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3岁女生发关系要赔偿吗,解开老师裙子猛烈进入动漫,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麻花豆传媒国产剧mv免费软件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生物學科知識范文

時間:2023-10-10 15:57:46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生物學科知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第1篇

關鍵詞:生物學科;科學知識;人文情感

一、生物學科教學理念

對于生物學科的知識內容,本文僅討論高中生物學科的內容,而教學過程與內容緊密相聯,課標中的教學理念歸結為以下幾點:

1.面向全體學生。

總結為兩點,即全面性和靈活性,即指生物學知識的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而且要著眼于其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并且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即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

2.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就這一點來說,它既是教學理念,也是教學目標更是生物學科的一個性質特點。所謂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公民參加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倡導探究性學習。

這也是生物學科知識最具特色的性質之一。生物隸屬于科學領域,而科學發展的最大動力莫過于不斷的探究。探究性學習是旨在培養學生形成科學家的探究思維及方法,力圖改變學生對于生物學科知識的學習方式。

4.注重與現實生活相聯系。

對于長久以來學生所學不能應用于生活實際,生物教學內容中便加入了很多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知識原理,將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學搬到課堂上來,增強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二、生物學科知識的性質

生物學科知識的內容范圍很寬廣,相應具備的性質也是很豐富的。本文僅對其特殊的性質,即區別于其他學科知識的特點做相應的具體闡述。將其歸結為以下四個主要的性質,即生命性、科學性、實驗性、先進性。

1.生命性。

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它將生命現象、生命特征、生命規律等內容進行選擇,面向不同階段的學生,以適應其年齡和心理特征的表述方式,將這些學科知識呈現給學生,這是生物學科生命性最表面也是最直觀的體現。其次,生物學科涵蓋了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遺傳學、生態學、細胞生物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的相關知識;層次上,生物學科由大分子物質、細胞談起,在組織、器官、個體、種群、生態系統乃至生物圈,每個角度都為學生開設了探索生命世界的窗口;從知識類型上講,生物學科既有簡單易懂、描述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的陳述性知識,又有需要動手親自操作才能掌握的程序性知識,還有透過現象看的本質、經過分析推理得出的邏輯性知識。最后,學生只有對生物知識有足夠的了解,對生命有全面的認識,才可能體會到生物學科中生命性的存在。而這一性質也恰恰體現了課程理念所提出“面向全體學生”。

2.科學性。

這一性質的最大體現就是理念的闡述,即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我們要通過學習科學知識,運用科學方法,通過科學技術和過程來實現科學素養的提升。如在講授科學探索這一主題時,首先要讓學生學會的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觀察生物。在講到細胞結構時,也是要讓學生學會使用科學的儀器(顯微鏡)去觀察。而這些教學內容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在生物課程中參與解決現實世界的具體問題,來獲取科學知識和技術,到了日常生活中,他們便能夠知道如何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去解決問題。而且,通過生物學科科學性的教育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科學過程,鍛煉使用科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并最終養成主動獲取科學知識和技能的習慣,成為真正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才。這一點性質正是對“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這一課程理念的映證。

3.實驗性。

自然科學是在科學的實驗中不斷前進和發展的,因此也都具備了實驗性。具體來說是從以下三個方面得以體現的。首先,實驗知識的可操作性。通過生物實驗操作,使教學內容立體化,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其次,實驗知識的主動參與性。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親力親為,掌握的知識都是主動獲取,這樣獲得的知識必然更加牢固。另外,實驗知識的全面性。實驗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實驗知識的精神性。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還應該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實驗精神,即嚴謹態度,屢敗屢戰意志品質,還有與人相處、共同實驗時所必備的合作精神。如在講授綠色植物的一生時,就需要學生不僅能理解理論知識,更要通過親自栽培綠色植物的實驗來體驗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這樣才能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這一性質也是對“倡導探究性學習”課程理念的最佳證明。

4.先進性。

生物學科是一門與人類生產、生活關系極為密切的學科。學生學習生物將所學的知識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生產實踐。因此社會的發展,技術的更新與生物學知識內容的聯系就更為緊密。一些新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也預示著生物課堂的教學內容要不斷的更新與改革。如在介紹基因時,就要向學生們展示更多的基因技術所帶來成果;在講授人的生殖發育時,也可以為學生介紹試管嬰兒的誕生與發展歷史。更多的將現代科技、社會和知識聯系起來是生物學科知識最大也是最突出的特點,這一點也是由課程理念中“注重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所決定的。

三、結論

綜合全文的論述,根據課標所提出教學理念分析得出生物學科知識的生命性、科學性、實驗性、先進性的四大性質。而在生物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要先熟悉學科知識的性質及特點,從而選擇合適的授課形式及方法,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作者:姚芳儒 馬俊麗 史立平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27.

[2]劉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61-74.

[3]林靜.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初中生物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4-29.

[4]林國棟.生物學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68-74.

第2篇

常用滅菌方法有:灼燒滅菌,將接種工具如接種環、接種針滅菌;干熱滅菌:如玻璃器皿、金屬用具等需保持干燥的物品。高壓蒸汽滅菌:如培養基的滅菌。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學科知識點歸納資料,提供參考,歡迎參閱。

 

 

知識點一

1、培養基的種類:按物理性質分為固體培養基和液體培養基,按化學成分分為合成培養基和天然培養基,按用途分為選擇培養基和鑒別培養基。

2、培養基的成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無機鹽P14

3、微生物在固體培養基表面生長,可以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

4、培養基還需滿足微生物對PH、特殊營養物質以及O2的要求。

5、獲得純凈培養物的關鍵是防止外來雜菌的入侵。

6、常用滅菌方法有:灼燒滅菌,將接種工具如接種環、接種針滅菌;干熱滅菌:如玻璃器皿、金屬用具等需保持干燥的物品。高壓蒸汽滅菌:如培養基的滅菌。

7、用固體培養基對大腸桿菌純化培養,可分為兩步:制備培養基和純化大腸桿菌。

8、固體培養基的制備:計算→稱量→溶化→滅菌→倒平板

9、微生物常用的接種方法: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

10、平板劃線法是通過連續劃線,將菌種逐步稀釋分散到培養基表面,稀釋涂布平板法是將菌液進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釋,分別涂布到培養基表面。當它們稀釋到一定程度后,微生物將分散成單個細胞,從而在培養基上形成單個菌落。

11、微生物的計數方法:活菌計數法、顯微鏡直接計數法、濾膜法。

12、活菌計數法就是當樣品的稀釋度足夠高時,培養基表面生長的一個菌落,來源于樣品稀釋液中的一個活菌。通過統計平板上的菌落數,就能推測出樣品中大約含有多少個活菌。統計的菌落數往往比活菌的實際數目低。因為當兩個或多個細胞連在一起時,平板上觀察的只是一個菌落。

13、顯微鏡直接計數也是測定微生物數量的常用方法,但它包括了死亡的微生物。

14、設置對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實驗組中非測試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①如何證明培養基是否受到污染:實驗組的培養基中接種要培養的微生物,對照組中的培養基接種等量的蒸餾水(設置空白對照)。②如何證明某選擇培養基是否有選擇功能:實驗組中的培養基用該選擇培養基,對照組中培養基用普通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如果普通培養基的菌落數明顯大于選擇培養基中的數目,則說明該選擇培養基有選擇功能。

15、如何分離分解尿素的細菌?培養基中以尿素為唯一氮源,加入酚紅指示劑,如果PH升高,指示劑變紅,可初步鑒定該菌能分解尿素。

16、如何分離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以纖維素為唯一碳源的培養基。

17、纖維素酶是一種復合酶,至少包括三組分: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兩種酶使纖維素分解成纖維二糖,第三種酶將纖維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18、篩選纖維素分解菌的方法:剛果紅染色法,其原理是剛果紅可以與像纖維素這樣的多糖物質形成紅色復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纖維二糖和葡萄糖發生這種反應。當纖維素被纖維素酶分解后,剛果紅—纖維素的復合物無法形成,培養基中會出現以纖維素分解菌為中心的透明圈。(產生了透明圈,說明纖維素被分解了,說明有纖維素分解菌)

知識點二

1、組織培養一般選擇未開花植株的莖上部新萌生的側枝。

2、常用的培養基是MS培養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N、P、K、Ca、Mg、S;微量元素:B、Mn、Cu、Zn、Fe、Mo、I、Co;有機物:如甘氨酸、煙酸、肌醇、維生素以及蔗糖等,常常還要添加植物激素。

3、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是啟動細胞分裂、脫分化和再分化的關鍵激素。

1)按照不同的順序使用,會得到不同的實驗結果。

①先使用生長素,后使用細胞分裂素:有利于細胞分裂,但細胞不分化;

②先使用細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長素:細胞既分裂也分化。

③同時使用:分化頻率提高。

2)兩者用量的比例影響細胞的發育方向:

4、花粉是單倍體的生殖細胞,花粉的發育要經歷小孢子四分體時期,單核期和雙核期等階段。

5、通過花藥培養產生花粉植株(單倍體植株)一般有兩種途徑:

究竟是哪種途徑主要取決于培養基中激素的種類及其濃度配比。

6、影響花藥培養的因素:材料的選擇和培養基的組成,此外,親本植株的生長條件、材料的低溫預處理以及接種密度等都有影響。

7、月季的花藥培養一般選初花期,并且選擇單核期的花粉。選擇花藥時,一般通過鏡檢來確定花粉是否處于適宜的發育期。確定花粉發育時期的常用方法:醋酸洋紅法,某些植物的花粉細胞核不易著色,需采用焙花青——鉻礬法,這種方法能將花粉細胞核染成藍黑色。

知識點三

1.果酒制作:

1)原理:酵母菌的無氧呼吸 反應式: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2)菌種來源:附著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或人工培養的酵母菌。

3)條件:18-25℃,密封,每隔一段時間放氣(CO2)

4)檢測:在酸性條件下,重鉻酸鉀與酒精反應呈灰綠色。

2、果醋制作:

1)原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

O2,糖源充足時,將糖分解成醋酸

O2充足,缺少糖源時,將乙醇變為乙醛,再變為醋酸。

C2H5OH+O2CH3COOH+H2O

2)條件:30-35℃,適時通入無菌空氣。

3、腐乳制作:

1)菌種: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都是真菌)。

2)原理:毛霉產生的蛋白酶將豆腐中的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aa ;脂肪酶將脂肪水解為甘油和脂肪酸。

3)條件:15-18℃,保持一定的濕度。

4)菌種來源:空氣中的毛霉孢子或優良毛霉菌種直接接種。

5)加鹽腌制時要逐層加鹽,隨層數加高而增加鹽量,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長,避免豆腐塊腐敗變質。

4、泡菜制作:

1)原理:乳酸菌的無氧呼吸,反應式:C6H12O62C3H6O3+能量

2)制作過程:①將清水與鹽按質量比4:1配制成鹽水,將鹽水煮沸冷卻。煮沸是為了殺滅雜菌,冷卻之后使用是為了保證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不受影響。②將新鮮蔬菜放入鹽水中后,蓋好壇蓋。向壇蓋邊沿的水槽中注滿水,以保證乳酸菌發酵的無氧環境。

3)亞硝酸鹽含量的測定:

①方法:比色法;

第3篇

關鍵詞:生物學科;思維導圖;整體性;免疫調節

生物學科知識點多,知識面廣,不僅包括大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還包括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同時生物學科還與生產和生活聯系非常緊密。面對如此繁雜的學科,我們很難理清知識間的關系。但是,如果能構建一幅學科全景圖,理清各章節內容的層次結構和相互關系,快速地將零散煩雜的知識結構化、條理化和系統化,巧用思維導圖,就可以滿足以上的學習需求。思維導圖的制作方法可簡要概括為以下四個環節:第一步,設計一個能夠清楚體現主題的圖片;第二步,圍繞主題畫出各級分支;第三步,整理各級分支,找出關聯,用不同的顏色、線型、圖片表示;第四步,留下一些空白,隨時添加新的內容,盡量將所有的內容放在一個圖中。應用思維導圖進行生物學習,有助于整合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生物學習的效率。現以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教版)中的一節課“免疫調節”為例,探討思維導圖在優化生物知識結構方面的應用。

一、思維導圖是課前預習的有效工具

課前預習是我們學習的薄弱之處,尤其是對于生物學科。究其原因,主要是知識點多且亂,不知道預習什么,只是把課本從頭到尾看一遍。等開始學習新課時,預習的內容早忘記了,時間久了就覺得既浪費時間又沒效果,預習的意識也越來越弱。但是掌握了思維導圖后情況就迥然不同,如下圖就是“免疫調節”的預習思維導圖。

第一步是找到本節課的主題,需要學生不斷看書和思考;第二步是把相關的知識點按照自己的理解分級羅列在紙上;第三步是理清每一級之間的內在聯系,并用簡單的線條表示出來。經過尋找、羅列、理清這幾個環節,不僅對知識的記憶不斷加深,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整理初步建立起知識結構模塊,使知識層次更加清晰。把有歧義及混亂的知識點做上標記,作為聽課的重點,能提升聽課的效率。

二、思維導圖是課上記筆記的創新手段

傳統記筆記模式是教師在黑板上寫,學生在本子上抄。一節課下來,教師又說又寫忙得不亦樂乎,可是我們卻又聽又抄滿腦子漿糊,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存疑、探索、想象和創造,使我們逐漸被動,思維僵化直至變成單純的知識儲存器。思維導圖在課堂筆記方面有以下優勢:第一是簡約性。思維導圖以簡約化的知識結構框架、精練的語言、象征性的圖式或明確的符號,使雜亂無章的知識更加具體、簡明,便于學生記和聽,也易于理解、運用。第二是整體性。思維導圖是由各個知識有機構成的整體,是一套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現了知識上的內在聯系和結構上的層次。第三是更新性。思維導圖總是隨著預習、上課和練習的不斷發展變化而變化。因此,思維導圖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有一個產生、發展、豐富的過程,結構與內容日臻完美,這是有效性的重要保證。正由于以上的優點,筆記的記錄有更多的創造空間。在學習的最后階段,把從學習材料中摘錄的筆記融入進來并完成思維導圖,這張圖就可以作為以后學習與復習的基礎。

三、思維導圖是課后復習的最佳方式

第4篇

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效滲透化學知識

高中生物課本蘊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但受傳統學科教學的束縛以及應試教學工作的限制,教師在講解到生物知識時,遇到化學知識往往采用一筆帶過的方法,并未深入講解。在不少教師看來,高中生物中的化學知識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知識的一種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知識,無需過多地占用課時來進行這方面知識的講解。其實,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適當滲透化學知識,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學生跨學科運用和整合能力。

如在講解在生物知識點“碳是組成生物體的最基本的化學元素”這方面內容時,可以將化學學科中的“碳元素”知識點有效滲透進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對“碳元素”在化學學科中的概念、分類、性質、特點等進行全面梳理,在梳理的基礎上,注重聯系化學元素與生物體之間的內在關聯。通過這種教學滲透,學生在分析與梳理化學知識的過程中,內化化學元素在生物體之間的關聯性,理解生物體的發展演變。再如,在生物教學中,“光合作用”是比較關?I的內容體系,若教師單純依靠生物知識進行講解,學生在理解“光合作用”時很難深入地理解內在的關聯。但如果將“光合作用”與“氧化還原反應”有效地聯系起來,則能夠深化這方面知識的關聯性,使學生全面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過程、能量之間的轉換和光合作用中的電子轉移等。

總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涉及很多的化學知識以及化學內容,教師只有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與聯系,才能全面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跨學科能力,才能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的能力。

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物理知識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物理知識也是非常關鍵的教學內容。雖然不少物理知識并非當學期的教學內容,甚至是一些高年級才會涉及的內容,但這并不影響高中生物教學中物理知識的滲透和融入。相反,通過教師的提前介入與分析,能夠為學生下一階段的物理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滲透物理學科,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的物理知識分析生物知識,提升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

例如,在生物教學中,DNA檢測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人們在利用DNA進行相關疾病的檢測時,利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熒光分子標記等。這些內容涉及近代物理學中的同位素、放射性、半衰期、探測射線的依據。在高中生物學科建構中,這部分內容屬于高二階段的內容,但所涉及的物理知識則是高三階段的物理內容,但這并不影響知識之間的滲透。相反,通過提前的物理知識滲透,能夠幫助學生形成一個預先的概念認知,使學生結合對高二階段生物知識的理解,深化感知未來可能需要學習的物理學科。

此外,生物學科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在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重培養和優化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將生物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更好地指導社會實踐。學生生物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往往能夠通過對物理知識的分析與應用得到體現。比如,在生物教學中“耕作松土”的意義分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方面的內容與物理學科中的毛細現象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構想更加科學的松土方式。

第5篇

一、合理構建高中生物教學的知識結構

隨著教育部對高中生物教學工作的改革,在最新頒布的高中生物教學大綱中,更加注重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高中生物教學要求中,教學工作的重點不再僅僅局限于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同時強調培養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與愛好,以及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簡單的科學研究能力等。這些新大綱中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能力,既是高中生物教學中要求學生具備的,也是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畢業生應該具有的基本能力。從近幾年的高考生物試題中也可以看出,主要考查學生對生物學科主干知識的掌握情況,注重培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表述能力、對簡單實驗的掌握和探究能力及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而在平時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具備上述能力,就需要在教學中合理構建學科的知識結構,深化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

1.生物學科知識結構及其教學意義

所謂生物學科的知識結構,就是指在生物學科的知識體系中各要素的構成形式以及其內在的關系。由于高中生物教學內容中有很多的小知識點,如果讓學生一個一個單獨地去理解、記憶、掌握這些知識點,一則工作量很大,很難收到成效;再則由于知識點之間相對分離,導致很多知識學生難以理解,這樣的學習必然事倍功半。因此,教學中很有必要幫助學生將細小的知識點進行整合,使其形成一個互相關聯的、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由于將各知識點之間相互關聯形成體系,所以既有助于學生發現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又易于學生對其的理解和掌握。

2.生物學科知識結構的合理構建

(1)對各章節的知識要素進行提煉、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將各個分散的知識要素進行提煉、整合,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歸納,既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另一方面,對于知識要素的整合,形成知識體系,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各個知識要素之間存在的聯系,既便于學生從宏觀上對于知識體系的把握,又易于形成聯想記憶。

(2)注重對于“交叉性”知識的整理。

隨著生物學科的不斷發展和高中生物教學內容的不斷深入,有很多不同的知識要素之間產生了交集,而這些交叉性較強的學科地帶往往是現在高考試題中最容易考查的地方。所以,在知識結構的優化上,應該注重對這些交叉性、綜合性較強的知識進行整理。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背景資料,深化知識結構。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有關該章節生物知識研究的背景材料,其中有很多經典的生物實驗過程和研究歷史,還有生物研究中的趣事等,這些材料都有助于學生提高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高中生物教學的課堂優化設計

1.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新課改后,學校教育更加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還要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與愛好,以及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簡單的科學研究能力、科學思維等。

2.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合作交流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既有助于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又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上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在高中生物學習中有很多需要學生進行合作的地方,如很多的實驗課程就要求學生進行分組合作才能完成,還有些課堂內容需要學生進行共同討論學習等。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條件,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進行交流、探討,這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3.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通過實驗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第6篇

一、化學知識在生物學科(人教版必修)中的呈現舉例

由上表可以看出,生物學將與化學有緊密聯系的內容安排在高一第一學期學習,而化學則在高一第二學期或者高二才開始接觸這些內容,兩學科課程內容在教學進度上不協調。例如,蛋白質一節,按生物課標要求一個課時完成氨基酸的結構與功能、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及其多樣性,而高一學生尚未學習相關的有機化學知識,學生對一些學科名詞“基”、“鍵”、“結構式”、“結構簡式”、“羧基”、“氨基”等不能理解,造成學習障礙。而如果詳細規范地介紹相關化學知識,則容易把生物課變成地地道道的化學課,就會沖淡主題,也不利于生物學教學任務的完成。基于此,筆者談幾點思考與建議。

二、有效解決化學與生物知識矛盾的探究

1.從學生知識的實際出發,按照知識的循序漸近性進行教學,適當地拓展化學知識

首先要認真地鉆研教材,找到每章每節所聯系到的化學基礎知識,然后對這些基礎知識進行分析。凡是學生學過的,上課時稍加復習,就可以用來為生物教學服務。凡是學生沒有學過的,應對學生加以啟發、引導,然后適當拓展有關的化學知識,使學生在已有的化學知識上學習生物,才能形成一個正確的概念,完整的理解。例如,在講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時,出現了“氨基”(-NH2)、“羧基”(-COOH)等有機化學的術語,而在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清楚地講符號“―”表示一對共用電子,并表示共價鍵。在講課時,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講這部分化學知識,并對蛋白質的結構式加以解釋。這樣,對生物的學習掃清了障礙,不僅對生物課的學習有益,也減緩了以后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負擔。

在講第三章第二節“新陳代謝與ATP”時,教材首先講三磷酸腺苷這一重要的化合物,學生對三磷酸腺苷是完全陌生的,但實際上是一個帶有共性的問題,即在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同時,伴隨著能量的變化。這個問題涉及到化學必修2的第二章“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這部分內容。只要先適當地講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規律,然后再講一下生物的特殊性以及ATP的特殊性,這樣,細胞內能量的釋放和吸收儲藏過程,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2.借助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活化”化學知識

教學中找到學科知識的切入點,盡可能地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如投影、實物、演示實驗等形象而生動地解決化學知識給生物學知識的傳授構成的障礙,以達到“借他山之石為我所用”的目的。例如,在學習“淀粉遇碘變藍”時,教師不妨分兩步做實驗:首先用純淀粉遇碘酒變藍的實驗為參照,其次再用種子加碘酒變藍,這樣,既能說明種子中含有淀粉,而且對“淀粉遇碘變藍”這一化學知識理解更加透徹。

3.優化現行《生物》和《化學》教材的編排體系及內容

在生物教材的編寫中,可以在相應章節中設置諸如“科學視野”、“閱讀資料”、“注釋”等小欄目,對正文內容中出現的化學名詞作以解釋和說明。初中化學教材可以提及一些化學鍵和有機物的初步知識,為高中生物的學習打下基礎。

另外,像緩沖溶液、層析(色譜)等知識,生物中經常應用,而高中化學未涉及的知識,可以在化學教材的對應章節增加這部分內容。如緩沖溶液知識可以在化學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第三章第三節《鹽類的水解》中以“科學視野”的形式給出,層析知識可以在化學選修5第一章第四節《確定有機物結構的一般方法和步驟》中增加。

同時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一種開放的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對于學校和教師來說,課程實施更多地應該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所以,各學校也可以進行生物與化學校本教材的整合,在具體的教學中不要墨守成規,可以科學大膽地重組和優化生物與化學教材內容及其先后順序。如果將《化學》和《生物》緊密聯系的內容安排在一起或同步學習,有助于學生輕松學習好這兩門課程。例如將《化學》必修中的糖類、油脂、蛋白質――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的內容編為《生物》的教學內容。

4.教師要拓寬學習渠道,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要想解決化學與生物之間的知識矛盾,顯然生物教師必需有較為完整的化學知識體系。這就要求教師要給自己注入新的知識,打破學科界線,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拓寬各種學習渠道,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知識水平,不斷更新知識,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師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才能科學而恰當、靈活而有效地處理教學中遇到的各種知識矛盾和新挑戰。

第7篇

關鍵詞:生物;化學;學科交叉;綜合

文章編號:1005-6629(2007)12-0051-04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生物學與化學是最為相近的學科,生物與化學都屬于自然學科范疇,二者有各自的學科發展空間,但更多的發展還是兩者間的交叉與融合。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各個層次的種類、結構、功能、行為、發育和起源進化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等的科學。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和應用的科學[4]。化學指導生物的研究,解釋機理,同時,生物為化學提供研究的課題,生物學的發展給化學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現代科學已經淡化了學科間的界線,那么中學課程也應順應時展,體現學科的交叉與融合。

1 Prentice Hall《Chemistry》教材中生物與化學知識

1.1 融合的生物與化學知識

2005年版由世界著名的教育書籍出版公司Pearson Prentice Hall出版的高中化學教材Prentice Hall《Chemistry》(化學)是將生物與化學知識教學內容很好整合的一個范例。教材有6章內容涉及了生物與化學知識的融合點(見表1):前言、15章(水和溶液體系)、16章(溶液)、 18章(反應速率和平衡)、 19章(酸、堿、鹽)、 22章(碳氫化合物)和第24章(生命化學)。

(1)生物知識

教材中涉及到的生物知識有(詳見表1):生理。例如,細胞內部和人體血液的pH、人體器官、人體中的微量元素、血液等;植物,例如,土壤的pH影響植物生長狀況、植物生長時發生的化學反應、葉綠體、β-胡蘿卜素等;動物,例如:蜘蛛等;細胞學,例如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功能、植物表層的蠟膜等;遺傳學,例如DNA和RNA在遺傳學上的作用、DNA的鑒定及其重組等。

(2)化學知識

與生物知識相融合的化學知識有:物質的形態、氣體壓力、水及其性質、溶解、化學反應中的自發反應與非自發反應、熵和自由能、pH、酸堿指示劑、緩沖溶液、碳氫化合物、空氣的組成、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聚合物、磷脂的結構、核酸:化學能量、 氮的循環、人工固氮等。詳見表1:

2 生物知識與化學知識整合的三種形式

2.1 利用生物知識導出化學知識

教材“前言”中在介紹化學學科以及現代化學的發展時,就利用生物知識導出化學知識,介紹了化學學科的的五個分支:物理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和生命化學。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名正在踢球的足球運動員的圖片,取其身體的五個部分。

案例1:肺―“物理化學”研究影響人在運動時呼吸速率的因素;膝關節―無機化學可以解釋缺乏Ca會影響骨骼的生長和修復;呼吸道―“有機化學”來詮釋運動員吸入藥物以控制哮喘過程;腿部肌肉―生命化學研究能量如何產生和儲備以用于肌肉的收縮;血液―分析化學檢測體內血液判斷器官是否正常工作。

又如在第19章,“酸、堿、鹽”中pH的介紹。

案例2:如果改變土壤的pH就會影響植物的生長狀況,繡球花在酸性土壤中呈藍色,而在堿性土壤中開粉色的花。土壤的pH過與偏向堿性,常青類的植物會得缺綠病使其葉子褪去綠色而變黃。

同樣在介紹本章的緩沖溶液時,也將生物知識作為化學知識的背景:

案例3:生物體細胞內部液體的pH接近7,因為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對液體pH的變化非常敏感,甚至一個輕微的改變都會傷害到它,人體血液正常時的pH一般維持在7.4,如果在幾分鐘內pH降到6.8或升到7.8,這時沒有人能夠存活下來。

以上幾個例子都是利用生物知識來導出化學基本概念。以自然界中各種生物形態作為例子,使學生帶著對生物知識的疑問來學習化學知識,很容易激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與熱情。同時導出化學基本概念的相關生物知識都簡單易懂,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間接鞏固和掌握了許多生物知識,也為生物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2 生物知識作為化學知識的拓展

“生物知識作為化學知識的拓展”主要分布在各個章節的“社會與科技”板塊中,結合了大量的圖片來做說明。例如在第16章“溶液”一章中的“社會與科技”板塊,介紹了如何治療腎衰。

案例4:血液在體內運輸氧氣和其他營養物質的同時,也從細胞中帶走廢棄物并將它們運輸到腎臟,而腎臟的作用就是將血液中的有毒物質過濾掉并通過尿液將這些廢棄物排泄掉。如果腎臟失去功能,那些威脅生命的毒素就會不斷在體內積累。治療這種疾病就需要利用血液循環,在體外利用藥物清理血液,這種治療方法叫做血液透析。

為了使學生對血液透析有更清晰、更直觀的認識,在文字一旁還有相應的整個血液透析過程的模型圖,并繪出了血管中紅細胞、白細胞和廢棄物在此過程中的變化。將化學知識溶解拓展到生物醫學上。

又如在“氣體”一章中的“社會與科技”板塊,解釋了潛水員為什么容易患上“減壓病”。這主要與體內的氮氣有關。

案例5:第一,氮氣的分解。潛水員在潛入深水時為了使體內外各部分的壓強處于平衡,必須吸入壓強跟周圍水壓相等的壓縮空氣(組成與普通空氣相同),這就使得潛水員呼吸時吸入的氮氣增多,引起更多的氮氣溶解在血液中。第二,氮氣的麻醉。過量的氮氣造成神經細胞膜的興奮障礙,對潛水人員會引起一種麻醉作用。第三,“減壓病”。當潛水員從水中快速上浮時,壓強從幾個大氣壓突然下降,這時氮氣從組織中釋放出來形成不溶解的氣泡。這種氣泡在小血管中形成栓塞,阻止血液流過。這會引起肌肉和關節疼痛,如果中樞神經系統發生栓塞,甚至會出現麻痹,厲害時甚至會導致癱瘓或死亡,這就是減壓病。潛水員就是利用反復性潛水時間表來決定再次潛入水中的最佳潛水時間以確保自身的安全。書中將化學中的氣體壓力知識點作為鋪墊引出生物學上的相關知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這種形式是以化學知識作為基礎,利用化學知識拓展出與之相關的生物知識,有利于對所學的化學知識的鞏固。所選取的生物知識相對來說都有一定的難度,使學生在掌握化學知識點后,增加課外知識來拓寬他們的視野,給學有余力的學生留下更大的思維和學習空間,便于繼續探索和鉆研。同時這種形式克服了學科本位的思想,用化學知識來解釋不同領域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學科的實用性及普遍性,體現了自然學科的整體性和相融性。

2.3 化學知識作為生物知識的背景

“化學知識作為生物知識的背景”主要體現在有機化學這一章中。由于有機化學與生物聯系很緊密,而學生對這部分知識較為陌生,教材利用了大量的生物圖片及表格呈現知識。比如在第24章“生命化學”脂類化合物一節中,先介紹了磷脂的構成元素和結構,接著以此作為背景引出細胞膜的基本骨架―磷脂雙分子層,并進一步利用圖片詳細地介紹了細胞膜的構造及其功能。同樣在介紹DNA和RNA時,教材首先簡述了它們的結構和組成,然后從生物的角度講述了DNA和RNA的作用。,還引出了一系列與遺傳相關的內容:核苷酸、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DNA鑒定、DNA重組、克隆等。

這一形式基本是以生物知識為主,通過簡單介紹有機物的化學結構, 著重講解相關的生物熱點問題。這樣編排使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生物這兩個學科是共同發展、相互依賴的,同時也了解到有機化學是發展空間巨大、與生物聯系最為密切的化學分支。教材通過當今發生的生物重大事件,讓學生以化學為橋梁,吸收更多生物科學前沿知識,認識到科學發展對人類的重要性。

3 結論

3.1 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實現化學與生物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將枯燥的化學元素符號和理論與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和醫藥等相關知識聯系在一起,可以使學生從多方面認識和了解化學,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化學教材中增添生物知識使原本的知識體系擴大,學生的視野也從深度和廣度上有了很大的延伸,增加了學生的未知知識領域,給予他們想象的空間,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求知欲望。

3.2有利于跨學科人才的培養

綜合學科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生物學科與化學學科的交叉與滲透越來越緊密,化學不僅僅是生物學的基礎學科,未來的學科發展需要從事化學和生物學專業的學生都具備化學和生物學的基本知識體系。在教材中重視培養學生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的知識更接近現代生活實際。美國化學教材Prentice Hall《Chemistry》(化學)通過:1.利用生物知識導出化學知識;2.生物知識作為化學知識的拓展;3.化學知識作為生物知識的背景,將生物知識與化學學科知識有機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將來的跨學科培養。在新的形勢下,培養跨學科的人才,建立交叉學科的研究領域,是生物學和化學學科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周立威,趙鐵橋. 兩種日本高中生物學教材的比較[J]. 生物學教學,2005,(11):P32.

[2]張梅. 化學教學加強學科間滲透例談[J]. 教育實踐與研究, 2002, (8)P58.

[3]占小紅. 美國高中化學教材《化學:與變化著的世界相聯系》特色分析及啟示[J]. 化學教學,2005,(3):P28-29.

[4]Susan Carey. Science Education as Conceptual Change.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 2000, (2): 13-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阳市| 游戏| 潮安县| 和田县| 玛多县| 揭阳市| 利津县| 衢州市| 宜兰市| 紫金县| 行唐县| 铅山县| 横山县| 建平县| 淳化县| 涡阳县| 彰化市| 车致| 霍州市| 通许县| 樟树市| 双峰县| 吴堡县| 宜兰市| 涿鹿县| 阿城市| 米易县| 仁寿县| 布拖县| 和田县| 大同县| 香港| 陇南市| 伊宁市| 五指山市| 延庆县| 易门县| 鹤庆县| 桂阳县| 兴城市| 凉山|