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9 16:26:43
序論:在您撰寫工業園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基本情況
(一)石林縣生態工業集中區發展總體情況
1.園區建設的基本情況。石林縣生態工業園區成立于2005年,園區規劃面積28.65平方公里,分為五個片區(即核心片區、西街口工業片區、北大村工業片區、大屯工業片區、圭山工業片區),200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特色工業園區,2010年成功創建為云南省第一個新能源產業示范基地。(1)核心片區。石林生態工業集中區核心片規劃面積9.88平方公里,是石林工業發展的核心區域。依托其地處縣城發展腹地的區位優勢,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建立起以先進制造業、農特產品加工業、生物制藥以及旅游產品加工業為主導的核心生態工業區。核心片區近期重點發展旅游商品及用品、綠色農特產品、生物制藥及先進制造業;遠期加速四大產業的集聚,并促進生物化工的發展。(2)西街口工業片區。西街口工業片區規劃面積5.68平方公里,是未來石林傳統工業基地,重點發展新型建材、冶金及機械制造業。近期主要以石材資源為基礎,結合石林工業結構及工業布局的調整,打造成石林石材加工基地。結合主導產業的布局,將整個片區劃分為工業區、綜合服務區、科研區、物流倉儲區、公園景觀區、山體綠化區等功能區。(3)北大村工業片區。北大村工業片區規劃面積6.97平方公里,結合現狀用地特點,將片區劃分為工業區、綜合服務區、綠化防護帶、綠化景觀區等不同功能區。充分利用其豐富的太陽能資源,以石林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戰略部署為契機,結合招商引資工程,重點發展新能源產業。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云電投”、“華能瀾滄江”石林166MWp兆瓦光伏太陽能發電項目,并引進相關配套產業,打造成為國家級太陽能光伏發電科普示范區。(4)大屯工業片區。大屯工業片區規劃面積1.37平方公里,主要分為五大功能區:商品研發培育區、產品銷售展示區、產業開發建設區、物資集散交流區、城市安保管理區、山體綠化防護區。主要依托現有工業資源,同時結合石林工業總體布局規劃,重點發展煙草加工業和家俱、燈具制造業,打造昆明東南部以及石林縣的家俱制造中心,形成對生態工業集中區的有效補充。(5)圭山工業片區。圭山工業片區規劃面積4.74平方公里,主要依托現狀的煤炭資源以及周邊曲靖等地區的煤炭資源,大力發展煤焦產業及配套產業,打造大型煤焦產業集聚園區。結合功能布局,將該片區劃分為煤焦產業區、配套產業區、綜合服務區、倉儲物流區以及公園景觀區五個片區。“十二五”期末,將圭山工業片區全力打造成為市級煤焦產業區。
2.園區發展目標和主導產業。園區以加大基礎設施力度,狠抓招商引資、促項目落地,提升項目質量,將石林生態工業園區打造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旅游商品加工基地、綠色食品加工基地和石材基地為發展目標。重點發展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資源能耗低、環境污染小、就業崗位多的綠色生態工業。主導產業是:旅游商品加工、綠色農特產品加工、新能源、先進制造業、新型建材、石材加工、煤焦等七大產業。
3.園區主要行業和產業集聚情況。2011年末,園區主要行業依據主營業務收入前三位排序分別為煤炭、水泥、煙草,具體企業是石林縣興隆洗煤廠、昆明宏熙水泥有限公司、石林天合煙葉復烤有限責任公司,分別為33945萬元、18216萬元和13759萬元。園區已建成投產企業23戶均為第二產業,其中,制造業20戶、電力1戶、建筑業2戶。園區年末從業人數為2377人,同比增加1371人。
4.入園項目與投資情況。目前,園區有入園項目54個(其中,中央直屬企業3個、外企3個),協議總投資172億元,建成投產項目23個,在建項目31個,累計到位市外內資27.5億元,外資3932萬美元,累計預收儲土地5988.93畝,基礎設施投資約為9.6億元人民幣。
5.園區經濟運行情況。2011年,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完成11.7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完成11.46億元,占比為97.2%;工業園區工業增加值完成4.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完成4.39億元,同比增56.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完成11.08億元,同比增67.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總額完成1.06億元,同比增54.6%;基礎設施投資完成2.61億元,同比增27.2%;工業固定定資產投資完成13.71億元,同比增63.71%。
(二)金融支持園區發展情況
1.園區金融機構設立情況。目前,石林縣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富滇銀行、郵儲銀行和農村信用社6家金融機構,但僅有石林縣農村信用社在園區設置了1個營業網點(即石林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鹿阜信用社),其他金融機構未設立營業網點。
2.園區與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情況。目前,石林縣6家金融機構中,除工行石林縣支行即將與石林縣生態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簽訂《金融戰略合作協議》外,其他金融機構暫無簽訂銀政、銀企戰略合作協議。
按照工行石林縣支行將與石林縣生態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即將簽訂《金融戰略合作協議》,在今后5年內,工行石林縣支行重點對入駐園區的企業或其他重點產業領域的企業(含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等一攬子金融服務,并可適當增加貸款額度。工行石林縣支行對園區管理委員會推薦的項目實行優先審批,建立審批“綠色通道”,并根據國家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和行業信貸政策,積極為園區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支柱產業和區域經濟、特色經濟、經濟結構調整升級、招商引資、國際貿易、對外開放等提供長期、穩定的金融支持,為相關的國際金融機構轉貸款業務提供支持和服務,積極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組合,盡力解決企業融資需求。《金融戰略合作協議》的簽訂,將加快石林縣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實現石林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園區“三年倍增,六年跨越”的行動計劃,加大對石林縣產業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3.金融對園區基本建設的支持情況。自我縣成立工業園區以來,轄內金融機構也比較關注園區建設,適時加大對工業園區前期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石林縣農村信用社和石林縣富滇銀行先后對園區建設發放信貸資金8000萬元和13670萬元,分別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大道建設,目前貸款余額為4000萬元。
4.金融對園區內工業企業支持情況。從2006年以來,我縣金融機構一直著力于對園區內實體企業和與民生相關行業的金融支持,并考慮對信貸支持方式和金融產品進行微調和創新,對具有突出特點的、有產業特征的中小微型實體企業給予一些傾斜和支撐。2010年,我縣4家金融機構支持園區工業企業貸款余額為20034萬元,2011年4家金融機構支持園區工業企業貸款余額為26000萬元,同比增29.78%。貸款主要用于園區企業前期基礎設施建設、新入駐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和流動資金貸款等。
5.金融支持園區建設中金融創新的情況。石林縣富滇銀行從2006年起,一直推出并持續辦理銀行承兌匯票承兌業務,擔保方式以存貨及倉單質押為主,這有效增強了企業的資金運作效率,增加了企業收益,降低了企業的資金成本,創新了金融支持方式。2010年,石林縣富滇銀行先后對石林易通電纜橋架有限公司、石林久久電纜橋架有限公司辦理銀行承兌匯票727萬元,年末余額為144萬元,2011年,對石林久久電纜橋架有限公司辦理銀行承兌匯票23萬元,年末無余額。
二、存在問題
1.園區開發建設資金籌措困難。一是融資平臺無法進行融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收儲需大量資金注入,園區建設的融資平臺為石林工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于2010年3月并入石林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后無法進行融資,造成了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二是融資渠道單一。雖然融資主要依靠金融機構貸款,開展BT方式進行項目融資,但籌資渠道單一,目前僅通過BT項目融資到1000萬元,融資困難,資金缺口仍然較大,園區資金不足仍然是制約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大瓶頸。
2.園區項目用地審批難,供地不足。一是用地指標緊缺。當前由于國家宏觀調控較嚴,省、市關于工業園區用地指標單列的政策和指標未明確,用地指標較緊張;二是園區土地審批難度大。目前,園區入園企業建成項目的有20戶企業仍無用地手續,園區土地審批難度大,致使資金沉淀較大;三是工業園區核心區一期規劃范圍內土地基本收儲完畢,新土地收儲工作難開展,項目推進不順利;四是工業園區土地收儲和用地規劃調整緩慢,難以及時向集中入園的企業供地;五是工業項目用地地價偏高,部分企業難以接受。
3.園區管理體制不順。一是人員不到位。石林縣生態工業集中區管理委員會作為縣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有6名工作人員,與編制47人相差甚遠,人員不到位;二是不能很好地行使職責、職權。部分縣級行政經濟管理權限移交縣生態工業集中區管委會行使,由于管委會不具備權限行使條件和相關市級主管部門不認可等原因,部分縣級行政經濟管理權限移交到管委會后無法行使。管委會不能行使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形成不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影響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發展。
4.園區技術人員調配困難。由于園區缺乏會計、規劃和項目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對擬建和在建項目的管理存在困難,加之資金缺口大,導致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進緩慢。
(二)金融支持工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控影響。從2009年底,銀監會要求各商業銀行嚴格執行“三辦法一指引”,要求不得發放無現金流、無固定用途和無有效擔保抵押的貸款,并對所發放信貸資金要受托支付,園區企業由于無足值有效的擔保抵押而無法獲得資金支持。
2.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政策調控。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對市級以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行了“名單歸口管理式”的審慎介入,對市級以下的政府融資平臺實行“只收不貸”嚴控。承擔園區基礎設施的貸款主體園區管委會難以融資,園區管委會是臨時機構或事業單位,貸款主體不符合要求,限制了貸款資金投入。而地方政府又面臨著必須加大發展的繁重緊迫任務,致使金融支持與地方政府發展所需大量資金支撐產生了對立式的矛盾。
3.園區土地報批成為制約園區建設最大的政策瓶頸。目前,園區土地指標緊缺,園區用地需要分年度分批次取得上級國土部門的用地指標批文后方可掛牌出讓,報批時間過長、權限及流程等環節的復雜性、時效性影響園區土地的出讓,進而影響了進入園區企業的落地、掛牌,延長了企業取得土地使用證的時間,導致抵押難落實,增大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4.園區企業和擔保公司的諸多因素影響貸款受限。園區許多企業缺乏銀行認可的抵押物、或保證方式;加之,園區企業大多是新建企業,銀行對其進行信用評級和授信達不到要求,評級授信較低,取得貸款資格較難。另外,轄區大部分擔保公司由于注冊資金等問題,多數擔保公司不具備擔保資格,擔保渠道不暢通。
(三)園區企業資金缺口較大
我支行分別走訪調查了園區3家企業,通過調查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融資情況、資金缺口以及在經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企業一致反映:土地使用證遲遲不能辦理,使企業貸款不能辦理抵押擔保手續,影響企業融資,土地成本不斷增加,加劇了企業的資金缺口。據調查,3家企業所需流動資金缺口預計為8000萬元。
三、政策建議
(一)多渠道籌措園區建設資金
一是園區管委會主動加強與金融部門的協調,對園區建設的信貸指標實行金融政策扶持,對有還款能力的園區企業,園區管委會可以為企業提供信譽擔保,為園區企業提供發展增加融資渠道平臺;二是積極爭取省、市園區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各級政府財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園區建設;三是積極組織土地招投標和掛牌,盤活存量土地,盡快回籠園區投入資金;四是積極采取BO或BOT項目等多方式融資形式,籌資園區建設。
(二)加大土地保障力度
一是抓緊已批土地的招、拍、掛,促進項目早開工快建設;二是抓緊組織土地報件,力爭獲得合理的用地指標;三是加快入園建成項目企業的用地手續辦理;四是加大土地協議收儲力度,確保園區用地指標。
(三)進一步理順園區管理體制
一是實行獨立管理。按照相關規定,配齊工作人員,實行園區管委會獨立管理;二是加大對園區專業技術人員的調配力度,增加懂會計、規劃和項目管理專業技術人員,改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緩慢的局面;三是推行“一站式服務”,提高工作效率。
(四)出臺金融支持相關政策
建議制訂出臺《金融支持工業園區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金融支持工業園區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重點、目標要求和具體措施,并根據當地園區特點,制定相適應的信貸政策和貸款管理操作規程,具體解決金融在支持工業園區發展中相關信貸、利率、貸款承貸主體等具體操作問題,使金融機構能夠按照要求加大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切實把金融支持工業園區發展工作抓出成效。
(五)積極搭建銀政、銀企推介平臺
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開相關部門參加的項目推介會,積極搭建銀政、銀企合作平臺。
為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園區建設,確保實現“十二五”期間及2012年節能降耗目標,工業園區在狠抓項目建設、不斷完善產業鏈的同時,加大對園區企業節能降耗、技改項目的推進力度,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引導企業按照綠色發展的理念,延伸產業鏈,形成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及產業鏈間的循環體系,有效降低園區總能耗的產生量,推進園區節能減排工作的有序開展。
2、工業園區污水處理模式及問題分析
目前,除化工、電鍍等專業工業園區及有條件的其它專業工業園區需單獨建設集中污水處理廠外,工業園區污水處理模式主要有3種:一是企業預處理后納入市政管網進入城鎮污水處理廠;二是企業自行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達標排放,目前大都是采取這種方式;三是園區建設有污水處理廠的排入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
2.1 企業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后外排
園區企業各自建設配套的廢水處理設施,廢水由企業自行處理,各項水質指標都合格后,經地方環保部門監測達標才允許排放。這種模式雖然達到了分散事故危險和責任分擔的目的,但存在如下缺點:(1)不論規模大小各廠點都單獨建設廢水處理設施,廢水處理設施總占地面積大,其投資費用是相當大的而且處理設施的投資并不隨廢水量的減少而減少,運行費用高,重復建設造成人力資源、設備浪費嚴重,資源利用率較低,對企業是個沉重的負擔;(2)環保系統監管難度大,不利于專業化運行操作,效果保證度沒有集中治理模式好;(3)工業廢水水質水量變化大、污染物濃度高、營養物質不平衡。企業很難長期保持污水水質和水量的穩定,也很難滿足生物處理工藝所需的各種物質和進水水質。
2.2 排入城鎮污水處理廠
在納入城鎮污水管道之前,企業一般要對廢水進行預處理。一般工業廢水直接排入城市排水管網,特殊的有毒有害的工業廢水經預處理或特殊處理后排人城市排水管網,進人城鎮污水處理廠與生活污水一并處理。企業污水納入城鎮污水處理廠必須符合城鎮污水處理廠的納管標準。主要存在的問題有:(1)目前企業預處理中通常是采用了與城鎮污水處理廠相同的生化處理工藝,僅降解了污水中可生化降解的有機物,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機物被轉移到城鎮污水處理廠,得不到有效處理,依靠城市污水的稀釋達標排放。(2)所在城鎮污水處理廠其處理工藝和能力,必須符合有效處理工業企業排入污染物的條件。否則,不能接納工業污水。(3)為保證在合理處理成本下出水水質,對于納入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工業廢水所占比例也是應有限定的。
2.3 工業園區建設污水處理廠
為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型工業園區,保障工業園區污水得到妥善處理,許多工業園區都建設了園區集中污水處理設施。此外,有的工業園區在污水處理設施尚不完善的城鎮,有些城鎮還未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分別用管道排放到園區的集中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園區水質差異大,需要各企業預處理污水,達到園區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要求方可排入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缺點是不同廠家的同一類水集中于園區管道收集,沒有配置必要的高技術監測設備,企業廢水混排查找不及時,也難以查找;沒有有效的手段監控各種廢水,無法約束各廠家的亂排亂放,不能用經濟手段促使各廠家進行清潔生產。
3、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建議
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及地方省級生態工業園建設都要求具備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廠),工業園區建設集中污水處理廠是大勢所趨許多地方政府就要求工業園區配套污水處理廠,否則實施區域限批。如何有效的發揮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的作用,使園區污水處理廠為節能減排做出貢獻,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3.1 加強在線監測,有效監控廢水濃度
隨著進園企業日益增多,廢水水質更加復雜。處理難度增加。少數企業環保設施不完善,存在偷排漏排等環境違法問題,容易導致園區污水處理廠運行不正常,因此必須強化對園區企業點源污染預處理設施的監管,確保企業廢水達到接管標準后進入園區污水處理廠。
3.2 嚴格入園標準,加強企業末端的監控
嚴格入園標準。新建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保“三同時”制度,對未來開展環境影響評價以及未建設污染治理設施的項目一律不得投入生產。對重點污染源實行動態監督,對環境違法現象突出的園區,實行項目“區域限批”制度,以嚴格保證園區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水質和園區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
加強企業末端污染監控。園區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的關鍵還在于接管企業進水水質的末端控制。在各級環保部門和園區管委會的共同監管下。企業都建設了預處理設施。但由于接管標準是三級排放標準,企業采用各種技術手段追求廢水的三級指標特別是COD的達標排放。而忽視了清潔生產和針對有機毒物的預處理,園區污水處理廠生化系統極易因進水有毒有機物而導致運行異常而影響了污水廠處理工藝的效果。
3.3 制定應急保障措施,加強污水處理廠的監管
保證園區污水處理廠排放污染物達到相關排放標準要求,并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如污水處理廠發生不能正常運行的情況,要立即報環保部門,通知相關企業采取停產或限產限排等應急措施。
4、結語
全國各地工業園區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為防止工業園區成為工業重污染區,如何控制工業園區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是當前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焦點,本文分析了目前工業園區污水處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闡述了工業園區污水處理模式,并就目前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工業園區;環境保護;科學開展
中圖分類號:X324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為了進一步促進工業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全國各地建設了許多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園區。工業園區的規模逐漸擴大,工業園區的數量逐漸增多,確實可以更有利于推動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工業園區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工業園區內有效科學的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的關注。
1 現代工業園區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工業園區的建設工作,應當把環境保護的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因為只有現代工業園區內做好了環境保護工作,才能提供給生活在工業園區內的人們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保證了他們的生活質量,才能更好的調動起大家工作的積極性,從而為園區內的工業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只有真正的做好了環境保護的工作,才能真正的造福于人類。現代工業園區內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 可以有效改善現代工業園區的投資環境
首先要想建設一個具備一定規模的工業園區,是需要投資企業進行投資的。當有意向對工業園區進行投資的企業走進工業園區內時,如果發現園區內是遍地垃圾,臭氣熏天的,試問這個有意向投資的企業單位還會愿意進行投資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了。任何一個企業都愿意讓自己工作以及生活的環境是干凈的,空氣是新鮮的。所以做好了工業園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可以為工業園區創造更大的環境容量以及更好的生態條件,才能夠吸引到更多的工業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并對園區進行大規模的長期投資。根據國家相關部門的統計指出,國家已經廢棄了的工業園區中有60%是因為沒有做好園區內的環境保護工作而導致廢棄的。
1.2 可以確保現代工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文件指出一切生產以及開發的活動都必須遵循生態平衡的規律進行,因為只有人與自然之間相互協調、平衡統一才能真正的促進企業的發展。如果沒有重視環境保護的工作,那么給工業園區帶來的影響以及造成的后果也會是極其嚴重的。如某個工業園區內的某個企業大量的排放未經過處理的廢水,而工業園區的執法人員有沒有進行有效的控制,那么就很有可能對園區周邊的水資源產生影響,嚴重的情況就會導致工業園區內無水可用。如果一個工業園區內無水可用了,那么這個園區怎么可能持續的發展呢。工業園區的環境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但是要想讓現代的工業園區健康的持續發展下去,就必須做好園區內的環境保護工作。
1.3 確保工業園區的發展策略的實現
工業園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同樣也是實現工業園區的發展策略的最基本的條件。只有對工業園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做的好了,工業園區具有了良好的環境質量,工業園區內的工作生產人員才能具有健康的身體以及良好的身體進行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推動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實現園區的發展策略。
2 現代工業園區環境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環境保護工作是國家近些年來一直提倡的,尤其是工業生產中環境保護更是重中之重。但是現實情況確實進行工業生產的企業只重視自身的經濟效益,忽視了環境保護的工作,這也就造成了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目前我國現代工業園區內環境保護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對入駐工業園區的企業環保審核不合格
大部分的企業在入駐工業園區時,都沒有經過嚴格的環保審核工作。由于工業園區內的招商引資的部門一門心思的想引入企業,在環保的審核工作就會向投資方妥協,這就是環保審核不嚴格的最重要因素。另外,大部門的企業對環境影響的評價工作也不夠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環保設施的建設并沒有同時進行,這就導致了環境受到了較為嚴重的影響。
2.2 未建設科學的環保設施
在很多工業園區中,根本就沒有建設環保的設施。這就導致了當園區出現工業垃圾、污水、廢氣、廢液等污染環境的物質時,工業園區的管理部門根本無計可施,從而導致了園區內外的河流以及土壤被大部分的污染了。
2.3 對工業園區內的企業缺乏統一規劃
在工業園區中,存在的企業錯綜復雜,有機械加工廠,有印刷紡織廠,有電子儀器廠等,這些企業混在在一起是很容易污染環境,對環境的損害很大。
3 加強工業園區環境保護工作的建議
3.1 提高生態效率
工業園區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筑物構造與生產的過程中,都必須堅持實施清潔生產的策略。因為只有清潔生產,才能夠盡可能的減少企業生產廢物的產生,從而有效的降低工業園區中的能耗以及物耗。在各個企業之間,還應該推行工藝更新以及物料替代,這樣可以減少企業排放污染環境的有毒物質。另外還應該鼓勵企業使用可再生資源。這些都是可以有效提高生態效率的措施。
3.2 加大園區環保執法的力度
對園區內的環境管理應讓具備專業能力的人員進行管理,同時成立園區內的環境管理的機構,這樣可以有效的加強實施環境管理的能力。同時,對于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的企業,應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規定時間內沒有改善的應給予嚴厲的處罰。發現有偷偷排放環境污染物的企業,也必須依法嚴肅處理。
3.3 降低材料使用壽命對環境的影響
生產所需原材料的進入園內以及企業生產的產品和廢物的出園,都應該對其進行使用生命周期的管理,從而降低使用壽命對環境的影響。應采用控制污染源頭和末端治理污染物相結合的措施治理污染物。當工業園區內存在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的企業時,應嚴肅對待,要求企業限期整改,只有整改合格通過后,企業才能繼續生產。
3.4 有效利用區域發展
要想對整個環境進行綜合的整治,就必須將工業園區周邊社區的環境與工業園區的環境結合起來。通過住宅的建設、社區的建設、工業的開發等手段,將對園區的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到整個社區的發展規劃中,從而做好統一的環境保護的規劃工作。這樣就將工業園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劃入到整個城市的環境保護工作之中,在國家相關環保法律的保護下,環境保護的工作才能更順利的開展,才能真正的做好工業園區內的環境保護工作。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對工業園區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工業園區環境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以及加強工業園區環境保護工作的建議進行了詳細的探析。工業園區的環境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但是要想真正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就必須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從而使我國沿著一條既生活富裕又生態平衡的文明之路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芃巖.環境保護概論[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關鍵詞】工業化;城鎮化;良性互動;產城融合;產業結構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park
under the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ng Shao-hui
(Jiaozuo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Jiaozuo, Henan 454000)
【Abstract】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 a shop,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industrialization. China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the building of industrial park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order to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to ensur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some suggestions to facilitat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teractio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Keywords】industrial; urbanization; interaction; production integration of the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1.前言:
從世界城鎮化進程來看,城鎮化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階段:第一是初期階段,城鎮化水平在30%以下,城鎮發展比較緩慢;第二是加速階段,城鎮化水平在30%至70%之間,城鎮高速發展;第三是后期階段,城鎮化水平超過70%,城鎮進入穩定發展期。據有關部門公布我國2012年城鎮化率52.6%,正處于城鎮化高速發展時期。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相鋪相成的,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目前,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雙加速”時期。本文通過剖析當前大力發展工業化過程中尤其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其原因,提出在快速城鎮化下工業園區的發展建議。
2.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產業結構發展規律是從第一產業為主過渡到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主,城鎮化水平越高,二、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構成中的比例越高,城鎮化由粗放低速走向提質增速階段。
美國五大湖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過程,向我們展示了產業結構演變和城鎮化發展規律的關系。19世紀初至19世紀的上半葉,美國五大湖工業區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為主,城鎮化進展緩慢。1850年,第一產業所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達到50%左右,城鎮化僅為9%。1865年南北戰爭之后,五大湖工業區成為重工業完整的區域,工業重型化促進了人口增長,賦予了城鎮化活力。1865年到1890年,芝加哥的人口增長10倍,其中制造業就業人數增長了30倍。1870年,五大湖工業區城鎮化率達到30%。1920年,擁有的大城市占全國10大城市的一半,城鎮化率達75.7%。之后,五大湖區工業發展走向衰退,逆城鎮化的郊區化開始顯現,產業結構由工業型逐漸升級為服務型,中心城市制造業外遷,很多大都市區成功地由制造業中心轉變為管理咨詢、商務、法律、貿易、旅游等服務業中心。
3.我國在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大力發展工業是富國強民的必由之路,但過量的工業園區建設已與我國的國情格格不入,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后期階段,城鎮化水平明顯落后于工業化水平。盲目的工業區的建設必定把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距離拉的更大,也將阻礙二、三產業發展,減緩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和現代化進程。以下為總結的工業園區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大肆圈地現象嚴重。由于政府招商的優惠政策越來越大,甚至沒了底線,使得土地價格非常低,一個很小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占地小則幾十畝,大則幾十公頃,投資強度底下,圍墻內零星散布幾個廠房,雜草叢生,聽不到機器的轟鳴聲,幾年后,用地性質突變為居住或其它用地,大肆搞違章建設。
(2)工業園區遍地開花,嚴重浪費國家資源。有些地方為了實現所謂的“筑巢引鳳”,要求鄉鎮甚至村莊規劃興建工業園區,并將此列入領導班子政績考核的范疇。大量的工業區、產業集聚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等猶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大量的農田被侵占,大量的公共服務設施的用地指標被侵占,嚴重浪費國家土地資源。
(3)產業定位模糊,特色優勢不明。不少地方的工業園區都是“小而全”的綜合型工業園區,產業定位模糊,招商引資沒有主攻方向,產業趨同化現象比比皆是,市場競爭力不強,企業的生命力往往幾年就面臨夭折的危險。
(4)工業園區基礎設施不健全。工業園區把企業引入后,往往缺乏應有的給水、排水、電力、熱力、道路等基礎設施,很難滿足投資者的需求。企業運作前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彌補基礎設施的缺口,致使企業在后期的正常運作和科技創新中難以為繼。
(5)粗放式生產,環境污染嚴重。很多入駐的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能源資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來拉動的,有的甚至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與可持續發展相悖,是與營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相悖。
4.我國工業園區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1)規劃不科學,眼光不長遠,與中心城區的關聯度不大。整體布局不科學,工業區圍住城市,“眾星捧月”;各功能區聯系不緊密,布局不合理,次生危害隱患較大;產業鏈條斷,基建投資大;只顧眼前利益,無視長遠發展,就工業區論工業區,與中心城區交通聯系不暢,基礎設施難共享;職工生活不便,上下班鐘擺式交通。
(2)工業園區的政策性干預過強,長官意識強烈。工業園區的選址往往是領導們簡單的一次圓桌會議就敲定了,沒有論證,沒有推敲;道路今天20米明天40米,一類工業隨時改為三類工業;領導換屆,規劃重調,位置不對,整體搬家。政策性干預和長官意識使城市規劃的權威性和法律地位受到嚴峻的挑戰。
(3)為彰顯政績,招商引資具有盲目性。為了不影響領導的仕途升遷,彰顯政績功勛,招商引資具有盲目性。大小企業隨便進,污染不污染沒人管,達標不達標無人問,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只顧眼前不顧長遠。
(4)資金嚴重不足,園區基建投資欠賬過多。園區建設中存在“重簽約,輕服務”的現象,工業園區建設前期投入大,短期內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財力、人力和物力,而政府財力有限,無法滿足工業園區建設對資金的需求,尤其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欠賬過多,制約園區建設開發進度和質量。
5.針對快速城鎮化下工業園區建設的建議
基于以上提到的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為了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保證工業園區建設良性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互相促進,推動我國現代化進程,對工業園區的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5.1因勢利導,搞好產業規劃。
政府要學會觀察和思考本地區獨特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從大局出發,把權利盡量下放給規劃師,合理布局宏觀層面的產業布局;考慮歷史形成的產業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因勢利導,與其它地方展開錯位競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拉長產業鏈條,減少能耗,把生態的理念貫穿于整個工業園區建設中去。
5.2產業集聚發展,減少對土地的浪費。
產業結構類似的工業園區集聚起來,項目相似的企業集聚起來,企業之間設施可以共享,協作可以更緊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更方便,生產鏈條拉的更長,相關的市場會應運而生,產業的競爭力無形中得到提升,既發揮集聚化和規模化帶來正效應,又能避免“遍地開花,不結果”工業園區過于分散造成的土地浪費現象。
5.3產城融合奠定城市的組團式發展。
“產城融合”是指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也就是要求工業園區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工業園區不是孤零零的廠房企業,必要的居住、教育、醫療等城市功能配套齊全;與城市的其它組團有機分割,是城市的一個特殊功能區,為組團式發展的城市骨架和城鎮化達到穩定狀態產業結構的過渡奠定基礎。
5.4降低工業用地的供應量和使用年限
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52.6%,日本在1947年-1975年的城鎮化加速階段,城鎮化水平從28%提高到75%期間,平均每年提高1.67個百分點的水平,按照這樣的速度計算,我國從城鎮化率52.6%達到75%,需要21年,即到2033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5%的穩定發展期。之后,工業發展走向衰退,逆城鎮化的郊區化開始顯現。產業結構由工業型升級為服務型,產業向管理咨詢、商務、法律、貿易、旅游等服務業轉型。
短短的20年我國產業就要轉型,土地的使用應多考慮項目是否節能、環保和市場競爭力等條件,限制目前工業土地的盲目供給。另外,目前工業用地使用年限為50年,20年后的30年時間里,企業大多數在凋敝在下滑,建議把工業用地的使用年限調整為30年,期限到后,根據企業的經營狀況考慮是否延續,避免大量的工業用地在高度城鎮化的情況下閑置或轉變用地性質帶來各種麻煩的現象發生。
5.5工業區的骨架結構形態要適應高度城鎮化的需要
工業園區的布局形態尤其道路骨架應該考慮高度城鎮化的使用的轉變,現在工業園區的總體規劃往往次干道多,主干道和支路少或者沒有,很少的公共綠地和供生活使用的公共服務設施,二、三十年后我國城鎮化將達到穩定發展期,產業結構由工業型升級為服務型,愚認為,那時的工業園區就是城市的一個綜合生活組團(也可能擔負城市的特殊職能),所以現在的工業園區的道路骨架應該具備主、次、支健全的道路系統和停車場、廣場、綠地等設施,該設置的中小學、醫療、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的位置也在規劃中加以考慮,為后期的用地性質的轉變提供方便。表現在規劃圖紙上應該有一個工業區的用地布局圖和一個作為綜合生活區的用地布局圖,兩個圖紙上用地的劃分應該有個關聯性,以便遠景的用地性質和用地邊界的轉變銜接。
5.6工業用地開發強度的控制
建議對工業用地在出讓的規劃設計條件中設定下限指標,比如容積率大于1.2,建筑密度大于60,根據工業項目確定其投資強度,比如三類化工企業按每畝地投資4000萬以上控制等等,另外,控制辦公區用地面積占工業總用地面積的比,禁止建設集中花園和專家公寓等措施,杜絕隨意的擴地、圈地現象,浪費國家有限的土地資源。
結語:我國工業園區的建設關乎工業化、城鎮化的互動發展,只有保證工業園區的良性健康發展,才能有效避免工業化、城鎮化不同步、不協調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才能加快縮小我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順利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
參考文獻
[1] 童中賢、佘紀國、熊柏隆.城鎮化的階段性特征與戰略創新研究.中國城市經濟,2010.9.
[2] 王紅梅.工業園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治理對策——以河南為例.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07.
[3] 桂國慶、陳勤、倪云飛、劉文勝、秦宗煌.城鎮工業園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企業經濟,2005.04.
[4] 駱江玲.城鎮化研究綜述.現代化的特征與前途——第九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2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鍵詞: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效率;DEA;實證分析
引言
生態工業園區(Eco-Industrial Park,EIP)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后的第三代工業園區的主要形態,也是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模式和未來工業園區改造的方向。EIP以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學原理為指導,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將環境污染減至最低,實現區域清潔生產。然而目前國內生態工業園區的管理還處于比較混亂的狀態。因此,如何評價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效率,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國外針對生態工業園區效率評價的研究開始較早。B.De.Benedetti[1](2002)等對ORMA(生態工業園區資源使用和廢物管理最大化)項目進行了研究。將生命循環評價(LCA)方法和劍橋管理選擇器(CES)方法結合起來,試圖在可替代解決方法中對成本、績效和環境影響進行權衡。Jim Altham和Renvan Berkel(2004)[3]利用三底線法(triple bottom line accounting),對澳大利亞Kwinana工業共生體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了評價。Anna Wolf[4](2007)對瑞典森林工業經濟效益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在電力價格、石油價格、樹皮價格等因素變動,以及有無綠色證書的情況下,工業共生體與非工業共生體的成本變化情況。
國內對生態工業園區評價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元炯亮[5](2003)在3R原則、系統性、動態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等五條原則的基礎上,將生態工業園區評價指標體系分解為四類指標:經濟指標、生態環境指標、生態網絡指標和管理指標。黃d等[6](2004)建立了指標體系的目標層、準則層、領域層、指標層的層次結構模型,從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水平、發展能力和發展協調度三個角度建立了一套生態工業園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黃海鳳等[7](2005)采用專家咨詢法,從經濟指標、環境指標、管理指標和生態指標四個方面建立了生態工業園區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灰色聚類方法對生態工業園區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和綜合評價。劉景洋等[8](2007)根據生態工業園區的特點將生態工業園區分為綜合類、行業類和靜脈產業類三種。然后借鑒層次分析法思想,從經濟發展、物資減量與循環、污染控制和園區管理4個部分選取了21個指標,構建了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評價指標體系。薛捷等[9](2009)建立了基于DEA評價方法的生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由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系統的投入和產出組成,從經濟、資源和環境3個方面對投入和產出進行分析,選出評價指標。
本文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基于上海市生態工業園區2010年的截面數據,進行發展效率分析和差值分析,找出我國生態工業園區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其效率改進的方向。進而明確提高生態工業園區效率的途徑,提出相應改進措施。同時為監管當局評估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成果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據。
1、 研究方法
1.1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DEA是1978年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所創立的,是以數據點的外包絡面為基礎的數學規劃方法。DEA評價具有具有多投入多產出的部門或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有效性,可廣泛使用與業績評價。由于DEA所需指標少,各測量指標間無需統一單位,無需知道生產函數的具體形式,也無需任何權重假設,從而保證了原始信息的完整,避免了人為因素的主觀影響。基于上述顯著的優點,近年來,DEA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然而在DEA眾多的應用領域中,卻鮮少見到其對生態工業園區的績效評價。劉巍等[10](2012)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對中國24家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環境績效進行了實證研究,并為園區未來環境調控提出定量化的調整建議。本文擬以上海市9家生態工業園區為例,創新性地應用DEA方法對生態工業園區的經濟效益進行評價,給出我國生態工業園區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方向,并為生態工業園區的可持續方法提供積極地建議。
1.2數據包絡分析法相關模型
DEA相關模型的主要形式有CCR模型和BCC模型。CCR模型是最基本的DEA模型,是研究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基于規模收益是常量的假定來評價決策單元的技術有效性的。BCC模型基于規模收益可變的鑒定來評價決策單元的技術有效性,從而避免了技術有效性受規模有效性的影響。
本研究的決策單元是生態工業園區,由于存在人員配置,企業規模,資金約束等因素,存在規模收益可變的情況,但CCR模型僅能對決策單元的總體效率進行評價。而無法對決策單元的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進行評價。故本文選用BCC模型來評價生態工業園區的技術有效性。該模型表達式為:
2、經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決策單元的選擇
本研究選取了上海市9家生態工業園區為研究對象。其中有4家通過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驗收,3家已獲得批準建設,其余2家為市級生態工業園區。
2.2指標的選擇
生態工業園區作為工業園區有其特殊的組織形式。只有實現經濟上的發展,才能使生態工業園區長久地生存下去。考慮本次評價的目的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影響生態工業園區經濟績效的指標作為關鍵評價指標。其中輸入指標選取從業人員數、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輸出指標選取工業總產值、利潤總額。測度指標為技術效率(TE)、純技術效率(PTE)、規模效率(SE)和規模收益。
2.3數據搜集與整理
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來自2010年國家環保局、各生態工業園區統計數據,《中國火炬統計年鑒》等。搜集整理的數據如表1所示:
3、研究結果及分析
利用DEAP2.1進行效率測度,得到2010年上海市9家生態工業園區的技術效率(TE)、純技術效率(PTE)、規模效率(SE)和規模收益情況,如表2所示。
3.1效率分析
由表2可知,總體而言,上海市生態工業園區的經濟效益不容樂觀。9家生態工業園區中只有4家技術效率為1,是DEA有效率的。其余5家均為DEA無效單元,其資源的投入與產出比例并未達到最優。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和上海市北高新技術服務業園區技術效率分別為0.655和0.518,處于很低的水平,說明這兩個生態工業園區在建設的過程中沒有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雖然規模無效,但是接近于1,且規模收益處于遞增的階段,因此認為純技術效率低下是導致其技術效率低下根本原因。而上海市北高新技術服務業園區純技術有效,規模效率僅為0.518,由此認為導致其技術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規模效率過低。青浦工業園區和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處于中等水平,且青浦工業園區規模收益處于遞減的狀態。
3.2差額變量分析
DEAP2.1的分析結果顯示了每個生態工業園區各項指標的目標值,為了便于觀察比較,把原始值和目標值列在一張表中,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需對產出投入進行調整優化的工業園區主要是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青浦工業園區。為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工業總產值及利潤總額還需要分別提高50%和77%,而從業人員數和固定資產投資情況較為合理,可以保持。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從業人員數和固定資產投資比較合理,可以維持;工業總產值和利潤總額需要分別提高13%和19%。青浦工業園區從業人員數過多,需要縮減23%;固定資產投資較為合理;工業總產值和利潤總額較低,應該分別提高16%和66%。
4、結束語
本研究著重測度和分析了相對效率,目的在于評價上海市生態工業園區的經濟績效,推進園區的可持續發展進程。通過對上海市生態工業園區的經濟績效進行測度與評價,并對生態工業園區的資源配置相對效率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各生態工業園區的投入產出效率及其改進的方向。在此基礎上,給出各生態工業園區的優化建議,對未來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B De. Benedtti, S Rollino, G L Baldo, F Rutter. Material se-lection in a eco- industrial park for an environmentally-conscious design[C]. Japan: Proc 5th Int Conf EcoBalance, 2002.
[2] A.Haloy, M.Sayisaka, A.Znaba. Industrial ecology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C]. Michigam: University of Michigam, 2003.
[3] Jim Altham, Ren van Berkel. Industrial symbiosis for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an update on Australian initiatives[C]. Man-chester: 11th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Conference, 2004.
[4] Anna Wolf, Industrial symbiosis in the Swedish forest industry[J]. Progress in Industrial Ecology, 2007, 4(5): 348~362.
[5] 元炯亮. 生態工業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環境保護, 2003(3):38~40
[6] 黃d,陳森發,周振國等. 生態工業園區綜合評價研究[J]. 科研管理, 2004, 25(6):92~95
[7] 黃海鳳,張宏華,蔡文祥等. 基于灰色聚類法的生態工業園區評價[J]. 浙江工業大學學報, 2005, 33(4):379~382
[8] 劉景洋,喬琦,姚揚等. 生態工業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J]. 現代化工, 2007, 27(7):58~61
[9] 薛捷,周景博,羅宏等. DEA在生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 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 2009(8):37~40
[10] 劉巍,田金平,李星等. 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環境績效研究[J]. 生態經濟, 2012(7):125~128.
[關鍵詞]工業園;污水;工藝;
中圖分類號:[TU9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2-0141-01
1 引言
為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園區建設,確保實現“十二五”期間及2012年節能降耗目標,工業園區在狠抓項目建設、不斷完善產業鏈的同時,加大對園區企業節能降耗、技改項目的推進力度,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引導企業按照綠色發展的理念,延伸產業鏈,形成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及產業鏈間的循環體系,有效降低園區總能耗的產生量,推進園區節能減排工作的有序開展。
2 工業園區污水處理模式及問題分析
目前,除化工、電鍍等專業工業園區及有條件的其它專業工業園區需單獨建設集中污水處理廠外,工業園區污水處理模式主要有3種:一是企業預處理后納入市政管網進入城鎮污水處理廠;二是企業自行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達標排放,目前大都是采取這種方式;三是園區建設有污水處理廠的排入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
2.1 企業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后外排
園區企業各自建設配套的廢水處理設施,廢水由企業自行處理,各項水質指標都合格后,經地方環保部門監測達標才允許排放。這種模式雖然達到了分散事故危險和責任分擔的目的,但存在如下缺點:(1)不論規模大小各廠點都單獨建設廢水處理設施,廢水處理設施總占地面積大,其投資費用是相當大的而且處理設施的投資并不隨廢水量的減少而減少,運行費用高,重復建設造成人力資源、設備浪費嚴重,資源利用率較低,對企業是個沉重的負擔;(2)環保系統監管難度大,不利于專業化運行操作,效果保證度沒有集中治理模式好;(3)工業廢水水質水量變化大、污染物濃度高、營養物質不平衡。企業很難長期保持污水水質和水量的穩定,也很難滿足生物處理工藝所需的各種物質和進水水質。
2.2 排入城鎮污水處理廠
在納入城鎮污水管道之前,企業一般要對廢水進行預處理。一般工業廢水直接排入城市排水管網,特殊的有毒有害的工業廢水經預處理或特殊處理后排人城市排水管網,進人城鎮污水處理廠與生活污水一并處理。企業污水納入城鎮污水處理廠必須符合城鎮污水處理廠的納管標準。主要存在的問題有:(1)目前企業預處理中通常是采用了與城鎮污水處理廠相同的生化處理工藝,僅降解了污水中可生化降解的有機物,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機物被轉移到城鎮污水處理廠,得不到有效處理,依靠城市污水的稀釋達標排放。(2)所在城鎮污水處理廠其處理工藝和能力,必須符合有效處理工業企業排入污染物的條件。否則,不能接納工業污水。(3)為保證在合理處理成本下出水水質,對于納入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工業廢水所占比例也是應有限定的。
2.3 工業園區建設污水處理廠
為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型工業園區,保障工業園區污水得到妥善處理,許多工業園區都建設了園區集中污水處理設施。此外,有的工業園區在污水處理設施尚不完善的城鎮,有些城鎮還未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分別用管道排放到園區的集中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園區水質差異大,需要各企業預處理污水,達到園區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要求方可排入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其優點是:(1)廢水處理設備、土地和人力資源共享,節省企業的廢水處理費用;(2)降低了環保管理部門對分散企業監督管理的難度;(3)工業園區廢水中心站可引進專業環保公司的技術和運營管理經驗,保證廢水達標排放。缺點是不同廠家的同一類水集中于園區管道收集,沒有配置必要的高技術監測設備,企業廢水混排查找不及時,也難以查找;沒有有效的手段監控各種廢水,無法約束各廠家的亂排亂放,不能用經濟手段促使各廠家進行清潔生產。
3 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建議
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及地方省級生態工業園建設都要求具備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廠),工業園區建設集中污水處理廠是大勢所趨許多地方政府就要求工業園區配套污水處理廠,否則實施區域限批。如何有效的發揮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的作用,使園區污水處理廠為節能減排做出貢獻,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3.1 加強在線監測,有效監控廢水濃度
隨著進園企業日益增多,廢水水質更加復雜。處理難度增加。少數企業環保設施不完善,存在偷排漏排等環境違法問題,容易導致園區污水處理廠運行不正常,因此必須強化對園區企業點源污染預處理設施的監管,確保企業廢水達到接管標準后進入園區污水處理廠。
(1)配置必要的在線監控設備,及時查找廢水混排原因及排放污水的企業,及時切斷亂排混排的企業進水,保證園區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
(2)通過在線監控系統有效監控各種廢水的濃度,根據廢水濃度進行收費,約束各廠家的亂排亂放現象,用經濟手段促使各廠家實施清潔生產。
3.2 嚴格入園標準,加強企業末端的監控
嚴格入園標準。新建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保“三同時”制度,對未來開展環境影響評價以及未建設污染治理設施的項目一律不得投入生產。對重點污染源實行動態監督,對環境違法現象突出的園區,實行項目“區域限批”制度,以嚴格保證園區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水質和園區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
加強企業末端污染監控。園區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的關鍵還在于接管企業進水水質的末端控制。在各級環保部門和園區管委會的共同監管下。企業都建設了預處理設施。但由于接管標準是三級排放標準,企業采用各種技術手段追求廢水的三級指標特別是COD的達標排放。而忽視了清潔生產和針對有機毒物的預處理,園區污水處理廠生化系統極易因進水有毒有機物而導致運行異常而影響了污水廠處理工藝的效果。因此,必須確保企業廢水達到接管標準后排入園區污水處理廠。對向城鎮排水收集系統排放污水、廢水的單位進行水質水量監測管理,同時對污水處理廠集水范圍內的水質水量進行監測統計,為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確保污水收集系統和污水處理廠的安全運行。
3.3 制定應急保障措施,加強污水處理廠的監管
保證園區污水處理廠排放污染物達到相關排放標準要求,并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如污水處理廠發生不能正常運行的情況,要立即報環保部門,通知相關企業采取停產或限產限排等應急措施。
4 結束語
全國各地工業園區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為防止工業園區成為工業重污染區,如何控制工業園區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是當前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焦點,本文分析了目前工業園區污水處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闡述了工業園區污水處理模式,并就目前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建議。
參考文獻
[1] 黃宇,劉新紅.城市污水處理廠設計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廣東科技,2006,(12).
關鍵詞:化工 經濟 安全生產
化學工業園區的快速建設和發展,在促進當地經濟和化工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安全問題,由于化學工業園區不科學的規劃建設和不正確的風險管理方式而引起的火災、爆炸、中毒以及環境污染事故屢見不鮮。因為化學工業園區中多為石油化工企業,生產、儲存、使用、經營、運輸和大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險化學品,且園區內重大危險源數量眾多,一旦發生火災、爆炸或者危險化學品泄漏擴散事故,極易造成大面積的群死群傷事故。另外,化學工業園區企業相對密集,使得某個企業若發生重大事故便會波及相鄰企業,很有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多米諾骨牌連鎖效應。因此,為了有效預防和控制化學工業園區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對化學工業園區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安全規劃和風險管理的需求空前增長。如何對一個化學工業園區進行安全規劃,并進行持續的風險管理,避免或有效控制事故的發生,是當前形勢下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化工行業取得長期發展的主導方向。故針對中國化工園區整體安全問題, 談談我的一些粗略看法和一些建議。
一、化工企業普遍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
(一)缺乏化工園區整體安全的應急防范機制。在化工園區內, 存在著各個企業只顧抓自身安全, 不考慮一旦發生事故給周邊形成的連鎖災難的現象; 沒有落實化工園區安全監督管理的職責; 安監、環保和消防等部門的監管也有一個統一協調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 使化工園區缺乏整體安全的應急防范機制。
(二)企業間不安全因素的相互影響。通常園區內化工企業隸屬關系不一, 密集分布在幾至幾十公里范圍內。化工原料通常由臨近的碼頭經管道輸送到危化品儲罐區, 再通過管道輸送到企業, 其輸送管道是廠內與廠外相貫通。若一家企業發生火災爆炸事故又不能及時救援, 則將株連相近企業發生連鎖事故。2006年11月3日 19: 00 時左右, 江蘇省濱海縣沿海化工園區一化工廠發生連環爆炸事件就是最好的說明。
(三)缺乏完備的三廢處理設施及健全的環保制度。化工生產中不可避免大量使用化工生產的產品、中間體、副產品及含于其中的雜質和生產中的“三廢”排放物, 這些均屬工業毒物, 具有毒性、腐蝕性和火災危險性。如果化工園區內一旦發生氣體泄漏, 有毒氣體易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如氯氣、硫化氫、二氧化硫等, 同時酸性氣體長期積累在大氣層, 產生酸雨, 污染環境, 腐蝕設備; 并且, 這些物品普遍存在燃點低、易點燃、自燃性, 遇酸、遇氧化劑易燃易爆,本身或燃燒產物有劇毒, 往往造成意外的火災、爆炸事故, 殃及園區內的其他企業。由于化工園區環境保護一體化, 園區內設立統一的污水處理中心。然而, 有了集中處理, 并不等于淺談化工園區安全生產什么樣的污水都可以直接排向園區內污水處理中心。
二、化學工業園區進行安全規劃之對策
(一)化學工業園區整體風險分析。對于規劃建設的擬建化學工業園區進行區域性安全預評價,對擬建項目及周邊環境進行風險分析;對于已建化學工業園區進行區域性安全現狀評價,對其現有化工企業及周邊環境進行風險分析。通過風險分析確定擬建和己建化學工業園區各種潛在的事故類型、影響范圍、后果嚴重程度、事故發生概率等,為化學工業園區各功能區分布及各企業平面布局提出具體的建議和要求,從本質安全的角度預防、減輕或控制化學工業園區事故的發生。
(二)化工企業選址及平面布局。1.根據相關標準、技術規范的要求,對擬建化學工業園區選址與平面布局(包含擬建化工企業與各功能區,包括居民區、學校、醫院、臨時避難所、公共設施等)的衛生防護距離、防火間距、安全間距的確定,化工企業擬建新設施(特別是構成重大危險源的新設施)選址及平面布局的確定。2.針對已建化學工業園區現有化工企業設施(特別是構成重大危險源的設施)的改擴建,其發生變化對周邊及園區的安全影響,其改擴建的規模、選址與平面布局的確定。3.現有化學工業園區附近土地的開發利用項目對園區安全生產的影響以及園區的生產運行對附近擬開發項目的影響,包括園區附近擬開發項目與園區應保持衛生防護距離、防火間距、安全間距的確定,擬開發項目的類型及規劃目標的限定等等。
(三)確定企業安全生產入園許可。在化學工業園區風險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根據園區風險容量和功能定位,確定化學工業園區企業入園條件,對入駐園區企業實行入園許可,滿足許可條件的企業方可入駐。
三、結語
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化工園區經濟以其集中、集約和規模化等優勢為中國化工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 在研究建設化工園區經濟大發展的同時, 必須確保化工園區整體安全生產。研究化學工業園區的安全規劃與風險管理,對于提高化學工業園區預防事故的能力,促進園區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和諧平穩發展,提高我國化學工業園區風險管理的水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l]劉芳.淺談化工園區安全生產[J].精細化工中間體,2007,37(6):18一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