作業綜合性不強,致使耕暄達不到標準,多年形成犁底層,留不住雨水,起用不了地下水,達不到蓄水保墑的作用,直接影響先進的農業科技技術措施的實施,影響大中型先進農業機械化田間作業程度,使國家投入大中型農業機械的補貼和農民購買農機的投入利用率大大降低,沒有用武之地,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影響了糧食產量的提高,保證不了國家對糧食的需要,影響農民加快致富的步伐。連片種植擴大土地經營規模能夠推動大型機械設備的應用,同時也能促進先進農業技術的應用。

二、發展小型農機正在向發展大型農機逐步轉變

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小型農機主要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遠遠滿足不了生產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的需要。今后我國農業的發展主要靠提高單位面積生產力,除了采用優良品種外,利用農業機械為載體推廣農業新技術是重要的途徑,從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技術要求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主要推廣提高土壤生產力的技術,如深松、免耕、秸稈還田等;先進栽培技術,如精少量播種、化肥深施、植保等復式作業;旱作節水技術,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稈覆蓋等;高效收獲技術,如割曬、收割、脫粒、烘干等聯合作業。從對農機的要求看,第一,這些技術只有以農業機械為載體才能實現,必須通過機械的動力,精確度和速度才能達到。第二,必須使用大型農機具,現代農業技術要求具有一定規模的復合立體作業,絕非是小型農機具所能勝任的。第三,高性能農機的優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以往因其價格較高而很少考慮它的推廣應用,現在人們已經越來越理解它有效實現農藝技術的毫性能、它的性比價、它的綜合效益大大優于性能較差的農機??梢姡斍鞍l展大中型農機的要求和趨勢十分明顯。

三、鼓勵扶持農機專業戶快速發展,規范引導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健康發展

從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看,農機服務的主題還應是農機專業戶。目前我國農村的機械化水平還是比較低的,耕、種、收三項作業平均機械化水平還比較低,大多數農村的大中型農機規?;鳂I服務的比重也很低,而家家戶戶小農機分散作業的狀況必將逐步過渡到大農機規?;盏姆绞?。因此,當前應重點扶持農機專業戶發展,采取鼓勵措施,培植農機大戶,加快推進集約化作業的農機服務模式。隨著農機專業戶有了一定的發展,農機專業服務組織也隨之應運而生,當前農機發展路徑展現得十分清楚,農機專業服務組織的發展比較快,它是農機戶之間的社團組織,為農機戶提供維修、信息、市場等方面的服務平臺,農機專業服務組織的發展呈現出嶄新面貌,正在轉向企業化規模經營和管理,服務質量和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將逐步形成農機服務的高級發展模式。

四、農機跨區作業解決了小規模農機戶與發展大中型農業機械之間的矛盾

第7篇

關鍵詞:農業規?;?;產業化;需求分析;科技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055-02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江蘇省各地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加快農業規?;?、產業化進程。蘇北、蘇中土地流轉率達到30%~40%,據沭陽統計,該縣土地流轉達到50%,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0%,在蘇南土地流轉的進程更快,吳江縣已在80%以上。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大量輸出,泗陽縣裴圩鎮全鎮約有70%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以前一對夫妻只能種幾畝地,現在一對夫妻可以經營幾十畝地到幾百畝地,一個經營大戶只要雇幾個人,可以經營幾千畝地;以前一戶農戶只能養幾頭豬,現在一個專業戶可以養幾十頭到幾百頭豬,工廠化養豬,一個工人可負責2 000頭豬。隨著土地規?;⑥r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村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現代農業規?;洜I與傳統的小農經營有著本質的區別。不僅經營方式不同,其生產的技術體系也完全不一樣。傳統的小農生產,主要依靠手工勞作,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要求精耕細作,勞動強度大,產品整齊度差,其技術主要是長期生產過程中的經驗。如陳永康的水稻生產經驗就是傳統的小農生產的技術典型?,F代農業是規模化的生產方式、產業化經營形式,主要借助于農業機械化,只要少量的職業化的農民,勞動生產效率高,勞動強度低,產品整齊劃一,是標準化的生產,它的技術體系是在綜合各種環境條件,依據成本核算,科學設計出來的精確農業。因此在現階段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過程中,了解掌握規?;?、產業化農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研究建立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產業技術體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農業規?;?、產業化發展迫切需要著力解決農藝與農機脫節問題

長期以來,農藝與農機的脫節是中國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大詬病。從事農藝科技的人員與農機設計者之間的溝通較少,搞農藝的不懂農機設計和生產的復雜,搞農機的也不了解農藝發展需求的不斷變化。農機與農藝之間的矛盾主要是:農機與作物品種之間的矛盾,農機與耕作制度之間的矛盾,農機的單一性與農藝的多樣性之間的矛盾,農機的固定性與農藝的多變性之間的矛盾,農機有限的可靠性與農藝較強的農時性之間的矛盾,國外農機與中國農藝之間的矛盾。農機與農藝的矛盾不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且牽涉到農業部門和農機部門體制方面的問題。

農業規?;a業化發展為農業機械化打開了發展的空間。農業機械正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過程。2011年中國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54%,“十二五”末要超過 60%,也就是說目前大多數的農業生產操作是由機器完成。而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又對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機化正深刻影響著作物品種選育方向、耕作制度變革方向、栽培模式改進方向。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日益從以生物技術為主向生物技術與機械化技術并重及輕簡栽培方向轉變。

當前,要從培育適合機械化生產的作物品種,制定適合機械化生產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研制適合農藝要求的農業機械等三個方面著手解決矛盾,推進農機、農藝融合。要立足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需求,大力研發推廣增產增效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機化技術。針對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戰略需求,以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和經濟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為目標,重點突破水稻、小麥、油菜、棉花等機械化技術瓶頸,形成適宜不同區域、農機農藝融合的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針對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重點研發推廣果蔬茶、設施園藝、設施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等領域關鍵技術與裝備。針對丘陵山區種植制度多樣、規模小、種植分散的特點,大力研發推廣小型、輕簡型農機化技術與裝備。針對促進節能減排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研發以精準變量作業技術為核心的高效農機裝備,加快普及保護性耕作、旱作節水、土地深松、秸稈還田、高效施肥施藥等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節地農機化技術。

三、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需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主導產業技術支撐體系

近年來,農業新的經營主體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私營農場、種養大戶不斷發展壯大。在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延伸產業鏈,其生產過程包括產前、產中、產后多個環節。產前品種的選擇、農業生產資料等投入品的準備,產中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產后的產品收獲、加工保鮮,每個環節都有很高的技術含量,需要多項技術的配套。沭陽種糧大戶滕云飛,以前水稻曾達1 400斤畝,現在只有1 000斤左右,小麥曾達1 000斤,現在只有700斤,產量越來越低,問題出在秸稈全量還田上,技術不過關,播種質量差,田間發酵嚴重。還有一個食用菌合作社,夏季日產草菇四五千斤銷往上海,就是解決不了采后運輸過程中的“開傘”問題,使得效益大降。產業鏈上的技術“瓶頸”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大障礙。而單項技術的推廣又遠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生產上因技術不配套而影響產業發展的現象屢有發生。因此,加快構建完備的技術創新體系,對農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各環節提供技術支持,成為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保證。

長期以來,我們的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側重于單項技術突破,解決生產中的某個關鍵技術問題,產生的科技成果在生產中應用往往受到其他條件的制約,轉化效率低,推廣時間長?,F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是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整合多方面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資源,建設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各環節緊密銜接、環環相扣的產業技術支撐體系。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是科技支撐農業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是科研組織管理模式和管理機制的重大創新。要認真梳理產業技術需求,完善產業技術鏈條,突破關鍵技術,快速形成一批能支撐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體系。重點開展優質高效糧棉油生產、現代設施農業、生態規模養殖、循環農業、觀光農業等技術體系研究。根據產業發展特點頂層設計好各個技術環節。充分利用省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的調節作用,推動跨行業、跨區域、跨領域科研力量協作,縱橫交錯,協同配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四、三大領域主要科技需求和技術體系構架

(一)糧棉油生產

糧棉油生產面廣量大,由于不同作物的特殊性,機械化水平發展不一。稻麥機械化水平最高,油菜、玉米次之,棉花、甘薯、花生等作物還在探索之中。秸稈利用難度依然較大。要積極探索利用機械化進行深耕深松、精量播種、精準栽培、均衡施肥、地膜覆蓋、保護性耕作、統防統治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1.水稻生產。移栽水稻:(1)選育優質、高產、多抗粳稻品種,特別是要抗水稻條紋葉枯病、抗倒伏。(2)適合機械化栽插的工廠化育秧技術。(3)機械化栽插的高產農藝要求。(4)高效農藥及植保設備研制。(5)水稻機械化收割、烘干。(6)秸稈還田技術。

直播水稻:(1)選育適宜直播的水稻品種,主要對生育期有嚴格要求。優質、高產、多抗粳稻品種,特別是要抗水稻條紋葉枯病、抗倒伏。抗除草劑水稻品種。(2)機直播技術及農藝要求。(3)直播稻田的除草劑應用技術(直播稻雜草是一大難題)。(4)其他同移栽水稻。

2.小麥生產。(1)選育適合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多抗小麥品種??钩輨┬←溒贩N。(2)一次完成碎稈、滅茬、開溝、施肥、播種、鎮壓等項作業。難點是一播全苗。(3)除草劑應用技術。(4)小麥機械化收割、烘干。(5)秸稈還田技術。

3.棉花生產。(1)選育早熟、適合機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種。高產、優質抗蟲棉品種。(2)機械化高效育苗、移栽技術。(3)機械化直播地膜覆蓋技術。(4)適合機械化要求的化控技術。(5)適合農田使用的高效農藥及植保設備研制。(6)機械化采收設備研制。(7)秸稈處理裝備研制。

4.油菜生產。(1)選育適合本地栽培機械化采收的高產、“雙低”、抗病油菜品種(株型緊湊、抗裂角、抗倒伏、菜籽成熟趨于一致)。(2)直播技術、除草劑使用技術。(3)育苗技術、機械化移栽、合理密植技術。(4)機械化收割、烘干。(5)秸稈還田技術。

(二)規模養殖

規模化養殖的技術需求主要在養殖設施的建設、設備的更新和畜禽糞便的處理上。

1.規模養豬。(1)優良種豬的選育。(2)現代化豬場的選址、可移動、不固化土地豬舍的建設。(3)“豬―沼―菜”種養結合循環技術。沼氣發酵技術,沼液的輸送肥田技術。(4)生態發酵床養豬技術。(5)母豬繁育技術。提高繁殖系數和仔豬成活率。(6)飼料加工和營養配方技術。(7)疫病防治技術體系。(8)豬場監控技術及裝備。

2.規模養禽。(1)優良種禽的選育。(2)養禽場的選址。(3)養禽場的建設、設備的研制和創新。(4)網床養雞技術。(5)林地規?;鷳B養雞技術。(6)孵化繁殖技術。(7)疫病防治技術體系。(8)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

(三)園藝作物

園藝作物用工量大,種類繁多,特別是丘陵山區的果樹生產,地勢高低不平,種植模式多樣化,給果樹機械化生產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產品的保鮮加工是一重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口县| 澄迈县| 永德县| 资中县| 连州市| 怀远县| 邳州市| 柯坪县| 班戈县| 靖远县| 松潘县| 绥棱县| 通江县| 泽州县| 韶关市| 共和县| 广德县| 琼结县| 灵武市| 崇义县| 洛扎县| 乐至县| 德格县| 郁南县| 海门市| 庆元县| 水富县| 碌曲县| 巴林左旗| 丹江口市| 乌兰县| 安多县| 浦县| 九龙县| 阳江市| 元阳县| 靖边县| 米泉市| 平顺县| 海城市| 晋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